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22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损古典] 阿格里奇_米尔斯坦 -《柴科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_小提琴协奏曲》(Tchaikovsky Pia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1458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游戏青春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403

社区居民工蜂业余写手偶尔光临最爱沙发社区平民兵蜂做个有钱人认证用户在线达人略有小成渐入佳境常驻会员忠实会员常坐沙发蜂王小有名气知名人物沙发如床友好人士游聚十周年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19:1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阿格里奇/米尔斯坦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 Violin Concerto)APE/MP3双格式
Argerich.Milstein.-.[Tchaikovsky.Piano.Concerto.No.1.Violin.Concerto].专辑.(APE).ape 287.2MB
Argerich.Milstein.-.[Tchaikovsky.Piano.Concerto.No.1.Violin.Concerto].专辑.(APE).cue 931Bytes
Argerich.Milstein.-.[Tchaikovsky.Piano.Concerto.No.1.Violin.Concerto].专辑.(APE).log 733Bytes
Argerich.Milstein.-.[Tchaikovsky.Piano.Concerto.No.1.Violin.Concerto].专辑.(MP3).rar 93.2MB



中文名称: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英文名称: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 Violin Concerto
资源类型:APE
版本:APE/MP3双格式
发行时间:1994年
专辑歌手:阿格里奇/米尔斯坦
地区:俄罗斯,阿根廷
语言:俄语,西班牙语
简介:



作品:柴科夫斯基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op.23)
钢琴: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指挥:迪图瓦(Charles Dutoit)
乐团:皇家爱乐乐团(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唱片公司:DG
唱片编号: DG 439420-2
录制日期:1971年

作品:柴科夫斯基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小提琴:纳什·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
指挥: 阿巴多(Claudio Abbado)
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cr)
唱片公司:DG
唱片编号: DG 439420-2
录制日期:1973年


专辑介绍: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协奏曲中的颠峰之作,也是西方音乐中上同类体裁创作中的佼佼者,在音乐会中久演不衰,是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乐曲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旋律,忧伤与欢快,躁动与不安,美丽的沉静和四溢的激情相互交织,其蓬勃的朝气和高贵的底蕴令人难以忘怀、堪称古典协奏曲中的镇山之宝。

演奏家生平简介:

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是少数真正属于天才型的钢琴演奏家。1941年6月5日生于阿根廷布宜诺艾丽斯,父亲是外交官,她三岁开始学琴,八岁和布宜诺艾丽斯管弦乐团同台演出,一鸣惊人,阿根廷总统为了让马尔塔·阿格里奇接受最好的音乐教育,刻意下令调动,命她父亲派驻维也纳。马尔塔·阿格里奇在当地跟随钢琴大师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学了一年半,古尔达也是乐坛怪胎,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对艾格丽无论在人格及技巧上意义重大,俱深远影响。
十六岁那年,在波臣(Bozener Busoni)及瑞士日内瓦钢琴大赛中夺魁后,开始她的演奏事业,1965年又在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中得奖。和阿巴度(Claudio Abbado)合作灌录的-颇可菲夫(Prokofiew)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大受欢迎,从此打开她在唱片界的市场。马尔塔·阿格里奇的专长在室内乐及诠释李斯持、舒曼、拉威尔、史特拉汶斯基等人作品。她那特殊的诠释法,知名指挥家杰丽毕达克(Cellibidache)并不欣赏,曾当众批评:「这女子弹出来的东西根本毫无音乐性可言。」
无可厚非,天才通常有一些怪癖,马尔塔·阿格里奇一方面得天独厚俱有异于常人的才华,另方面,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献艺这件事,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分析,她是那种有自我摧毁倾向的人。偏偏,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管教下,又养成叛逆个性,例如,在她未成年前,旅行演奏时,就喜欢自己一个人,不愿父母跟随。后来,多次的婚姻关系,带给她三个来自不同父亲的女儿。
世上众多的爱乐友,可以通过阿格里奇品种繁多的录音作品,去品聆阿格里奇那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同时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的钢琴之声。不过,能亲眼欣赏阿格里奇演奏的幸运者毕竟不多。阿格里奇天生讨厌成为关注的中心,这就是她喜欢室内乐多于少数的独奏音乐会的原因之一。然而她在观众面前表演又有些害怕。不但如此,她还是出了名的难伺候,这位永远蓬松着头发、衣着随意的大牌钢琴家,常常演出不守约。她有一个嗜好,每次上台前一定要用随身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的几根多余的头发后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阿格里奇在某个国家演出,由于没有找到镊子,一赌气取消了音乐会。 不过这不会丝毫影响她作为20世纪十大钢琴家之一的地位。
不多说了,好好听吧

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   美国小提琴家,生于俄国敖德萨,7岁起正式拜师学琴,10岁开始公演。他也是奥尔的学生,还曾师从小提琴大师伊萨伊进修。20年代米尔斯坦与钢琴家霍洛维茨联袂在苏联各地同台献艺,曾是乐坛一段佳话。1925年米尔斯坦开始在欧洲和南美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29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米尔斯坦在美国举办了首演,听众立即为之风靡。此后米尔斯坦便定居美国。

指挥家生平简介:

迪图瓦(Charles Dutoit,1936-):瑞士指挥家,他先后毕业于瑞士洛桑和日内瓦两所音乐学院,在做指挥之前,专攻过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打击乐。23岁起,先担任两个合唱团的指挥,然后才正式接手交响乐团,时年已经30岁。
谈迪图瓦,人们乐道津津于他和女钢琴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的一段婚姻经历。阿格里奇比迪图瓦小5岁。在和迪图瓦成婚之前,她曾嫁华裔指挥家陈亮声为妻,并生有一女。和迪图瓦再婚时阿赫丽希25岁,俩个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婚后,夫妻常常同伴或同台演出于南美各地,被人传为美谈佳话。虽然后来俩人因故离异,并各自再婚,但关系一直不错,依然俩个同台共演,并合作录有多款唱片。1996年4月,阿格里奇的访华演出也是在迪图瓦的力邀下,她辞掉原有日程而成行的。不成夫妻成朋友,迪图瓦和阿赫丽希是很好的一对例证,同样成为人们的佳话美谈。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家兼教师,母亲是钢琴家。自威尔第学院毕业后,阿巴多1956年赴维也纳音乐学院专修指挥(与祖宾?梅格同学),两年后首次登台即获成功,同年并获“库塞维茨奖”,1962年又获“米屈风普洛斯国际指挥竞赛奖”,并由此而获得资格进入纽约爱乐乐团成伯恩斯坦和乔治?塞尔的助手。卡拉扬听了阿巴多在柏林的指挥后,邀其参加196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从此声誉鹊起,同年起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68年升任常任指挥,1971年再升艺术监督,掌握了这个世界数一数二的歌剧院。这一年,阿巴多还有幸被任命为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次年又受聘为伦敦交响乐指挥,1982年又出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77年阿巴多还创建欧共体青年管弦乐团(后改名为欧洲室内乐团)并担任音乐总监。最终,当卡拉扬于1989年逝世,阿巴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接管了柏林爱乐团。

名曲溯源:两首协奏曲的命运

柴可夫斯基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所为独奏乐器所写的大型器乐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充满着青春的光辉和温暖,具有巨大的艺术说服力。其中虽有繁多的艺术形象,但每一形象都成为整个艺术构思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情绪的高涨和低落象大海海潮一样起落着,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可是这两部作品刚刚诞生的时候,却遭厄运,受到与现在截然相反的对待。《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4年,题献给著名钢琴演奏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拿着原稿征求鲁宾斯坦的意见。在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柴可夫斯基为他弹完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始终一言不发,实际正准备大肆抨击!柴可夫斯耐住性子弹完了整个作品,结果还是沉默!
“怎么样”柴可夫斯基实在忍耐不住了,把钢琴盖上并站起来。鲁宾斯坦终于开口了。他说这一首协奏曲毫无价值可言,简直无法演奏!有些片段写得非常陈腐、拙劣,整个作品琐屑卑微而又俗不可耐!很多段落都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只有两三页还有些意义,其余只好完全作废,彻底重写!他越说越激动:“你看看,这段算是什么东西?这有什么意义可言?” 鲁宾斯坦边说边在钢琴上夸张地弹奏着。
鲁宾斯坦苛刻的指责,深深地伤害了柴可夫斯基的自尊心。因为柴可夫斯对基鲁宾斯坦十分尊重,不仅因为他是自己所在学院的院长,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需要的是友谊的忠告和善意的批评,更具体点说是希望对这一作品在钢琴技术方面提供一些意见,那知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大肆抨击!柴可夫斯基愤怒的说不出话来。鲁宾斯坦跟在他身后上楼来,把他叫到另一间屋里,对他说这个钢琴协奏曲确实无法演奏的,并指出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改好了将公开演出这一作品。但柴可夫斯基坚定地回答:“我一个音符也不修改的!我要照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把它出版。”
柴可夫斯基抹去了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题辞,把在一协奏曲献给钢琴家封.彪罗。封.彪罗很赏识这一作品,他高兴地说:“它很难,但难能可贵。”1875年10月他在美国波士顿第一次公演,大受欢迎。末乐章尤受赞赏,每次全曲奏毕,都要因听众的要求而把末乐章再演奏一次。
几年过后,鲁宾斯坦在巴黎和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了极大成功。实践证明了:《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正象柴可夫斯基自己说的那样,是他心爱的宠儿,一部真正的、不朽的作品,鲁宾斯坦当初的指责是错误的。鲁宾斯坦在几年过后主动去演奏他过去认为不可能演奏的作品,并获得成功,已说明了一切。
著名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现在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当初的命运也和《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柴可夫斯基写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把它题辞献给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奥尔,可是奥尔却认为这一作品在技术上有许多困难,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声太古怪,效果难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绝演奏。1881年维也纳“知音乐队”也认为它配器太笨重,和独奏小提琴不相称,因此预演之后就拒绝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将协奏曲个别地方稍加改动,于同年12月4日由维也纳“知音乐队”协奏演出。
这第一场演出,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引来了倒彩。维也纳某些批评家攻击道::“整个作品是不对称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无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殴打、怪叫。”某批评家说:“从有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后,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
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演出后,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献给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音乐家漫话》(初旭编著)




本专辑加入MP3共享计划!


专辑曲目: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 第一乐章:很庄严而不太慢的行板-精神饱满的快板
2 第二乐章:纯朴的小行板-最急板-恢复原速度
3 第三乐章:终曲,火热的快板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4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
5 第二乐章:坎佐涅拉,行板
6 第三乐章:终曲,极其活泼的快板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解压密码:www.7637.com
绿肥红瘦www.gotvg.com 街机对战平台 拳皇97  ARC   FC MD SFC GBA PSP PS
既然来到人世间,注定会留下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9

帖子

22

积分

LV 2.会员

积分
22
沙发
发表于 2017-1-24 17:29:27 | 只看该作者
试试看听不听得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沪ICP备12034951号 )

GMT+8, 2024-6-17 02:22 , Processed in 0.106099 second(s), 32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