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楼主: 天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 [德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10:28 | 只看该作者 |          
军事危机与政治危机  

  到前线进行了一次视察之后,冯·克卢格元帅很快就认识到有关战况严重性及盟军几乎在各方面都占优势的报告并不夸大。英军于七月十日占领了卡昂,占领了德第十六空军野战师的所有阵地,这个师非常缺乏这类作战经验。英军在卡昂城南面停止进攻。然后,美军部队开始进攻圣洛。进攻前一般由一千或一千多架轰炸机狂轰滥炸,先削弱德军阵地的抵抗能力。德军的人员和物资损失非常严重,补充却微乎其微。从六月六日至七月二十三日,德军伤亡了二千七百二十二名军官和十一万零三百五十七名军士和士兵,最多只补充了一万零七十八人。同期,盟军约伤亡十一万七千人,但全部得到补充。  

  鉴于这种形势,隆美尔元帅通过西线最高指挥官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形势危急的分析报告。他叙述了盟军的优势地位和德军迅速消耗的情况。他预计,最多在两、三周内,盟军就要发动全面进攻,报告的结束语说:“我们的士兵正在进行英勇的战斗,但这种力量悬殊的战斗已接近尾声。我坚决请求你根据目前的形势立即结束战争。我认为作为集团军群司令,我有责任直言不讳。”这份电报是促使希特勒醒悟的最后尝试。假如这次失败了——在意料之中——隆美尔即可问心无愧地去反对这个独裁者。象许多高级军事指挥官一样,他发现他自己已处于极端矛盾之中。他曾经宣誓效忠于他,现在却又越来越看清他是一个篡权者和罪人;他知道同盟国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但他认为他应对德国人民和欧洲负责。在战争中,高级指挥官通常是互不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找到最圆满的解决办法的,每个人都不得不根据他自己的良心和知识来独立解决这些是非问题。在这次抗登陆作战期间,他们的内心斗争更加剧烈。这种斗争与这次作战行动密切相关,因此在分析德国的军事作战形势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七月十七日,隆美尔正在前线视察几个参谋机构。他听到美军进攻圣洛的消息,便急忙起程赶回司令部。途中,在开阔的公路上,盟军两架战斗机向他的汽车扫射,驾驶员当场被击毙。隆美尔被抛出车外,颅骨四处骨折。因为身体健壮,他还是活下来了。然而当七月二十日康特·施陶芬贝格上校谋杀希特勒未遂时,他却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起初,报道希特勒死了。在巴黎,许多陆军部队毫不费力地逮捕了秘密警察;有好几个装甲师的指挥官都准备好要加入这些阴谋家一伙;据估计,甚至于一些党卫军指挥官也要转而反对希特勒。但是冯·克卢格元帅未下决心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并在西线带头暴动。这样做对他来说的确也有困难,因为他不象隆美尔那样知名或受人爱戴,隆美尔可能是希特勒最强大、最危险的对手,“他的双肩能担当沉重的对外和对内作战两副重担”。结果机会错过,秘密警察被释放了,军事总督冯·施蒂尔普纳格尔企图自杀,但后来被逮捕处决。那时冯·克卢格尚未受到怀疑,由他兼任B集团军群司令。一个可以结束战争的机会失去了,希特勒更加强化他的专制统治,战争还得残酷地进行下去。隆美尔及时赢得的一切有利条件,终于因指挥权的变更和独裁者希特勒的干预而丧失了。  

  向卡昂的西南方向发动佯攻之后,蒙哥马利于七月十八日向东南方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本来认为这次进攻的目的是实施全面突贯,但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场局部的消耗战,尽量消灭德军作战部队,而不使登陆场的“东方堡垒”(蒙哥马利称卡昂周围他的阵地为“东方堡垒”)受到危害。尽管盟军动用一千五百架美军轰炸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航空火力准备,但进攻很快在隆美尔部署的大纵深防御地带受阻。这个防御地带的第一线部署了能承受最初的攻击力的步兵;紧接着是支援步兵的坦克部队,然后是由配备有反坦克火炮的支撑点所组成的第二道防线,支撑点的后面部署了隐蔽于阵地中的强大的炮兵部队,在其后几英里处是第三道防线,它由配备有装甲部队的、作为机动预备队的支撑点组成。盟军用了一万二千吨炸弹却未能突破这道难以对付的障碍。这时,英军扩大了卡昂城周围的桥头堡,但无法突破,而且还损失了大量坦克。雨季到来了,泥泞的道路给坦克作战造成困难,七月二十日,蒙哥马利命令他的装甲师退出战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11:17 | 只看该作者
向内陆推进  

  美军已于七月十八日攻占圣洛,但恶劣的天气迫使他们推迟了好几天才发动从登陆场向内陆推进的最后一次进攻。这次进攻于七月二十五日开始,首先进行大规模空中攻击,几乎全歼德军防御部队,这里的防御配系的纵深比卡昂城地区的浅得多。起初布雷德利的部队缓慢而扎实地推进;后来攻势越来越猛。侦察机、战斗轰炸机、装甲兵和步兵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由于使用了带有铲除树篱工具的坦克,美军获得了德军所不具备的在乡村机动的能力。七月二十八日,他们占领了康坦斯,切断了第七集团军部分部队与外界的联系;七月三十日,占领了阿弗朗什;次日,他们又突进至布列塔尼半岛。英军停止进攻后,冯·克卢格将第二和第一一六装甲师从奥恩河调到了维尔河,但他们到得太迟了。德军第三航空队将它的为数不多的轰炸机部队统统集中起来轰炸阿弗朗什的一座桥,企图切断美军挺进可利用的唯一主要通道,但是徒劳。美第八军军长巴顿上将在三天内就指挥七个师通过了这个瓶颈状的狭窄通道,而后成扇形涌入布列塔尼半岛,八月四日占领雷恩,并在同一天抵达比斯开湾的瓦恩,这样就切断了布列塔尼半岛。向布雷斯特方向挺进的一个美军师,由于要肃清被盟军包围在迪南这个孤立地区的德军部队而不是绕过它,结果耽搁了一天时间。虽然只是一天时间,但是,当这个师于八月七日抵达布雷斯特这个重要港口时,德军早已将分散在沿海地区的部队都集结到这个城市,他们组织了充足的兵力打退了盟军的第一次进攻并一直守到九月十八日。结果,盟军未能按计划在D日后三十五天使用这个港口。最早在八至九月份敷设的,从英国怀特岛至瑟堡的海底输油管帮助盟军克服了部份后勤补给困难,这些困难是因缺少港口,铁路与公路被破坏,以及盟军机械化步兵部队的大量需求而造成的。后来,从英国至瑟堡又敷设了四条输油管,从英国至布洛涅敷设了十六条输油管。

  美军其他几个师先向法国东南方向出击,然后挥师东进,八月七日逼近勒芒地区。由于具备地面机动优势和空中优势,美军对遭到连续打击的德军已形成有利的包围态势。冯·克卢格和他的陆军指挥官计划退到一条更短的防线上(大致从塞纳河经荣纳省至瑞士前线),并利用剩余的机动部队实施有力的后卫战来迟滞盟军的挺进。从军事观点看,这是当时所能采取的最好措施。可是,自上次谋杀事件发生以来,他们已无法再接近希特勒,希特勒拒绝考虑这个计划,并严格命令他们将各个装甲师集中起来对莫尔坦至阿弗朗什一线发动进攻,分割向内陆推进的美军部队。希特勒答应派几百架战斗机去支援,但八月七日发动反攻时却一架飞机的踪影也不见。那天凌晨,在浓雾的掩护下,党卫军第二装甲师进展顺利,攻占了莫尔坦并向阿弗朗什挺进了约一半路程,第一一六、第二和“利尔”装甲师的残余部队也随后跟进。其他几个师担负掩护德军楔形地区的翼侧的任务。几小时后,天气转晴,德军遭到空袭,停止挺进。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在美军的强大压力之下只好慢慢地边打边撤,四十八小时之后,退至原来的阵地,然而,此时美军和英军已分别从南、北两面发动进攻。希特勒命令重新实施突击,并禁止任何撤退行动;结果,经过十天的殊死战斗,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的残部几乎全部被盟军包围在法莱兹的“口袋”中。冯·克卢格未经希特勒许可,下令撤退;装甲部队和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残部打开了一条狭窄的通道,使相当一部分人员得以突围,但伤亡人员、大部份物资以及至少四万五千名战俘被丢弃了。后来,莫德尔元帅接替了冯·克卢格的职务,冯·克卢格则在返回德国的途中畏罪自杀。  

  八月十八日,盟军从几处渡过了塞纳河,其中包括拉罗什盖荣,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一个梯队在该地失守前一直驻在那里。由于冯·肖尔蒂茨上将拒绝执行希特勒炸断所有桥梁和摧毁整个城市的命令,八月二十五日美国人从他手中完整无损地接收了巴黎城。德军第十五集团军由于采取行动太迟,来不及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以致坠入全面崩溃之中。登陆作战已进入盟军全面胜利的阶段,在这次战役中德军至少损失了四十万军队和巨额物资。至此,对于西方同盟国来说,通往德国心脏地区的道路似已畅通无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11:53 | 只看该作者
地中海地区的插曲

  在一九四三年八月的魁北克会议上,曾经原则上接受了“霸王”作战行动决策者提出的、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实施牵制性登陆作战的建议。这个建议的基本用意是将德军牵制在那个地区,并通过占领马赛和土伦两大港口来改善后勤供应。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对这个补充计划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显然,他是希望盟军抽部分兵力实施这个计划,否则,他的西方同盟国就可能用这部分军队进攻意大利东北部或巴尔干半岛国家,这样,就有可能赶在俄国人前面抵达奥地利或南斯拉夫。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丘吉尔更赞同向东出击,而不赞同在法国地中海沿岸登陆,但他未能说服罗斯福。结果,一致同意实施“铁砧”作战行动(在法国南部登陆)。不过在准备过程中就发现,由于缺乏登陆舰艇,“铁砧”作战行动不能与“霸王”同时实施。最后确定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开始实施这次登陆作战,盟军第一线部队为三个美军师和四个法军师(大部分是从意大利前线调来的),并有五千架飞机、八百艘战舰和一千三百艘其他舰船实施支援,后续跟进部队为三个美军师,全部登陆兵力达四十五万人。
  
  德军第十九集团军(其装甲部队已被抽走),仅用七个步兵师的兵力(其中四个是守备师),约二百架飞机,在根本得不到海军支援的情况下,防守三百多英里长的海岸线。而在其后方到处都有法国秘密抵抗组织的战士在活动,因此,德国人还需要使用相当的兵力来保护他们的交通线。  

  在“铁砧”行动的两栖登陆作战实施之前,按照惯例先由空军和海军进行动规模轰炸和炮击,并在沿海地区的后方空投了二千名伞兵。九条航空母舰上的海军飞机为登陆部队提供直接空中支援。这些火力准备非常有效,以致美军第六军的部队在土伦和嘎纳之间登陆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美军部队迅速向内陆推进,一直进到迪郎斯河和罗纳河河谷,使德军第十九集团军无法组织一条巩固的防线。盟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德军绝望了,除了土伦和马赛的守军之外,其余部队很快就撤退了。后来,法国人于八月二十二日占领了土伦,八月二十八日占领了马赛。两个港口的设施均遭到彻底破坏。德军在地中海的最后一艘U-230号潜艇当时正在土伦检修,只好匆忙修补一下就开到海上去攻击对土伦开炮的美舰,但它未能进入它的射程距离之内。

  德军的摩托运输舰供不应求,但由吃水浅的登陆舰组成的一支小舰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们尽力随同部队向罗纳河上游撤退,为部队运输补给品和油料,协助陆军部队渡河,并用它们的火炮袭击敌机和游击队。丢弃了大量物资和二万四千名战俘后,第十九集团军赶在美第六军前头通过了“霸王”作战部队的右翼和瑞士边境之间的突破口。德军增援部队在贝尔福西面汇集,进行了有力的抵抗。这些情况似乎说明“铁砧”作战行动是一次在错误的地点和时间实施的错误行动。若用执行“铁砧”行动的部队去攻占比斯开湾的港口,盟军的后勤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而实际上,比斯开湾的洛里昂、圣纳泽尔、拉帕利斯和鲁瓦扬(为限制使用波尔多而开设的港口)等几个港口一直到战争结束仍在德军手中;或者用这部分军队去更快地打通流经比利时和法国的斯凯尔特河的航运更为恰当。在法国南部的几个德军师装备很差,又得不到补给,不会对战局产生任何影响,本来可以不必管他们,但他们被在法国南部登陆的盟军部队追击到罗纳河上游后,反而使他们在德国西南部防御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12:23 | 只看该作者
结束语  

  当盟军占领了布列塔尼半岛,到达卢瓦尔河流域,攻进巴黎和渡过塞纳河下游时,他们的行动进展比原定计划略快些。他们夺回了开始因攻克德军防线和六月十九日遭大风袭击所丧失的时间,进入了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恰当阵位。然而,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外:由于盟军的大部分补给品仍在海滩卸载,所以他们的后勤补给始终跟不上大规模部队人员和车辆迅速挺进的需要。两个“桑树”港中的一个实际上已被摧毁;瑟堡港未按期占领而且破坏得比估计的严重得多;布雷斯特港一直在德军手中;比斯开湾的所有较大的港口也是如此。  

  事实证明,向进攻莱茵河的所有盟军部队提供充足的补给已不可能。美国人不得不放慢进军速度;英军向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挺进,实际上已切断驻佛兰德地区的德第十五集团军与外界的联系,但英军未能及时对它发动进攻。这样,就给德国人提供了在斯凯尔特河南岸建立一个滩头阵地的时间。这个滩头阵地使他们能将第十五集团军的大量人员和装备运过斯凯尔特河,并用这部分军队去防御边境地区。经过激烈的战斗,英军用空降部队占领荷兰的阿纳姆的企图遭到失败;通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水路和通往荷兰(以及它的大港口)的公路仍未打通。德国人找到了一个喘息机会,恢复过来之后,他们在荷兰和瑞士之间建立了一条不能轻易越过的防线。这次登陆作战确实到此已结束。  

  有统一的指挥,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装备技术占优势以及各级部队间的密切配合,使盟军的这次登陆作战赢得了胜利。在某些阶段缺乏灵活性,以及缺乏充足的后勤保障,以致使他们未能将这次胜利迅速转变成整个战争的彻底胜利。  

  在德国方面,希特勒的自作聪明,他对作战的干预,指挥机构的不健全,最高级军事指挥机构间的不协调,空军与海军装备的陈旧以及军队的普遍疲惫等等,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德国人的勇敢机智,富有牺牲精神和服从命令的美德等等,也都不足以弥补上述缺陷。但是当时有一个人可以改变这次登陆作战的结局,他就是隆美尔。他发现了首次进行的最伟大的“陆海空联合”防御作战的战略,他试图通过将三军可能提供的一切力量联合起来解决防御作战问题。如果隆美尔的意图得到贯彻,那么无人敢说结果一定会怎样。英国军事专家利德尔·哈特上尉说:“德国人的唯一希望是一开始就制止盟军的登陆行动,如果他们消极等候盟军登陆,他们的反攻计划就会被占压倒优势的盟军空军所粉碎。”下面是切斯特·威尔莫特的看法:“根据性格,隆美尔好像是一位容易激动的即兴诗人,在作战中也有些鲁莽。但他对盟军登陆作战方式的精确研究,他命令采取的切实对策,显示了他具有策划和组织等多方面的才干,但无论是与他共事的将军们还是他的助手,都不太信任他。隆美尔没有早六个月开始执行他的作战任务,他的计划既没有得到他的上级的完全赞同,也没被他的下级彻底贯彻执行,这对盟军来说是很幸运的;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登陆所带来的问题也变得日益更难对付和更富有危险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17:01 | 只看该作者
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注] (一九四四年)
赫尔曼·加肯霍尔茨教授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在德黑兰会议上,西方同盟国保证它们在法国西北部的登陆将不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斯大林在得到这个保证后,也许诺俄国将在同一个时候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如果要对德国进行决战,那么苏联即使不为别的原因而光为政治上的原因也要参加这次战役。无论如何,俄国人决不肯丧失自己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奥廖尔取得的主动权。由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他们的变化,他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冬季战役的到来。之所以形势的发展比德黑兰会议所能预见的更对他们有利,主要是因为德国作出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未能作出一些决定。  

  自从同盟国军队在意大利登陆以来,加上不断受到它们对法国入侵的威胁,德国现在不得不面临在几条战线上作战的可能。诚然,现有的德军中有一半以上还在东线。可是,其余的部队也因需要从各方面捍卫“欧洲堡垒”而给牵制住了。一九四三年下半年,甚至连被优势敌军紧逼的东线也不得不抽出部队增援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意大利、巴尔干和法国的战区。仅负责东线军事行动的陆军总部只得以剩余的兵力尽力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极度紧张的局势。这种紧张局势早在一九四三年秋季就开始逐渐被感到。那时俄军在六百英里长的战线上恢复了仅因泥淖而一度中断了的攻势,并赢得了一次具有重大战术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以十一月六日收复基辅而达到顶点。  

  随着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底俄军冬季攻势的开始,从克里木半岛到列宁格勒的整个德军东线又一次开始动摇。很清楚,俄军作战的重点是在南方。在那里,收复经济资源丰富的乌克兰是个很有价值的目标。然而,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中旬,在北方又形成了一个重点。那时俄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接着向南伸展,迫使北方集团军群撤到一个早先准备的阵地上。该阵地从波洛茨克经奥罗奇卡和奥斯特罗夫沿贝帕斯湖西岸直至纳尔瓦的桥头堡。尽管希特勒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撤退,但是多亏莫德尔陆军元帅(这对他暂时代替冯·屈希勒尔陆军元帅担任司令),德军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八日开始的撤退起码能按预先安排的计划进行。  

  A集团军群(冯·克莱斯特陆军元帅)和南方集团军群(冯·曼施泰因陆军元帅),在乌克兰的阵地一直向东延伸到第聂伯河河曲处。它们立即受到来自基辅地区俄军强攻的严重威胁。为了减轻那些交战频繁的部队难以忍受的压力和帮助组建预备队,有人建议撤离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突出部,主张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但是希特勒对这些合理的建议,一概加以拒绝。直到一九四四年二月底,这两个集团军群才设法守住了从赫尔松延伸到文尼察的这条战线。从该战线到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之间有一个很深的缺口。在这个缺口里,德军占有了布罗迪、卢茨克和科韦耳等三个孤立的据点。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左翼部队有被包围的危险,这在任何一张每日情况图上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希特勒仍决心让德军继续留在已被切断退路的克里木附近。他下令要德军沿整个延伸了的战线——这时的方向几乎完全是从东到西——继续进行抵抗。可是到了三月,不可避免的情况终于发生了:俄军进攻部队集中兵力粉碎了曼施泰因业已削弱的师,冲过切尔诺维茨直捣喀尔巴阡山脉。同时,俄军还从北面突入了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  

  在这种形势下,希特勒于一九四四年四且二日发布了一项新指令,对未来的作战如何进行作了指示:“俄军在东线南段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他们的兵力已消耗殆尽。永远阻滞他们前进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目的,我已命令采取影响深远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留在克里木,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自基什尼奥夫、亚瑟、喀尔巴柱山脉东部山口以东的德涅斯特河起,向北到科洛梅阿、布罗迪和科韦耳为止这条防线。事实上,这时大地化冻,道路开始泥泞——那年开始得相当晚——确实给了德军一个喘息的机会。基本上沿着规定的路线出现了一条新防线。喀尔巴阡山和黑海之间由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A集团军群)防守,喀尔巴阡山以北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防守。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守的部分地段尚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军队。冯·克莱斯特和冯·曼施泰因两位陆军元帅均为希特勒所讨厌,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时他们被免去了职务。舍尔纳将军接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莫德尔陆军元帅特地从北方集团军群被调来接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希特勒的指令虽然没有公开承认,却表明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四年冬季交战的后果:俄军冲破了列宁格勒的包围圈,收复了乌克兰,推进到在罗马尼亚北部出入巴尔干的大门和在加利西亚东部出入中欧的大门。希特勒固执地拒绝及时撤离克里木,但他无法阻止俄军收复它。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后,在奇尔索涅谢半岛的最后一批德国守军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为俄军所击败。  

  与这个冬季在东线的南段和北段的决战相比,中段的战役并无任何重大意义。经过一系列防御战,中央集团军群(布施陆军元帅)设法保住了一九四三年秋季该集团军群退到“豹子”防线后占领的阵地。它据守着第聂伯河东岸斯塔里-比绍夫和奥尔沙之间的防线,多次挫败了俄军夺取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之间这一狭长地区的企图,并在维切布斯克前方进行的激战中,在奥尔沙保卫补给线的战斗中都阻住了俄军。这个向东鼓起的突出部的北侧,在波洛茨克附近受到了威胁,其南侧也受到了威胁,也许还比北侧大。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撤走,在一九四四年初就感到有必要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建立一条部署少量兵力的翼侧防线。当俄军向科韦耳的进军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时,该集团军群司令当机立断决定集中所有的预备队于科韦耳,甚至不惜削弱其正面向东的防线。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这些部队在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霍斯巴赫将军指挥下解救了已被包围的科韦耳“堡垒”,在这以后,他们向前逼近到图里亚地段,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重建联系。  

  到四月底,春天道路的泥泞和俄军自己需要的战斗间歇给东线带来了一段平静。德军的前线再次从黑海一直连绵不断地延伸到芬兰湾。可是这种情况只是个假象。尽管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能以如下观点(首次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七日鉴于即将来临的冬季战役而提出)聊以自慰,即:没有一个敌人的胜利已造成“直接致命的影响”,然而这条蜿蜒曲折、驻守兵力不足的新防线上的弱点是确凿不移的,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抵挡俄军想要与德军决战而发起的真正坚决的攻势。最重要的倒不在于丢失多少阵地,而在于希特勒不顾损失日趋严重,仍坚持固守阵地,致使东线的德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蒙受重大损失。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已减弱到危险的水准。到一九四三年底,在东线原有的二百个师中至少已有三十个师不是被解散就是被合并。即便如此,那些仍作为师存在的部队有许多已减员一半以上。为使它们齐装满员已作了各种努力。可是连暂时替换负担过重的步兵的预备队都不足。只有装甲师才能从前线撤回进行休整和补充。  

  一九四四年春季,德军的防线仍从敌领土的纵深地带穿过。如果能把防线大大紧缩,并放弃所有那些需要大量兵力驻守而又无关紧要的突出部,那就可以组建预备队,也就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一九四四年年初,约德尔亲自向希特勒建议,把东线的德军撤到黑海和波罗的海之间从敖德萨到里加这一尽可能短的防线上。他想腾出一些部队,以便不仅在东线建立一支预备队,而且——鉴于西线有遭敌人入侵的威胁——还建立一支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指挥的约有二十个师的“中央预备队”。希特勒拒不听取这样的建议。那时,他仍决心固守克里木和第聂伯河突出部。由于芬兰的关系,他也不愿放弃波罗的海地区。此外,他还想把波罗的海作为德国新型潜艇的演练场。甚至在冬季战役结束以后,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话,他仍然不愿放弃已经占领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他根本不承认俄军的优势。因此在四月二日的指令中,他明文要求德军坚守他所规定的那条防线。中央集团军群所占领的突出部的南北两翼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希特勒无视这一事实,拒不同意该集团军群撤离这个危险的突出部。他也拒不同意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撤到从多瑙河河口到喀尔巴阡山这一较短的防线上,虽然这条防线完全可以控制通往巴尔干的道路。  

  希特勒在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固执看来很难理解(如果他的任何行为确实能从理性上理解的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能够料想到俄军一定会很快重新发起攻势行动——很可能与英美在法国的登陆配合起来。冬季战役导致了俄军在乌克兰西部的大量集结。希特勒认为(德军最高统帅部与陆军总部的顾问们同样也认为),俄军一定会在这里发起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尤其是在德军费了很大周折才制止了俄军向加利西亚东部伦贝格以东地区的推进时更是如此。敌军可能以这个地段为跳板,向西南推进,突入喀尔巴阡山区,从而开辟通往华沙的道路,并动摇德军东线的中段和北段。  

  对敌人意图的这一估计,确实表明整个德国军事态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也许正是这一点牢牢萦绕着德国的领导者,以致在导致这一估计的因素已明显地不再起作用时,他们仍无法摆脱上述的看法。总之,德军现存的所有预备队,包括大部分装甲师都被集中到加利西亚以对付敌人的威胁。这一步骤使前线其他地段上的兵力变得空虚起来。  

  据料,第一个重大的打击将对着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陆军元帅也是这样预料的。那些陆军总部的人还料定“重点进攻又将遇到重点防御”。然而,十分明显的是,敌军不大会选择德军防守最强的地段来发动一次可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攻势。从对局势的这种看法中却未能得出另一个非常必要而又明显的结论,即如果其他集团军群没有预备队,至少应当准许它们作出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自己的安排。实际情况是,它们不但没有预备队,而且还领受了那些要不惜一切代价固守防线的严格命令。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这种对敌人意图的片面看法,加上为对付这些意图而采取的互相矛盾的作战决定,孕育着一九四四年夏季东线德军所蒙受的新的惨重失败的胚芽。整个战线拉得过长。预备队——正如不久会看到的——摆的位置也不对。同时又严禁集团军群采取机动防御战的打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在一九四四年夏季的失败和覆灭就不足为奇了。它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灾难中第一个最严重的灾难。  

  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打得很顺利,击退了俄军对其防守地段的所有进攻。全体官兵经过这次战斗信心倍增,但是他们未能认识到真正的决战已在其他地方即东线的南段和北段打响了;也没有认识到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自己的地段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尽管那样,自一九四三年秋季以来,他们对俄军的进攻方式已经习惯,因而普遍相信自己能继续对付任何这种进攻。他们并不认为俄军会改变其进攻方式。俄军以往总是对防线上的不同地段相继发起进攻,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就能从没有受到威胁的地段抽调预备队来加强危急地段上的防御。  

  最后一次采用这种成功的战术是在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局势变得困难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牺牲那段面朝东的主要防线为代价,把预备队集中到纵深处的西南翼侧。当时该集团军群编成内的四十五个师中就有八个师,其中包括两个装甲师,集中到了科韦耳。由于这次集中兵力,才解除了对该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的威胁,解了科韦耳据点的围,并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建立了联系。然而,虽然结果证明冒着风险所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该集团军群东部前线守军不足仍是事实。第九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只得以三十二个师的兵力防守一条近四百五十英里长的战线。此外,该战线的作战行动受到希特勒的命令的限制。希特勒命令建立所谓的“据点”,从而一开始就栓住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并妨碍了部队的机动性。希特勒是如此热中于这些“据点”,以致守卫这些据点的司令们还得特别向他起誓,如果没有得到明确许可,他们决不放弃这些据点;没有这样的许可,他们将坚守到最后。同时,他们有权要求所有其他碰巧来到这里的战斗部队协助他们防守这些据点。这些据点也并不那么坚固,它们只是由临时凑起来的材料加固的。希特勒却认为这种“据点”战术,在敌人一旦突破时将会牵制大量敌军,并能严重影响敌人的供应线,使其攻势失去突击力。在前线地区,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奥尔沙和维切布斯克均被宣布为这样的“据点”。除维切布斯克以外,每个据点派有一个前线师驻守。维切布斯克被认为太重要了,派有三个师防守。  

  集团军司令官们指出,这样会有相当数量的部队不能机动;一旦敌人突破.这已经破裂的防线将会进一步受到削弱。那样的话,即使是有秩序的撤退,也不大可能重新收复防线。可是他们的话不起作用。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情况尤为如此。该集团军司令莱茵哈特将军指出,如果他(十个师中)有三个师被束缚在维切布斯克,他就不能在该城以西组成一条新防线,除非得到新的增援部队。因此,他认为应该把“整个前线的利益”置于这种“据点”的利益之上。然而,他无法使集团军群司令布施陆军元帅接受他的观点。这位陆军元帅接受了希特勒关于这些“据点”重要性的论点,坚持要执行希特勒的命令:“这些据点将牵制大量敌军,以致抽调几个师防守它们对整个前线的防守都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鉴于防守该集团军群东侧一线的部队已减到几乎不能再减的地步(每个师要防守大约十五英里的地段!),有关的集团军司令官早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就建议修改给他们的作战命令。为了缩短战线以便用较少的兵力也能较好地进行防守,就应撤离突出地段。这里有两种撤离办法:(1)“小”变动,即撤到第四集团军构筑的第聂伯河阵地。在这里可较好地抵御装甲部队。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由在维切布斯克以西的所谓“虎”阵地的第三装甲集团军从奥尔沙向北延伸到波洛茨克。(2)“大”变动,即撤到在战术上同样令人满意的沿别列津纳河的弧形阵地。这会使博布鲁伊斯克-波洛茨克一线缩短大约一百五十英里。  

  看来最好在俄军发动攻势的前夕实施预先准备的撤退。因为这样的话,敌人的攻势会乱了阵脚,而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重新部署。该集团军群已着手加固别列津纳河阵地。这既可以腾出相当数量的部队,也可以更有效地对付在第四集团军后方的游击队。后面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游击队的活动日趋频繁。一旦被迫要在别列津纳河两岸的茫茫无径的林区撤退,这些游击队的威胁可能极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17:55 | 只看该作者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布施陆军元帅来到元首大本营汇报总的形势。他特别强调,现有的兵力与需要防守的战线的长度之间不成比例已到了危险的地步。他建议为弥补这种情况,应允许他缩短战线,把部队有秩序地撤到第聂伯河或别列津纳河阵地。他的建议遭到断然拒绝。希特勒冷潮热讽地说(蓄意要影响布施陆军元帅的思维),他希特勒原以为布施不会也象那些眼睛总是朝后看的将军们一样。这种嘲弄击中了要害,尤其因为布施陆军元帅恰好是这样一个高级军官,他真的相信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代表德国人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而对元首赤胆忠心,无比景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对这位陆军元帅以后的行为肯定是有影响的。希特勒对这位陆军元帅的个性和忠诚故意表示的怀疑,很可能使后者会丝毫不加反对地接受这个独裁者的所有命令,然后不顾他的同僚们的正确判断——真的,甚至也许不顾他自己的判断——硬要部队执行,以此来表明他是多么“忠诚”。  

  总之,在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布施通知各集团军司令官,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集团军群东面的战线,说这是“希特勒不可动摇的意志”。他还说,希特勒禁止在后方准备万一需要时可退守的防线,而坚持“在主要作战区集中工程建筑部队不断加固现有阵地”。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发布的特别指令明确强调要坚持原来的指令,即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前线。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人们感到执行这些命令也许是可能的,因为就当时所能看到的,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集团军群东面的主要战线面临严重的危险。总的看来,敌人总的部署表明,它在加利西亚东部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相毗邻的两翼周围集结了大量兵力。  

  五月初以来,陆军总部一直计划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后方组建一支预备队。正如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在五月五日宣称的;“这样的话,当我们所预期的敌人的大规模进攻确实来临时,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整整一个月,组建预备队的问题一直束之高阁,到最后则一事无成。相反地,在五月二十九日,陆军总部把在科韦耳地区的第五十六装甲军划归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指挥。所以采取这个措施,是因为当时仍然普遍认为俄军会在加利西亚发动大规模攻势,因而需要把一切可得到的预备队集中到这个集团军群。可是这一措施严重削弱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它一下几乎损失了全部装甲部队和三分之一的司令部直属部队,其中包括它的特种强击炮旅。该集团军群司令立即指出,这样他就不能再采用在以前的战役中证明是多么宝贵的战术,即把增援部队及时调到敌人重点进攻的地方进行对抗。他强调说,为恢复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态势而从该集团军群东面的主要战线上抽调兵力,这无疑是必要的。作为权宜之计,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作为长久之计就难以接受,因为从剩下的部队中不可能再组成预备队。  

  一九四四年六月四日的“敌情”报告说,“敌人随时都能把数量很大的预备队调到(中央集团军群)东面战线的任何一点以加强那里的集结力量”。即使象当时认为的那样,敌人只是想发动几次牵制性进攻,局势也是相当危急的,因为中央集团军群唯一能得到的预备队只有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中的各一个师。这是危险来临的第一个警告,陆军总部不能对它置之不理,尤其是后来几天“敌情”报告变得更加令人不安时更是如此。从六月十日开始传来的报告清楚地表明,十分强大的俄国军队正在被调到中央集团军群主要战线的以下几个重点地方:(1)在别列津纳河两岸与第九集团军对峙,准备围攻博布鲁伊斯克;(2)在莫吉廖夫以东并沿着经由奥尔沙供应线与第四集团军对峙;3)在维切布斯克两侧与第三装甲集团军对峙。

  这些具有明显进攻性质的准备活动的规模,闻名的精锐部队在前线各重点地方的出现以及预备队的临战状态(如第五近卫装甲集团军被作为一支作战预备队守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敌人的意图远远超出了原来所认为的只是为了局部目标和进行牵制性进攻。此外,敌人的空军力量突然集结,在前线附近调集了大约四千五百架飞机。一切迹象表明俄军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这块向东 突出的地段,尤其是因为他们确实清楚地知道这里的防空能力薄弱不堪。对局势作出冷静客观的估计后本集团军群司令部认为,鉴于我防守着漫长的战线,不可能在没有足够的预备队的情况下对付预期的大规模进攻。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已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能决定,而主要应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来决定。  

  六月十四日,在陆军总部举行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的讨论会上,只有中央集团军群能提出明确的证据,证明强大的俄国军队正在沿它的前线集结。其他集团军群、(甚至连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都没有观察到在它们前线附近有这样明白无误的准备发动攻势的迹象。然而,虽然到这个时候俄军的准备活动已十分明显,仍不能使希特勒或陆军总部放弃他们的固执信念。他们认为俄军夏季攻势的重点将在加利西亚,认为任何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其性质只能是序幕性的和附属性的。他们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警告所作的唯一让步,是在六月十四日命令第二十装甲师开往第九集团军防线后方的博布鲁伊斯克。甚至到了六月二十日,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陆军元帅在宗特霍芬举行的纳粹党训导官会议上所作的总形势报告中还宣称,在西方同盟国(其军队已于六月六日在诺曼底登陆)取得更大胜利以前,俄军不会发起进攻。总之,敌人行动的重点将在南方,而不在中央集团军群防守的地段。由干抱有这样的观点,德军最高统帅部没有作出一个用以应付中央集团军群这时所处的危急局势的决定。既没有给它增援,使它能在俄军巨大的挑战到来时更好地对付它;也没有给它行动的自主权,使它能打一次机动防御战,并在必要时撤到可以用较少兵力防守而且战术上更为有利的阵地。  

  责备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说他没有及时地或足够有力地把其前线出现的危险警告最高统帅部是讲不通的。所有的报告、请求和建议都得到了老一套的答复:整个东线形势不允许对现行命令(扼守前线)或对总的部署(例如预备队的准备)作任何改变。有人说要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在告诫时态度更强硬一些,也许会有点结果。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然应当承认,他心理上对希特勒的仰仗肯定使他不那么直言不讳,也难于使希特勒接受他的观点。然而,即使当时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的是一个与他不同、比他强硬、更有主见的人,鉴于一九四四年夏季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性质与组成,他能否有更大的影响也是令人怀疑的。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完全由希特勒所控制。  

  德军最高统帅部表现出的缺乏洞察力以及对所有对付威胁的建议的一概拒绝,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产生了某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实在的,现在除了坐待事情发展外,还有什么办法呢?而且,中央集团军群甚至连准备更机动的防御战术,都没有主动作出任何事。面临越来越危急的局势,它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领导权。不过鉴于“元首”的严格命令,也不指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发挥主动性”。然而,中央集团军群确有信心,当情况需要时,它定会得到必要的行动自主权。其余则依仗部队防御时的坚韧顽强,这一特点在过去已有充分的体现。对预期的俄军攻势的突击力及其目标都估计不足。这是因为有关的司令官们没有机会充分了解俄国人在战术指挥、组织能力和武器装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白俄罗斯战役  

图14 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_1

  “白俄罗斯战役”的序曲是广泛开展的游击队活动。据估计,当时活跃在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游击队人数在二十四万左右。六月十九日夜发生了一万零五百起爆炸事件,破坏了明斯克以西所有的铁路交通线。德国管制队还破获和拆除了另外三千五百件爆炸物。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十分清楚地表明,游击队是一支组织良好、有统一指挥的力量。这一行动虽然没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却使补给线中断了二十四个小时,有些地方中断的时间还更长。这次迅速的破坏行动,与中央集团军群东面战线当面俄军业已完成的部署之间的关系已明显得不可忽视了。由此看来俄军要发动的攻势已迫在眉睫。  

  这次“解放白俄罗斯的攻势”在苏联军事文献里称为一九四四年的“第五次打击”,是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为“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俄国人这样称呼的)负责协调诸“方面军”的作战行动。这些所谓的“方面军”可以认为与德国的集团军群大致相当。参与这次攻势的有几个这样的“方面军”: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萨哈罗夫将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将军)和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巴格拉米扬将军)。它们指挥着下列部队:  
  (1)在第九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部队,其中二十三个步兵师和七个装甲师在别列津纳河以南与第四十一装甲军对峙,二十七个步兵师和六个坦克师在罗加切夫之北与第三十五军对峙。  
  (2)在第四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十六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在里亚斯纳-英吉廖夫公路两侧与第三十九装甲军对峙;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左翼的二十五个步兵师和十一个装甲师在奥尔沙以北沿莫斯科-明斯克公路与第二十七军对峙。  
  (3)在第三装甲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的十八个步兵师和九个装甲师在维切布斯克东南苏科德罗夫卡地段与第六军对峙;还有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二十九个步兵师和八个装甲师在维切布斯克以西奥博利河两岸与第九军对峙 [ 注:该兵力部署情况取自勒里希特的《包围战问题》一书中第109页的略图,显然是以作战局形势图为根据的。 ] 。  
  在进攻正面两翼集中强大的部队这一点非常清楚地表明,俄军最高统帅部首先想得到的是它在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战役中未能达到的目标,现在它希望能以大量优势兵力获得成功,同时为以后的行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在北面,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与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将相互配合,夺取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以维切布斯克和奥尔沙两城为边沿的狭长地带,然后继续向西推进: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列彼利推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向鲍里索夫推进。在南面,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则集中攻打德军防线上的博布鲁伊斯克,并攻占它,从而打开一条通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地区的通道。与这两翼的强大兵力相比较,处于中间的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兵力相对地弱一些,该方面军的任务是对第聂伯河东岸的德军发起正面进攻,把德军逐退到河西,然后从莫吉廖夫继续向别列津诺推进。可以认为,别列津纳防线:列彼利-鲍里索夫-别列津诺-普霍维奇是俄军攻势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在这条线以西,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收复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首都明斯克。在这以后,俄军的攻势可能会推进到莫洛杰奇诺和巴拉诺维齐。究竟怎样达到这一点,无疑要取决于整个形势的发展。因而我们现在暂时不去谈这样一个问题,即俄国人是否已经计划把包围德军第四集团军作为集中攻打明斯克的一个部分。俄国人肯定还不能这样精确地估计德国人对他们的攻势会作出什么反应 [ 注:齐林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941—1945年)》中所作的描述几乎没有提供什么精确和有用的资料。人们得到的印象是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蒂佩尔斯基尔希并采用了他的观点。认为俄军最高统帅部原打算包围第4集团军的论点无疑是事后的估计。 ] 。  

  总的说来,俄军的部署与中央集团军群在攻势开始前所作的估计相吻合。不仅估计到进攻的重点和进攻的方向,而且也估计到参战的部队。唯一没有充分估计到的是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在维切布斯克西北的大量集结。原来中央集团军群的估计与北方集团军群的估计一样,以为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会往西向波洛茨克方面进攻。由于维切布斯克以西的德军防线特别薄弱,也由于那里实际上没有预备队,因而不久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处境就十分危急。  

  俄军的攻势于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开始,正好是“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的三周年纪念日 [ 注:苏方把攻势开始的日期说成是1944年6月23日。 ] 。第一天的进攻局限在维切布斯克两侧第三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但是接着便向南扩展,第二天扩展到第四集团军的防线,第三天扩展到第九集团军的防线。俄军的进攻是分阶段进行的,可能因为它想集中使用空军力量。而这一点使德军发生了错觉,即使时间的差距不很大。由于俄军的进攻是以这种方式实施的,在一天左右的时间里德国的集团军司令官们还一直以为这仅仅是个“牵制性攻击”问题。结果,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陆军总部之间重新进行浪费时间的讨论,致命地贻误了这时必须迅速作出的决定。  

  从战斗一开始,俄军就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这不仅可从它的火炮、对地面攻击的飞机和坦克的压倒优势清楚看出,也可从它采用的新战术看出。这些新战术使德军及其统帅大为吃惊。这次战斗的一个新特点是俄国出现了支援地面部队的强大的对地攻击飞机编队。

  在俄军攻势开始时,德国第六航空队只有四十架战斗机可投入战斗,因此制空权几乎完全操在俄国人手中,他们利用这一点对德军炮兵阵地发起低空攻击。他们意识到德军由于步兵数量不足,所以炮兵总是它防御的主要力量。俄军使用空军力量还极大地阻碍德军在战场上的运动。这样一支俄国战斗机编队的存在,阻止了德机深入俄军后方进行空中侦察。俄军的火炮在攻势前发起持续几小时的猛烈轰击,随后密集的步兵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发起进攻。俄军在突破德军主要防线后,立即向各个方向扩大突破口。尔后,其他的步兵部队以及伴随它们的炮兵则肃清任何残存的德军抵抗部队。在步兵进攻时,装甲兵的大部队留在后面。只有当步兵在德军防线上撕开大口子以后这些部队才向前开动。为对付远距离目标,俄国装甲兵的编成内均为旅一级的供作战使用的特种机动部队。在这一方面,地形对它们极为有利,其两侧非常适合快速机动部队长驱直入—一在北面,沿斯摩棱斯克-奥尔沙-明斯克公路是一个开阔地带;在南面,沿着里皮亚特沼泽地北侧也是一个开阔地带。另一方面,在德军防线中段后方别列津纳河的两岸是一大片难以通过的林区,这就把防御行动限制在几个狭窄的走廊地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0:45 | 只看该作者
德军防线的崩溃  

  俄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进攻战术的突击力,由于德军——为希特勒的命令所制约——采用了固守防线的单纯防御而更为有效。这从一开始对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攻势就很明显。那里的情况在六月二十二日就变得困难,接着很快发展成危机。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成功地在维切布斯克西南纵深突破了第六军的防线,第九十五师被用来阻止这些突破之敌。在该城西北奥博利河两边,第九军那条拉得过长的防线为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所撕裂。除第九十五师的一支团级部队外,这里再不能得到别的预备队。同一天对第四集团军发起的最初进攻被击退。在第九集团军当面,敌人按兵不动 [ 注:白俄罗斯战役的描述是根据作者1944年8月写的备忘录(《文献》)写的。起草这份备忘录时,作者还在主管编写战争日志并负责保管现有的一切资料,其中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和作战部长口头提供的资料。现又根据战争日志和上级部门的决定作了修改和补充。对待这些决定当时需十分慎重。这一点也适用于前面提到的蒂佩尔斯基尔希的视察报告和后来对“包围战”的研究。这一研究在上面提到的勒里希特的书中引用了。 ] 。  

  六月二十三日,俄国的攻势扩展到第四集团军的防线,同时对第九集团军也开始了最初阶段的进攻。在第四集团军的防线上,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莫吉廖夫以东成功地突破了第三十九装甲军的防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先头突击部队在公路以北也突破该军防线。在这里作战的是第十四师的一些部队,该师主力已从奥尔沙北上到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右翼。这样,在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两个留作预备队的师现在都用上了。第四集团军代理司令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提出的让其集团军退入第聂伯河阵地以组建新的预备队这个建议被布施陆军元帅拒绝了,因为“在完整无损的主要战线上主动放弃无论哪一部分都是不能允许的”。在维切布斯克两侧的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形势更为险恶。俄军继续扩大其前一天打开的缺口,将南边的第六军赶过卢切萨河,将西边的第九军赶过德维纳河。当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一部渡过卢切萨河进到维切布斯克以南时,第五十三军所属四个师受到了被包围的威胁。于是陆军总部允许该军撤到该城城郊的阵地。由此而腾出的一个师便奉调往西南方向进攻,以保持经过奥斯特罗夫诺的交通线畅通无阻。其他三个师奉命防守维切布斯克“据点”,因此不再受第三装甲集团军调配。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布施陆军元帅和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在明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商谈。从直到那时的形势发展来看,布施这时得出结论说,中央集团军群所能调配的部队不够强大,不能胜任交给它的任务。他指出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维切布斯克地区”。由于缺少预备队,不可能恢复第三装甲集团军地段的局势。布施宣称,“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让第三装甲集团军放弃维切布斯克据点,撤到“虎”防线。这是在该城西南的一个闩止阵地(斜切阵地)。他还请求进一步的增援,包括增援一个装甲师。蔡茨勒将军同意他的建议,并答应很好地向希特勒转达。  

  关于反措施的讨论似乎只限于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以及维切布斯克据点,尽管就在那天清晨,对第九集团军阵地的大举进攻已经开始,布施跟他原来的态度一样,感到没有必要讨论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局势。陆军参谋总长也许正在有点焦忧地考虑就要来到的与希特勒不可避兔的冲突,因而对不必再带回更多的这种要求感到再好也没有了。  

  在前一天,也即六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得出结论,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不足以应付局势,认为“改变其作战命令要比派增援部队容易”。在这一方面,提到了第四集团军撤过第聂伯河的问题。回顾起来,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早晨也许无疑是挽救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后机会,办法是“改变其作战命令”,这样就可逃脱威胁着要吞噬它的那种命运。但是即使所有有关的军事司令部意见一致,也丝毫不能肯定——正如以后几天的事态非常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希特勒会接受它们的判断,同意下达必要的命令。  

  事实上,当蔡茨勒于六月二十四日从明斯克返回后,他未能说服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建议。希特勒所同意的只是把第二一二师调往列彼利,把第五装甲师调至鲍里索夫。关于维切布斯克的问题他一步也不肯让,甚至还亲自直接给第三装甲集团军司令莱茵哈特将军发去一道命令说,维切布斯克仍是一个据点,应当守住。当布施于当天下午给希特勒打电话,再次请求放弃维切布斯克时,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说“为了政治原因”(芬兰有背叛的危险),“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切布斯克”。他举出科韦耳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在科韦耳,四千名德军把十个师的敌人牵制了三星期之久。”为补充自己的命令,他下令,维切布斯克至少要有一个师防守。此事就到此为止。在六月二十五日晚,希特勒郑重宣布“第二○六师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与此同时,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变得越发困难,到六月二十四日则形成危机。越过卢切萨河的敌军正向西北展开,切断了第五十三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后方交通线,同时迫使第六和第九军相邻的两翼进一步后退,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约有二十五英里宽的缺口。这时第五十三军接到命令,留第二○六师在维切布斯克,其余往西南冲杀出去。但是这些命令到得太迟了。把第五十三军固定在希特勒的“维切布斯克堡垒”不仅使有关的部队遭了殃,也使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整个作战行动遭了殃。一九四四年四月当第一次提到此事时,莱茵哈特将军就预言过会有这种结果。  
  六月二十四日,敌人继续对第四集团军进攻,成功地把德军防线的缺口扩大到莫吉廖夫以东,并一直突破到第聂伯河补给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于同一天沿公路发起的进攻被制止住了,但是第四集团军左翼不得不撤回到奥列希湖一线以便与在博古舍夫斯克两侧作战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右翼第六军保持联系。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此时对他的左翼深为担心。他再次要求准许尚未遭到攻击的第四集团军的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  

  这一天的事态发展使中央集团军群和陆军总部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在晚上的形势讨论会上向希特勒提出了这个建议。可是希特勒又一次拒不让步。相反地,第四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命令,要它与第十二军和第三十九装甲军的北翼继续留在原来的阵地上。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力劝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取消这道在他看来——不仅是他——是毫无意义的命令,可是无济于事。布施陆军元帅把它视为他的“元首”的命令,务必服从 [ 注:1944年6月24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在这一方面,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布施个人之间有尖锐的冲突。这一点在尔后的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勒里希特的著述中也都有所反映。 ] 。在这种情况下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就凭自己的良心行事。他自己作出决定,命令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可是这个决定也为时太晚。”这不仅因为第四集团军北侧的局势急剧恶化,而且还因为自那天开始在南边的第九集团军前线的事态又有了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1:21 | 只看该作者
  俄军的大规模进攻是在六月二十四日发起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向第九集团军全力进逼,在别列津纳河以南第四十一装甲军防守的地段首战告捷。在那里,敌军迅速投入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当地弱小的预备队无法阻止它们。敌军通过打开的一个缺口经由拉科维奇迅速向博布鲁伊斯克-拉特米罗伊维奇铁路线推进。在罗加切夫以北的第三十五军地段,敌军突入到德鲁特河西岸,然而却被德军堵住了。留作预备队的第七○七师被派向前方对付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第三次突入之敌。直到傍晚才决定使用第二十装甲师,该师作为预备队待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起初,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判断较大的危险是在罗加切夫以北。直到下午它还认为这个师应用到北翼,因此作出了相应的部署。但是到了傍晚,看法有所改变,认为第四十一装甲军地段局势的急剧恶化要求把该师南调,以在帕里奇附近进行反击。但是由于踌躇不决,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由此导致第九集团军司令官的撤换,由冯·伏尔曼将军接替约尔丹将军。然而事实上,即使这个师“按理论上最好的形式”加以使用,它也不大可能改变第九集团军的命运。

  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传来的报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由于敌军在两翼的新胜利,中央集团军群总的局势正在迅速恶化。突破别列津纳河以南第九集团军防线的敌军,已经抵达博布鲁伊斯克以南的铁路线。在其后面的其他强大的敌军通过突破口蜂拥而入。第二十装甲师尚未投入战斗,但它不得不首先扫清自己展开地区的道路,尔后到下午才能进入阵地。然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仍坚持这次进攻要直捣突入之敌的翼侧。北面的局势更是糟糕:第六军新筑的防线在博古舍夫斯克被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突破。德军被赶回奥尔沙西面的公路。这样,敌军完全可以自由地向南向西行动。  

  这时,第九集团军的主力和第四集团军的全部受包围的危险越来越大。因此,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给陆军总部的形势报告中,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作出如下请求:把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以腾出预备队加强受威胁的左翼;放弃维切布斯克,准许第二○六师突围出去;以及向斯卢茨克、明斯克和帕拉菲亚诺沃各派一个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意识到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很可能不足以恢复态势。因而它又一次紧急请求修改给它的总的作战命令以便进一步从突出地段作有限撤退,同时保持与友邻部队的联系,因为这是使大量部队兔于覆灭的唯一办法。要是对局势有个适当的估计,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早在六月二十三日就可作出这个决定。第二天早晨即六月二十四日也许还不晚。可是现在战事的发展使这个决定变得极为必要和非常紧急。然而,即便如此,仍不能使希特勒相信局势的严重性。在中午的会议上他还只准备同意把第四集团军在莫吉廖夫以南的那些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他仍然不准放弃维切布斯克。

  六月二十五日的战斗进程非常清楚地证实了当天上午形势报告中所表示的担忧。在第九集团军防线上的第二十装甲师发起的反突击很快因遇到强大的俄国装甲部队而停止不前,寄于希望的救援就此落空。同时,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南路进攻部队继续向西和西北推进。结果,从博布鲁伊斯克通向西面的几条公路这时都受到了威胁。在北翼,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才阻止了敌军把突破口扩大到罗加切夫以北。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局势仍不清楚。第七○七师未能堵住缺口。第九集团军司令部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准许它撒到扩大了的博布鲁伊斯克桥头堡。但是这一请求遭到布施的拒绝。他指出他的作战命令没有更改。  

  这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部队突破了莫吉廖夫以东第四集团军防守的第聂伯河防线,并继续向莫吉廖夫和什克洛夫推进。在公路以北,敌军在奥列希突入了奥尔沙桥头堡。第四集团军所辖的第六军在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装甲部队的强大攻势下彻底崩溃。这使敌军得以向斯莫利亚内附近的公路推进。这样,该方面军便取得了它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即占领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现在它继续利用在维切布斯克以南德军防线上撕裂的大缺口,派遣机动部队经由先进长驱直入第四集团军的深远翼侧。第三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五十三军此时试图向西南突围,但面对敌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坚强防御,这一企图也告失败。坚守在德维纳河河畔别申科维奇阵地上的第九军右翼部队这时被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西逐退到博切伊科沃,这使局势变得更加无望。  

  布施陆军元帅向蔡茨勒将军进一步紧急请求修改给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命令。希特勒在晚上会议上答复他的请求时,最后决定只准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事实上,在六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六日的夜里,该军奉冯·蒂佩尔斯基尔希的命令已撤退完毕。希特勒还决定把第十二装甲师(属北方集团军群)调给马里纳城尔卡的第九集团军,但是他对维切布斯克仍不肯改变主意。“第二○六师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我们已经提到过希特勒的这句话,但在这里不妨再重复一下这话的来龙去脉。这句话作为一个命令形式传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并逐字写进了战争日志 [ 注:文献》第326页。这段话是从1944年6月25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中抄来的。作者很清楚地记得希特勒发布的这一指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部所引起的愤慨。 ] 。维切布斯克的守卫部队会被“解围”的想法简直是荒唐可笑的。因而希特勒的这句话不是被看作完全无耻,就是说明他对作战形势缺乏洞察力。今天,我们可以对此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并多少可揭示希特勒其人的心理状态。希特勒是不会承认已无可挽回的败局的。他——有意无意地——拒不作出任何会被周围的人解释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弱点和失败的决定。希特勒要能听从他的军事顾问们的意见,听从他的参谋总长、集团军群司令和战地将领们的建议的话,那就意味着在这时(和以后)他自己的意志被迫屈从于事情的必然性。这种事在他看来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因此他不断拖延急需要他作出的决定。起初,这还只是与几万德军的生命安危相关,不久就与几十万德军相关,最后则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相关。  

  现在,局势发展迅猛。到六月二十六日,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两翼包围的危险变得严重。南面的危险来自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装甲部队。它们如入无人之境,向博布鲁伊斯克和第九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挺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沿着并越过奥尔沙以西的公路推进到第四集团军很长的翼侧,构成了东北方向的危险。第九集团军取消了第二十装甲师的进攻,令其改变方向,通过博布鲁伊斯克,以对付正在西面酿成的危险。在它的东部防线,占有极大优势的敌军无情地进逼,迫使第九集团军放弃杜比萨一线。在北侧,俄军越过博布鲁伊斯克-英吉廖夫公路,最后切断了这两个集团军间的联系。在第四集团军的南翼,德军按计划撤过第聂伯河。但是这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英吉廖夫以北第聂伯河右岸,从东、北、西三面向奥尔沙发起猛烈攻击,虽然它进攻暂时受阻。这时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所属的快速机动部队涌入缺口,在宽大正面上向西和西南方向推进,在托洛钦附近切断公路。再往西面,兵力不强的德军在鲍里索夫极力掩护第五装甲师下火车。面对敌军推向博切伊科沃和越过德维纳河,第三集团军和第九军组成的一个战役集群只得进一步向西撤退。这个集群得到仓促征集来的薄鸩部队的加强。维切布斯克据点现被俄军攻占。第五十三军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在奥斯特罗夫诺附近向西南突围,但因遭到敌军的反击而被击溃。  

  布施曾紧急请求最高统帅部修改给他的作战命令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由于在六月二十六日一天里没有迹象表明希特勒会有可能经陆军总部同意他的紧急请求,布施决定带着计划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向希特勒面述。在当天晚上举行的总的形势讨论会上,希特勒最后同意第九集团军撤到博布鲁伊斯克桥头堡,第四集团军“分阶段”撤到别列津纳线。但他仍要求坚守剩下的莫吉廖夫和奥尔沙两个据点。

  这样,在耽搁两天以后终于得到了决定。然而直到此时,这个决定仍被很多条条框框所限制,中央集团军群根本没有自主权。布施依然感到为希特勒给他的命令所束缚。结果又是举棋不定、迟疑延宕和疑虑重重,终于妨碍了他采取应急的重大步骤。例如,六月二十七日上午,第九集团军参谋长施泰德克少将到明斯克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汇报,鉴于第九集团军确实有被围歼的危险,他想让该集团军主力向西北突围。但是他被明确禁止这样做,因为最高统帅部有令,博布鲁伊斯克要作为别列津纳河防线的基石固守。相反地,他还必须奉命以第二十装甲师来确保后方交通线畅通无阻。这个禁止突围的命令与第九集团军的实际处境根本不符。同时给第四集团军的命令也是如此,要它固守第聂伯河一带阵地,“迫不得已”时才撤到德鲁特地段。即使那时,它还必须奉命继续坚守莫吉廖夫和奥尔沙据点。  

  六月二十七日第九集团军的形势急剧恶化:敌人这时不仅切断了通往西面和西北的公路,而且强大的装甲部队正沿着通往莫吉廖夫的公路从东北向博布鲁伊斯克挺进,一路上夺取了别列津纳河上的几座桥,使群集在该河东岸的第四十一装甲军和第三十五军的部队无法渡河。这些部队能否象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原来打算的那样冲杀出来,是极其令人怀疑的。俄军机械化部队在博布鲁伊斯克以西成扇形展开,西面抵达新多罗吉,西北到达奥西波维奇。第十二装甲师刚乘火车赶到马里纳戈尔卡。第四集团军在南翼防守着远至莫吉廖夫的第聂伯河防线。可是它拉长的南侧这时受到越过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公路向前推进的敌军的威胁。在北翼,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越过第聂伯河 鹇尔沙据点四面遭到猛攻。第二十七军从来自北面和西面的强大的敌军中冲出,打开一条通往西南的道路。沿公路西进的俄国快速机械化部队暂时被鲍里索夫的起掩护作用的防线挡住。第三集团军的第九军力量太弱,无法抵挡敌人的压力,只得再往西撤到列彼利-乌沙奇防线,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部队尾随其后。第九军右翼得到第二一二师的加强,后者在列彼利下的火车。它与第五十三军之间的缺口这时扩大到五十英里。六月二十七日晨,该军停止了战斗。  

  在这种总的形势下,中央集团军群于六月二十七日下午对如何进行战斗进一步发出了命令。第二集团军奉命接管第九集团军的南翼,并与战斗在奥列萨地段的部队取得联系。第九集团军的南翼被迫撤离阵地,随该集团军的其他部队转移。第九集团军奉命边打边撤到新多罗吉-奥西波维奇防线,同时留一个师防守博布鲁伊斯克据点。第四集团军则奉命逐个地段地撤到别列津纳河防线,同时坚守莫吉廖夫据点。同一天,布施通过参谋总长再次作了努力,想得到希特勒的同意,放弃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和奥尔沙据点,然而再次未获成功。第八号元首作战指令于六月二十七日到二十八日夜间到达。它只是证实了已经向布施下达的口头指令与中央集团军群已发布的命令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第八号元首作战指令在提到据点时宣称,这些据点必须至少再坚守“几天,以便在后方准备一道坚固的防线”。但是这个作战命令是建立在对形势想当然的估计上的,认为德军享有足够的主动权,能限制敌人的成功并最终在“最后防线”前面阻住敌人的进攻。第二天的事态很快地表明这样的命令完全是一厢情愿。毫不奇怪,面对严酷的事实,这些命令一触即垮。原因之一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假设俄军的攻势高潮已过。这种假设是不确实的——相反,敌人的攻势这时进入了第二作战阶段,正向新的深远目标推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3:02 | 只看该作者
俄军向纵深推进  

  六月二十八日,俄军在其攻势正面两翼投入强大的快速机动部队,南面向斯卢茨克,北面经列彼利向莫洛杰奇诺。这表明俄军不会满足于攻占明斯克,而是决心乘胜继续往西挺进。中央集团军群充分意识到敌人没有放弃他们的计划——通过对明斯克的钳形突击完成对第四集团军的包围。第四集团军这时边打边退到别列律纳河。它感到自己已面临跟踪追击的俄军步兵的威胁,后者迂回包抄了它。事实上,在六月二十八和二十九两日,俄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特别指令”,具体布置了“诸方面军继续发动攻势的任务” 鸫照这个指令,第二、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将“以两翼包围运动向明斯克推进,拿下该城,从而完全包围从莫吉廖夫地区向明斯克撤退的德军”。与此同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则“从正面追击德军,以阻碍他们向明斯克作有秩序的撤退”。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奉命“向维列伊卡和莫洛杰奇诺推进,以切断敌人从明斯克到利达和维尔纽斯的退路”。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任务是掩护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行动,在北面向波港茨克推进,西面向格卢博科耶推进。“在博布鲁伊斯克的战事结束后,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将继续向巴拉诺维齐和明斯克追赶敌人”,同时还向巴拉诺维齐派遣骑兵和装甲部队以切断明斯克通往西南的铁路。  

  六月二十八日上午传来的报告说,被围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区的第九集团军主力已大难临头。毋庸置疑,即使这些部队有可能突围出来,它们也不会再有任何战斗力了。同时,列彼利附近的第三集团军的掩护线又被冲垮,与北方集团军群相联系的交通线也被切断。在南面,无法指望第三装甲集团军前来救援,它的战斗力这时已削减到一个较弱的步兵军。虽然由第五装甲师和薄鸩部队(第三十九装甲军)组成的冯·绍肯集群,暂时地在鲍里索夫两侧和再往北面的别列律纳河上的断桥处阻滞了敌人的前进,然而贯彻第八号作战指令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正如中央集团军群在一份形势总结中指出的,敌人从博布鲁伊斯克和列彼利往西的行动自由已不再能阻住。向巴拉诺维齐和列彼利以西派遣新锐部队乃是当务之急。由于与陆军总部通了电话,“中央集团军群在今后行动中的主要任务”这时确定为把第四集团军安全撤回到明斯克地区。  

  然而,如果为数不多的现有部队(在鲍里索夫的第五装甲师和在马里纳戈尔卡的第十二装甲师)和新调来的部队(调到巴拉诺维齐的第四装甲师和第二十八师,以及从莫洛杰奇诺以北的北方集团军群调到明斯克的第一七O、第一三二师)要发挥最大的战略效果,就非常必要采用机动作战战术。第十二装甲师以及第四装甲师(在到达后)在明斯克以南,第五装甲师在明斯克西北要为第四集团军的撤退保持一条畅通的道路。  

  六月二十八日晚,莫德尔陆军元帅接替布施陆军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群。莫德尔暂时仍保留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以有助于从那个地区进一步调来预备队 [ 注:1944年6月28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战争日志没有指明撤退的理由,也没有指明这是谁的主意。就作者所记得的,布施对这次撤退感到吃惊,他感到蒙受耻辱。蔡茨勒将军建议他与莫德尔陆军元帅讨论一下,但他以离去而回避了这次讨论。这里没有什么生病的问题。 ] 。司令官的这一调整不仅改变了战地的领导“作风”,而且也改变了中央集团军群和最高统帅部之间的关系。新任司今得到希特勒垂青,这一点很快为人们所感到。中央集团军群作战部感到十分惊讶的是,希特勒对莫德尔陆军元帅提议的所有措施都欣然同意。


图15 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_2
  六月二十九日,有更多的苏军不断从德军防线上的巨大缺口涌入。在南部,苏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斯卢茨克。在北部,苏军在鲍里索夫和列彼利西南的宽大正面上抵达别列津纳河上游。第二集团军派了骑兵部队到斯卢茨克,力图扼守这个据点。现在它接到命令,要在这里阻住俄军的前进,并利用正在到达巴拉诺维齐的部队(第四装甲师和第二十八师)向东北突击以堵住它与明斯克以南的第九集团军之间的缺口。第十二装甲师构筑的闩止阵地(斜切阵地)得到薄鸩部队的加强,顶住了那些向马里纳戈尔卡夹攻的敌军。中央集团军群这时命令第九集团军重新与第四集团军南翼建立联系,并使用将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二个师守住明斯克以南地区。然而,鉴于北方集团军群南翼所处的紧张局势,陆军总部暂缓调动其中的一个师——第一三二师。第四集团军继续向别列律纳河撤退,其两翼受到的敌人压力与日俱增。在北翼,冯·绍肯集群仍坚守着鲍里索夫桥头堡。苏军可能会在更北的地方渡过别列津纳河,突入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向明斯克推进。考虑到这个危险,在别列津纳河西岸的第五装甲师的部队作好了向西北方向投入战斗的准备。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较弱的第三装甲集团军被迫再往西面撤退。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突过该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缺口,到达莫洛杰奇诺-波洛茨克铁路线。  

  六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两翼的紧张局势有所减缓,但这只是暂时的。进攻第二集团军的苏军攻占了斯卢茨克。然而由于受到那里弱小的德军的顽抗,这些苏军才被牵制住,未能向巴拉诺维齐或明斯克方向扩大战果。结果,第四装甲师有可能在巴拉诺维齐不受干扰地全部下了车。在马里纳戈尔卡的第九集团军防线没有变化。从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里向北突围的德军到达离目标一半的路程。在鲍里索夫附近进攻第四集团军北翼并向北推进的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在别列津纳河上继续遭到顽强的抵抗。一支通过别戈姆利向前推进的苏军被第五装甲师的部队赶了回去。然而另一方面,仍在别列津纳河东岸作战的第四集团军主力(第十二、第二十七军)的局势异常危急。虽然韦利尼奇-别列津诺这条主要的退路仍畅通,但是看来第四集团军不大可能在七月三日以前在别列津诺渡河完毕。

  七月一日,中央集团军群的整个形势又有很大恶化,因为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在斯托尔布齐以南从斯卢茨克向巴拉诺维齐-明斯克铁路线突击。这样,敌人在南部实施的大包围开始形成。很明显,敌人会在北部向莫洛杰奇诺发起相应的突击。第二集团军这时在巴拉诺维齐以东投入了第四装甲师和第一匈牙利骑兵师,进攻那些向斯托尔布齐运动的敌军的南翼部队。姗姗来迟的第二十八师也将参加这次进攻。在第九集团军地段上,第十二装甲师把从博布鲁伊斯克突围出来的部队集中起来,送回西面。这时第四集团军的局势越来越危急。敌军在别列津纳河西岸南北夹击,意在切断该集团军主要的退路:别列津诺-明斯克公路。只是花了很大力气才把从切尔文和切尔纳亚夫卡迂回前进的敌军阻住。在别列津纳河以东的几个德国师打回到桥头阵地,因其翼侧和背面都受到很大压力。在该集团军的左翼,鲍里索夫桥头堡在第五装甲师撤到明斯克以东地区后丢失了。第三装甲集团军按计划撤到普罗尼亚-普厉萨地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4:03 | 只看该作者
  中央集团军群这时和陆军总部的作战局局长豪辛格将军联系——他代表患病的蔡茨勒参谋总长——把由于俄国快速机动部队西进引起整个形势转危的情况告诉了他,也把在明斯克地区作战的第九和第四集团军不可避免的结局告诉了他。这两个集团军通过斯托尔布齐和莫洛杰奇诺的后方交通线受到了威胁,使原先的希望即仍能通过明斯克向它们增派援军成了泡影。第一七○师只得在莫洛杰奇诺下车。  

  七月二日,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如预期的那样到达巴拉诺维齐-明斯克铁路线上的斯托尔布齐。同时第三白俄罗斯方面的先头部队到达维尔纳-明斯克铁路线上的莫洛杰奇诺和斯尔贡。显而易见,俄军企图堵住明斯克以西纳利博克森林区南北的两个狭窄通道。如果德军要拉回仍在明斯克地区作战的第九和第四集团军的部队,并重建一条连贯的防线,那么保持这些通道的畅通就极为重要。为了对付这个危险,莫德尔陆军元帅决定不顾明斯克地区的局势,把他仅有的几个尚能作战的师投入进去,以把明斯克西南及西北的敌军逐回,以此重新打开通道。第二集团军受命继续以第四装甲师攻打斯托尔布齐。第九集团军受命把第十二装甲师从前线撤到明斯克东南,进而西攻斯托尔布齐。第五装甲师随同第四集团军向明斯克以北展开并向西北推进,以打通明斯克-莫洛杰奇诺铁路。  

  但是在这同一天,陆军总部接到报告,说第四集团军尚能作战的部队现在已无望到达明斯克地区。交通线已被切断,增派援军也不再能影响明斯克战役。报告继续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继续把明斯克作为据点固守。如果要使保持巴拉诺维齐和莫洛杰奇诺通道畅通的行动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就急需调来增援部队。希特勒在听了作战局局长的汇报后同意莫德尔的建议,并批准了他已采取的措施。  

  七月三日,随着俄军收复明斯克,白俄罗斯战役进入最后阶段。这一天,俄军在该城东南突破德军仍在坚守的薄弱防线,接着几乎同时从东面和南面进入明斯克。这样,第一、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就合围了第四集团军主力,后者仍在力图打回别列津纳河彼岸。  

  中央集团军群把它仍掌握的三个装甲师都投进去了,因而仍在明斯克以南战斗的第九、第四集团军的部队才得以在斯托尔布齐退过涅曼河,沿着从明斯克到莫洛杰奇诺的公路退却,路上收容了成千名散兵游勇。一支由原先被陷在博布鲁伊斯克的第九集团军所属部队组成的战役集群,设法到达了汉曼河西岸斯托尔布齐西北。这个集群的中坚是第二十装甲师的部队。第三装甲集团军第九军,在帕拉菲亚诺沃以北抵御从格卢博科耶前来的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部队。北方集团军群南翼的防线,这时从德维纳河以南波洛茨克以西成弧形弯向后方。在该南翼那边有一个缺口,敌军正通过这个缺口向西运动。波洛茨克已三面受到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部队的威胁。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拒不批准撤出波洛茨克据点。他相信从那里发起行动,就可以改变中央集团军群的命运。七月一日,他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向西南方向进攻。由于只能有两个师执行这一命令,有关的人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而拒绝执行。莫德尔宣称,在他看来,不作“这种徒劳的试验”更好。北方集团军群对这一命令激烈的违抗导致了不久以后其司令的撤换,由弗里斯纳将军接替林德曼将军。只是到了七月二日至兰日的夜间,希特勒才最后被豪辛格将军说服,认识到他的计划是无法执行的。这时他才同意撤出波洛茨克。  

  尔后几天里,德军在明斯克地区那些仍与敌军接触并在纳利博克森林区两侧为优势敌军所紧追不舍的弱小部队撤向巴拉诺维齐和莫洛杰奇诺。在那里,德军调来并投入了新锐部队,结果重新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第四集团军被围的部队渡过别列津纳河,继续向西退却,甩掉敌人,打到明斯克以南。在这一“移动的包围圈”里,第十二和第二十七两个军没有成为乌合之众。但是对干第四集团军这些残存部队这种努力自救的英勇举动,中央集团军群所能给予的支援只是空运数量有限的补给。最后一批补给是七月五日空运到明斯克东南的斯米洛维奇。但这以后,已不能再空运补给了,一则因为这时德国空军被迫把机场向后移至更西的地方,二则运输机得不到足够的战斗机掩护。一九四四年七月八日,第十二军代理军长下令放下武器,因为弹药、燃料的奇缺使其士兵的战斗力降到了零,其中有许多是散兵游勇。在这种情况下,鉴于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太长,再作抵抗也是徒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4:53 | 只看该作者
小结  

  苏联的官方报道说,一九四四年七月三日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战略性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以收复明斯克而结束。这样,俄军的夏季攻势获得了它的第一个目标:解放白俄罗斯。同时,它把德军防线撕了个大缺口。中央集团军群这时只有八个分散的师,却要在一条长达二百多英里的防线上对付俄军一百一十六个步兵师、六个骑兵师、十六个机械化步兵旅和四十二个装甲旅。几天以后,遵照俄军最高统帅部七月四日发出的把攻势推移过旧俄波边界的命令,俄军诸“方面军”又向前推进。在北面,它们取道莫洛杰奇诺向维尔纳推进;在南面,则经由巴拉诺维齐向布列斯特推进。  

  如果我们试图对主宰历时十四天的“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一总结,那么首要的因素无疑是俄国人能够在攻势中投入强大的兵力。“在一九四四年夏季,俄军在数量、物资和装备上——包括空中——占有如此大的优势,以致它们的行动一点不受限制,也无需精打细算。”这样俄军就能够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在多处发动进攻,同时还可以集中兵力攻打那些为取得攻势的深远目标而首先需要摧毁的德军防线。在北部,它们的目的是占领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从而开辟通往明斯克和别列津纳河上游的道路。在南部,它们的首要目标是攻取博布鲁伊斯克这个组成德军防线的别列津纳河上的坚固据点,并开辟西通明斯克和巴拉诺维齐的道路。在这两种情况下,留作准备实施纵深作战的快速机动部队从一开始就如此强大,因此担任攻势先头突击的第一、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便可让其相邻的两翼部队继续向巴拉诺维齐和莫洛杰奇诺推进而不会削弱对明斯克的军事行动。俄军快速机动部队的速度超过德军,因此它们不断能赶上、切断、包围那些退却的德军,而且还常常围歼它们。这些德军大部分只能步行。这样,由于敌人有条件不受约束地使用兵力,他能左右事态的发展使德军指挥官听其摆布。德军采取的反措施与俄军攻势的兵力、气势和战略目标完全不相称,也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形势,这就使情况更为严重。  

  在这一方面,我们只需回顾一下中央集团军群从一开始指挥军事行动就遇到的困难条件:首先,拉得过长的战线和可用以防守它的部队之间严重不成比例。这意味着防守战线的兵力必然不足,而且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纵深防御;其次,在防线附近缺乏足够的预备队(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再次,希特勒坚持建立据点。为此,又得调去六个师。这六个师不能用于机动作战,也就根本没有战术预备队;最后是德国空军的巨大弱点,其行动还受到燃料短缺的进一步限制;这一切已是够坏的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极大地影响战斗的实施,可是希特勒发布的指令把事情弄得更糟,他的指令把中央集团军群栓在主要防线的固守上。同时他直截了当地禁止它们准备万不得已时退守的后方阵地,这就不可能进行一场机动防御战。
  
  俄军以巨大的优势兵力发动了攻势,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对这种危险却估计不足,这竟成了它对敌人总估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这种估计不足的原因很多,特别是它那毫不动摇的信念,即俄军的夏季攻势将针对加利西亚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不是针对中央集团军群。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一直死抱住这个想法不放,甚至从六月中旬开始,这种想法就明显地与俄军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部署相矛盾。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觉察到敌人正在针对它集结大量兵力,也觉察到迫在眉睫的俄军攻势的重点,但是它肯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抵抗力量。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坐待战役的来临,期待一旦俄军的攻势开始,它可以按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放手进行防御战。可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只准备打一次以坚守前沿阵地为目标的战役。在整个战役中一直是这样的想法。”但是,与所期望的相反,在最初几天里,在维切布斯克两侧,奥尔沙之北,莫吉廖夫以东和博布鲁伊斯克两侧等地的防线一被突破,为防止整个集团军群的覆灭而采取的唯一办法便是放弃所谓的据点而进行机动防御。这意味着在必要时撤退,并在强大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也许可沿别列津纳河上游。此外,还可尽早从其他集团军群尤其是从有很多预备队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获得援助。  

  中央集团军群于六月二十四日上午第一次提出这些要求,陆军总部承认这些要求很合理。然而,希特勒拒不批准从那些未受攻击的前线地段撤退,他尤其不允许撤出据点。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布施陆军元帅感到鉴于希特勒给他下达的那些严格的命令,他无权擅自改变其部队的作战目标,因而也不能放手让他的指挥官们进行机动防御。也许应该责备布施,他对希特勒唯命是从,没有一次为了他手下的士兵的利益独立采取行动,用既成事实大胆对抗最高统帅部——他的继任者莫德尔陆军元帅就是这样做的 [ 注:这一观点是与后来去世的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的观点相一致。他经常与作者讨论这个具体问题。参看前面的注释。勒里希特的看法要尖锐得多(虽然基本上也是从冯·带佩尔斯基尔希的观点来的),对这一形势的总的判断也说得太过分。想把惨败的全部责任推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头上的做法不实事求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比通常这样一级司令部好对付”(勒里希特的书第116页)也不实事求是。对希特勒来说,公开激烈的反对毫无用处,这只能导致有关司令的免职,正如冯·曼施泰因、克莱斯特和林德曼遭到的命运一样。到1944年,德军指挥系统竟到了由独裁者(同时也是德军最高统帅)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步。甚至连集团军群的司令也不能反对希特勒直接下达的命令。因此莫德尔陆军元帅总是尽量不让事情走得太远而使希特勒对他采取一种不妥协的立场。莫德尔内心对希特勒并不言听计从。他经常(虽然不是总是)设法得到比布施陆军元帅能够得到的更多的东西,而后者是依赖他的“元首”的。 ] 。诚然,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中央集团军群重新紧急地请求修改它的作战命令,但只是到了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夜间,也就是说又耽误了三十六个小时,希特勒才终于批准逐步向别列津纳河撤退。即使到这时,他仍然坚持固守据点。但这时已为时太晚:第三装甲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的大批部队已被歼灭,整个第四集团军成了俄军迅速向明斯克作包围运动的牺牲品。现在回顾起来,毫无疑问,第九和第四集团军的迅速撤退就会腾出支援受到威胁的翼侧所需的预备队。虽然这并不能避免失败,但很可能避免有战斗力的部队的被歼。  

  由于希特勒不负责任的拖延,不可能采取局势所要求的那些根本性措施,因而这次战役的整个发展直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彻底覆灭都是不可避兔的。这样一来,德军在白俄罗斯所遭受的灾难——被歼二十八个师,损失三十五万人——比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大两倍。一九四四年夏季整个德军战争形势由此而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影响到了整个东线,因为它使俄军得以把德军前线中段推到维斯杜拉河和东普鲁士边境,切断了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军,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威胁到德国在巴尔干的地位。一九四四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的覆灭是德军在东线末日的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6:10 | 只看该作者
阿登战役(一九四四年——一九四五年)
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准备工作  

  从一九四四年八月起,希特勒一直在考虑当年深秋对西方盟军的进攻。因此,有必要概略叙述一下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二月十六日进攻开始这一阶段西线军事态势的发展,特别是因为在此期间西线各地区的激烈防御战都必须同这次进攻本身的准备工作联系起来看。  

一九四四年秋西线军事态势的发展  


  当敌人突破诺曼底科唐坦半岛时,希特勒就叫喊打一场防御战,把敌人牵制在远离西壁防线的地方。这是想争取时间,一来搬取援军,使过去被忽视了的西壁防线进入更有效的防御状态,二来为向德国边境以西的战术性反击创造条件。但是,盟军于七月三十一日一突破阿弗朗什,冲出狭窄的诺曼底半岛,东驱进入抵抗部队寥寥无几的开阔地,他们就能够第一次充分发挥自己较强大的机动性和空中优势。西方盟军夺取了主动权。  

  就德军而言,他们既没有阵地,又没有足够的预备队,一刻也挡不住敌人。那几支勉强算得上机动的预备队——有些配备着临时凑合的运输车辆——由于被迫转入了一场机动作战,只好全力以赴进行迟滞敌人的战斗。敌人凭借健全的公路网和整个战区上的空中优势,将这些德军预备队击溃并抛到后边。鉴于敌人的新突破和快速推进,德军不得不一退再退,以期在某个新防区临时建起一道新的抵抗线。八月十三日至二十日,西线部队司令冯·克卢格可以调用的装甲部队的大部在法莱兹被包围,几乎被全歼,此外他就没有可调用的其他装甲师和机械化师,因而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补充损失是不可能的。剩下的装甲部队是胜任不了希特勒心目中那种规模的反攻的。一九四四年夏天所能征集起来的几支新部队,装备的是马挽炮,而且作战经验很少。

  在德国西线以南,布拉斯科维茨将军指挥的G集团军群(第一、第十九集团军),只是在最后时刻,才得到希特勒许可,全部撤出法国南部与西南部,因而又是太迟了。这时,美国装甲先头突击部队已经到达卢瓦尔河下游,威胁着这两个集团军的退路。虽然西线部队司令八月份向希特勒报告说,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千方百计加强西壁防线,把德军全部撤到西壁防线的后方,希特勒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敌军沿瑞士境内汝拉山向夏龙、贝桑松、博恩的前进,使德军必须撤入格雷-朗格勒一线。九月十三日,美国部队突破萨兰堡,进抵洛林。被投入南锡以东地区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冯·曼陀菲尔)所取得的局部胜利,的确成功地填补了第一集团军和第十九集团军之间的空隙 [ 注: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后称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第518页:“下达给第5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命令与实际相脱离,因此改成了比较切合实际的防御命令,尽量在西边堵住第1、第19集团军之间的缺口。这在十四天的激战中执行得很成功。到十四天激战结束时,即10月初,在吕内维尔两侧已建立了一道连绵不断的防线。” ] ,但是却没有——象希特勒所希望的那样——决定性地改变西线这个地区的局势。美军进攻的右(南)翼无懈可击。相反,美军攻势如此之猛,以至阻止其突破便成了G集团军群压倒一切的任务。为节约使用德军兵力,暂时放弃了希特勒制定的进攻计划,G集团军群整个撤到孚日。十一月二十二日,梅斯失守,接着第二天,斯特拉斯堡失守。现在,阿尔萨斯南部又失守了。  

  在莫德尔陆军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守卫的德国西线北段,英国部队于九月四日攻占安特卫普。盟军九月十七日至三十日在阿纳姆的空降作战,使他们占领了马斯河和克尔河上的重要桥梁,为进一步作战提供了有利的跳板,同时牵制住了大批德军;但是,就整个来说,他们的行动是不成功的,特别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推迟肃清斯凯尔特河口的德军。第十五集团军(冯·桀根)处境困难,只好满足于扼守斯凯尔特河口,结果阻止了西方盟军使用安特卫普港。B集团军群据守地区的美国部队的目标,是扩大他们早已在西壁防线上打开的缺口(在亚琛西南的沃森纳克附近),以此作为越过鲁尔河进攻莱茵河的首要措施。尔后他们就能夺取鲁尔河和乌尔夫特河上的两座大坝。在数周的攻击与反击中,这个企图遭到挫败。  

  从九月中旬到十一月在这个地区发生的激烈防御战,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受到新攻势准备工作的影响。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战争日志的撰写者说得对:“如果有人把鲁尔河畔的这场防御战看作攻势准备工作的一部分,那么这个部份就是最最困难的部分。”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写道:“西线该地区的这场战斗是防御战中一次惹人注目的成功,其意义超过了它的地区范围。”但是,这场战斗使作战双方在人力、物力上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就以盟军来说,这便导致了新锐部队接二连三开到第一线,结果削弱了战术预备队。  

  在这同时,东线军事形势紧张,德军不可能派出相当的增援部队去西线。在南面,红军正在向德国发动全面进攻。古德里安将军在提到西线一九四四年秋天的战斗时,说得对;“西线防御工事(大西洋壁垒)的迅速失守,迫使我们在部队几乎不能机动、后方的交通网被炸毁以及制空权被敌人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机动作战。当我们的装甲部队还存在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并没有在诺曼底进行机动作战。然而在我们的摩托化部队已经被滥用和已经被摧毁的情况下,他们却又迫不得已要进行一场避而不打的机动作战。由于美军司令部的冒失,偶尔给我们提供的良机,我们再也无法加以利用。” [ 注:古德里安写的《装甲先驱》(以后称古德里安著作)第373页以及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的第504页:“德国领导人的举动已经使敌方领导人困惑不解。他们有这样的感觉,即德国人在故意送死。同样,他们也无法理解,德国人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怎么能把装甲师集结在这样一个狭窄的地区。”第598页:“在短期内组建强大的新锐装甲师困难之大可从下列事实看出:8月份德国部署在西线的十一个装甲师的实力都是很弱的,每个师不到十辆坦克,总数不超过一百辆。” ]  

  然而,直到十月,盟军还没有象艾森豪威尔将军九月初乐观地命令的那样,将败退的德军追击到莱茵河,当然也没有在该河东岸建立桥头堡。盟军在陆上、空中占有的压倒优势本来是足以使德军疲于奔命的,只是补给困难使得盟军没有把艾森豪威尔认为必要的部队全部投入战场 [ 注:蒙哥马利写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子爵阿拉曼战役回忆录》第274页:“我的运输是建立在距离港口一百五十英里的基础上,可是目前我距离贝叶有三百多英里。……因而事情很清楚,既然我的基地目前在贝叶,我就攻不下鲁尔河。”切斯特·威尔莫特写的《争夺欧洲的斗争》(以后称威尔莫特著作)第566页:“弹药危机如此严重,以至于艾森豪威尔本人通过广播向美国人民发出特别呼吁,要他们多生产快运送。” ] 。所以,开放安特卫普港对盟军来说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其实,该港的航道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三日已被扫清,头一支运输船队也于十一月二十八日驶进了该港。但是,艾森豪威尔觉得,在安特卫普港可以使用之前,唯一的办法是让德军不得安宁,尽量不给他们在防御阵地上有喘息的时机 [ 注:以下是对1944年秋季盟军军事行动的几种批评意见。富勒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一45年)》(以后简称富勒著作)第339页:“当时的情况要求后勤方面集中支援陆军……在德国国防军处于混乱之际,单独率领陆军打入德国。……那么,打入德国的这支陆军就能在两周之内把西壁防线和莱茵河这两道障碍打得粉碎;然后,乘敌人混乱之际,又巧妙地抓住当时的时机,拿下柏林。”蒙哥马利著作的第286页:“我们向莱茵河推进不是沿一个宽阔正面,而是沿几个互不协同的正面。德国作出什么回答?当我们失去平衡,战线拉得过长时,他们在阿登地区发起了一场单独而又集中的攻势,因而打得我们措手不及。”(同上)第286页:“诺曼底登陆之后,我们的战略就乱了套,没有计划;我们行动突兀,互不连贯。”(同上)第285页:“我仍然深信,假如我们8月中旬采取了恰当的作战计划,给以充分的后勤支援,我们就能在冬天来临之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头堡,攻占鲁尔河。整个事情要是处理得当,不仅会缩短战争的时间,还会带来这样的可能性:随着欧洲战争的结束,将出现一种政治均势,它要比实际上出现的政治均势更有利于早期的稳定和平。” ] 。不过,由于部队坚韧不拔,德军司令部成功地挡住了敌人,并建立了闩止阵地(斜切阵地),一连几周顶住了敌军不惜消耗惊人的物资而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经过巨大努力,德军最后成功地在德国西部边境筑起了防御壁垒。前几个月的情况已向敌人表明,以种种方式计划发起的小型进攻到处碰壁,而且全然没有为较大战术规模的攻势创造先决条件。因此,敌人现在只好减少压力,调来后方部队,开始为进一步行动作周密的准备。
  
  希特勒把敌人十月初开始的这种明显的暂缓行动看作扭转西线战局的时机——他大大高估了这个时机。于是,他重又兴致勃勃地复活了向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念头,并要西线整个作战都服从于这次攻势。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还远远没有巩固的新战线,奉命以现有兵力,竭尽全力,坚持到十一月发起预定的进攻——即使(用希特勒的话说)意味着丢城失地,也要这样执行,特别是在南面。  

  希特勒对这次攻势寄于很大希望:“堪称本战区甚至可能是整个战争的决定性的转折点。”他甚至认为:“在西壁防线前面证明不可能的事(指打败西方盟军),通过从西壁防线内的进攻,将成为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8:25 | 只看该作者
德军的计划  

  盟军仍然不能使用安特卫普港,他们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线的企图也告失败;所以,希特勒现在开始为他梦寐以求的西线攻势制定详细计划 [ 注:据威尔莫特说,10月8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关于11月底阿登地区向阿姆斯特丹发动攻势的计划草案。 ] 。首先,他估计对了,盟军拥有七十个师,不可能在将近五百英里长的战线上处处都坚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气能结束敌人享有的绝对空中优势,或者至少在德军发动攻势时能大大削弱这种优势。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赶在冬季开始天气转晴、敌军恢复空中优势之前,发起进攻。他没有征求西线部队司令的意见——事实上也没有跟他商量,就跟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一起定下了进攻的基本原则。  

  由于进攻必须在现有部队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因此就有必要选择一个敌军地面部队——无论是第一线部队还是预备队——比较薄弱的地段。突破后还要继续扩大战果,直到整个西线局势转而对德国有利。在对西线部队作了彻底的检查,并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希特勒关于从西壁防线阵地向敌军防线薄弱地段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计划已很有眉目,终于选择了艾弗尔为突破地段,安特卫普港为最后目标。  

  十一月三日,约德尔代表希特勒,在莫德尔陆军元帅司令部向西线部队司令、B集团军群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发布指令时解释说,攻势必须在现有部队肯定能够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他接着告诉他们,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艾弗尔)已被选定为最适合进攻的地段,因为那里的敌军已在过去的正面进攻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该地段的敌预备队已调至第一线附近,补给情况也朝不保夕。因为这个地段敌军的防守兵力相对较弱,又加之敌军不会料到德军会在这里发起进攻(即使真的料到也会不以为然),所以只要进攻完全出敌不意,天气又不利于空中行动的话,德军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将使德国装甲部队赢得主动权。尔后,这些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立桥头堡,再通过布鲁塞尔向西边的安特卫普港快速挺进。可想而知,德国装甲部队只要一渡过马斯河,就可切断那些经由马斯河流域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德国装甲部队一到达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地区,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也会受到威胁,要是安特卫普港失守,这些交通线同样会被切断。  

  敌军还没有完全整顿好这个效率很高的港口,虽然它对敌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到那时,他们仅凭着通过安特卫普港运进来的人员、武器、补给品,就能摧毁德军防御 [ 注:梅里安写的《阿登战役》(以下简称梅里安著作)第208页:攻势的开始时间取决于希特勒的忧虑,即:盟军可能很快恢复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员、物资上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忧虑,希特勒才将攻势的开始时间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夺取了进攻的直接目标,那么德军就会切断美国第一集团军和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补给来源,并在作战中处于极妙的地位。这次进攻如果胜利,将摧毁敌军二十五至三十个师,而且将缴获或摧毁大批各种各样的物资装备。这些物资装备在该地区已堆积如山,是盟军为进攻西壁防线和拟议中的进军莱茵河所作的准备。  

  德军在整个进攻方向的突破将由普通第一线师来进行。突破时,进展要迅猛,还要为装甲部队迅速投人战斗创造条件。趁着敌人惊魂未定和一片混乱,德国装甲部队将立即向西挺进。根本问题在于,装甲师向马斯河推进时,绝不能让自己给率制住。他们得绕过防御坚固、不能马上攻下的地区和阵地,还不能让自己由于翼侧暴露而受阻。总之,这些都是一九四一年东线战役中运用得很成功的战术。不过,元首明确下令,要攻占巴斯托尼。  

  约德尔在给三位司令官的指示中,提到十一月二十五日为进攻发起日,并说这天的月相最有利。届时将出现新月,夜暗将给部队的展开行动,特别是防备空中侦察,提供进一步掩护。从一开始,约德尔就毫不含糊地指出:“希特勒决心已定,不会放弃进攻的深远目标,不会改变己作出的安排,不会放弃使用现有的部队。”  

  约德尔接着概述了有关集团军的任务,分工如下;  
  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党卫军泽普·迪特里希将军)将向马斯河畔的列日两侧的渡口及其支流维萨雷河的渡口突进。在列日东部的防御工事上筑起一道坚固防线,再向艾伯特运河河畔的马斯特里赫特与安特卫普港之间的地区挺进,然后抵达安特卫普港以北地区。将有九个师(其中包括四个装甲师)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五装甲集团军(冯·曼陀菲尔将军)将在列日西面的阿梅和那慕尔之间渡过马斯河,阻止西面的敌预备队沿安特卫普-布鲁塞尔-迪南特这一线进攻第六装甲集团军的翼侧和后方。为执行此任务,本集团军将有七个师,包括四个装甲师。  
  大致由七个师(包括一个机动师)组成的第七集团军(布兰登贝格尔将军)将抵抗来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击,保护两个担任突击的装甲集团军的翼侧。其直接目标是抵达马斯河及其支流塞莫伊斯河,然后与卢森堡地区的摩泽尔防线取得联系。为了在更靠后的地区筑起一道坚固防线,该集团军还要设置障碍。  
  有六、七个师(大多是装甲师或机械化师)将作为这次进攻的预备队。  

  约德尔还告诉三位司令官,为了支援阿登攻势,德军最高统帅部将命令H集团军群从第十二党卫军装甲军防区、鲁尔河畔的锡塔德与盖伦基兴之间以西的桥头堡发动辅助攻势。敌人一旦重兵压向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建立的翼侧阵地,辅助攻势便立即开始。  

  这次拟议中的攻势的深远目标,引起了传达最初指令时在座的司令官们的某些惊奇和疑虑。有关司令官一致认为,被指派执行这次任务的部队即使真正得到所许诺的兵力,也是不足的。他们的人员、武器、装备、机动性和补给是否足以担负一场冬季条件下对长达一百二十五英里正面上的进攻,是否足以使西侧坚守到完成歼灭二十五至三十个敌军师的任务,司令官们表示怀疑。据约德尔说,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进攻发起后第二天的黄昏就能抵达马斯河,而三位司令官却认为,鉴于地形十分不利,道路难行,以及现有车辆的一般状况,至少需要四天。他们还担忧,到那时,敌人可能会调来足够强大的部队成功地守住马斯河。因而他们主张,把进攻目标限制到削掉敌军楔入德军埃克斯-拉-夏佩勒(亚琛)防线的突出部,堵住敌人在西壁防线上打开的缺口。他们觉得,最多只能把盟军从鲁尔河逐回到马斯河,或许能拿下列日。约德尔回答说,希特勒肯定不会同意他们的意见,他将拒绝任何这样的建议。他说——如果他是正确理解希特勒的话,“他们建议的这种军事行动,仅仅会推迟不幸日子的到来,不会使西方盟军愿意谈判。”  

  在进一步讨论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德军最高统帅部对现有部队的状况、武器、装备和训练的了解何等贫乏。在讨论中,莫德尔考虑到现有部队,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这就是所谓的“修改方案”。十一月四日讨论过后,希特勒从书面获知,西线部队司令独自也作出了同样的结论。鉴于希特勒计划中指定的部队的规模和部队的一般状况,鉴于对约德尔关于部队人员、实力、补给和机动性所作的许愿能否及时兑现的怀疑,两个装甲集团军最好暂时不要渡过马斯河。突破成功后,应该让他们转向北面和西北面,以使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左翼得到马斯河的掩护。但是,据西线部队司令的看法,即使这个温和得多的修改方案,也只有在最初突破赖以掩护的坏天气过去以后,德国空军在决定性时刻至少能提供局部的暂时的空中优势时,才可望获得成功。
  
  莫德尔和曼陀菲尔并不怀疑,担负进攻任务的集团军事实上会成功地突破美军防线。但他们却强调指出,极为重要的是,两个友邻集团军(北面的第十五集团军和南面的第七集团军)应该拥有足够的兵力来牵制当面的敌军。如果敌人能从不受威胁的地区撤出强大部队,用以对付德军先头突击部队的翼侧,那么,后者的突击力就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削弱,因为随着翼侧拉长,先头突击部队就得抽出越来越多的部队加以保护。其结果必然是,经过几天以后,集中在先头突击部队的兵力就会变得太弱,无法实现其目标。于是,这两位司令官提议,为了支援主攻,第十五集团军应从锡塔德-盖伦基兴地区发起攻击,以使两个集团军能在列日西北的汤格雷斯附近完成合围。这个行动如获成功,将把英美部队包围在锡塔德与蒙绍之间。

  如果形势的发展有利于进攻的集团军,那么在部队很快重新部署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拟订的对安特卫普的进攻,仍然可以进行。接着展开了一场详细的讨论,因为执行这项计划要求将主攻任务从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 转到第五装甲集团军,因而需要重新部署部队——虽然还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在与约德尔的谈话中,莫德尔陆军元帅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强调说,据他们看,执行希特勒的计划,必不可少的是迅速攻占巴斯托尼。他们认为,攻击发起后头两、三天,敌军从北部对马斯河以东两个装甲集团军的反击不会——至少在开始不会——很强有力,第十五集团军就可以牵制住本地区的敌军。他们认为,在敌军第一线师背后,没有相当的预备队可以立即投入战斗。因此他们又认为,第五装甲集团军向马斯河突破以后,遇到的可能仅是些弱小的敌军。另一方面,他们倒认为,南面的敌人很快会有强烈的反应。这就是说,到那时,第七集团军应该为突破成功后向西挺进的德国部队的翼侧(这时的翼侧已大大延伸)提供卓有成效的保护。这就必须阻止敌军有效地使用其预备队来攻击先头突击部队的南翼。然而,第七集团军执行此项任务所拥有的兵力看来不足,就如同其装备和机动性看来不足一样。顺便提一句,第七集团军司令完全同意这些观点。但是在讨论结束时,约德尔声色俱厉地宣布,希特勒的计划已成定局,“不能改变”了。他补充说,已许诺的部队是经过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仔细计算的,是会及时调来的,还说所有安排都经过希特勒的完全同意。可是,对各种准备工作所需时间的初步计算表明,要遵守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个进攻发起日期,是绝对不可能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所能提议的最早日期是十二月十日。约德尔回答说,对此希特勒“决不会,决不会”同意。  

  鉴于希特勒刚愎自用,企图说服他改变这次行动的计划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因为计划是希特勒制订的,约德尔又向他们作了解说。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建议这样一种行动,其直接目标要小得多,但一俟成功,就能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设想加以发展。莫德尔和曼陀菲尔经过十一月四日的讨论产生了著名的“修改方案”。这个方案就被作为他们相反建议的基础。整个十一月份,他们都在探讨用什么办法才能说服希特勒接受他们的建议。可是,希特勒对改变他的计划的一切建议都拒不接受,只是不再坚持最初确定的进攻发起日了。希特勒和他身边的军事顾问们未能认识到西线德军崩溃会有什么后果。他们甚至还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要在现有的时间里——离原定进攻发起日大约只有三个星期——使足够多的部队具备可望夺取这样深远目标的条件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就进攻计划的各个部分(诸如时间、炮火准备等)取得一致意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在这方面的观点,跟希特勒计划里的观点迥然不同。  

  最后一次试图说服希特勒同意改变他的计划,是十二月二日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府。莫德尔陆军元帅、第五和第六党卫军两个装甲集团军司令以及西线司令部参谋长韦斯特法尔将军均奉命到场。莫德尔陆军元帅开诚布公、坚信不移地摆出了他的观点。他提出这些观点的依据,是他对现有德军弱点的深入了解,是他对战争第六个年头德军还能有何作为的深入了解。显然,莫德尔和曼陀菲尔的话给希特勒印象较深,特别是他们无可争辨地向他证明,他的计划并不具备成功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尽管如此,这许多小时的讨论并没有真正触动希特勒。他拒不允许对他计划的主要内容——目标、主攻方向、部队的编组与使用——作任何重大改变。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依然如故。  

  希特勒又一次断然拒绝讨论“修改方案”,硬说它只是个“不三不四的方案”而不予考虑。关于由第十五集团军北翼发动辅助攻势的建议,没有作出决定。也没有作出决定向第七集团军派出增援部队,而许多星期以来进攻前线的所有野战指挥官一直在要求这种增援。要对尚缺少的部队与补给作出有约束力的保证,从而在攻势发起时确实及时进行增援,这也证明是不可能的。最后,西线其他地区是否将发动战术性的佯攻或牵制进攻,如果发动又是什么规模,要得到这方面的指示也证明是不可能的。进攻日期现定于十二月十日。到十二月七日,进攻日期被推延到十二月十四日,最后,到十二月十二日,又定为十二月十六日。  

  大会讨论结束后,希特勒留下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又继续讨论了一个半小时,后者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希特勒已注意到,这位司令官与莫德尔对这个扩大会议的讨论的结果很不满意。现在,冯·曼陀菲尔将军可以向希特勒(随身带着一位武装部队副官)进一步提供一些详细情况。这并未给兵力部署带来任何重大变化;不过,希特勒至少同意了冯·曼陀菲尔的建议,即进攻应在晚上开始,不搞炮火准备。还发布了一项命令,立即提供一部分急需的武器与装备。  

  十二月十一、十二日,希特勒把将要参加进攻的部队的指挥官(下至师长级)统统召到吉森(黑森)附近的齐根贝格前哨大本营。与会将军的大多数对德军最高统帅的讲话感到失望,因为他只字未提现阶段准备工作中与他们直接有关的问题,即在进攻前余下的几天里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仍然十分突出的种种不足之处。甚至希特勒自己为这次行动成功而提出的“先决条件”以及“为进攻提供绝无仅有、齐装满员的新锐部队”至今还没有兑现,起码没有达到许诺的、必不可少的程度,虽然西线部队司令不断要求对参战的进攻部队进行加强。  

  缺少一位独立于德国武装部队三军之外、其个人影响由于跟希特勒的关系而与三军司令不相上下的顾问,这再次证明是个很不利的因素,特别是在这几个关键的星期里更是如此。  

  通过十二月十一、十二日的讨论,司令官们的唯一收获是希特勒对整个敌情所作的分析。这是唯一能掌握整个军事形势的人物所作的全面判断,它似乎表明,完成任务的条件是有利的。  

  在进攻地区是否打算使用伞兵和执行“狮鹫”计划的斯科尔兹内特种部队,全然没有谈到。只是在十二月十五日,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才得到了一个关于如何使用这些特种部队的笼统说明。直到进攻开始以后,他才知道这些伞兵的实力和使用的时间与地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29:39 | 只看该作者
  希特勒的政治动机  

  在十二月三日发布的最初指令中,约德尔基本上只谈了那些促使希特勒决定在西线发动如此规模进攻的军事原因,然后,他与三位司令也只是从军事方面讨论了如何实施的问题。希特勒于十二月二日在柏林与莫德尔、曼陀菲尔的谈话中,也只谈了军事方面的因素。但是接着在那天与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的个别谈话中,他却谈了发动这次进攻的政治原因。在十二月十一、十二日召集将军们开的会上,他又不厌其烦地将这些政治原因重复了一遍 [ 注:威尔莫特与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所作的详尽描述,乃是根据对德国将军的审讯,并且正如威尔莫特的一条脚注所表明的,还根据元首形势讨论会的速记报告。本书作者当时坐在希特勒的正对面,可以证实威尔莫特说的话:希特勒既没有拿稿子,也没有拿本子。 ] 。  

  他强调说,在那年初秋,有必要对进一步作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决定,他不得不下定决心,选择必要的防御作战的重点。他毫不怀疑,德国必须继续保卫自己,他的顾问们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德国所有的敌人都一再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如果还想与他们或者分别与东、西方谈判,这纯属是妄想。他认为,只要现有的预备队用得果断而有效,防御重点转到西线将为德国提供机会,在西方盟军还没有抵达莱茵河之前,给他们“一次有力的打击”,特别因为他预料盟军将继续大力向莱茵河挺进,并越过它。希特勒继续说:“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象目前敌视我们的那样的联盟,成分那样复杂,而各自的目标又那样分歧。一方面是极端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极端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方面是垂死的世界帝国——大不列颠帝国,另一方面是一心想继承其衣体的‘殖民地’——美国。美国决心取代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苏联急着要染指巴尔干、达达尼尔海峡、波斯和波斯湾。英国急于要保住它的不义之财,保住它在地中海的实力。这些国家已经在争吵不休,他们的对抗显而易见在随时增长。如果德国现在能给以极沉重的打击,这个人为地联合起来的战线将随时霹雳一声地垮台。最后,当一方或另一方承认谁也打不赢时,战争就告结束。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敌人知道,不管他们怎么样,他们决不能叫我们投降。决不能!决不能!一次成功的战术性进攻,无论如何,将使盟军的计划长期受到挫败,迫使盟军面临首先得在他们的政治领袖之间展开讨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军事领袖将再度遇到致命的延误,而来不及采取必要的对策。  

  但是,希特勒的确承认,安特卫普这个目标是有点冒险,或许是现有部队及其条件力所不及的。不过,他还是决定孤注一掷,因为德国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希望通过这次攻势——尽管异议纷坛,他对其成功深信不疑——再次夺回主动权,为发展和使用新式武器赢得时间,为盟军阵营的预期分裂争取时间。  

  希特勒根本认识不到把加拿大同英联邦长期联结在一起的纽带的力量,他贸然宣称加拿大将第一个从欧洲大陆撤走其军队。“一场防御战只能推迟结局的到来,并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对此只有一个办法:把剩余一切都押在进攻这张牌上。从这样一个目标考虑,他认为眼下西线比东线的机会要好。比起东线来,西线的距离较短,运送必要燃料的代价较低,重要战略目标处在现有兵力、兵器更容易达到的地方。而在东线,战争需要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进行。  

  另外,他认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不是红军或苏联政治领导人那样的强硬对手。他相信,英国人即将山穷水尽,而美国人如果看到事态转而对他们不利,很可能垂头丧气。“要是我们成功,我们将粉碎敌人的半个战线,那时候我们看吧。我不相信敌人能长期抵抗我们那时具有的四十五个德国师。”那时西线形势将暂时稳定下来,这将使他能抽调部队到东线受到威胁的地区。“我们将肯定主宰自己的命运。”

  希特勒不但重视党内领导人、前线和大后方的心理作用,而且还重视同盟国家的舆论和军队的心理作用。他决心“永远地削弱西方列强的心理”,希望以此动摇敌人大获全胜的信心,使他们放弃要德国“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叫他们更愿意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希特勒在演讲结束时宣布:“我决心采取这次行动,即使要冒最大的风险,即使敌人在梅斯两侧的反攻和向鲁尔河的强攻将使我们丢失大片领土与阵地。”这句话尤其能表明希特勒的顽固不化。他固执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不惜放弃他寸土不让的通常原则。十二月二日,他还不厌其烦地讲起了他的政权与德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  


进攻的经过  

图16 阿登战役(1944年)

  十一月的头两周,B集团军群只须对付埃克斯-拉-夏佩勒(亚琛)以东、维泽伦与施托尔贝格之间的进攻。进攻虽是局部,然而异常持久,因而给双方造成很大损失。预期的越过鲁尔河对莱茵河的大规模进攻,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在以后几周里扩大到整个盖伦基兴-埃施魏勒-施托尔贝格地区 [ 注: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68页:“进攻最后于11月16日发起时,二千五百架美、英轰炸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向德军前沿阵地与预备队阵地投下了九千四百多吨高爆炸药。轰炸精确而又猛烈,但德军构筑有良好的防御工事。德军虽然搞得惊恐万状,但很快镇静过来又斗志旺盛地迎战。” ] 。但是,英美部队还是没有突破,德军防线仍然完整无损。在各主要遭攻击地段由于德军兵力部署不均,加上英美部队不断发动进攻,时常出现危险局势,德军只好动用那些留作攻势时用的预备队。此外,还推迟了已被指派参加攻势的部队的撤离,消耗了他们的战斗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妨碍了小分队的换班与补充。  

  但是,尽管条件明显不利,希特勒仍然坚持进攻阿登的计划。德军的这一最后攻势开始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战斗持续了几个星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为了更好了解整个战役,特开列如下:  
  十二月十六、十七日:第五装甲集团军旗开得胜。但预期的领土占领并未完全如愿以偿,尤其在右翼;蒙绍-马尔梅迪地区有些小胜。  
  十二月十八、十九日:当地盟军预备队开始投入战斗;特别是他们对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北翼和第七集团军南翼的突击,引起了德军的忧虑。敌人成功地守住圣维特。  
  十二月二十日: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与第七集团军的形势明显恶化,沿整个进攻方向的军事行动大大落后于计划日程。  
  至十二月二十四日:进攻正面的中央(第五装甲集团军)又取得进展,较弱的先头突击部队暂时推进到迪南特以东约三英里处。在此阶段,巴斯托尼仍攻不下来,为攻克该城,不得不投入部分先头突击部队,这就不可避免地而且正如结果所表明的那样致命地影响了向马斯河的推进。  
  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气转晴,敌人强大的空中行动开始。  
  十二月二十三日:守在巴斯托尼城内的敌军得到了空投补给。  
  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局势改观,地位开始变化,进攻者变成防御者。第五装甲集团军也被迫转入防御。  
  十二月二十六日:敌人突破巴斯托尼包围圈。至此,进攻已失去一切意义,但希特勒仍责令继续进攻巴斯托尼——严禁撤退。  
  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盟军发动反攻。激战中,敌人得到空中的有力支援,向德军先头突击部队的翼侧推进。德军被围的危险开始形成。  
  一月十日:德军形势笈笈可危。对他们来说,阿登战役现已成为一场艰苦的后卫战,人员物资损失惨重,补给递减,燃料奇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30:49 | 只看该作者
  战役的各个阶段  

  就第五装甲集团军而论,这次准备周密、执行坚决、不搞炮火准备的进攻却获得了圆满成功。遵照命令,没有攻打位于中央的施内-艾弗尔阵地,然而完全突破了右翼的敌防御阵地。在左翼,第六十六军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因此不可能很快包围施内-艾弗尔阵地,虽然这是进一步向圣维特推进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圣维特作为多条公路的交叉点,其在右翼的重要性类似左翼的巴斯托尼。这里的任务之所以比较艰难,是因为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左翼部队进展缓慢,敌人仍然能向第六十六军的暴露翼侧猛烈开火,而且他们也没有忽视这种机会。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并不很成功;它的一支装甲部队突破敌洛希姆阵地后直插到了马尔梅迪地区,也毫无实际意义。事实上,这支部队自己很快陷入被切断的危险,其迅速推进对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其他地段毫无影响。  

  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在北翼和中部发起的进攻,开始时取得了一些小的局部胜利,但到十二月十八日就停滞不前了,几经努力仍无进展。另外,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完全理解错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让强大部队被牵制在埃尔森博恩-克林凯尔特地区。考虑到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真正目标,这里进行的激战毫无意义。战斗造成严重损失,不得不投入越来越多的部队。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这里,该装甲集团军距离鲁尔河畔强大的美军防线太近。正是从这个地方,遭受压力并多处被迫后撤的盟军防线可望得到而且事实上也得到了迅速的支援。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十二月十六至十七日的夜间空降了一支伞兵部队(冯·德·海德特),这对本地区的整个形势以及附近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形势,不起半点作用。真正的空降区应在马尔梅迪以北,这也只适合封锁北面的突破之敌,而B集团军群却偏要选择克林凯尔特地区,企图粉碎那里被认为非常坚固的防御。  

  总之,事情已经十分清楚,希特勒摆在右翼的并要使之在攻势中起决定作用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已不可能迅速到达马斯河。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也落后于计划日程。敌人受到从第六十六军抽调出来的部队的新攻势的压力,干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的夜间撤出圣维特城,占领了城西高地上的阵地。  

  第五装甲集团军毗邻的两个军(克吕格尔将军指挥的第五十八军和冯·吕特维茨将军指挥的第四十七军),跟向南进攻的右翼部队一道,在渡过奥尔河以后突破了敌军防线,为向西挺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十二月十六日晨,该防区着手在达斯布尔格架设急造桥,到十六点第一批坦克驶过奥尔河。但是,他们前进得极其迟缓,这是因为达斯布尔格至克莱夫的公路被德军秋天撤退时投下的树干层层拦住。桥上以及公路上的交通阻塞进一步引起延误。  

  十二月十七日,第五装甲集团军左翼的第二装甲师在克莱夫火车站渡过克莱夫河。不久,就不再出现值得一提的抵抗。它左边的友邻部队(第七集团军第五伞兵师)也打过克莱夫河,为通过威尔茨进一步西进创造了条件。在这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敌军防线似乎有个特别薄弱的地段。这可帮了大忙,因为第五装甲集和军的南翼也在继续顺利向前推进。然而,尽管取得初步胜利,缺少工兵的第七集团军直到十二月十八、十九日才在奥尔河上架起五座急造桥。该集团军司令部看得对,在那本该攻敌不备的关键时刻贻误时间势必葬送原来就十分渺茫的成功机会。看来,随着第五装甲集团军越来越远地向西推进,为其已拉长的翼侧提供保护似乎是不再可能了。

  十二月十八日,前面提到的路障和交通阻塞造成了严重后果。直到十二月十八日九时,装甲教导师才开始横渡克莱夫河,黄昏到达尼德-万帕赫,夜间向巴斯托尼以东的马格雷特推进。第二天,该师接着向巴斯托尼挺进。同一天,打进内费和瓦尔丁。但是,虽有第二十六人民步兵师支援,该师还是打不进巴斯托尼。要是第五装甲集团军将第四十七装甲军的全部兵力都用以攻打巴斯托尼,那就意味着停止进攻,事实上早在十二月十八日就放弃了进攻意图,特别因为该军的右翼友邻部队第一一六装甲师正在进攻霍法利泽。该集团军于是命令第二装甲师攻占巴斯托尼西北面的诺维尔,然后毫不迟缓地继续向西推进。  

  装甲教导师的一部分部队奉命支援第二十六步兵师攻打巴斯托尼,而另一部分部队准备经过巴斯托尼西南的西布雷特向西挺进。但是,装甲教导师眼下的形势发展不妙。糟糕的通路使该师仍进一步受阻。另外,第二十六步兵师在巴斯托尼东北的比佐里当面发起的进攻陷入僵局。第五装甲集团军可用以执行两项任务——向马斯河推进与保护漫长的南翼,同时包围巴斯托尼——的实有兵力甚至在进攻开始之前就被认为不足,所以巴斯托尼的失败就更加不可避免。攻势展开前担心的事情现在发生了:坚守巴斯托尼反而促使敌人把这个地区变成发动决定性反攻的跳板,越来越多的敌军被派了进来。  

  十二月二十日,第二装甲师到达诺维尔。午夜,占领了位于巴斯托尼与马尔什中间的奥特维尔,完好无损地夺下了乌尔特大桥。他们留下了一支掩护部队,继续向西推进。十二月十九日晨,右面友邻部队的第一一六装甲师逼近霍法利泽。正午,该师的侦察营到达诺维尔西北偏西约四英里处的贝托格尼。十二月二十日,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进攻巴斯托尼没有取得进展;包围圈被延伸到西北面,但是集团军群仍坚持要拿下巴斯托尼。十二月二十一日,天气略微放晴,云层向四周散开,这足以使敌方第一批战斗轰炸机飞临两个装甲集团军的战地上空,虽然一时为数不多。由于缺少燃料,第二装甲师进展甚微。十二月二十一日,他们只好尽量把乌尔特河上的桥头堡延伸到奥特维尔以北的唐尼维尔。在向马斯河推进中,装甲教导师抵达摩埃特。侦察营在一个工兵营的增援下,在第二十六步兵师经过激战占领西布雷特之后,抵达蒂勒特-热里蒙特-昂贝卢普(都在去圣休伯特途中)。对巴斯托尼以北和以东的进攻宣告失败。除了城东尚普斯与塞农尚普斯之间的一段以外,已经完成了对巴斯托尼的包围,虽然用的都是战斗力不强的部队。十二月二十二日,第二装甲师的坦克因为缺油而动弹不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拿下马尔什周围防守森严的高地。就在同一天(十二月二十二日),有一集群仍然留在闩止阵地(斜切阵地)上,而该师其他部队成功地占领了哈吉蒙特和翁(位于罗什福尔与马尔什中间)。还是在这一天,英美空中活动明显开始增加。然而,装甲教导师继续向圣休伯特移动,并于夜间攻克该城。在这同时,第七集团军报告说,第五伞兵师当天数次受到来自南面的攻击。  

  十二月二十三日,盟军的一支空中运输队开始给巴斯托尼的守军提供补给。现在,包围巴斯托尼的德军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转入守势。在突破地区中央(即第五十八装甲军防区)第一一六装甲师被投入乌尔特河北面,因为其右翼的友邻部队还在乌尔特河畔作战。但是,在十二月十九至二十日的夜间,据报道,位于贝托格尼西北约三英里处的乌尔特河大桥被摧毁,以该师现有的修理工具最早也要到十二月二十日黄昏方可修复。因此,遵照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该师当夜就停止前进,调转队伍,经霍陆利泽前往萨姆里(在霍法利泽西北面)。十二月二十日一早,该师便攻克萨姆里。黄昏时到达多尚普斯,但穿过索伊-霍顿公路的进攻未取得进展。由于第五十八装甲军也要向前移动,第一一六装甲师奉命于十二月二十二日与敌军脱离接触,通过拉罗什沿乌尔特河南岸向西北运动,以便同在这期间大大向前推进了的第二装甲师取得联系,协同作战。索伊-霍顿地区和乌尔特河以北地区。将在第二党卫军装甲师的支援下,由第五六○人民步兵师加以掩护。第二党卫军装甲师正挥戈而至,直奔霍法利泽北面的泰勒斯。  

  当第二装甲师于十二月二十二日突破了敌人哈吉蒙特附近、马尔什与罗什福尔之间的闩止阵地(斜切阵地),当晚又攻占了阿松维尔和雅莫迪内以后,看来似乎已经终于赢得了向马斯河上迪南特胜利进军的初步条件,虽然还有来自北面和南面的威胁。这次挺进含有某种冒险成分,因为这是由第一一六装甲师和第二装甲师西进的先头突击部队在狭窄正面上进行的战斗缺乏宽度。到这时,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已陷入困境,转攻为守。马尔什以东的敌人对第一一六装甲师的抵抗是顽强的,对第七集团军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不过,要是德军攻下巴斯托尼,守住南翼,并及时向突破地区增调能征善战的部队,那么仍有可能利用第五装甲集团军各装甲师所取得的胜利发展战果。一旦到达马斯河,仍有可能让落在后头的北翼部队和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通过调头北上,重新运动起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挺进中的第二装甲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卫还击北面敌人持续不断的压力,结果是被迫抽出部队保护其北翼,例如在马尔什以西的霍格尼和哈维辛。那天,这个师的侦察营到达迪南特以东的富瓦圣母院。该师后续而来的其他部队开头也进展顺利,可是不久,就不得不自卫抗击北面和西北面敌人日益增强的压力。结果,进展缓慢下来。它被迫分成两部分在康纳克斯周围地区进行防御。在这同时,由于缺乏燃料,后来又缺少弹药,该师的战斗力受到削弱,最后被优势的敌军压倒。  

  十二月二十三日午夜,装甲教导师攻占罗什福尔。派往南面的侦察营发现,利布拉门特被强大的敌军据守着。其左翼的友邻部队正在巴斯托尼西南的沃克斯-莱斯-罗西埃雷地区鏖战。  

  十二月二十四日,装甲教导师的侦察营到达罗什福尔与迪南特之间的西埃格农。下午,德军占领西埃格农。敌人频繁的空中活动极大地妨碍了德军向远在西部作战的先头突击部队提供种种补给。北面敌人的压力在继续增长,他们击退了在马尔什以西作战的第二装甲师的部分部队。由于缺乏燃料,第九装甲师停止前进;于是,第二装甲师不能再指望来自那个方向的援救。  

  第五十八装甲军企图突破美军在索伊-霍顿-格朗梅尼尔的防线向西北推进,可是失败了。在西北面、敌人巩固了阵地,反击日趋频繁。  

  十二月二十五日,巴斯托尼的第五装甲集团军陷入守势,它拥有的兵力、兵器不足,已不能继续攻城,虽然德军最高统帅部还是要他们进攻。十二月二十六日,敌装甲部队从西南面突入城内,至此德军对巴斯托尼的包围宣告破产。德军在巴斯托尼的失败对罗什福尔与马斯河之间这一作战区的影响越来越被感受到,因为装甲教导师和第二装甲师用了三天才绕过该城,原来打算从后面支援第二、第一一六装甲师的元首警卫旅也不得不转向巴斯托尼,参加攻城战斗。虽然到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个装甲师确已推进到马斯河迪南特以东三英里左右的地方,但是直到十二月二十五日整个形势的发展表明,这只不过是个局部胜利。这一来,第五装甲集团军即使在马斯河东岸取得进展的希望也随之破灭——除非能迅速调来援军,空中形势好转一些,并采取措施改善十分不足的燃料补给。燃料补给如此之糟,以至在进攻一开始,很大一部分支援炮兵只得被丢在阵地上。对巴斯托尼的进攻一发起,德军就痛感到没有这部分支援炮兵不行。十二月二十五日,第二装甲师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特别是由于缺乏燃料,该师大批部队不得不停在前往第一线集群的路上。只有一些兵力单薄的部队得以向前推进。奋勇作战的侦察营现被敌优势部队压倒。面对敌人不断增长的压力,第二装甲师的大部只好撤出罗什福尔地区。与此同时,第四十七装甲军也陷入守势。  

  十二月二十四日,天气更加转晴,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为敌机可以大批出动,进行空中攻击。他们对公路、铁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已经供不应求的德军供给机构几乎瘫痪。德国部队的机动性和德军领导人的活动能力顿时消失。冬雪初降,天气冷得多了。  

  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力图得到关于继续作战的明确指示,可是徒劳无益。攻势明显越来越弱,西线部队司令企图说服希特勒在盟军能够大举反攻之前停止一切进攻并撤出德国部队。他指出,现在即使“修改方案”也行不通了,因为无论是援军还是补给品都不能按要求的数量迅速调来。可是,希特勒对他的建议仍嗤之以鼻;他决心,只要一完成他计划的下一步——阿尔萨斯攻势,就从德军至今能够占领的阵地上对马斯河重开攻势。十二月二十五日傍晚,收到希特勒的特有的命令,它全然无视已经发展了的形势,指示第五装甲集团军倾巢出动,夺取马尔什周围的高地,同时答应从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下属部队里抽调两个师来。这些许诺的援军何时能到,不得而知。可是,天气已经好转,而第九装甲师只有一些兵力单薄的部队在准备战斗。希特勒为他的决定辨护说:“阿尔萨斯攻势将迫使巴顿撤回为对付这场攻势而正在援救巴斯托尼的大部分部队。这样,阿登攻势南侧的压力就会减少,我们就可放手地再度向北推进。”  

  第五装甲集团军争夺巴斯托尼的战斗进入最后阶段。在随后的几周里,它成为这次未遂攻势的尾声和双方损失惨重、浴血苦战的中心。一个师接着一个师顺利地被调到巴斯托尼地区,投入攻城战。一度,德军投入巴斯托尼的兵力达两个军部、九个师。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迫不得已将部分兵力拨给第五装甲集团军,于是德军的进攻计划彻底完蛋。因而,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巴斯托尼防御战就成了西方盟军防御计划的决定性胜利。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敌人发动反攻,最终结束了德军的夺城行动。  

  西方盟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霍法利泽地区实施的这次反攻,旨在切断西部的全部德军,但是没有获胜。大雪使作战不得不主要在公路上进行。幸有在俄国作战的多年经历,德军比较适应这种环境。结果,他们在浴血奋战的后卫部队的掩护下,按照计划,赶在敌人一月十六日在霍法利泽周围完成夹击之前,实施了极端困难的撤退 [ 注:威尔莫特著作的第607页:“德国人有在俄国长期作战的经验,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艰苦的冬季作战中使进攻者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 。但是,因缺乏专门的抢修设备,再加上燃料供应远远满足不了作战部队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毁掉或抛弃大量有价值的补给品和装备。当部队得知所有党卫军师在撤退的头几天就撤出了前线时,他们的精神和士气也受到了沉重打击。虽然目的是为了休整和重新装备这些党卫军师以便参加其他地方的作战(后来他们确实被调往匈牙利),但是这个决定却给陆军部队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他们认为,这是让他们单独来执行这未遂攻势中困难最大、代价最高的那部分任务。从心理作用来说,这是个很大的错误,进一步破坏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在陆军中的威信。  

  当德军一月底回到原来的出发阵地时,他们发现,尽管他们一再要求,根本没作出安排来补充他们消耗了的战斗力。他们没有足够的弹药补给,没有装备物资去巩固阵地,也没有任何增援。  

  希特勒亲自指挥和掌握的执行“狮鹫”计划的斯科尔兹内特种部队也被投入战斗,但对战斗进程影响甚微,因为这个消息很快被敌人获知(十二月十七日),没有造成敌人多大混乱。他们的计划还未完全开始就破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20:32:4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回顾  

  可以同意富勒少将的观点,即这次进攻计划在战略上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军事成果却是零。除了参战德军力量不足和补给机构不力之外,造成失败的还有以下两个决定因素:第一,敌人对攻势的反应比德军最高统帅部预料的迅速,他们立即采取了有力对策;第二,不但在战场上,而且在德国本土纵深处,敌人都无可置疑地掌握着制空权。  

  盟军最高统帅部对攻势作出了迅速有力的反应 [ 注:本书作者同意梅里安的观点。他高度评价了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领导集团卓有成效的配合。 ] 。当德军攻势于十二月十六日突然开始时,盟军立即停止其他地区的一切进攻,当天就派遣两个步兵师抵抗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两个装甲师分别抵抗第五装甲集团军的两个翼侧。其中一个装甲师即美国第七装甲师很快派出部队,在圣维特投入战斗。另一个美国第十装甲师阻止了第七集团军的前进,并将部分部队调到巴斯托尼的前面。十二月十九日拂晓,美国第十装甲师第二装甲战斗团为抵挡德军对该城的进攻,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正在这关键时刻,美国第一○一空降师赶到巴斯托尼。美国第一集团军和第八军仅拥有战术预备队,他们只能遂行战斗撤退任务。要等调来足够的预备队,他们才能站住脚跟,最后发动反攻。这不是一次有准备的撤退,因为他们没有占领某些适于撤退的地形;不过,作为一次牵制性撤退,它倒是成功的。虽然抵抗一再中断,却减慢了德军的前进速度。另外,敌人在圣维特内外的胜利以及对巴斯托尼的坚守,使这些地区的战斗变得对他们有利。他们牵制在这些地区的德国部队比预料的还多,结果别的地方就不能使用这些部队。因此,这次行动就为封锁南、北两侧突破的德军发挥了巨大作用。  

  巴斯托尼守军通过积极防守,将西进的装甲教导师和第二装甲师阻滞了三天,还牵制住了一些其他部队,使之不能参与主要目标——向马斯河推进。这使第五装甲集团军(以及第一一六装甲师)不得不比原计划还更远地向南进行规避,结果造成了进一步的拖延。  

  敌军决定立即停止其他地区的一切进攻,这确是反击德军攻势的一个重大步骤。其结果是,他们能够集中异常强大的兵力,迎击进攻的德军。从十二月二十日起,防御作战以及后来的反攻均实行集中指挥,整个防御部队由蒙哥马利陆军元帅负责指挥。为此,美国第一集团军从属于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希特勒原来预料盟军军政领导人之间将出现的异议被杜绝了,虽然艾森豪威尔跟他的将军们之间还存在着某些意见分歧 [ 注: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91页:“所以作出这个决定纯属作战上的需要。艾森豪威尔在作决定时,没有意识到它会招致布莱德雷和他的参谋们——并最终招致美国部队和国内人民——多么强烈的不满。”同一出处的以下言论也很发人深省:“布莱德雷说,‘完全应该让位于北部的那个集团军群暂时负责指挥所有进行突破的集团军’。但他又说,当比德尔·史密斯19日晚上给他打电话时,他回答说:‘当然,要是蒙蒂(指蒙哥马利———译者)指挥的是个美军司令部,我就会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在布莱德雷司令部里,人们以为这次指挥的变动是丘吉尔‘炮制’的……可是,艾森豪威尔说得一清二楚,首相直到决定作出后才得知这一变动。”在谈到英美之间的这一紧张关系时,蒙哥马利在其著作的第263页写道:“从那时(1944年7、8月)起直到战争结束,英美部队之间总是有些‘情绪’。巴顿不时发表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议论。他在阿尔让当受到布莱德雷的阻拦时说:‘让我开到法莱兹,我们就把英国人赶回海里,再来一个敦刻尔克。’”蒙哥马利在其著作的第263页又说“诺曼底开头的这种麻烦,后来变成风暴,有时简直要毁掉盟军这只船。” ] 。  

  蒙哥马利上任后便发现,只要德军在马尔梅迪与马尔什之间突破,打开通往西北以及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的道路,西方盟军就会陷入真正的危险局面。因此,他把防线从斯塔韦洛特延伸到马尔什,并为反攻准备了强大部队。  

  作出把盟军指挥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的决定是很及时的,因为战斗正在急剧地失去控制。除去突破地域的南、北两翼,在该地域几乎没有一条协同一致的防线 [ 注: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85页:“第28冲锋队的士兵络绎不绝地从奥尔河赶回来。他们带来了……悲惨的消息,说团一级的防御工事已经土崩瓦解。” ] ,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军事行动便成了一系列单个的阻滞行动。蒙哥马利为恢复形势所作的贡献在于,他将一系列的孤立行动串联成一场有明确计划性的浑为一体的战斗。正因为他不同意进行不成熟的零敲碎打的反击,美军才可能聚 集起预备队,挫败德军扩大突破口的企图。但是,正当这位总指挥需要预备队加强他的西翼时,防守防线的北段却用了六个美国师(美国第一集团军半数兵力)的大部。盟军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的反攻来得太快,没有摧毁德国的进攻力量,虽然这本来无疑是可能的。反攻只取得局部成功。敌人不得不再次艰苦奋战,重新夺取他们已经为之战斗过的领土。  

  就德军方面的态势发展而言,使局势逆转的是敌人的空中活动。当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气转晴时,英美空军完全控制了德军补给线。尽管德国空军飞行员作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还是无能为力来减轻地面部队的负担,这些来自空中的猛烈袭击使作战部队最急需的弹药和补给品的输送进一步灾难性地被耽搁了:为隐蔽起见,补给仓库大都设在莱茵河东岸。在这方面,燃料补给尤其受影响。因此,从一开始,进攻部队的燃料简直是用了今天就没有明天的 [ 注:富勒著作的第348页:“阿诺德将军写道:‘美国陆军航空兵,飞上了天空,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我们数百架飞机的航向直指德军的补给线。冯·伦斯德就是要通过这些补给线给军队运送补给品,以便能够继续进攻,或者在此固守也好。以后的行动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弱。我们准备把战场孤立起来。’”威尔莫特著作的第603页:“美英空军四天就出动了一万五千架次,不仅袭击了阿登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还袭击了整个莱茵兰地区的公路、铁路与机场。”梅里安著作的第201页:“一千七百多吨炸弹投在圣维特……为直接支援地区作战,战术空军航空队出动了三万多架次以骚扰德军,这使德军进一步遭到破坏。” ] 。至于说补给品,战斗地域实际上已经孤立无援。  

  从德军角度进行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展开地域和进攻发起地域选得都正确。选择的进攻时间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发动进攻的方式均适合当时情况,也都正确。敌人的情报与空中侦察没有察觉部队展开的准备情况。采取的伪装措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虽然直到进攻前一天才通知有关部队是担风险的。无论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达成了突然性。  

  尽管有这些有利因素,进攻仍未成功,这必须归咎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以下错误:德军最高统帅部没有及时地将赋予给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主攻任务转交给第五装甲集团军,以便恰到好处地利用后者的胜利发展战果。后来,在仍有可能采纳所谓“修改方案”的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仍然不作变动。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强攻由于两个友邻集团军没有取得初期的胜利而失利。还有,当进攻明显已成败局时,却不及早鸣金收兵;当战而不胜需要作出新决定时,又迟迟原地不动。另外,现有人员、物资的数量远不足以使攻势向纵深发展。  

  当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发起的攻势失败,而第五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告捷并呈现出突破之势时,主攻任务本应立即转交给第五装甲集团军,因为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已大大落后于它的计划日程。可是,前线司令官们提出的这种建议都被置若罔闻。  

  遵照希特勒的计划,担任主攻的是北面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担任预备队的装甲部队也是据此而进行部署的。早在十二月十八日,莫德尔陆军元帅就建议,担任预备队的师(或者其中一些)应用来利用第五装甲集团军已取得的胜利发展战果。但由于政治原因,希特勒急干要让“他的武装党卫军”发起决定性的打击。因此他坚持,派往前方的那些师应呆在主攻地段以北,以便让党卫军司令泽普·迪特里希再有一次机会 [ 注:威尔莫特著作的第609页:“冯·伦斯德后来说道,这个决定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它使整个攻势失去了平衡。” ] 。最后第二、第十二党卫军装甲师倒是被派来增援第五装甲集团军,可是来得太晚了,不起任何作用;到那时,第五装甲集团军本身也已被迫转入防御。决定又一次作得太晚了。  

  人们不禁要把十二月最后几天巴斯托尼周围小小地区集结的部队,同第五装甲集团军为实现向马斯河渡口挺进这个主要目标所派给的部队,加以比较。  
  最迟在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应该收缩其战术目标——特别因为东线形势危急。  

  第五装甲集团军的最终失败,跟友邻集团军没有取得初期胜利大有关系,因为随着两翼拉长,它要抽出部队保护两翼,于是先头突击部队受到削弱。  

  盟军在圣维特的守军坚持得比预料的要久。德军穿过索伊-霍顿-马尔什公路的进攻虽然迅速,但缺乏力量。结果第五装甲集团军被迫退回到其进攻正面的南部地段,回旋余地小了。当第七集团军不久陷入困境时,第五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只得转而南下,加强受到威胁的翼侧。  

  德军官兵虽表现了堪称楷模的献身精神,但进攻速度还不够迅猛,在同火速赶来的敌预备队的决定性竞争中未能取胜。不久,攻势开始失去制胜的根本条件,即力量和机动性。进攻的机动部队只有一两个而不是许诺的五个燃料基数。一个标准基数可燃用一百公里(或六十多英里)。

  十二月十六日以及其后几个星期,可用于进攻的部队同赋予他们的深远目标很不相称,而最后实有的师比预计的还少 [ 注:以下是实有兵力(括号里的数字是计划里原定的数量):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四(四)个装甲师,四(五)个步兵师;第5装甲集团军:三(四)个装甲师,三(三)个步兵师;第7集团军:0(一)个机械化师,四(七)个步兵师包括一个伞兵师。而且,这些师没有达到满员。 ] 。这些部队有的甚至还没有部署好,攻势实际上就开始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其他诺言也没有兑现。因而从一开始,攻势就缺乏能确保迅速有力利用打开的突破口发展战果的人员、装备及物资。明知现有兵力(包括人员、武器、装备、补给)不足,德军最高统帅部本应再作考虑,甚至在攻势开始前重作决定。同样地,实际进攻期间形势的发展也应使统帅部及时转入防御,把部队撤回原先阵地。  

  死抱住最初计划不放,坚持其过于野心勃勃的目标,坚持其对现有部队的编组、投入方式,这是一个错误。在这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里。盟军军事记者切斯特·威尔莫特说得对,德国的军事战略不再取决于纯军事考虑,最终决定权不在冯·伦斯德手里,而在希特勒手里 [ 注: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75页以及富勒著作的第346页:“这个计划是希特勒制订的,”戈林说道:“这个计划的中心内容和细节都是他一人包办的。……在整个交战过程中,希特勒亲自指导作战,用无线电下达命令。” ] 。  

  没有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欺骗敌人和牵制进攻方向两侧的敌人——而这是约德尔事先答应过的。因此,敌人能够从不受攻击的地段抽调部队,而又不冒放弃宝贵领土的危险——他们刚刚夺得这些领土,以作发动进一步攻势的跳板之需。撤至西壁防线后面(即撤至进攻开始时的原先阵地)的决定作得太迟了。这个决定是硬由敌军优势兵力强加给希特勒的。由于他再次犹豫不决,一再拖延,他不得不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惨重代价。在敌占区再呆下去除了能赢得一点时间,将别无他获。而这一点时间是没有特别价值的,因为如此赢得的时间与带来的惨重损失相比,是得不偿失的。  

  有两次,古德里安将军企图说服希特勒放弃显然不能取胜的攻势,把腾出来的部队派到东线。“十二月二十八日……希特勒……承认,阿登攻势‘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决定性胜利’……但是,‘形势出现了巨大的缓和。敌人不得不放弃所有的进攻计划。他们被迫重新部署部队。他们不得不把已经精疲力竭的部队再拖上战场。……他们在国内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在八月底以前决定战局已没有希望,也许到明年年底也不可能。这意味着形势的转变,在半月以前没有人相信这种转变是可能的。’”  

  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的形势分析会上,当古德里安将军试图提请希特勒注意东线的危险形势时,希特勒气得歇斯底里大发作。正如威尔莫特所说:“希特勒拒不正视这些事实,因为——用古德里安的话说,‘他的心自中有幅奇特的世界蓝图,每一个事实都得符合他这幅异想天开的蓝图。他相信世界必须如此;但在事实上,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蓝图’。”现实很快被证明胜于幻想。但在这期间,希特勒继续给西线以优先权,“以便我们能保住这里的主动权”。他还坚持不增援东线,并宣布今后不允许任何撤退。他甚至宣称.“每当我听说为了获得回旋余地必须从某地撤退时,我就毛骨悚然。过去两年中我听过这种话,结果总是骇人听闻。” [ 注:1月10日元首会议第33号拾零以及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3页。古德里安叙述了希特勒对他报告的反应,这份报告列举了陆军参谋总部东线外军处提供的确切的详细情况。希特勒:“这是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一次欺骗!这是谁的胡言乱语?”古德里安在同一页谈到希姆莱时说“希姆莱认为他自己的军事判断跟希特勒一样高明,毋庸说,要比其他将军高明得多。”希姆莱在跟古德里安谈话时声称:“你知道吗,将军,我认为俄国人根本不会进政。这仅仅是穷凶极恶的恐吓。你们东线外军处列举的数字过分夸大了。你们过分忧虑了。我绝对相信,东线平安无事。”古德里安在自己著作的387页记下了在一次讨论会中(1944年12月底——作者注)希特勒对仔细计算出来的关于敌情数字的反应。他严厉地说道,这都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古德里安还在第404页记述了他跟“德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里宾特洛甫的一次发人深思的讨论。 ]  

  一月十日,希特勒宣布,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将撤出阿登,进行休整和补充,但是仍然听从西线部队司令调遣。  

  约德尔十一月三日说过,希特勒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休整、加强西线部队和在德国本土征募新部队来获得进攻所必须的兵力。对于现有的师,他既不将其恢复到正常实力,又不加以解散,他宁肯组建新师,而放着那些久经战斗考验的师只有一半甚至小半兵力不管。他竭力使自己相信,这样就能增加兵力去应付即将来临的危机。事实上,要增加部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打法,而这是希特勒始终不能接受的。他断然不肯为整个作战作出必要的结论,不肯向攻势波及的前线发出必要的指示。由此可见,在现独裁统治下,现有的部队并没有被应有地组织起来,以形成决定性的重点 [ 注:古德里安著作的第381页:“但是在那些危急的日子里,希特勒只能考虑他自己的西线。到战争快结束时,在这场不成功的阿登攻势中,我们军事领导的整个悲剧又一次暴露出来了。”在这方面,读者必须记住,跟东线不一样的是,西线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负责的战场之一。 ] 。  

  德军战略隐蔽措施与战术隐蔽措施的有机配合,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把各种补给品储备在莱茵河以东,是为防范敌人对该河的预期进攻而作的准备的一部分,但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极为严重的困难,因为向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亲口许诺的斯佩尔机构的运输纵队并未出现。  
  还有,要对付养精蓄锐、补给充足、人员和装备均占优势的敌人,德国部队的训练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对此,前线司令官个个都很清楚。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自一九四二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进攻战。形势本来是可以大大改观的,各师也是可以为即将到来的任务作好恰当准备的,只要将他们撤离前线,进行休整、恢复与补充,为训练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希特勒的确为他的许多党卫军师提供了这一切,但是被指派实施进攻作战的陆军师却享受不到类似的特权。那些将首当其冲担负突破敌人防线这个主要任务的普通第一线师,只能对其补充人员进行十分有限而欠缺的系统训练,当然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党卫军部队配备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坦克)都远比第五装甲集团军精良,这对参加攻势的陆军部队也是个沉重的精神负担。  

  部队缺少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被士兵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所弥补。尽管前线士兵的士气受到许多不利影响,但在内伊梅根和阿纳姆击退空降着陆的胜利,以及面对人数上、物质上远居优势的敌人而取得的鲁尔河保卫战的胜利却使士兵们充满了这样的信念:“莱茵河上的哨兵”仍屹然不动;他们凭着自己在西线的坚韧不拔,保卫着正在东线殊死保卫德国边疆的伙伴们的后方;同时,他们正在给德国的政治领袖以作出新结论的时间。  

  普通士兵接受了官方宣传,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战斗下去的愿望。官方宣传说,要是敌人取胜,德国人民就会受奴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臭名昭著的莫根陶计划的发表,向全体德国人预示着最坏的凶兆,使战场上的士兵除了战斗下去别无其他选择——即使他们不抱有一线胜利希望 [ 注:威尔莫特与富勒都谈论了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意义与效果。威尔莫特记递了戈培尔在莫根陶计划公开时发起的宣传运动。他在自己的著作的第550页中援引了戈培尔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说:“魁北克决议只会促使德国人加倍抵抗。”威尔莫特接着说:“这确是它的效果,那些缴获来的前线部队写的信件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富勒著作的第259页:“弗雷德博格在1943年春的著述说得好:‘他们(德国人)还认识到,这一次的情况可能更糟。德国人民开始感到隐存在整个欧洲地下的怒火,感到来自欧洲各民族的威胁。德国人民想使欧洲和德国团结起来,而纳粹主义却已使欧洲联合一致来反对德国。他们还感到斯拉夫人对自己夹击和潜伏在千百万外国工人中的危险。他们感到应该把战争打到底。除了继续打下去,有没有别的出路呢?实际上,是当时的形势和德国的敌人用鞭子把德国人民赶到卐旗帜下去的。‘要不就是胜利,要不就是布尔什维主义’,这就是戈培尔的口号。他给德国人民指明,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 。尤其是莫根陶计划,它似乎表明,戈培尔归根到底还是对的。他和希特勒在过去几个月所描绘的,并已被很大一部分平民和数百万士兵的经历所证实了的俄国占领下德国人民命运的悲惨情景,现在又被要作西方盟军恐怖报复牺牲品的前景搞得更阴暗了。俄国人已经到达东普鲁士边境,英国人和美国人来到德国西大门,所以,希特勒的论点异乎寻常地令人信服。因此,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是个严重的政治错误,结果延长了战争,给双方带来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巨大牺牲。正如切斯特·威尔莫特所写:“另外,士兵与平民都认识到,在现阶段出现任何国内革命,只会使德国陷入灭顶之灭,在混乱不堪中土崩瓦解。”说得千真万确,只需补充一点:由于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工人被带进德国强迫劳动,一出现混乱将更加不可收拾。因此,前线的士兵在寻求机会防止这种结局。  

  对于前线士兵来说,他们是不甘在自愿作战和自我牺牲上落后于大后方的;在那里,男女老少(甚至儿童)在盟军惨无人道的轰炸恐怖强加给德国人民的可怕条件下 [ 注: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援引了富勒对盟军破坏的全部看法。富勒著作的第317页:“这种野蛮的破坏究竟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第一、第二战场都在前赴后继去夺取胜利的时候,第三战场却破坏着战后行将来到的和平的基础,滥炸城市,要知道文明的基础是城市,而不是瓦砾堆。” ] 努力奋斗,不惜损害健康,甚至往往献出生命。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激起了前线士兵的钦佩与尊敬,也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义务献出一切。最后,官方出版物中诸如新兵器、新型改装飞机的大量采用与遍布各大海洋的潜艇以及德国工业增产之类的有意蛊惑人心的鼓动,也起到了增强德国人民和军队士气的作用。另外,德国士兵对其军官、士官的信心还没有动摇。  

  因此仍然存在着继续抵抗的某些精神条件,虽然这意味着:当人们发现最后攻势走向失败时,他们的反响将更大。随着阿登攻势的破产,德国最后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它所剩下的力量也就不足以保持有效的防御。一时,忠于职守、自我牺牲、同志友爱的精神使人们还能抵挡一阵,后来抵抗的意志终于垮了。无可奈何,前线士兵被迫承认,敌方的陆、海、空优势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再有希望进行有效的抵抗了。  

  这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干希特勒曾公开预言,德军将重演它一九四0年的胜利 [ 注: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的第598页也写道希特勒无视诸如此类的考虑:“(德军)素质下降,在许多方面已无法与在1940年装备精良时相比。” ] 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过高估计德军力量,过低估计西方盟军力量,特别是过低估计美国人经受挫折、恢复元气能力的基础之上。  

  一九四四年底德国可动用的兵力与世界上三个最强大国家可动用的兵力之间的持久差距,不象希特勒说的可以“一举”消除,而且用他现在西线集结的部队来消除当然也是不成的。即使德国的最后攻势果真达到目标,重新占领了安特卫普,这对盟军将只不过是个暂时挫折,决不会是他们的最后失败。充其量,把西方盟军计划的执行推迟几个星期——即便如此,也只有在利用如此赢得的时间来取得军事上特别是政治上的有利条件以后,才真正会有所得。但是,这种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了,因为在交战双方充满仇恨的气氛中,不可能达成政治协议,而军事拖延是以高昂代价换来的,因而一文不值。攻势甚至没有使进攻德国的敌军受到很大削弱,而为了进行这次攻势得到加强、改编的德国师却丧失了大量人员、物资,陆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凑合起来的最后预备队也给报销了。这些预备队的不复存在,在东西两线都被痛感到了。倘若把抵抗重点及时地从西线转移到东线,那里的防线肯定可以守得更久一些 [ 注:扫校者注:这个观点恐怕并不公允,毕竟我们今天都已知道:那时东线苏军的实力比西线强大得多。 ] ;当然,采取了这个解决办法,西线就要听其自然,就要面对处于压倒优势的西方盟军而迅速瓦解 [ 注: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对丘吉尔赋予军事行动以政治目标的“最后尝试”的评论。到1945年3月底(他的著作第643页),“使丘吉尔大为失望的是蒙哥马利没有奉命赶在苏军之前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柏林。丘吉尔去找艾森豪威尔,没想到扑了一鼻子灰。艾森豪威尔拒绝别人对他军事行动的实施进行干涉,他宣称,柏林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军事目标。同时,他不无道理地向丘吉尔指出,德国被占领后的政治分界已跟俄国人议定。……这条分界线划在柏林以西约九十五英里处。……艾森豪威尔的观点得到白宫的支持,他执行了他自己的计划。”富勒著作第346页:“就政治上来说,【德国人】最好的方法或许还是放弃西线,集中全力对付俄军。这样德军就会把整个德国和奥地利交给美国和英国,而给俄国一个致命的打击。”蒙哥马利同意丘吉尔的见解。富勒(第360页,第46条脚注)写道:“英格索尔断言,政治上缺乏远见,决定不进攻柏林的责任不在艾森豪威尔而在布莱德雷。” ] 。  

  因为希特勒清楚地知道,盟军决不会撇开苏联单方面跟他媾和,所以他就主张进攻西线,然而德国的最后预备队由于这次进攻失败而崩溃却主要使苏联得利。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俄国人在向德国发起的最后攻势中突破了巴拉诺维齐桥头堡。这次攻势所以取得迅雷不及掩耳的胜利,其根子毫无疑问是德国的阿登攻势。原以为在西线赢得的时间到头来被证明是一场可怕的幻觉:红军第一个猛攻德国首都。四月二十五日,他们的前卫部队与美国人在易北河畔会师。只是在敌人的一目了然的胜利的影响下,德国终于才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接受“无条件投降”——然而却太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沪ICP备12034951号 )

GMT+8, 2024-5-21 23:04 , Processed in 0.176586 second(s), 2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