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堂X游聚社区
标题: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箜篌(附曲 湘妃竹)
[打印本页]
作者:
碧云龙
时间:
2007-11-7 17:37
标题:
中国民族乐器介绍——箜篌(附曲 湘妃竹)
箜篌简介
十分古老的
弹弦乐器
,最初称“坎侯”或“空侯”,
文献
中有“
卧箜篌
、
竖箜篌
、
凤首箜篌
”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古代
除
宫廷
雅乐
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
独奏
、
重奏
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
管弦乐
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史记
.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唐代
杜佑
《
通典
》:“
汉武帝
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
琵琶
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
甘肃
省
嘉峪关
魏
晋
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
汉代
自
西域
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
隋书
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
华夏
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
日本
奈良
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
敦煌
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
印度
传入,用于隋唐
燕
乐中的
天竺
乐,至
宋代
隋炀《
乐书
》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
明代
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
盛唐
(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
朝鲜
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
壁画
和
浮雕
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
雁柱箜篌
,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wmv=1]http://lxm.aomaya.com/%CF%E6%E5%FA%D6%F1.mp3[/wmv]
作者:
匿名使者
时间:
2007-11-8 13:06
中招了~~原来文章中有的字是可以点击的~ [s:72]
作者:
KOF研究僧
时间:
2007-11-8 19:46
论坛有个ID叫“月染箜篌”,很赞,啊哈
作者:
778899@u
时间:
2007-11-8 21:28
是谁呢?
作者:
碧云龙
时间:
2007-11-8 21:41
引用第2楼KOF研究僧于2007-11-08 19:46发表的 :
论坛有个ID叫“月染箜篌”,很赞,啊哈
那是你其中一个小奴的马甲[s:72]
作者:
3922
时间:
2007-11-8 22:35
[s:98]
欢迎光临 游天堂X游聚社区 (https://bbs.gotv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