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堂X游聚社区

标题: 给力!中国女排主攻王一梅扣晕木村 日本测其力量瞬破4瓦块 [打印本页]

作者: idid2    时间: 2011-11-10 08:04
标题: 给力!中国女排主攻王一梅扣晕木村 日本测其力量瞬破4瓦块
2011年女排世界杯正在日本酣战,东道主日本女排在11月6日对阵亚洲老对手中国女排时,在领先的情况下被逆转,以2-3的比分惜败。输掉比赛日本队从主教练到队员都感到十分沮丧。日本电视台更是以中国队终极武器为题,播出了中国队员王一梅的扣球视频,并且在场外作了实况测试。

日本电视台首先播出了王一梅在中日之战中强攻扣球的片段。当时王一梅在4号位的强攻,扣球高度为3米18,这记扣球穿过日本队三人拦网,直接打到在日本队后排队员 木村纱织身上。日本女排球星木村当场倒地,队友们也纷纷上前询问情况。随后,视频还播出了王一梅本次世界杯几个暴扣强攻片段,而场外的测速器显示大梅的扣球时速最高达到89千米每小时。

为了测试王一梅“超重量级”的暴扣杀伤力几何,木村到底有多痛,节目组特意在场外进行了实况模拟测试,用相同的速度和力量,用机器直接射出排球,看看到底能毁灭多少东西。

节目组总共进行三次试验:第一次用相同的速度射出排球,测试大梅一记重扣的力量大约是150KG的冲击力量;随后用厚约1.5CM的木板再做实验,球在击中木板的一瞬间,木板立刻被击断;第三次用空手道专用的瓦块测试大梅的扣球破坏力,5块专用瓦块被同样速度的排球击中,4块被瞬间击碎。

大梅暴扣的力量让当场的主持人瞠目结舌,张大嘴巴就说“木村应该会有多疼啊”。

日本人将王一梅视为中国女排的终极武器,认为她是中国队的重量级战车。
1
[attach]169927[/attach]


2
[attach]169926[/attach]

3
[attach]169925[/attach]

4
[attach]169924[/attach]

5
[attach]169923[/attach]

6
[attach]169922[/attach]

7
[attach]169921[/attach]

8
[attach]169920[/attach]

9王一梅
[attach]169919[/attach]

2965241_550x550_0.jpg (13.97 KB, 下载次数: 53)

2965241_550x550_0.jpg

2958986_1200x1000_0.jpg (32.81 KB, 下载次数: 30)

2958986_1200x1000_0.jpg

2960156_550x550_0.jpg (25.79 KB, 下载次数: 60)

2960156_550x550_0.jpg

2958981_1200x1000_0.jpg (33.94 KB, 下载次数: 38)

2958981_1200x1000_0.jpg

2958985_1200x1000_0.jpg (40.55 KB, 下载次数: 32)

2958985_1200x1000_0.jpg

2958980_1200x1000_0.jpg (31.81 KB, 下载次数: 35)

2958980_1200x1000_0.jpg

2958982_1200x1000_0.jpg (50.95 KB, 下载次数: 32)

2958982_1200x1000_0.jpg

2958983_1200x1000_0.jpg (39.2 KB, 下载次数: 28)

2958983_1200x1000_0.jpg

2958984_1200x1000_0.jpg (42.51 KB, 下载次数: 38)

2958984_1200x1000_0.jpg

作者: shwg119    时间: 2011-11-10 08:32
可惜啊  大梅不是最好的主攻
作者: 红旗街地下    时间: 2011-11-10 08:53
太帅了!!!
顶------------------------
作者: Tommy's    时间: 2011-11-10 09:17
[weisuomao_59]...强势的扣杀
作者: 天乐@u    时间: 2011-11-10 09:19
是给力……[weisuomao_9]
作者: tjc    时间: 2011-11-10 11:13
一梅的力量是足够了,但技巧上还差点![weisuomao_59]
作者: sddzcuigc    时间: 2011-11-10 11:46
排球中的MAX霸王翔吼拳
作者: 百花堂小白@u    时间: 2011-11-10 18:08
一击,龙击。坂琦良的MAX超杀




欢迎光临 游天堂X游聚社区 (https://bbs.gotv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