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繪畫史上,自文藝復興以來,儘量逼真地再現自然便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無論是萊奧納多有意讓物體的邊緣模糊,還是卡拉瓦喬著力強化光影的對比,無論像丟勒那樣採用精謹細密的刻畫,還是追求委拉斯貴支生動放鬆的筆法,畫家們希望達到的目的只有一個——真實。到了19世紀後半葉,有關真實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了。在一些年輕的法國畫家看來,真實不是在畫室裡深思熟慮研究出來的,而是要到自然的環境中去,直接面對所要描繪的物件,然後當場把它們記錄下來。他們要讓所有的物體回到本應屬於它們的環境當中,每部分都融入一個整體。
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們最初包括莫内( C. Monet,1840-1926)、西斯萊(Sisley)、畢沙羅(Pissarro)、德加等人,後來又吸引了馬奈、雷諾瓦等的參與,他們經常聚集在一個名叫蓋布瓦的咖啡館裡,討論新的思考與發現。1874年4月15日,這些藝術家以“畫家、藝術家、雕塑家、雕刻家的無名協會”之名,在巴黎舉辦了第一次集體展覽(馬奈雖然與他們關係密切,但從未參加展覽)。我們在圖中看到的這幅《日出•印象》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這次展覽甚至因此得名為“印象派畫展”。從此這個團體也有了固定的稱呼“印象派”。“印象”在當時的批評家眼裡是多少帶有一點譏諷意味的用詞,它讓人聯想到與嚴謹細膩的官方作品相對立的一面,筆法草率,只描繪大概效果,看上去仍然像尚未完成的作品。用這些標準來衡量莫内這幅作品似乎並沒什麼不合適,但是如果我們拋開成見,換一種眼光,那麼便會發現事情是另一番景象了。莫内描繪的是法國勒阿弗爾港口的一個多霧的早晨: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中霞光微露,早起的小船在逆光的水波中蕩漾,遠處的碼頭與工廠依稀可辨、若隱若現。海港清晨霧氣交融的感覺被生動地捕捉下來。畫家關心的是陽光照在物體表面所引起的色彩變化,天空、水面、船隻、人物,它們不止是由孤立的一種顏色所構成,而是各種相近色與互補色搭配在一起的和諧。而有過體驗的人都知道,陽光的照射並不是如同燈光那樣恒定的,尤其是當黎明或者黃昏,只要它的冷、暖、強、弱稍微有一點變化,整個場景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為了抓住倏忽即逝的形象,印象派畫家發展出一種快速的運筆方法,他們將顏色不加調和就直接畫到畫布上,近看無非就是一些扁平淩亂的筆道,但後退一段距離再看過去,其作用才顯現出來,就像莫内筆下的水面,在朝陽的映射下閃動著迷人的色彩與光斑。
然而很不幸,這些成就在很長時間以後才被人們認識到。以莫内為首的印象派畫家們長期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當莫内的妻子在另一個城市臨產的時候,他甚至沒有錢買一張車票從巴黎去看她。但是,任何困難都沒有阻擋藝術家在他們選定的道路上前進。莫内曾說過,“越是深入進去,我越是清楚地看到,要表達出一瞬間,尤其是表達大氣和散射其中的光線,需要多大的努力!現在我對過去一切過於輕易完成、一揮而就的東西是越來越討厭了,而表達我的感覺的要求確實越來越堅決了。”後來,他又畫出了系列性質的《盧昂大教堂》、《幹草垛》和《睡蓮》,制定了嚴格的方案來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反光特點,讓視覺的能力達到極度的敏感與精確。此時,繪畫的作用似乎只是提醒人去觀看,它不再承載政治、宗教、道德的資訊,而是讓我們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來留意我們身邊的世界,它是如此熟悉,但卻又如此變幻莫測、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