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的传送门:http://bbs.17utt.com/thread-2402788-1-1.html
《每天变强一点点》第三章第二回 只追求“胜利”的态度是无法变强的
Moritsu这个名字,只是一个个性的通称,可以理解成笔名。我从小学开始就一直用本名“UMEHARA”。其实像我这样的,反而是少数派,大多数人,在玩家中间都有这样那样的别名和称号,很多人会给自己起一些帅气的名字来自称。
Moritsu当时大概20岁左右,比我稍微小一点,现在我也算是格斗圈子里的老人了,也有很多后辈,不过,在我10多岁那会开始,基本上玩家都比我大一些,我总觉得自己是年纪最小的,所以这个时期,发现年纪比我更小的高手,实在是让人兴奋而新鲜,在那个时期,我认识了moritsu。
他给人那种“我只想好好地打游戏”的感觉,实际上我也记得他几乎就是默默地对战。就算都是格斗玩家,每个人的目的也是各有不同的,像我这样只想着变强的玩家的话,对战就会成为绝对的目的,不过,在玩家圈子里,可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的,也有些人只是单纯喜欢街机厅那种大家在一起对战的感觉,对这些人来说,对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游戏只是参加到圈子里的一种交际手段。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人都有这2方面的特质,只是比例不同罢了。
虽然如果说实力的话,比他更强的玩家有很多,但他给了我那种会去努力拼命的感觉。对刚刚解散队伍的我来说,更会特别地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我就在街机厅问他“我在组队,你来参加吗?”
然后他就以那种“如果我可以的话”的语气,立刻答应了。然后我告诉他“第三人我希望是一个能和你玩到一起的人”。然后他就带来一个叫MO2的玩家,我们就这样组成了队伍。
一般来说,格斗游戏都会在街机厅先出街机版,然后隔一段时间移植到家用机上,但是“GGXX R”却很神奇的先出了家用版。因此,我们3人决定在家里练习,我自己非常努力投入地练习了,而他们俩也非常有干劲。
但是,和那些第一集团的高手们比较,我们的情报毕竟太少了。
如果能接近玩家圈子的中心,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情报,就算有自己解不了的局面和难对应的招式,只要在圈子里总会得到“这样就能反击了。”“这样就能破解了”这样的情报。像我们这样只靠小团体,只能不断地试错,这个速度就慢了很多。而且毕竟到比赛的时间并不多,从这点上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利。当然不断的试错从长远看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毕竟比赛期近,可以说这些利好完全派不上用场。
现在这个时代,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大量的对战视频。所以类似这样的情报差别几乎已经没有了。但当时要找视频可没那么容易,能得到多少情报,全看你站在圈子里的什么位置,你所在的团体的实力。而且,质和量也往往有很大差别。
在差不多是现在新宿的山田电机所在的地方,以前有个每天都会集结顶级玩家的街机厅,我在那里长期游玩,因此得以看到很多不同风格的对战,这是唯一的利好,如果是其他地方的玩家,可能情况还要严峻一些。
总之我们3人不断地练习,但是moritsu总是强不起来,我为此非常烦恼。
他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对游戏的态度也是非常的真挚,虽然他是一点点变强了,但是总是无法将之转化为胜利。就在我觉得“他是不是就赶不上比赛了”的时候,大约比赛开始前一周,他突然开始能赢了。
斗剧有一种叫做“前夜祭”的活动,在那里他取得了甚至连他本人都感到惊讶的胜率。如果是一般情况下,我对别人的胜负基本不会在意,然而那个晚上我真的很开心。而且真的感到有些安心了。
不考虑时机,其实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有实力但是得不到结果,如果不放弃而坚持下去的话,就会突然开始连胜。感觉就像是把存着的钱一次性提取出来,我自身也有很多次这样的经验。
然后,就保持着这样的心情和感触,我们迎来了比赛当天。然而,结果来说,我们首轮败退了。
“为什么练习了这么久,还是会首轮?”说实话,这就是我当时的感想。我以前在这种一局制的比赛里拿过冠军,所以我觉得“如果真的准备好了,至少能行吧。”而且我也有组队战夺冠的经验,但是现实是,首轮败退。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赢不了简直是理所当然的。
首先我们的心情上就出现了破绽,“要赢”这种心情固然重要,但是因为太过注重它,在练习的时候也只追求“胜利”。这成反比例地削减了让自己变强的意识,甚至削减了让自己成长起来的意识比例。
用这种方式对待的话,首先人会感到焦虑,心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安,最坏的情况,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给队友,会产生这种让人羞耻的情绪。如果说花了时间和精力最后只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如果只考虑队伍的实力的话,我想这次比赛我们本该有更好点的成绩。不过,这个首轮败退却成为了一剂良药,当时确实是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但现在就能看的更明白了。
对比赛和考试来说,“结果≠实力”才是比较好的认知方式吧。
但,如果对自己来说,如果那个地方不是一切的话,我想还是把成长放在心中来进行会更好一些。那才是变强的近路,而且,怎么说,很好玩嘛。
《每天变强一点点》第三章 第三回 “换个心情试试”这样一想,就赢得多了
有一个和斗剧04几乎成对照的对战经历,我想也不妨谈谈那次的经历吧。那是EVO09的事情了。
09年1月,CAPCOM主办了“街头霸王4”的全国大赛,那之后的3个月后,我得到了来自美国的“街头霸王4美国国家冠军杯”的邀请函。在那里,聚集了日本,美国和韩国3国的街霸4冠军。是一个循环赛的比赛。
我在之前参加CAPCOM的全国大赛时小组决赛落败,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比赛的。不过他们用特别邀请的方式让我去了。因此,结果变成了我和日本冠军伊予,两位日本人出场,比赛变成了4人循环。
在那里,我击败了日本冠军伊予,韩国冠军POONGKO,美国冠军JUSTIN WONG。获得了冠军。
当时的冠军奖品,就是那一年的EVO邀请函,那时候,我还在做着看护的工作。
如果请假的话,会给同僚们带去很大的麻烦,而且游戏的话,就当作兴趣就可以了。当时我真是这么想,所以我就反复思考“要不要请假特意去美国啊”,真的有点迷惑了。不过虽然想是这么想,最后还是觉得“人家都已经难得来邀请你了,就当作放松心情去玩玩吧”,最后同意了邀请,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对那次EVO,我根本没有进行任何特别的准备。也没觉得能赢。当然我对自己的水平有自信,肯定能打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但这和比赛里赢冠军是2个不同概念。
当时的EVO,街霸4这个项目的参赛者,轻易就超过了1000人。而且这个比赛没有种子选手的概念,也不知道会碰上哪里的高手,也有很多冠军候补会抽到首轮就面对另一个同等级的高手,所以,谁都觉得“要得冠军真的很难”,单纯从概率上说的话。
在美国很多fans听说我回归游戏圈子,而且在刚刚提到的“国家冠军杯”里也刚刚赢了,大家都把我当作冠军候补中的一个。
也正是托这个EVO那艰苦赛制的福,我首轮真的碰上了JUSTIN WONG。然后我赢了,把他踢进了败者组,因为他是个常年称霸的强者,我想他很熟悉如何在比赛里取胜吧。他果然不负我所望,在败者组里杀了出来,和我在决赛再战。
这次决赛打得非常焦灼,我一开始领先,不过JUSTIN立刻就追了回来,最后真的非常危险,不过我还是胜利了。
在夺冠瞬间,超过3000人的现场观众集体起立,给予了我胜利者的祝福,不知道谁开头喊了一句“THE BEAST”,全场一起喊了起来,我在那个背景音下,和JUSTIN握手了。(THE BEAST 是我在海外的别名)
会场非常狂热,可我心里非常的冷静。我记得我那时候想着“这就是赢了之后的样子啊”。总之,我参加这次EVO,心情是非常放松的。完全没有什么负担,并不是想着“要赢”,而是“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就那么打出来”,真是这样想的,因为我是离开游戏之后很久,难得又回到了游戏的世界,当时觉得“游戏真是不错的东西啊”,也正因为如此,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这种轻松的心态。
我觉得JUSTIN也挺难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比个胜负,我也不想碰到这种状态下的对手。
04年的斗剧,因为想赢的意识太过强烈,所以我对游戏的态度和游戏的内容都很糟糕,而这次的EVO,和斗剧那次正好是完全相反的状态,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确认了我在怎样状态下能赢的重要赛事。
这次夺冠似乎产生了很大的辐射力,在美国也被人说“THE BEAST IS BACK”,引起了很大的话题,然后,在那年秋天,我接受了美国的周边机器厂商MADCATZ的邀请,成为了职业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