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11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匠师李安&这25张海报代表了好莱坞的电影欣赏水平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9 天

[LV.5]常住居民I

5682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LV 17.会员

H是不对,不H是不幸福的,我要我的幸福

积分
52777

社区居民工蜂业余写手最爱沙发偶尔光临常坐沙发沙发如床社区平民常驻会员忠实会员在线达人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渐入佳境灌水天才兵蜂蜂王专业写手原创达人知名人物小有名气游聚十周年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1: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这25张海报代表了好莱坞的电影欣赏水平



海报是观众对一部电影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影片主题的精华元素体现。就像是CD封面一样,好的海报能够大大提升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度,为首映成功做好铺垫。因此,影视公司往往也会精心设计每一款海报,力求一眼抓住观众的心。这是《帝国》杂志今年评选出的年度最佳25张电影海报。这些海报的质量体现出了电影的气质,也是直接体现出了创作者的审美水平。

1,《火星救援》


2,《荒野猎人》


3,《西部慢调》


4,《我们是你的朋友》


5,《摩天大楼》


6,《蚁人》


7,《叫我幸运》


8,《龙虾》


9,《机械姬》


10,《恐龙当家》



11,《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



12,《梦深缘浅》


13,《墨与钢》


14,《分歧者2:绝地反击》


15,《时尚女王:Iris 的华丽传奇》


16,《它在身后》


17,《侏罗纪世界》


18,《宝藏猎人久美子》


19,《洛城屠手》


20,《爱恋》


21,《麦克白》



22,《移动迷宫2:烧痕审判》


23,《边境杀手》  


24,《女间谍》


25,《橘色》


========================人物鉴赏========================


匠师李安:匠人其表,大师其心



光影,一明一暗,构塑世界;音乐,一快一慢,震荡心灵;故事,一横一竖,描绘百态……然而电影却没法像这般简单的描绘。有些人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有些人说,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影像艺术;有些人说,电影是一部压缩的微世界……电影如此复杂,如此让人难以下定义:满是特效的异世之旅的《阿凡达》是电影,开着一部出租车满大街采访别人的《伊朗司机笑看人生》也是电影;一部充满声色享受的《海上钢琴师》低电影,除了钢琴声只能见到表演的默片《寻子遇仙记》也是电影;高大上的神话史诗《宾虚》是电影,遭人诟病的两两青春男女的《小时代》也是电影……



电影的定义是如此的丰富而广阔,那主导一部电影的电影导演又该是如何?我认为电影导演首先是一个手艺人,是一个熟练工种;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像木匠、鞋匠与铁匠一样的手艺人,有着非常精妙的导演艺术,将对影片的见解传达给演员与观众,构建一部从无到有的影像艺术。其次导演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人生经验与艺术积累的大师,他能够将已有的光影素材堆积、组合,按照自己的心意置入音乐、旁白,然后构造出一部在官能享受之外的,能够具有统一的价值观的作品。【当然,现在的电影市场如此之好,许许多多的作家、主持人、演员都开始做起了导演,有些甚至做的不错,电影也很卖……他们的手艺明显不够纯熟,世界观又零散,他们当然也是导演,但是作为一个影迷,为什么不稍微把眼光放高少许,盯着一流导演呢?】

文青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

李安强调:成长的痛苦即是纯真的丧失,对纯真的怀念是一种不能丧失的情怀。
李安的那一段做“家庭煮夫”的日子,经过媒体的渲染,大约是许多人都知道了。这样的素材,往往拿来做他性格温润醇厚甘于沉隐的注脚,又或是作为他们夫妻形影不离的恩爱证据……然而这样的日子,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却是如是记载:  
“在台湾升学体制下形成的士大夫观念,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高下,在这种科层里,从小学起一路到拍《推手》之前,我所处的地位始终徘徊在吊车尾阶段,反而是一种解放。到了艺专,我第一次可以抛开以往的价值观,像个新生儿般地重新开始。走上这条路,是一种原始的冲动,非做不可……这些剧本的初稿,若有人喜欢,就叫你改写,三番五次地修稿,这样一两年耗下去,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预算从美金六十万到七百万不等,这是美国所谓的企划炼狱(developmenthell)。据说平均一个本子从初稿到开拍要缠斗五年,那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却一直怀着希望,久久过一阵子,你会看见某位同学时来运转,当然大多数都是虚度青春 自怨自艾地过日子。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
他对自己的总结是: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纽约大学的戏剧高材生,用尽一切资源拍摄的《荫凉湖畔》曾经获得NYU的奖学金,《分界线》在纽约大学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个奖,被大经纪公司当场签约,说在美国极有发展,如是之后,忽忽悠悠的写剧本、做菜、写影评,甚至他丈母娘都说:李安,你做菜很有天赋,我投钱给你做餐馆吧……然而这家伙却觉得“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如是蹉跎了六年光景。
——说是蹉跎,又不太像。他获得台湾剧本奖的《推手》和《喜宴》的剧本就是该段时期所写就。关于电影的技艺,他在纽约大学读书的时候大概都能掌握了,而这段枯燥而往复的时光,除了在家带**做饭写剧本,就是去帮人做剧务、看器材的日子,他得到了什么呢?我当然不认识李安,也买办法去采访他的心境,但是在他以后的访谈中,他讲到了许多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内容,而他的许多电影,也是在这种暗涌之下展示非凡的冲突,譬如《喜宴》、譬如《饮食男女》、譬如《卧虎藏龙》、譬如《色戒》……他说这是中国人的道,表面上平平安安,骨子里暗流汹涌。
而我觉得,或许这样的手法,正大概是他追求自由的心境与求不得的矛盾苦恼。这段看起来并不风光的时光,让他能够在平凡之中看到戏剧、在日常之中看到隐线,如是为他的大师之路提供试炼。
关于这段时光,我觉得这一段倒是很能反映他的性格:
“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心情郁闷时期。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


匠人李安:塑造年代感的能手

“1991年4月10日,《推手》开拍。二十四天的拍摄期,一晃眼就过去了。以前拍学生片,单纯地只想把手上的剧本给拍出来。拍《推手》时,第一次感觉到拍电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以后我就这样过日子了。”
他在生活上的随缘性格和在电影上的态度,大约是完全两样的。
拍《推手》的时候,他一分钱没赚到,而且还奉献了家庭的唯一一张餐桌。或许是因为之前的时光沉寂太久,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花了许多的篇幅来写自己和明星的故事。他说“明星,就是要被别人看的。他是一个形象(image)的产物。这不光是他吃饭的家伙,观众也惯于接受这个“形象”,他本身就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一个契约(contract),和观众间有种默契在。”此时候的他,虽然身为导演,却依然在学习人类的情感,如何与明星打交道的技巧,在已经的戏剧学院获得的关于电影的知识上,将自己的沟通与眼光摆放到一个相对正确的位置——我跟朋友吐槽导演,说导演只要能够搞定明星和投资人就算是成功一半了——显然,按照这种标准,李安在拍了《推手》和《喜宴》之后,也算是离成功不远了……



张静蓓说李安的性格像玉一样,外表温润,骨子里却很硬气——他几乎很算是一个有担当和追求的导演,早期六年的沉寂时光,台湾的电影公司想要跟他合作,因为理念不合所以没有签约;后来的导演生涯之中,他虽然发脾气的时候很少,但是无论什么对品质都相当执拗。
比如他在拍摄《卧虎藏龙》期间,杨紫琼受伤归来,问他是否会因此而对她的要求降低,李安的回答是:“你知道我不会,因为电影上映时,我不能打字幕说,很抱歉,因为主角受伤,所以无法做精彩的演出。而且疼痛是短暂的事,电影一显影后是永恒的。”
对所行行业的执拗与固执,大概是一个有尊严的匠人的通病。
他拍电影有时代感,这种时代感要从文字显露到影响上,要遭遇诸多困境。然而他对时代感的要求从来不思一苟,道具、服装都非常符合时代的特征。比如在《色戒》中的老上海街道,华丽的十里洋场、贴身的旗袍与杂乱的贫民窟,像是看一部纪录片一般;又比如《少年派》,他所塑造的70年代的印度,当地人与法国人群居的社会,几乎可以作为当时的摄影教材。他的年代感符合年代的特征,这是他一贯的坚持,许多故事都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样的特质,与中国所谓的大导应该是不同的,导演于正在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的时候,摆在头一条的便是“画面一定要美……”这样的心思,便不惜以一副油画做电影的背景……



李安是一个有相当追求的电影匠人,这样的匠气使得他迂腐而且陈旧。正如他在《绿巨人》中提出的,减少演员的预算,将之花在特效与道具之上,该建议对此后的超级英雄片有很大的影响。而李安善于调教演员也是世人皆知,他选择演员的标准,并不以演员的名气为考虑标准,而是从他/她是否符合那个年代的特质为主。场景搭建起来,年代感出来了……然而跳出一个不合时宜的穿越者,我估计是李安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之一吧?

大师李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现在华语电影界能称得上大师的,估计也只有李安。
有影评人将李安类比于林语堂,说他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两边都游刃有余——在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绝对的大师,他的三部曲之一《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为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李安的特质,的确与林语堂有些相似。自小听中国传统故事长大,家庭是一个绝对的儒文化家庭,23岁时进入西方社会,从此开始逐渐进入西方文化,从东方走向西方,又从西方返回传统。他们坚守自己的本色,实现了东西文化的互补。
或许这样的文化特质,是他区别于其他导演的重要因素——一个导演是否能够写原创剧本,这是我将他和一般的匠人区分的重要标志,一个不会写原创剧本的导演,连自己的故事都讲不好,该如何向人说明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呢?李安的原创剧本写得很好,而且很有时代的特质。他早期的父亲三部曲,都是自己手写的剧本,写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家庭,体现了文化的碰撞。而此后的许多电影,他都在别人的基础上大加改编,由此形成自己的作品。
李小龙曾经阐述武术之道,说一位精通各种技艺的功夫人想要成为大师,必须要把自己想象成水;这种说法早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所体现,他说“上善若水”!



李安对一些东西有着匠人的固执,比如服装、场景、演员特质等等一些,对于其他的许多东西却并不太执拗,他并不局限自己,也并不觉得自己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言人。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印度东方哲理、西方现代社会文明三种文化的碰撞,以一种奇妙绝佳的组合展示开来,视角广阔而深远。而在这部电影之前,之前的每一部电影都几乎在颠覆自己,台湾电影—英语电影—华语电影—印度电影,他在这些文化之中,游刃有余。
——我不知道他这种游刃有余,是因为对每种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由此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各行其道;还是本身他自己的如水的性格,能够安于各种文化的发展,由此而只是在银幕上体现出来?总之他看起来,像是有自己的道,但是又不固执自己的道,所以每部片子,都能够引人思考。



匠师,这个是周朝的一个官职,主要是“主管负责宫殿砖瓦建筑的官员”。匠师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工匠,也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官员——当然,我在本文中的匠师,并非是指这种官职,而是匠人和大师的简称,因为李安既是一个工业体系的电影匠人,又是引领一个时代的大师,所以我觉得匠师之谓,当之可以。
匠师李安,足以为百代师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

主题

188

帖子

631

积分

待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631
沙发
发表于 2016-1-28 14:28:52 | 只看该作者
不錯不錯,長知識了.@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沪ICP备12034951号 )

GMT+8, 2025-4-21 12:20 , Processed in 0.385056 second(s), 2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