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28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第三部分 技术变革时代(四)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1461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游戏青春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873

社区居民工蜂业余写手偶尔光临最爱沙发社区平民兵蜂做个有钱人认证用户在线达人略有小成渐入佳境常驻会员忠实会员常坐沙发蜂王小有名气知名人物沙发如床友好人士游聚十周年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22:2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22.战列舰->无畏舰->航空母舰(公元1865-1945年)

战舰的兴起  
  美国内战以后的八十年中,海战变革的剧烈程度与19世纪前55年几乎相同。海战连续变化的关键是1862年约翰·埃里克森的班长号战舰的出现。该舰装有旋转装甲炮台。该世纪末,这艘战舰是海上霸王,但不久,约翰·费希尔的无畏号及其后继者却发挥了最大的潜力。  
  这几十年中,蒸汽动力已成为国家大战略计划需要考虑的紧要问题。加煤站地点不只是殖民扩张方向和扩张程度的限制性因素,而且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西班牙-美国战争中,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由于缺乏加煤站,海军上将乔治·杜威靠现场购买英国运煤船上的煤炭,他的舰船中队才从香港开到了马尼拉。美国军舰俄勒冈号从旧金山绕过合恩角到古巴海域,与那里的舰队会师,这次长途巡航约13000海里,使美国后来获得了巴拿马地区,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与舰船设计和蒸汽推力装置的革命性发展并驾齐驱,武器装备也经历着急剧的变革。  
   18世纪60年代初,大型线膛炮暂时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与射击球形弹丸的滑膛巨炮相比,似乎在穿甲效能上较差。对于相隔臼炮时代不远的海军一代来说,他们很明白,球形弹丸比之同口径的长形炮弹,装药要多,因而在短距离上打击力更大。这在美国内战中达尔格伦炮和罗德曼斯炮与南军装甲舰作战时,一再出现过这种情况。事实上直到18世纪60年代慢燃火药发展之后,重型线膛武器的充分潜力才得以发挥。使用慢燃火药比瞬发火药能推动重量更大的长形弹丸,初速更大,射程更远。  
  约在同时,阿姆斯特朗套筒炮正风行一时,英国上尉A·T·布莱克利发展和总结了加固炮身的方法,即在炮身应力最大处热装环箍以及应用不同张力的同心炮管技术。大家看到,由于廉价的酸性转炉钢的出现,钢炮更为普及,也生产出了合金钢锻铁和铸铁,使用的是环箍和套筒造炮技术。约在1881年以后,随着马丁炉炼钢法的完善,已能完全控制钢的质量。这样,钢的使用就普及起来。从此,威力最强大的海军炮有铸钢、锻钢套筒炮管或铸钢环箍加强炮管。钢铁冶炼技术的改进,增加了火炮的强度;慢燃火药,推力大,对膛壁压力小,可以减少对火炮强度的要求,于是就有可能制造细长的、前所未有的大威力火炮了。  
   18世纪80年代,出现了无烟火药,因此,连发射击时视界仍然清楚。发展了制造短后坐炮架的技术,才有可能进行快速射击。当时新炸药也促进了炮弹的发展,使用高爆弹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炮兵的最后重要作战手段。  
   19世纪中叶,战斗中一路纵队(舰船成单一纵列)仍是正常的战术编队,使用舷侧炮火,大家认为最适宜。然而,1866年7月20日,在利萨,双方拥有装甲舰的第一次舰队作战中,被认为较为弱小的奥地利一方却赢得了胜利。奥方利用楔形队形向意大利舰船纵队队形的间隙处集中兵力突击。奥地利海军上将威廉·冯·特格特霍夫再次表明集中兵力的原则在海上同陆上一样,是可行的。这和纳尔逊61年以前在特拉法尔加的突击是相似的。  
  但是,这些大胆偏离常规的海军战术例子,只不过是制造或者利用了意外的机会而成功的,并不能改变如下事实:即采用阵线严密、指挥得当的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就有得胜的机会,如编成其他队形,则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海军炮射程增大,一线纵队集火射击的能力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在另一次重要海战中,即1894年9月19日鸭绿江之战,日本海军上将伊东佑亨所指挥的舰队与丁汝昌的中国军队实力悬殊,约略相当于利萨战斗中意、奥双方的实力。战斗开始,情况如常,日本人以一线纵列队形开进,中国人形成了一个不大整齐的楔形队形。丁将军采用这种队形的部分原因是,他想用最大的两艘战舰上的最大舰炮先敌开火;还希望有机会以战船的撞角撞击日舰舷侧。丁将军似乎也受到了利萨之战中 特格特霍夫将军的影响,或者无意识地追随了影响过特格特霍夫的某种战术理论。但是伊东佑亨将严密控制的一线队形的火力与机动相结合,以两个中队的实力在远距离上击沉了大部分中国较小的舰艇,逼迫丁将军幸存的重型装甲舰撤回中国海岸。  
  同时,美国虽然在内战结束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舰队,现在竟听任其舰队衰退败落。内战后20年,美国海军军官都羞于见到南美小国的军官,因为这些小国的海军比美国的现代化, [ 注:波特和尼米兹所著《海上力量:海军历史》340页。 ] 而且数量也比美国多。  
  但是从18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多半因为受到海军上校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作的影响,美国海军事务变化极大。1898年两次意义重大的西班牙-美国海战中,由于美国舰船新型,水兵称职,指挥官熟练,美国面对的敌人虽然很勇敢,但技术落后,所以美国海军在兵力数量和火器威力上都占压倒优势。1898年5月1日,乔治·杜威上将在马尼拉湾战斗中的胜利,证明了美国是太平洋的强国。1898年7月3日在圣地亚哥湾,威廉·T·桑普森上将的舰队表明了美国海军在西半球也处于霸主地位。  
   19世纪后期,出现了鱼雷、鱼雷艇和驱逐舰,但无论如何,纵列编队仍然是战斗舰队最乐意采取的队形。要“越过敌人的T字队形”是新的强调重点。那就是把舰船纵列横向敌纵列队形前端,这种机动和帆船时代的“纵射”相似,让横向队形的舰船集中火力射击敌先头舰艇,而敌先头舰艇只能以前炮射击射程之内的横向舰船。快速的鱼雷艇式驱逐舰可以同时或独立地攻击敌队形内的个别舰船,进行骚扰。  
   1905年5月27日,在对马海峡,东乡平八郎上将占优势的舰队,有效地运用了这些新战术,摧毁了季洛夫·P·罗杰斯特伦斯基指挥下的波罗的海舰队。日本鱼雷快艇和驱逐舰分割了俄国舰队队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后较为快速强大的日本军舰越过罗杰斯特伦斯基的T字队形时,击败了为数众多的俄国军舰。  
  一当俄国纵列队形被打乱,残存的俄国军舰狼狈逃窜,大部分舰船当晚被日本装甲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艇所击沉。  
  这次日本占压倒优势的胜利,加上陆上战事顺利,立即制止了俄国的殖民扩张,三个世纪以来欧洲在海上、陆上入侵亚洲的军事行动,几乎无不获胜的局面从此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畏战舰和潜艇  
   1906年2月10日,英国无畏号下水,这是一艘具有厚重装甲、安装了12门同类大口径(12英寸)火炮、且能全向射击的战舰。相比之下,以前建造的所有战舰都显得陈旧了。结果大国都被迫陷入海军军备竞赛。海军舰船设计家们力求将火力和机动相结合,很快制造出了战斗巡洋舰,装备的火炮与无畏号不相上下,但缺乏装甲保护层——作出这点牺牲以获得较快的速度。战斗巡洋舰和大多数混合舰只在1916年的日德兰半岛战斗中证明效果不佳,立刻在世界海军中消失了。  
  日德兰半岛海战标志着海战中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是一次敌对双方在目视距离之内恶斗的最后一次大型舰队战。数量众多的英国舰队利落地打败了顽强灵巧的德国人——虽然不是决定性胜利。若不是英国杰利科上将较为谨慎,德国人可能被消灭。象陆战一样,海上敌对双方直接接触,战力不相上下,则往往以兵力数量多寡来决定胜负。但指挥的英明与否往往决定胜利成果的大小。  
   20世纪初期,海战中意义重大的发展是出现了改良型潜艇,作为封锁反封锁武器加以使用。英国海上霸权只受到过一次挑战(在日德兰半岛),且未受严重危害,但在1917年,德国U型潜艇进攻英国商船后,几乎使英国屈膝投降。潜艇击沉商船,企图使英国挨饿而降,后来成立了配备有美国驱逐舰的护航队,才使英国摆脱危机。  
  协约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虽不象德国潜艇封锁英国那样壮观,但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对德国经济的慢性扼杀,在战争最后年月很有意义。引起厌战情绪的德国人民要求和平,而协约国拒绝与德皇政府谈判,是为了推翻君主政府达成停战。继续封锁就迫使勉强的德国政府和饥饿的人民接受了凡尔赛和约的条款。  
  美国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的只有8万人兵力的海军主要关心的是反潜和护航活动。由五艘战舰组成的分队参加了英国大舰队。另三艘在爱尔兰洋面与海上入侵者作战。总计,美国有79艘驱逐舰担负护航任务,135艘猎潜舰艇就在欧洲近海活动。美国海军还撒布了总共7万个水雷中的5万个,形成了从苏格兰伸向挪威的北海水雷带。这是美国参加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困住德国潜艇所作的部分努力。海军航空中队沿着比利时海岸轰炸德国潜艇基地,也发挥了作用。  

电子通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的发报装备和初级接收机虽然不大可靠,但它是挫败德国海上侵略者的重要因素。为了在远距离上收发电报,军舰后面拖着长长的天线,有些长达一英里或者更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电子技术空前发展,尤其发明雷达及改良无线电通信,在海战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发展了三极管,用以产生和控制发射机的功率。以较小的三极管型号为基础的放大器已应用在无线电接收机中,长天线已不再需要,原来几百英里的通信距离需几千瓦电能,现在几瓦电能就足以进行全球通讯。有了三极管及其更为复杂的后代产品,就能够在无线电上发射传输声音,而这一点,陈旧的电花式发射机就做不到。  
  与电报、电话相比,无线电大部分发展为军用,这方面的努力美国海军处于领先地位。海军舰队里对无线电方面的发明似乎无人反对,一旦有效即被采纳。因为这解决了公海上的通信问题。这一点,海军战略、战术家们早已深感需要。当蒸汽动力出现以后,他们必须处理越来越多的行动安全问题,通信的需要更为迫切。在日本海战、福克兰群岛海战以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海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中,完全表现出了无线电通信的优越性。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是在无线电通信出现了十余年之后发生的。  
  无线电通信出现后将近两代人的时间,雷达就完全为了军事的需要而得到发展。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转为民用。它是无线电研究的副产品,它发射高频信号,从远距离目标上反射回来,然后用强方向天线接收反射信号,以光的速度(或无线电波发射的速度)比较回波到达的时间,测出目标的角度和距离。  
  约在1938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第一次作了雷达的实际试验,但是,约在一年以后,英国人在雷达技术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那就是罗伯特·沃森-瓦特发明了磁控管,这是和三极管在原理上全然不相同的真空管,它能产生短促的高频高能脉冲信号。1940年夏、秋,英国战役情况危急,皇家空军获胜诸因素中,恐怕雷达的意义最为深远。雷达在空中和海上使用时,成效卓著,但当时对陆战尚无显著影响。  
   20世纪上半叶,武器、运输、通信方面的进步改良,给战术和作战技巧带来了极大变化,对海上、陆上的后勤支援本身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的美海军支援组解决了海战中一个最头疼的问题:即舰船必须返回陆上基地进行加油、供应和维修的问题。海上快速运输辎重舰和浮动修理所都成了特混舰队的组成部分,这样,海军战斗单位即使必要时撤出战斗,也不过是几天或几个小时的问题,而不需要几星期或几个月那样长的时间了。  

海上空中力量  
  对海战特点和现代舰队组成影响最大的是飞机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飞机在北欧战场进行战斗支援以后,对于飞机的能力,尤其飞机能使水面大型舰船沦为废物这一点,成了争论的题目。大部分人赞成美国陆军航空兵少将威廉·米切尔的坚定见解,认为飞机出现后,战舰和其他大型舰只再也不能生存。对于飞机炸沉停泊舰只的能力,在1921年和1923年进行过试验。试验后,许多有影响的人士相信米切尔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大型舰只却继续建造,海军战略家们另辟途径,把飞机移到海上,以迅速利用飞机击沉舰船的能力。这首先要用大舰装载飞机,然后从舰上把飞机弹射飞出去,把老式的船体改装成发射平台,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到从巨型航空母舰上派出飞机,前出到远离舰队的前方去攻击敌船,从而使舰对舰的作战编队陈旧过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  
  以陆上为基地,或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轰炸机、鱼雷机对水面舰攻击,颇有效果。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很明显。从而人们很快明白,不论双方水面舰船实力如何,有了空中优势,自然也就有了海上优势。引人注目的中途岛海战的情况表明,上述观点是无可怀疑的。那次战役中,日本舰队的航空母舰被击沉,才保证了规模较小的美国舰队取得了胜利。  
  战争早期就明显看出,以航母为基地的飞机,不仅是海军水面部队的支援者,而且实际上是首要的海上攻击分队。航空母舰提供武器歼灭敌水面部队,这是明显的火力延伸,这样航母就很快取代了战列舰作为主力战舰的地位,此刻正是具有各式大炮的、超无畏级军舰的火力已达顶峰的时代。一些令人生畏的战舰,如德国俾斯麦号,1941年12月建造的最大的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对她们进行炮击也不能造成损伤。大和号装载9门18.1英寸口径火炮,射程42000码,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军舰。她的姊妹舰武藏号建造于1942年7月。  
  从战列舰拥有的海上支配地位向航母和舰载机转移,始于日本航母攻击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后二天,英国军舰声望号和威尔士王子号,在马来西亚近海被击沉,说明水面舰艇无力对抗猛烈准确的陆基或舰载飞机的空中突击。  
  二次大战结束前,海上大规模的争夺战往往是在空中用舰载机轰炸或发射鱼雷获胜的,而双方舰只并不照面。1942年5月7日和8日,在珊瑚海第一次发生了这样的航母战,整个战斗期间,双方根本看不到对方舰艇。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些海战仍是以水面舰艇的炮火决定胜负的。普拉特河战役、科曼多尔群岛战斗就是著名的例子。而苏里高海峡战斗本身,就是一场水上机动和火力的竞赛。它是大规模的莱特湾海战的一部分。在这场海战中,舰载机发挥了主要作用。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的所罗门群岛之战是现代海战的缩影,因为日本海军凶猛而徒劳地企图孤立在瓜达卡纳尔岛的美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自17世纪英荷海战以来,还未见两支强大的海军进行过这样长期的、激烈的毁灭性海战。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一样,潜艇已成为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商船。德国的大西洋潜艇战几乎总是对纳粹有利。在太平洋,日本虽拥有技术上最先进的“长矛”鱼雷,但并不了解潜艇的战略使用,在战术使用上效果也不好,尤其在中途岛战斗中是如此,所以一直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反潜原则。结果,美国潜艇战扼杀了日本海运商船。从这场对抗中,看出了一个合理的前提,即进行潜艇战,无论是攻是防,象当时的所有军事行动一样,都要求官兵具有高度专业水平和远见卓识。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在吕宋战斗之初,第一次企图利用潜艇突破洋面封锁。这个战法,日本以后在南太平洋曾加以高度发展。水下潜艇运载人员物资,配合快速驱逐运输舰执行同样任务。  
  用海军火力支援登陆作战是水面作战的突出发展。英、美在欧洲外围和横越西太平洋区域的作战中,火控和瞄准装置都有改良,所以当登陆部队的突击火炮登岸之前的敏感阶段,英美海军飞机常在此刻或先于此刻,对最有效的敌炮兵支援火力进行压制。  
  雷达,尤其声纳,以及其他电子通讯等方面的技术发明,广泛而巧妙地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截获无线电报已成为普通常事,破译密码极大地影响了大西洋作战中潜艇和反潜部队的行动。  
  发展电子技术的重要结果是出现了指挥舰。在海战中,在主力战舰上的将军及其参谋人员从此不再是麻烦的累赘。两栖登陆战中,水上指挥所可以使海军和地面指挥官密切合作。海军指挥官负责运送地面部队上岸,陆地指挥官一当登陆部队在滩头立足,立即负责指挥控制。  
  中太平洋、南太平洋的跳岛战略,要求迅速发展两栖作战的有效战术、技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利波利大败后,海军理论家一直把这特种形式的战斗作为研究的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几个月,日本军队在一些地方登陆,很少遇到抵抗。但进攻日本的主要作战样式是海军及其陆战队或海、陆军在敌火下向滩头阵地联合大举登陆。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是这种作战样式中规模最大、情况最为复杂的一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核能正在发展为实用的动力能源。世界各国海军面临着新能源的应用问题。这种新能源的潜力,远远胜过前两次能源的转变。那两次是从划船奴隶向风帆转变,又从风帆向蒸汽转变,这种转变推动了海战的革命。  
  这样,不到一个世纪,海军舰船的动力从风帆转变为由煤、油烧出的蒸汽,又转变到由核裂变产生的蒸汽。世界上海军武器装备的变化大于陆军,因为冶金学、重型机械发展了,就有可能将木船换成厚装甲舰,舰上安装的大口径大威力火炮,在陆地上不易操纵。  
  但是,十九世纪海军战术变化不大,而陆战的战术变革比海战普遍,这很可能是由于从出现装甲舰的美国内战到该世纪末缺乏海战机会所致。海军战术家准备作战,舰队模拟打仗,研究两栖作战、研究侦察、封锁以及舰队作战时各型舰艇的协同等等,这些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很少进行的,实践就更少。总之,从1860年到1914年间,重要的舰队作战只发生过两次。  
  人们曾经仔细研究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随战争而来的技术发展。在1939年就可看出,世界各国海军对于世界大战所作的准备比起25年前要充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沪ICP备12034951号 )

GMT+8, 2024-12-22 09:37 , Processed in 0.098495 second(s), 30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