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0 09:34:37
|
只看该作者
武器說---劍
原作者:繚亂館館長
劍-這種武器的特徵多為平直、細長、尖鋒,兩邊開 刃之兵器
劍身包含了刃面,柄,鋒尖,劍脊,劍首,護手,劍套,鞘口,護環,劍鏢
使用方法包羅萬有,可用於刺、剪、劈、砍、撩、挑、錯、摸、拋、衝、攔、 崩、掛、扥、絞、束、雲
而其中特別的劍種以下會介紹到
西洋大劍
是一種歷史悠久性能優異的手持冷兵器。青銅器時代(西元前3000年左右),劍和匕首開始有所區別;當時的紫銅和青銅劍,劍刀面呈長葉形,劍身連一節套鉤成手柄。羅馬時代,劍的手柄開始與短小平刃刀的手柄有明顯差異。中世紀騎兵重型大劍的劍柄大,用雙手握持;柄端有護圈或球形飾物;劍係雙面直刃,有劍尖。此類大劍係通過反覆熱鍛製成。這種工藝使鐵中摻進少量碳素,變為軟鋼。此外,有些劍係採用多層鐵片疊合錘擊成一體,大馬士革當時是這種製造工藝的著名中心。隨著火器出現,戰爭發生了變化。但劍並未因此消亡,品種反而增多。此時,因為癈了護身鎧甲,刀劍手須用自己的兵器擋開對方刀劍的攻擊,故出現了攻防兩用的輕型刀劍。彈匣供彈式步槍的使用,使軍刀基本喪失了作為兵器的價值,儘管直到二十世紀的戰爭中還有使用軍刀的個別事例。正當劍的軍用價值一落千丈之,它卻在拼刺方面有了新的地位,尤其在歐洲,而因此產生了現在的擊劍運動。
兩用劍Bastard Sword
又名Hand-and-a-half,有”半單手劍”的味道,意即雙手單手都能運用自如的劍,十三世紀最初是日耳曼人發展出來的劍,到了十七世界受到廣泛的使用,各地都有自己的特殊用法和型式。
”Bastard”即雜種的意思,沒有固定的用法。當用於切、削時單手較方便,而突刺的時候,就適合於兩手持拿。劍全長有115公分到140公分,刃二到三公分寬,重亦有2.5~3.0公斤重 最初發展可能是因為一般騎士用的兩手劍太大把,沒法掛在腰間,才出現這種折中的劍形。後來實戰時在應用上,可以和盾配合使用,當盾脫手時,又能改用兩手持拿以加大攻擊力,相當適合實戰。
短劍Gladius
Gladius即拉丁語”劍”的意思,之所以被認為是短劍是因為在之後的劍做的比較長了,相較之下才被說成短劍。古羅馬軍隊都是配帶這種短劍,那時候的羅馬人因為還常使用方陣陣形在打仗,劍不能太長,一直到後來戰爭形態改變之後劍就變很較長了。隨著廣泛的使用之後即成為四世紀歐洲刀劍類的總稱。 當時這種劍也不是有統一的型式,大體上即分為塞爾特式、希臘式及羅馬式的,以羅馬式的而言,整個劍身不長約莫六十公分,但刃寬,由柄向尖端漸尖,最初除了兩刃還有握柄,護手,柄頭特部份,設計完整,整體重量在一公斤左右。希臘重裝步兵的短劍主要是兩面開鋒的葉型短劍,比羅馬士兵用的要細要短一點。而相較塞爾特的更短更寬。在整個設計上是成為後世歐洲刀劍類的雛形。
當時羅馬士兵的主要武器是短劍,它利於刺擊而非砍劈。使用這種短劍需要高度的技巧,但是受過嚴格訓練的羅馬士兵在近身肉搏時要比手持大砍刀的敵人要更有致命性。到羅馬共和的後期短標槍(Pilum)才開始被提昇到和短劍同樣重視的地位。
雙刃大劍Claymore
古時蘇格蘭高地人用的雙手大劍,語源於英語”巨大的劍-claimhomor”﹙塞爾特語中叫Claidheamh mor﹚,在當時蘇格蘭高地的精銳部隊常使用這種武器,這已經是蘇格蘭人民族的象徵了。最初設計的原因也是要能夠摧毀敵人的裝甲,這種大劍後來傳入歐洲大陸,由於十六世紀之後盔甲愈至精良,此劍因破壞力驚人,一度成為歐洲士兵喜愛使用的兵器。到了十八世紀,火槍盛行的時代,高地人還是喜歡佩帶一把這種武器。
雙刃大劍的特徵就是大而長,劍身常有長到一至二公尺的長度,重達三公斤甚至四公斤以上。整支劍連同握柄和護手成一個十字,劍身從握柄端和劍尖慢慢傾斜下去,通常在護手的部份會有多個輪狀設計以保護手腕用。
中國兵器的生産和製造
相傳,最早發明兵器的人是炎黃神農皇帝,他開始是使用玉來製造兵器,由於玉制兵器質脆,所以他並未在戰爭中使用過,但是玉制的兵器非常漂亮,因此,只能把它當作裝飾用品。
後來黃帝的臣子蚩尤製造出了金屬制的兵器,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銅製造的劍、戈、矛、戟。
由於兵器的種類甚多,其分類方法也是非常之多,最爲常用的方法是以兵器的基本性能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就是把以人體爲“能源”的刀、槍、等古代就有了的兵器叫做“冷兵器”,而把火藥作爲能源的步槍、火炮稱之爲火器。
中國是一個擁有龐大軍隊的國家,想要把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武裝起來就必須有一個能大批量生産兵器的大規模生産體系,所以歷代王朝都設置有專門負責兵器生産的行政機構。並在首都建立了生産規模可觀的兵器工廠。
在人們印象中,宋朝的軍隊似乎比較弱,但是當時卻生産了大量的精良兵器。爲了滿足過於龐大軍隊的需要,在首都開封了生産兵器的工廠,同時在地方也開設了專門生産兵器的作坊,後來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監督生産兵器的軍器監,最盛時期,有一萬八千多人從事兵器生産的勞動。
在明代,是由工部和內府來負責兵器的製造和監督,下設負責兵器生産的軍器局、兵仗局、火藥局等管理部門,在這些局下面設有從事實際生産兵器的工廠,有數千計的工匠藝人從事著兵器的製造勞動。
火器是一種重要的兵器,因此,對製造方法和工藝是保密的,起初只是由國家政府直屬的中央工廠來生産,對生産出來的兵器新産品嚴加管理,不許對外泄露,因此,民間的兵器製造充其量也只是一些試製,到了明末,當歐洲新型火器生産技術剛一傳入中國,當時管轄廣東和福建的大臣們,很快掌握了這種火器的製造方法,並開始大量生産。
這篇從對岸找到的文章翻成繁體版的,網站裡面還有圖片可以參考
西洋冷兵器
歐洲大陸自古以來就有用刀劍的記錄,而刀劍發展到16,17世紀達到頂峰。這時期內,除貴族平時佩用的裝飾劍外,主要的刀劍有以下:1:最普通的:長劍( LONG SWORD)
長劍在中世紀早期已經出現,這是一種輕,薄,長短適中,單,雙手都方便使用的武器,主要以切削,突刺為主要攻擊方式,刃長70到80CM,柄長20到25CM,柄頭無裝飾或只有長橢圓配重球。但是這種劍的破壞力實在太小,主要是一般士兵防身的武器。
2:單手武器之王: 騎士劍(Krieger sword)
馬上的騎士在11世紀時出現了專用的武器:長槍和鳶盾,但是使用盾牌和操控馬匹使騎士的長劍失去了雙手使用的價值,而又窄又薄的長劍對鎖鍊甲的破壞力又不足,所以,騎士專用的刀劍出現了。劍刃為銳角等腰三角形,長70CM到80CM,握把僅容一手握持,並有較大的配重球。在馬戰中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但是,萬一必須步戰,這種劍砍劈的作用實在太差勁……所以到12世紀,闊劍和斬劍出現了。
3:石中之刃: 闊劍(BROAD SWORD)
闊劍是有著典型英格蘭風味的武器,平行的劍刃,長橢圓的頭部,較寬厚的刀身和夠雙手使用的劍柄,屬於非常沒特色的武器,但是無論是馬上,步戰,平時防身,水上戰鬥都能發揮起作用,是11到15世紀主流的個人武器,傳說中的EXCALIBER也是一把闊劍。但是到15世紀,發達的冶金技術,使它的地位逐步讓給了大劍。
4:蘇格蘭的巨劍 : 斬劍(CLAYMORE)
這種劍是純粹的步兵劍。看過電影勇敢的心的人對它應該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長度,鈍圓的頭部,寬闊但薄的身體,握把上方有一段無鋒的部位,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砍劈”而存在。在蘇格蘭人抵禦英格蘭人的戰鬥中,針對英格蘭整齊的長矛步兵陣,擅長混戰中“一斬多”的斬劍發揮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為軍隊的裝備,它實在太過極端了。所以,除了一些傭兵外,逐漸失去了作用。
5:偉大的“雜種”: 大劍(BASTARD SWORD)
喜歡動漫,奇幻電影的人給我注意了!這是你們最熟悉的東西!
15世紀,通過阿拉伯,中國,日本先進的冶金技術傳入歐洲,長久以來的困擾軍人和傭兵的“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由這種劍的出現而解決。因為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斬劍的“砍劈”以及闊劍的“順手”而在名字中出現了“雜種(BASTARD)”。實際上,這種劍可說是最完美的。無論是否使用盾牌,都能發揮它的效用。
一把順手的大劍,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來說,刀刃長度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長為刃長1/3是最好的比例(各位發現沒有?其實日本刀對古代平均身高155左右的日本人來說也符合這一比例)。
我們熟悉的動畫《羅德斯島戰記》中,帕恩的魔法劍,阿修拉姆的碎魂都是大劍。《魔戒》中,阿拉貢的劍也是大劍。而馬上王國“羅罕”的武器則是騎士劍。
6:穿刺的極端,穿甲劍(ESTOC)
正如斬劍將“砍劈”發展到了及至以發揮在對付以鎖鍊甲為裝備的輕步兵的殺傷力,14,5世紀,和大劍的流行同時,冶金技術的發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鎧變得堅固且輕巧靈活得多。越來越多的騎士和傭兵青睞這實用而簡單的裝備(比起幾萬個鐵環甚至是金屬線編織成的鎖甲,這簡單多了)。而一些富有的將士也在輕鎖甲外裝上板金鎧提高防禦力。銳利的大劍都不能穿透這樣的鎧甲。而步兵的矛也沒有這樣的穿透力,因此,又一種極端出現了。
穿甲劍和斬劍是同等級的武器,確切的說,其實是一種放大的錐子。完全沒有考慮斬殺的需要,在長達90到100釐米的劍身上,往往有著三稜,四稜,菱形甚至圓形的橫截面。可以雙手使用的劍柄後往往有著如同短槍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雖然對穿著鎧甲的士兵來說,穿甲劍是如同惡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時實在是吃虧。但是真正擅長使用它的高手來說,高速揮舞時的穿甲劍銳利的尖端是有著極其可怕的威力的。而這時,他們也會用預備的左手短劍對敵人時間侍機做最後的一擊。
7:隱蔽的殺手 左手短劍(MAIN-CORCHE)
以法語“左手”為名的這種短劍,可以說是為了擊劍手而設計的。20歲左右看過黑白電影《王子復仇記》的朋友應該記得最後決鬥時雙方都拿兩把劍,其實左手短劍是為了彌補講究輕巧而犧牲防禦力的擊劍術而出現的。其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盾劍。而也有蛇狀,帶鎖扣的各種怪異設計……總而言之,是輔助類的武器,但不少盜賊也喜歡使用這種輕巧的武器。而且是拿兩把!
8:細巧而不脆弱的 細身劍(TINY SWORD)
在現實中,這是德國貴族平時喜愛的武器,而在奇幻小說的世界裏,這種武器成了妖精和女性極其偏愛的東西。當然,在古代,護衛重要女眷的女傭兵也有它的愛好者。
雖然號稱細身,但是它和後來專門的突刺用西洋劍(RAPIER,就是平時擊劍比賽中的重劍或花劍)有很大的區別。確切的說,其實這應該是一種為女性或體格瘦小者重新設計的大劍。
雖然劍身很窄,和劍柄同寬,但是它略厚的刀脊使它在雙手握持揮砍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破壞力。《羅德斯島戰記》外傳中就有一擊砸斷骷髏脖頸的描寫。這絕對不是誇張。
由於它有很大的裝飾餘地,所以不少對體力自信的貴族對它青睞有加。從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中波爾多斯擅長斬擊來看,他很可能也是用的這種武器。
9:水手的象征 彎刀 (SCHIMITER)
說到彎刀,大家都會聯想到阿拉伯的彎刀。沒錯,就是這個。雖然說是彎刀,其實還有不少名堂,但是基於我對阿拉伯刀劍不熟悉所以不敢多說,就說說阿拉伯彎刀傳如歐洲後的發展吧。
阿拉伯的彎刀設計思想和歐洲的騎士劍非常相似,都是為了高速的馬上戰鬥而設計的。正如SUNNY兄在《傳說中的寶刀-大馬士革刀》中所說:“在實際戰鬥中,騎士們為了節省體力水平握持施西利彎刀,利用戰馬的速度向敵人衝過去,利用大馬士革鋼刀鋒利的特性,在無聲無息中將敵人的頭顱削去!絕對的殺人藝術!”而且彎刀的設計,實際上也考慮到沙漠中無法穿戴沉重堅固的金屬防具這一點。而在重鎧流行的歐洲,彎刀在陸戰中根本佔不到便宜……所以,在因為嚴寒而無法使用板金鎧的俄羅斯大陸以及以皮鎧為主的水上戰場獲得歡迎。更重要的是,彎刀比劍更適合砍纜繩…………
習慣使用大劍的歐洲人對彎刀也進行了改良使之可以雙手使用(雖然鋼沒辦法比)。從刀身的寬度,可分為偃月刀,半月刀和新月刀,分別對應大劍,闊劍和細身劍。還有很接近原形的哥薩克軍刀,以及後來的佩劍,水手用的闊背短劍等
很奇怪的一點是,在奇幻的世界裏,很多有著阿拉伯影子的沙漠民族卻使用著歐洲式的彎刀……
大彎刀(FALCHION)則是更大一號的武器。
10:Saber(軍刀)在實戰中鮮有使用(到17世紀即三個火槍手時期都是大劍配合火槍,軍刀只是一般的日常佩劍和決鬥武器,地位相當於現代的民用手槍)知道拿破崙時代因為鎧甲衰落而登上戰場。一般全長90到100釐米,柄有護手,單刃,有的有一定弧度。方便砍殺。一般認為是由細身劍發展而來。
11: Dagger(匕首)這不是實戰用的……真的不是……一般是防身或是緊急時割鎧甲帶子用……平時就是小刀。
12: Short Sword(小劍,短劍)這個……從金屬鎧甲出現開始就沒什麼人用了……盜賊?恩戰場之外還有不少人喜歡嘛……不過比較誇張的是柄20釐米,刃40釐米的雙手寬刃短劍……這個……是在主武器來不及拔出來時拖延時間的。
13:雙手巨劍(Two-Handed Sword):以雙手使用為基礎的大型砍劈武器,厚度一般在1.5釐米左右,長160釐米,其中柄40釐米。在刀身上靠近護手處有30釐米無鋒的部分。有血槽,一般有多個裝飾突起。其實並不重,只有5公斤左右,對體力自信的人都可以用。
歐洲槍矛類冷兵器
1:始祖:長槍(SPEAR,LEGION LANCE)標槍(PIKE,JAVALIN)
槍是在匕首成為戰爭工具後的不久就發展出的。為了彌補匕首短小的缺憾,人們在匕首上裝上長柄。石器時代的槍主要是用來投擲的。到前希臘時代,金屬制的槍頭和富有彈性的木桿使槍作為投擲武器有了長足的進步。而羅馬/馬其頓大軍的手持刺槍則成為騎士出現前,步兵常用的中距離肉搏武器。而後期3米多的反騎兵槍則是陣地戰鬥的必須品。甚至在火器時代的輕步兵也常常攜帶短矛而不是劍。而馬上用的騎槍和斬殺用的斬矛也逐漸分化出來。
2:騎士之友:騎槍(LANCE)
Lance一詞原本指的是從早期的投刺二用矛分化為手持武器的一支。在騎兵登場後,逐漸地為馬上戰鬥而特殊化。直到13世紀基本確定下來。騎槍的規格是確定的。在兩米左右的長桿頭上安裝尖銳的金屬錐體,硬木制的槍身在手的位置有護手,後部有配重的木錐,同時,在馬鞍上制出“槍托孔”以在衝鋒時吸收刺殺的衝擊力。騎槍基本上是作為一次性的武器使用。因為很少能有在一次衝擊下保持完整的騎槍,那樣的只會對騎士的手造成不必要的額外負擔。
3:龍刀槍,凶險的殺手(GLAIVE)
在長槍的柄上裝上大劍的刃。雖然在衝刺的殺傷力遠不如騎槍。但是,在衝進敵陣後卻是可怕的砍殺武器。尤其是混戰中的它實在是令人聞風喪膽。日本和中國漢後元前的槍確切的說也很接近這種。
4:輕步兵的武器:斬矛(FAUCHARD)
在輕步兵的戰鬥中,沉重的龍刀槍對鎧甲的破壞力比起揮舞的難度是得不償失的。而阿拉伯的彎刀對軟目標的殺傷能力有目共睹。歐洲的軍人們在文藝復興時代後,吸收了阿拉伯彎刀和東方關於中國大刀的傳說後,發明了斬矛。和它日本的親戚雉刀外形幾乎一模一樣。在火器時代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5:斧與槍的極至 戟(HALBERT)
在有些小說中,這被翻成巨斧或巨槍。其實都沒錯。因為它就是斧子與槍的結合體。斧子的砍殺,槍頭的突刺,鐮鉤的鉤啄,一兵3用。隨著宗教戰爭在歐洲的發展,它隨著宗教審判的惡名永遠留在曆史中。但單純作為武器來說,雖然沉重了一點,但是殺傷力是絕對理想的。可以說是“百兵之王”。
6:三叉戟(TRIDENT)(TRI-SPEARED HALBERT)
曆史上使用三叉戟作戰的正規部隊恐怕是絕無僅有了。三叉戟本來是一種漁具。平民必須作戰時,這是非常容易得到的武器。羅馬的角鬥士中的網手就是使用魚網和三叉戟的。在曆次農民起義中也可以看見這個奇怪的東西。但是在戟出現後,又有一種武器也可以被叫做三叉戟。和一般的不同,這是由3個劍刃和柄組成的十字架武器。一般是宗教騎士所使用的聖具而非純粹的武器了。殺傷範圍巨大,威力一般。
西洋鈍器類武器
1:簡單到不要再簡單的:棍子(BAT)
看見過棒球棍嗎?在它的大頭上綁上鐵皮,或是固定一塊石頭或是大型動物的頭骨就可以了。首推人的頭骨哦,結實又可以嚇唬敵人。
2:平民的防身武器:釘鎚(CLUB)
在有彈性的長木棍的頭部包上帶鈍刺的鐵皮,這個全長不過30釐米,重不到1斤的小玩意倒是流行了很長的時間。畢竟在不允許平民在和平時期帶刀劍的國家裏,一般的旅行者只能用這個。但是一旦揮舞起來,一兩個強盜的腦袋是很不夠看地。作為一種從普通的棍子發展起來的武器來說,確實是很有效。
3:釘鎚的進步:流星鎚(MORNING STAR)
這個和中國的流星鎚大不一樣哦。這個是在鎧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士兵和旅行者們喜愛的武器。在1米左右的金屬桿頂安裝上級強的短彈簧連線一個1斤左右的刺球,一旦居高臨下地砸下來,其勢如流星,一般的頭盔肯定完蛋。是很好用的武器,只要會砸東西就會用了。
3:單手鈍器之王:杵(MACE)
這個玩意已經說不上是鈍器了……,雖然它是由很多不開鋒的斧刃組成,但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刀刃,還是算鈍器吧……話不多說,看圖。
這個武器的優點就是它對金屬鎧甲的破壞力了。
4:農民的發明:連枷(FLAIL)
這個本是農民打麥的東西,很象中國的雙節棍但是要大的多。一旦被打到一下,哪怕有鍊子甲都有骨折的危險。
5:連枷的兄弟:鍊鎚(SPIKED FLAIL)
戰場上連枷的殺傷力就小了點了……不過沒關系,把前面的木棍換成一到數個小刺球吧。被打到可是很痛的哦~~~
6:戰鎚 (WAR HAMMER)
王者之王!無堅不摧的武器!其實……就一大榔頭。但是德國式的有少許不同,它銳利的鐮刀狀鎚頭是最強的重武器了。缺點是實在重的可以,能用的人少。奇幻作品中比較出名的就是冰風谷裏的“艾吉司之牙”了。
西洋斧類
在人類所使用過武器中,斧子與劍一樣,是最基礎和常用的短冷兵器。但是和劍繁復多樣的形
制比較起來,斧子要來得樸實簡單得多。
1:短斧(HAND AXE)戰斧(BATTLE AXE)
短斧最初出現在石器時代的人類手中。原始的石斧即是工具,也是武器。當金屬斧子出現時,它也同時出現在戰場上的戰士與勞作的人們手中。古希臘時期斧子和短劍往往作為投槍手用完標槍進入肉搏時候的近身武器。而在中世紀,使用短斧肉搏的戰士只多不少,而且短斧也逐漸與勞作的工具分道揚鑣,變成和劍差不多長度的主力武器。這之後就被稱為戰斧。甚至到拿破崙皇帝時代,工兵們的招牌,也還是那威武的戰斧。除了殺敵外,也往往是建設工事,甚至推開飛到將領腳下的砲彈的好工具。
2:投擲斧(TOMA HAWK)
投擲斧衍生於短斧,也可以當作短斧使用。它們往往短小而輕,而且在重心設計上精心計算,以保證投擲後以柄的中點旋轉,精確地砍進目標。北歐的戰士和印第安人都喜歡這個武器。並且往往攜帶好幾把。甚至有以投擲斧子來競賽的傳統。
3:搏鬥斧ᦀ過濾網址BAT AXE)
搏鬥斧是短斧家族中的另類。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尖銳突出的前段。可以用來刺殺敵人。在16世紀之後,搏鬥斧和大劍一直是肉搏戰武器中的主流
4:矛斧(SPEARED AXE)衛士斧(GUARDIAN AXE)
如同一把短戟,矛斧是單雙手都可以握持的沉重武器。除了凶猛的劈砍外,尖銳的前沿和矛頭也可以用來推,刺,紮。在室內戰鬥中往往是佔據優勢的主要武器。特別是守城的一方。和它同族的衛士斧(往往將矛斧也歸入衛士斧)也是沉重的雙刃斧。特別適合在高處對下劈殺。特別是城堡的樓梯一類。因而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