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2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 解析SNS社区产品架构模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3

主题

1689

帖子

4679

积分

LV 11.会员

标准的控你妹

积分
4679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业余写手工蜂最爱沙发社区平民常驻会员忠实会员略有小成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0:4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引言:
  原本经济危机来了,FACEBOOK估值从150亿美金跌至40亿;国内互联网创投环境也日趋寒冷,而在舆论界,关于SNS的话题似乎热度未减,,当然在精彩文章之中也夹杂着一些隔靴搔痒式的讨论;
  最近,时值腾讯QQ空间及手机社区平台高速发展,迭创新高;我也想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简单地聊一些关于SNS的理解;
  个人认为,从严格产品意义而言,国外是FACEBOOK,国内是校内网最先实现相对完整地SNS社区产品架构的;而早期的网易社区,腾讯IM平台,早期博客形态的QQ空间,包括现在一些手机社区,都和SNS有些偏差;
  具体地讨论以下问题:
  1SNS社区的三层产品架构:Profile;Relation;Content&App;
  2SNS三层产品架构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依存;
  3)关系链开放及NewsFeedSNS的重要元素;
  4)市场上SNS产品形态及商务模式;
  1.  SNS 社区的三层产品架构;
  从概念上,SNS是一种新的在线生活方式;连FACEBOOK自己都说自己不是一个网站,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网络生活方式;这个理念和腾讯的在线社区产业是相通;
  从外部一些文章可看到,腾讯形成了在线社区3C产业链,分为三层,从下到上分别是用户(Customer), 社区(Community), 内容(Content);这是腾讯的创造性贡献;
  其实,具体到一个SNS社区产品模型,从下到上也分为三层:
1底层,Profile用户的属性描述及行为画像;
  比如用户的社会属性,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还包括用户的爱好,服务使用倾向等推导属性;
  这相当于社区的地基,一定要建立的很稳固,这里有几种细分:
  一类是用户的直接属性;
  表现为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引导填写的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毕业年份等基本社会属性;看到所有的SNS都在引导用户填写,甚至采用一些激励措施;
  二类是用户在社区中生存所获得的社区属性;比如成长等级,称号,虚拟职务,角色等;
  三类是用户的隐藏的扩展属性;
  即系统通过对用户在各类社区长久活动留下痕迹的智能挖掘与分析,所形成的对用户有统计意义的商业偏好属性;比如用户XX,是一个30岁左右,怀孕期的妈妈,对婴儿用品,化妆品有独特的潜在偏好;
  一个不同完善程度的社区系统,对于一个用户信息的收集也是不同层次的;而所有的商业网站通过持久竞争,留下来最宝贵的核心竞争信息,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掌握能力了;
2)中间,Relation; 用户群内部关系链;
  在WEB1.0时代,每天浏览SINA的人可能有100万,但他们虽然同在访问一个网站,同看一条新闻,但相互之间无法察觉,无法交流和沟通,这100万人中是孤立的,没有关系链;
  随着WEB2.0元素的发展,网站经营者知道给每个访问的用户一个ID,让他们相互可见,并提供他们相互联系,认识并熟知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站内消息,相互访问首页);
  用户群的网络效应
  用户群中的关系链是具有网络效应的,当用户群规模到一定的临界点,不需要外部推动,通过低成本口碑传播可以像雪球一样的自我滚动壮大的;所以,在网站发展初期,很多网站都要拼命烧钱,送鸡腿等推广方式,要把用户群推到这个临界点;这还可以叫做群聚效应
  很多WEB2.0概念的网络产品都开始意识到用户群内部网络效应而得以壮大,比如QQIM关系链是最稳定的一种;淘宝网中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网络效应也十分强大;
  关系链,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与群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好友关系(强关系链),关注追随关系(弱关系链),同好关系,(同爱好,粉丝圈);同地域关系(同城)等;
  在一个SNS社区产品中,关系链是非常核心的,是聚气的;在产品构建之处就需要优先考虑;
3)上层, 内容(Content)和应用(Application);
  内容(content), 包括两类,
  一类,是网站经营者官方提供的资讯,图片,音乐,等浏览类的资源;
  二类,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自创造自组织的内容;
   可表现为,个人日志(Blog),相片,即时博客(如短文本Qzone心情,Twitter;
  内容,从表现形式及载体上从简单到丰富,从简单文本,短文本,到图片,音频,甚至个人视频,随着网络硬件条件的发展,内容的主流载体将更加RICH化;
  内容从本质上,满足了用户的几类基本地广泛的需求:
1.  信息获取的需求
2.  个性化表达与倾诉的需求UGC,通过个人日志,心情,图片等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这个符合人对自我存在感的心理诉求)
  应用(Application;
  App 是有点偏技术化的术语了,相对于平台而言,它有一定的业务逻辑独立性,可以插件化的与平台轻度耦合;
  App可以表现一个互动游戏或应用软件,在Facebook的平台上表现为web方式;在Iphone的平台上为独立可运行的软件方式;
  SNS中的App,要调用到下层的用户属性信息(profile), 中间的关系链信息(relation). 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等;
  App和内容一样,是分为主流和长尾;
  主流App用户接受度高,比如朋友买卖,抢车位,在用户群中可获得很高覆盖率;
    长尾APP,只针对某一个细分的用户群某一特定偏好,但规模化的App可以覆盖一个广阔用户;
  关于App的开放问题
  当前比较热的话题是SNS平台的开放,通过开放API,引入更多的第三方App开发者,平台经营者聚集更多的产业资源,引入竞争,发挥群众的创意和智慧,;
  但平台开放,也给平台经营者的运营能力提出很大挑战;比如平台的安全策略,承载性能,APP的审核等管理机制等。这涉及到对一个产业链下游的经营问题。
二,Profile关系链App 之间的关系
1)经过用户在SNS社区中的生活,Profile将自我演化,逐步丰富和清晰;
  SNS社区是一个平台,生活着千百万的网络用户,一开始除了用户填写的一些基本资料,我们对他的了解是模糊的,比如一个个带着面纱的用户;
  随着用户在此平台上,UGC产生内容,浏览自己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加入自己喜爱的投票或粉丝圈,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用户在使用APPContent的所有过程中会留下痕迹和脚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沉淀下来,通过数据挖掘是可以构成对此用户进一步清晰的画像;从而达到对此用户的精准认知;
  比如FACEBOOK这类的用户行为挖掘系统,像一个黑盒子,输入一个用户的ID,系统会告诉你这个人的商业价值倾向,直接对应到不同行业的商业广告价值中;
2)用户通过在App之间的互动,强化关系链粘性,并扩展关系链
  对于关系链而言,用户之间在共同参与APP互动中,好友之间增强沟通了解,关系链粘度提升;用户在对同好同城的参与过程中,会拓展新的关系链;同时通过六度概念朋友的朋友来不断的延伸自己的关系圈
3App和内容等题材是聚集人气的核心要素;下两层是基础设施,是粘住人气的核心要素;
  在SNS中,题材是吸引人气的核心要素;某一个内容或某一款App 或许可以引爆流行,快速吸引来大量用户;同时,题材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持续的更新;如果这个更新是网站经营者做,那维护成本就很高;如果是用户通过UGC可以自我更新,那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比如一个投票的APP,看上去简单,却具有很持续的生命力,用户可以自发的创建投票,在关系链中传播,不断保持活力;而抢车位这个App看上去很火,但用户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快就会厌倦,需要不断的更新游戏规则,或者用新的游戏开心农场替代;
  当时开心网或许就有此类问题,抢车位带来了大量人气,但没有很及时做下两层的建设工作,而导致人气也很快散去;相信如果不重视基础设施工作,光靠频繁的引入App刺激人气,是疲于奔命的;而QQ空间和QQ校友是一个比较好的典范,先建设好基础的UGC这些长远价值的东西,至于App建设上,在跟随中创新了;
  平台为王的时代,下两层是平台的基础设置。App是插件,可拆卸;SNS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App,而是Profile和关系链这些平台基础设施;
三,关系链开放,Newsfeeds , SNS中的重要元素:
  除了上面的三层产品架构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元素,我认为可以识别一个SNS是否完备,或是否符合WEB2.0精神实质。
1)      关系链的开放性;
  简单的说,SNS产品中形成一个契约,加入这个平台中,默认的大家都将自己的关系链开放出来,便于通过朋友的朋友来扩展关系链;这个更符合六度关系理论的精髓;
  早期的互联网产品形态中,EMAIL, IM 产品,也包含有关系链,但是个人封闭的,无法拓展;所以,我个人不认为他们属于SNS的范畴,只不过是SNS之间用户之间的具体沟通工具而已;MAIL是异步通信;IM是同步通信;现在校内网也有IM工具校内通,这些都是SNS社区中用户的沟通工具;
2News Feeds的创新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ACEBOOK的推动是历史性的,对SNS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我认为这个News Feeds 本身不是FACEBOOK的发明,但它却创新性的应用到人际网络中,用于信息沟通与传递,获得了巨大成功,而被国内SNS跟随;
  说到News Feed,不得不提RSS
  我个人有一种提法:RSS的出现揭示WEB2.0时代的萌芽;WEB2.0是什么,有很多概念解释,我认为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
  WEB1.0时代,互联网是以信息为本,网站经营者雇佣一群编辑收集,创造,整理内容来让网民进行主动浏览(信息的GET时代);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本质上的个性化诉求与信息海量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信息的获取方式必然要创新;于是RSS产生了。
RSS约定了一种信息共享方式和数据格式规范;用户可以事先设定好过滤条件,信息有更新时,主动从News Feeds 信息源,PUSH 到用户的面前;这个是方案本身是很美妙的。然而并没有十分火爆起来,这与网站追求PageView的商业利益之间冲突有关;
  而随着用户之间关系的密切发展,动态的信息在关系链之间的传播非常重要;用NewsFeed来解决是再好不过。于是一种新的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沟通方式产生了:
  在这个SNS平台上,大家形成一个契约,你可以默认将你的动态通过news feeds 传播到关系链中去,传播到群关系中;也可以坐等着朋友的最新动态发过来;
  这是一种创新的沟通方式,想象这么一个场景:我每天早上起来,打开手机或PC进入我的QQ空间,看到同事XXX在丽江手机拍的照片;看到同学XX写了心情说工作压力大啊,心情很郁闷;看到朋友XXX说,深圳做大雨,不小心感冒了。。。
  如果构建一个SNS社区,Newsfeeds 是必不可缺的,至于关系链开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层次而定;以QQ空间为例,因为QQ原关系链是私密的,当前往SNS去转的时候,必然会采用一些过渡策略;
四,市场中的SNS产品形态及商务模式;
  目前,国内的SNS跟随者还是比较丰富的,从SNS社区发展轨迹来看,从某一个细分群体切入,再扩大的发展策略比较典型;
1)百花齐放的SNS,细分是趋势;
  Face book最早是从大学生用户群发展而来,校内网直接步其后尘;
  开心网由于最早从抢车位App切入,赢得了一批office白领用户群;
  同楼网,直接从地域维度切入发展了一批白领用户;
  QQ校友,也是直接从QQ用户中里的高校学生群体切入;
  至于QQ空间,这个非实名的社区,我一直不敢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SNS;虽然当前QQ关系链经过这么多年的互联网文化发展,和陌生人聊天已不是主流,QQ中逐渐沉淀成为熟人关系链;三层架构也有了,Newsfeeds 也很丰富了;唯一就是关系链的开放还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解决
  ChinaRen 社区,我们发现也开始有了一些三层架构的眉目;
  其实,其他只要有用户群的网站,比如淘宝,百度,SINA,只要按SNS的架构来建设产品功能,都是很容易发展成综合性或垂直细分的SNS的;这里没有技术门槛,产品架构也都是相同,我想关键的是团队的竞争力还有市场先机了。因为SNS不同于工具化产品,包含网络效应,谁先粘住用户群,谁就越容易成功;
  至于手机终端的SNS,其实原则都是一致的,日本的MIXI,GREE等手机社区偏重娱乐及虚拟化场景建设,通过手机游戏实现商务模式;国内的天下网,稀饭乐讯,摩网等有些类似;但有的还是典型的WEB1.0个人空间的形态;
2真实还是虚拟,都有生存空间;
  从Profile和关系链真实性出发,又有真实的SNS和虚拟的SNS社区;
  这两类产品都有存在空间,有各自的商务模式;都有存在的理由,我想从未来趋势看,基于真实关系的SNS必然有更稳固的关系链,商业价值也更加突出;
3)商务模式的问题:
  关于SNS的商务模式,网上的讨论也比较多;从商业利益输入者的角色来分:
一是ToB,通过精准定向广告获利。
  相对传统门户网站广告,有一些优势:1可以摆脱门户网站有限的广告位置资源限制;2)对用户精确广告投放,更容易获得广告主青睐的定向投放,也减少对用户的骚扰;是理论上的用户和网站双赢的广告模式;只不过最大的挑战在于,网站经营者的后台定位系统是否精准;
二是ToC
  姜奇平教授说,互联网商务模式中,人是基础设施;有了大量可精确把握其需求的用户群,就好办了。而且在电子支付手段目前已经逐渐普及的背景下;
1)虚拟物品增值;
  通过在SNS网站中经营虚拟的增值物品,比如Avatar,虚拟礼物是腾讯的拿手好戏,FacebookGIFT APP也赚了不少;
2)和电子商务,招聘网站结合
  通过SNS来和电子商务网站结合,通过精准定位向用户经营真实物品,是一个可行的方式;通过和招聘网站结合,想目标客户推荐工作也是好办法;
  而且,SNS有一个可通过Newsfeed进行营销的优势,这类信息通过Newsfeed在关系链中传播,包含了朋友之间的情感因素,可接受程度提高;
3)通过App游戏盈利;
  这个和1)有些类似,只不过游戏类App包含完整的商业逻辑,可以刺激购买游戏道具获利;
    当前互联网产业中,游戏盈利能力也是最强大的;快速抓住机会在App短暂的生命周期内获利是现实之路;
  虽然有这么多赚钱的方法,但因为市场时机问题,除了腾讯恐怕很多SNS网站还在烧钱过冬;而从成本来,SNS产品的运营成本随着用户规模化发展会快速升高,对服务器后端海量存储,并发性能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现在赶上经济危机,VC这一块更加谨慎,有的SNS网站在冬天来临前已经准备了过冬的棉袄(如校内网)可能还好一些;有的却已经在寒风中开始瑟瑟发抖;但不管如何,从最初的和陌生人聊天的触网快感,到现在接受实名的SNS的网络社区,中国的网络文化再不断演进,这里必然会有很多的颠覆性的商业机会;
  我相信,中国SNS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前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沪ICP备12034951号 )

GMT+8, 2025-1-3 17:58 , Processed in 0.120820 second(s), 30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