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见证着北京城、北京人生活的变化——从自行车时代、地铁时代、黄色面的时代、到私家车时代——再到如今,人们回归地铁。但这地铁上下班高峰期的拥挤,以及换线的繁琐,便让人有些头大。因此,尽管已经历30年,任重而道远的北京地铁仍在进化。
1965年7月,朱德、邓小平、彭真参加北京地下铁道破土动工典礼.
图为中国第一辆地铁列车和司机张万宝.
乘客们正在等候第一趟北京地铁列车。
凭票参观时代:80年代的地铁
1969年10月1日,第一辆地铁机车从古城站呼啸驶出。那时,正值北京战备疏散,没搞典礼,只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几位元帅先乘为快。而如今,在地铁上,我们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它已然成为大众的交通工具。无论学生、白领、职员、农民工,都在乘坐它。
而曾几何时,乘坐地铁是一种“奢侈体验”,由于是最初北京地铁是战备工程,并且在设备调试和管理调度上都缺乏经验,在1969年10月通车以后,地铁只是小范围接受参观性质的乘客。想乘坐或参观地铁,都需要持单位统一领取的参观券。
1971年,地铁开始售票,票价只要一角钱。在上世纪70年代,地铁并不是北京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苹果园到北京站这条线乘客中最多的是首钢的工人。
地铁售票处还专门卖一种参观票,不少外地来京出差的人也专程赶来乘坐地铁,前面还专门有人解说。地铁俨然已经成了首都的一个观光项目。而且地铁站还划分了级别:北京站、前门站都是甲级站;古城、苹果园站则是丙级站;剩下的大都是乙级站了。
批准建设北京地铁的文件.
人们在西直门地铁站等待进站.
修地铁,为备战
1953年9月,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摆在中央决策层的面前。它提出: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筹建地铁是一个相当“奢侈”的决定。建国初,北京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公共汽车的人都是少数。而修地铁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1992年北京,在地铁站里候车的外来工。
1995年,在北京街头游荡的流浪儿在地铁车厢里躺下就睡。
历尽周折的第一线从1957年一份关于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埋设方案的报告中,有一个北京地铁远景规划图。这个规划由一条环线和六条直线组成,全长172公里,车站114个。
最后一张纸质地铁票.
2008年1月23日,行驶在北京地铁5号线上的新型车组。
2008年12月29日,市民乘坐挂有奥运照片的北京地铁。
地铁十号线,中国风味十足。
大都市的地铁文化
此时,地铁中,匆匆的无数人来去,然而又充满无数可能。地铁幽深的轨道,一次次滑入黑暗又重归光明的感觉,都让人仿佛暂时离开日常的生活。因此地铁对很多人来说,仿如日常生活的一个出口,成为人与人相遇的最好场所。
地铁站中和车内的广告,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亦是商家吸引眼球的重要场所。我们在地铁中,看到非洲的犀牛在绿色的大地奔跑、火烈鸟在温柔的夕阳下弯起脖子,非洲也许因此成为一下个旅行目的地。
也许更多的人,不会在地铁上发生一段爱情,但必曾有着和爱人一起乘坐地铁的经历。不曾在地铁上惊魂,但会在乘坐地铁的时候,静一下心,地铁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冰冷载体,而是一个充满着丰富符号和想象的地方。(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
-
1.jpg
(20.81 KB, 下载次数: 36)
-
2.jpg
(14.15 KB, 下载次数: 47)
-
3.jpg
(21.35 KB, 下载次数: 47)
-
4.jpg
(38.25 KB, 下载次数: 21)
-
5.jpg
(31.85 KB, 下载次数: 23)
-
6.jpg
(18.63 KB, 下载次数: 21)
-
7.jpg
(24.75 KB, 下载次数: 17)
-
8.jpg
(30.03 KB, 下载次数: 20)
-
9.jpg
(34.22 KB, 下载次数: 12)
-
10.jpg
(29.68 KB, 下载次数: 14)
-
11.jpg
(47.98 KB, 下载次数: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