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查看: 12615|回复: 10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 [德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1:5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英文版引言:西里尔·福尔斯 [英国]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遭遇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德国不仅在其东西两部分之间出现了一种严峻的政治分裂,而且大量最重要的军事文件还从西德转移到了美国,一小部分转移到了英国。还有为数可观的文件,尽管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肯定也在最后时刻不是被丢失就是被毁灭了。观在这些障碍已被一扫而光。就我所知,战胜国还从来没有如此爽快地向德国历史学家们披露过他们的档案材料,与此同时,它们自己也源源不断地出版了大量战史著作。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已经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战争各个阶段或各个战役的佳作,然而却没有一本在篇幅上有本著作这样大。作者的水平无疑是有差异的,但是全部都是高水平的。水平最高的固然才华横溢,其余也都富有才干。  

  我责无旁贷地告诫那些喜欢通俗读物的读者应打起精神来读该这本专题论文集。一般的德国军事历史家总是千方百计使自己的著作引入入胜。比如,通常在写到高级将领们为改变或修改希特勒的命令而展开斗争的情况时,他们就旁征傅引每一份文件。这种写法最终便使著作增添趣味性。这表明将领们处于多么不利的境地,尤其是有这么一两个将领(其中以布施最为突出)死抱住元首不可能失误这一信念而放弃自己的主见时,他们的处境就更为不利。希特勒极其出色地完成了他在挪威的冒险,而他的海军将领们却为之惊恐不已。这正是德国事业的悲剧所在。  

  第一篇论文所介绍的作战阶段是从极成功地占领法、比、荷开始到最后进抵敦刻尔克为止。在这一阶段,无疑是希特勒在最后时刻制的迟疑不决才使同盟国能够从海上撤回出乎意料的大批部队。一九四○年五月十七日哈尔德记载道:“元首非常神经质。”雅各布森博士全然不同意元首在五月二十二日夜里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就给英国军队提供了“一条退路”这种观点,但接着他却指出,元首是希望英国接受一项和约的。事实是,元首太轻率地听信了戈林的意见,即德国空军能够承担此任务而且坦克部队可以休整以便参加即将来临的法国之战。坦克部队确实已疲惫不堪。如果能给敌人一条退路而不给的话,那你显然肯定考虑到敌人员抗到底的可能性。此时作战一直不大顺利的法军,一面进行非常英勇顽强的防御战,一面还不顾难以置信的困难和可想而知最为不利的条件进行乘船撤退。

  克勒博士在他所撰写的别具一格的不列颠之战这篇论文中,有一个观点是学者所共知的,但对广大读者来说也许值得再提一下。这个观点就是:德国空军的目标是要在自己的轰炸机参战之前就耗尽英国的战斗机,但它后来发现.要做到这一点非攻击伦敦不可。从许多角度来看,攻击伦敦的确举足轻重,以致英国战时内阁终于不得不以冒消耗战斗机之险来保卫伦敦。不过,克勒博士说,德国空军在三个月内竟损失了二千七百八十四架飞机。此后,由于德国不得不将其空军的主要打击力量调住俄国,英国才有了一段比较太平的时期。  

  贡德拉赫博士的论文在我看来,篇幅虽小,却涉及了德军最光辉的战绩,即攻占克里特岛。对防御不利、对进攻更不利的一个问题是运动困难,原因是道路太少而且其中大部分又很糟糕。他没有评论这个在英国争论不休的关于防御的准备工作能否做得更为妥善的问题。至于德军方面的情况,在初战失利之后,无论是空军还是步兵都是仓促上阵的。  

  入侵俄国与莫斯科战役这篇论文跟《斯大林格勒战役》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一九四四年)》这两篇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缺少俄国集团军以下兵力部署的情况。霍夫曼将军指出了希特勒的固执,但这时更为不利的因素却是俄国这块地方。几乎难以置信的是,德军的作战还是一如既往。他们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作战:部队暴露在严寒之中而无冬衣,坦克和内燃机车辆不适于在继森林地之后的泥泞地上行动,又没有雪橇。相反,俄国人却习惯于低温;他们的坦克在泥泞地上运行得比较自如,车辆也很少受泥泞的影响。关于希特勒最后下达的在莫斯科前方“坚守”的命令,作者的看法不同于西方普遍的看法。他断言,从结果看这个命令没有必要也毫无道理。他是比西方解说家更了解情况,但我们对这个问题存疑,留待将来解决。

  瓦尔利蒙特将军是位著名的军人,他撰写了一九四二年的地中海海之战。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甚至到隆美尔在阿拉曼作战失败之后希特勒仍对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的威胁茫然无知,可是他的小伙计墨索里尼这时候比他聪明。在马耳他岛是否重要这个问题上,这两位独裁者之间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意大利人认为该岛很重要,非占领不可。然而德国人却避而不谈占领该岛方案。这很可能是因为希特勒认为该方案会失败。不过可以肯定,占领该岛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因为此时该岛的盟军从空中到地面都已严阵以待。但是我们仍不能真的就此断定:该计划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这篇论文比较简要地介绍了阿拉曼之战,尔后只是描述了法属北非之战的开始阶段。阿拉曼之战是个情节相当复杂的战役。它标志着北非战局的转折,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俄国战场上的转折一样。

  我对瓦尔特·格利茨先生撰写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篇论文具有特殊的兴趣,因为我曾有幸为他的杰作《德军参谋总部》的英文删节本写过一篇序言。许多作者一直认为,对希特勒的过错和好高骛远指责得太过分了。这类不实事求是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我认为本文所进行的批评却恰如其分。希特勒肯定知道,自从最近几次重大战役以来俄国军队在指挥、训练以及武器装备上都已有了重大的改进。然而尽管知此,他还是给他的部队赋予了最重的任务:占领斯大林格勒、持续进攻列宁格勒以及夺取无比宝贵的高加索油井和炼油厂。在这一切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物色了一位特别不称职的人充任集团军司令来担负重任。
  
  对负有重任的高级军官进行心理上的研究始终是令人感兴趣的,尤其是当他们失败时也许更是如此。从性格、嗜好以及训练素养上来说,保卢斯不失为一位参谋长而且是一位第一流的参谋长。当他在一位果断的司令官领导下工作时,他的软弱意志——我是相比较而言的——并不要紧,不过这肯定已被最亲近的目击者发现。曾经奋力解救过保卢斯部队的、对所有任务均一视同仁的曼施泰因认为,当可能使第六集团军免于被歼的计划一次又一次遭到希特勒的拒绝时,保卢斯应该不吭声地干。希特勒的形象第二次让戈林给损害了。戈林曾对他许诺过,空军将确保陆军得到补给。本文作者认为戈林的许诺不仅不负责任,而且不诚实。事实上,这是对没有把握(如果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的一种轻率的赌博,目的是要提高空军日益下降的威信。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篇论文的整个内容令人很反感。希特勒及其亲信们想通过宣传机器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表彰第六集团军的英雄主义,以此掩盖第六集团军已成为一项不切实际的计划和一种轻率的野心的牺牲品这一真相。具有灼见的格利茨先生告诉我们,这次战役的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许多德国人的看法。德国空军在执行一次没有取胜希望的任务中作出了极为巨大的牺牲,但是它在运出四万多名伤员中却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希特勒有一位强有力的参谋长库特·蔡茨勒将军。蔡茨勒曾日复一日地恳求希特勒同意撤退(并不需要向后撤得很多),而且时常以为可以说服希特勒同意,其实根本就说服不了。
  
  我们所谓的“大西洋之战”,于尔根·罗韦尔先生的论文却称之为《德国对同盟国补给线的潜艇战》。对读者来说,全书中哪篇论文都不如本篇有趣。首先我们知道,英国如果这一仗打输了,就会挨饿。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在他的作战指挥中所起的作用总是件极有趣的事,即使他的作战目标只是使敌人饿死。我认定邓尼获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肯定还是一位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他老是改变作战计划,已到了我无法形容的地步,有时是大刀阔斧地改变,有时是稍加改变,但总是旨在进攻和防御的老问题上稳操胜算。这种防御本身是不断改变战术而且还十分巧妙地加以实施的。本文作者描述了德国空军在迫使盟军的货船绕过爱尔兰北海岸进出时我们最初所遇到的巨大困难。我还必须指出,我的爱尔兰同胞封锁了科布(原先叫作昆斯敦),从而对解决这一困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假如我们能继续使用这个港口的话,大批运输船只就可以通过南部航线驶入。

  盟军海上运输队终于取得了胜利,而且惊人的是,它的胜利是在德军潜艇数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取得的。在一次持久的作战中,德军有六艘潜艇被击沉。一九四三年五月七日至二十四日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军潜艇攻势的崩溃阶段”。在这之后,邓尼茨实际上就放弃了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攻势。可是他已非常接近取胜。双方这场智勇之战可被认为是最间不容发的。

  海军上将鲁格在自己撰写的《诺曼底登陆》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论点是:希特勒用以防守海峡群岛的德军数量过多从而浪费了兵力。他认为,我们可能会在一九四二年乘德国防守薄弱时在法国夺取一个桥头堡。我不仅怀疑能否攻占这个桥头堡,而且更怀疑能否守住它。至于为什么将塞纳湾而不是狭窄水道选作登陆地点,我从未见到德国有过什么评论——至少在英国没有见到过。这是因为选择一个尽可能便于快速推进的地区极为重要,而加来地区却不符合这一要求。隆美尔的仓促应战在许多方面都典型地反映了他随机应变的卓越才能,不过他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将装甲师部署得太靠前了。不幸的盖尔·冯·施韦彭布格对这方面的问题倒看得比较清楚。

  加肯霍尔茨先生在《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一九四四年)》一文中有一段老生常谈,概括起来就是希特勒的“寸土不让”这句老话。就象斯大林格勒战役时一样,希特勒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如果他坚持这种“寸土不让”的战法,后果则不堪设想。希特勒有时倒还能听听来自他的高级部属的劝告。莫德尔接替了布施的职务后,他虽能放手大胆地干,但已为时太晚,只能尽量挽回败局。这里有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数字:苏联部署在该集团军群附近的游击队的数量,据估计最高竟达到二十四万人。可想而知,这对交通线,尤其是铁路线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德军在这次一系列的作战中共损失了三十五万人。  

  从某些方面来看,最引入入胜的是阿登战役这篇论文。阿登战役是德军的最后一次攻势。我曾见到过该文的作者——冯·曼陀菲尔将军,对他我非常钦佩,他是一个集团军的司令。莫德尔再次在战场上出现,这次他有一个取代希特勒计划的出色方案,叫作“修改”或者“小型”方案。这里依我看,他和希特勒两个人很难说谁是正确的。一旦到了德军当时所处的那种境地(德军的境地已严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获全胜就可能全军覆灭。一种有限的胜利是不足取的,只有奇迹般的胜利才能摆脱这种境地。另一方面,莫德尔的方案要是成功的话则其规模就会扩大,尽管可能到不了希特勒所计划的那种规模。  

  冯·曼陀非尔将军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态度极为谦虚。本来是赋予给泽普·迪特里希第六党卫军集团军的任务,而实际上却由曼陀菲尔的第五装甲集团军承担了。作者泰然自若地告诉我们,他指挥的集团军一直冲锋陷阵,奋战到底。但他从不细讲其紧邻部队的失误。迪特里希是一位向上钻营的人,并因此得到希特勒的青睐(也因为他指挥着党卫军的部队),但他不是一位战略家,甚至连一位战术家也算不上。防御一开始重振旗鼓,他就完蛋了,结果就难以作出预备队如何运动的决定。作者赞赏了蒙哥马利在指挥美军和部署自己部队上所起的作用。他的部队未被召唤。然而一旦需要,这些部队肯定能发起一场粉碎性的翼侧攻击。  

  德国人开始时是幸运的,因为恶劣气候使美国和英国的飞机不能起飞。但是气候一好转,胜败很快就有了定论。我们很多人对要求德国人无条件投降这点感到遗憾,认为这可能使战争延长了。然而就连对这个要求持强烈批评态度的人也不能断定,没有这个要求,希特勒进攻阿登的计划是否就不会那么放肆。论文对美军在巴斯托尼的著名的英勇抵抗的重要性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它的成绩。  

  后见之明总是令人神住的,而且正如所说的那样对它的研究并不总是徒劳无益的。事后认识到德国方面最致命的错误是入侵俄国。俄军在国外除去一次在意大利境内由苏沃洛夫指挥作战,另一次与旧式的土耳其军队作战外,还从未取得过什么重大的战果。苏沃洛夫之所以轻易取胜,这是因为拿破仑没有在场,奥地利盟友出动了拥有出色参谋的军队,而且法军力量单薄。可是,希特勒很了解“瑞典的查理”和拿破仑的命运,而且确实比他们之中哪个都干得好,因为他设法教出了自己较大一部分部队。要是希特勒换个别人的话,这人也许会在俄国境内取胜。但他毕竟是希特勒其人。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一些重大问题,我不想作进一步的评论,不过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几乎都涉及到了。本书不是为那些喜欢把一切问题作为消遣来看的人而写的。对于那些想要充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重大事件的明智的读者来说,它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读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05:12 | 只看该作者
英文版序言:军事研究协会 [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现在这个英文版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与原来的德文版不同。考虑到自己德国的读者(其观点毫无疑问极大地受到欧洲大陆看法的影响),德文版的编者感到特别有必要对欧洲的战争与欧洲以外的战争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说明。为了较清楚地说明欧洲以外的战争——比如太平洋战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同盟国在欧洲战区的战略,也为了说明同盟国对日作战如何依赖于欧洲的战况,太平洋战争的两个决定性战役也就编入了德文版,一个是由于尔根·罗韦尔撰写的一九四二年中途岛的空海战役,另一个是由贝尔恩·安德森撰写的一九四四年的莱特湾战役。  

  上述两篇论文中,第一篇的作者是德文版的编者之一,他是一位对太平洋战争作过专门研究的海军历史学家。第二篇的作者是一位美国海军上将,他在莱特湾战役中负责指挥一艘巡洋舰,后来作为美国海军战史的撰稿人而研究了这一战役。这两篇论文意在使德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以日本和同盟国的战略计划为背景的海战性质、海战中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斗争以及海战中的两栖作战。不言而喻,英美读者对海战问题要比德国读者熟悉得多,而且不管怎么说,关于这两个战役已有许多用英文写成的杰作,因此没有必要把这两篇论文纳入这个英文版。  

  然而,这却导致本书的宗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德文版的宗旨在于将这些不同战役作为一场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提供给德国读者。而英文版的宗自却在于向英美读者提供德国在研究欧洲战区最重要的战役方面的现有成果,因此也可以说这是向英国读者提供德国对这些战役的看法。  

  同原来的德文版相比,这种宗旨的变化还使英文版又出现另一个变化。对德文版的编者来说显然有必要从同盟国的角度即从进攻一方的角度来向德国读者介绍诺曼底登陆。因此,原来德文版中关于诺曼底登陆的这篇论文就由阿尔贝特·诺尔曼来撰写。此人在一九四四年负责记载布莱德雷将军集团军群的战争日志,而且作为一位战史学家他还对“海王星”作战计划作过专门的研究。这样,德国读者便能以陌生的眼光,即从进攻者的角度来了解西欧这一决定性的战役。另一方面,现在看来也很有必要向惯于从英国观点来看这次登陆的英美读者提供从防御角度对这次登陆的看法。因此,弗里德里希·鲁格(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四年为隆美尔陆军元帅的海军顾问)便应邀撰写了诺曼底这一战役。  

  这个英文版的地图是由约翰内斯·许伦根据罗韦尔的示意图重新绘制的。  
  军事研究协会  
  弗里德里希·鲁格退役海军中将(主席)   
  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博士   
  于尔根·罗韦尔博士   
  一九六三年五月于波恩一斯图加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06:04 | 只看该作者
德文版序言:汉斯·斯派达尔将军 [德国]
    克劳塞维茨给“歼灭战”下的定义是:那种将敌人重创到不能继续再战的作战称为歼灭战。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物质力量方面重创敌人,而且还要在精神力量方面重创敌人。  

  “决定性战役”可指那些决定战争进程的作战,而且也可指反映某种战况和某一特定战区的作战。

  我们知道,胜仗可能导致尔后的败仗,而败仗也可能为尔后的胜仗铺平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堪称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战役均在尔后的正文中从三个领域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一日贝克将军曾经这样写道:“在这次战争中,实战只是起了一种辅助的或支援的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应在其他方面找。”我们不应忘记,现代战争不仅光由军事行动或军事因素来决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尤其是“精神因素”也都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总之,真正打仗的还是人。  

  腓特烈大帝曾经说过:“关于经验,除非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毫无用处。”由那些业经证明有才能的权威人士撰写而成的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分明是鼓励这样的论断。因此,本著作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的政治军事训练很可能是很有价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07:07 | 只看该作者
德文版编者的话
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无疑是当代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西方同盟国根据自己的档案和从敌方缴获的文件,已经出版了名目繁多的战史著作,既有官方的也有半官方的,既有详细的也有简略的。苏联政府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现在也已经出版了四卷一套内容广泛的《伟大卫国战争史》。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有在一九四五年的战胜国把它们保留的那些文件归还给它之后,它才能出版那样的著作,然而这必将需要时间。  

  但是,除了这类官方或半官方的战史著作外,于一九五四年成立的德国军事研究协会也已着手科学地研究德国史上致命的这一篇章。它已经出版了不少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重要的阶段和问题的著作。在诸如《军事科学评论》和《海军评论》这类期刊上也刊登了不少论文。在研究编写的准备过程中一再发现,尽管德国尚存的史料常常是零碎和很少为人所知的,但幸运的是,其数量和广度却比原先估计的要可观得多。此后由于许多学院、档案馆和图书馆以及国内外从事军事史和时事工作的学者的密切配合,这样的史料巳被大量地加以搜集、整理和提供。  

  尽管各种困难仍然存在,但是这种对史料较广泛的使用却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可能超过阿斯曼、格利茨和蒂佩尔斯基尔希——这里只提这三位最有名望的军事作家——先前所达到的那个水平,并且还有可能较多地根据现存的研究深度编写一本有关一九三九——一九四五这几年战争的崭新而又全面的著作。任何一本内容广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的著作都会涉及许多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方面。下面这些论文是专门论述军事和欧洲各战线上最重要的阶段的。因此,本书应被看作只不过是一本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的著作,然而就这一点而论本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德国军事研究协会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范围。  

  几乎无需详细指出的是,仍然给我们时代以深远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并不是单由军事行动造成的。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军事行动的范围和方式已起了根本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国的人民被动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他们还由此而受到了战争命运较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二十世纪的意识形态激起了几乎无法控制的冲动,并导致追求那些以现存军事手段无法达到的轻率而又往往可笑的战争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单个战役已越来越不可能达成真正的最后定局,因为这种单个战役的地位已越来越为思想、技术或经济等因素所取代。但是,这种战役仍然是改变战争进程和进入战争新阶段的终极。  

  本书编者是根据对战争进程影响的程度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战争结局影响的程度来选择本书所要论述的战役。其间可见,单纯考虑欧洲战区的大陆战略就会导致片面不完全的看法。这场战争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还成了一场在陆地、海洋、空中同时进行而又常常是连锁式的冲突的战争。在战争总的进展过程中,太平洋战区要远比这里或苏联所普遍认为的重要得多。  

  本书所有作者都文责自负,他们的论文是在对国内外迄今所有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除了从最重要的方面来叙述战役的过程之外,他们还着重介绍了双方领导人原先的意图,并设法从整个战争的总的进程中来确定每个具体战役应有的作用。本书之所以舍弃了这个或那个“决定性战役”(例如所谓的“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的德国空战”),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原始资料来对这些战役进行令人满意的探讨。  
   一九六O年七月波恩-斯图加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12:17 | 只看该作者
敦刻尔克〔一九四○〕
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准备  
希特勒阐明其西线进攻的决策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德国武装部队的将领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聚 集在德国总理府。希特勒要向他们阐明他对今后事态发展的某些主要想法,并将他的政治决策告知他们。  

  希特勒开始说道,他们,作为德国武装部队的代表,应当始终记住:如果不是先有纳粹党的兴起,德国武装部队的重建根本是不可思议的。自从他一九一九年开始政治生涯以来,他曾不得不独自去克服许多难以置信的障碍,并在作出困难的决定时进行反复斟酌。这时,唯有他德国的坚定信心支持着他。只要他的决定对于促进实现他的目标是必要的,他在采取那些“蛮横”的决定时也从不曾有过丝毫的犹豫。一九三三年,当德国处于百废待举之际,他就已经着手改组、巩固和加强这个国家。同时,他已开始将德国从国际羁绊中解放出来,并恢复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尽管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他还是成功了;尽管怀疑他的人总比信任他的人要多,但他的兼并政策还是成功地得到贯彻。希特勒现在坦率地承认,他一开始就决定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不过,他又指出,他不得不分阶段进行。至于说到他与西方列强算总帐的最终目标,他还没有彻底弄清的唯一问题是,究竟应当先从东面还是先从西面下手。那些经常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希特勒的计划意味着斗争,除了斗争别无其他。希特勒却反驳道,对他来说,斗争实际上就是各民族的命运。顺便他还提醒他们: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有责任使德国的领土与人口相适应,而不是相反。万物都必须把为生存空间而斗争作为天职。否则,就只有放弃生存的权利。  

  不过,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能说明为什么同西方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英法与德国之间的对抗就不断加剧;西方各国总在努力使帝国得不到巩固。在十九世纪末,毛奇就已经相当清醒地认识到,迟早总会有一场决战,为此,他曾一度主张过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但由于俾斯麦的后任缺乏果断,帝国白白放过了最有利的时机。当决战最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到来时,帝国却发现自己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灾难。今天是六七十年来第一次,德国无需两线作战。但谁也无法预见这种有利的形式将能维持多久,当下采取行动已刻不容缓。无论如何,他决不会毫无目的地重建德国武装部队。  

  谈到取得波兰战役胜利后的整个政治形势,希特勒指出,目前法国和英国实际上仍呆在他们自己的防线后面按兵不动。而德国能够容忍这种情况多久呢?  

  纵观态势可以看到,俄国的确已经被削弱了,作为一个军事因素,不必对它作过高的估计。而且,还有一项条约将俄国与德国栓在一起——当然,大家必须记住,这种条约只有在它仍然有用时才要保持有效。必要时,德国必须表明能够挫败俄国在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和波斯湾的长远的政治意图。在意大利,对德国唯一有利的因素是墨索里尼本人。这位领袖正急于实现帝国的雄图,但他还必须认真对付自己在国内的反对势力,德国只有在西线取得胜利才能使墨索里尼站在德国一方参战。不可否认,德、意两国的领导人如有一个突然去世,将使形势不利于德国。而他,希特勒,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德国一定不能再放过这个机会了。谁也说不清目前在东欧、东南欧和北欧的力量组合能否继续这样有利于德国。美国人至今仍采取中立态度。目前的时机很有利于实施进攻,六个月后也许就为时太晚了。因此,他决定要压垮敌人以尽快结束战争。希特勒接着宣称:“谁不同意,谁就是毫无责任感。”现在德国在军事上显然居于有利地位,他接着说。德国拥有的正规师数量较多,德国的空军、坦克部队、防空部队和其他炮兵部队都优于敌人,而首要的是,德国军队的战斗素质比盟军的好。  

  听说德国陆军在波兰打得并不理想,希特勒为此深感羞辱。当然,他也不赞同那种不予批评、只讲好话的狂热,但德国陆军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也没有理由认为德国陆军缺乏勇敢精神,或在训练中存在什么缺点。此外,一九三九年的德国陆军已比一九一四年时装备得更好。“我还必须向德国军队的现任指挥官们致意,今天德国陆军的领导已优于一九一四年。”希特勒接着严厉谴责了那种认为德国陆军并非都尽如人意的看法。”现在任何事情都取决于指挥官。我能用德国士兵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们有很好的领导。”以德国的小型海军为例,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它们就成功地在北海肃清了英国的海军力量。海军及其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值得特别尊敬。同时,德国空军和陆军在波兰的功绩也决不容忽视。  

  德国军队目前拥有军事优势,并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工业的支援;现在一切都取决于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形势,现今在德国爆发革命的可能性已被完全排除。  

  希特勒特别感到忧虑的是英国军队的活动日益频繁;在六至八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已大大加强了在法国的兵力。  

  而且,一旦盟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德国的薄弱部位——鲁尔区就会处在严重危险之中。任何妥协思想都应清除。这是一个关系到胜败的问题。归根结蒂,关键的问题是:谁将统治欧洲?  

  使用潜艇和水雷,可能迫使英国屈服。但在此之前,德国还必须夺取较有利的作战基地。因此,必须尽快占领比利时和荷兰。希特勒并不考虑他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定下一个大胆、果断的决心:有利时机一出现,即进攻法国和英国,并将两国一并摧毁。这个决心只有腓特烈大帝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之前定下的决心可以与之媲美。在这个背景下,所谓破坏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德国胜利,也就不会有人提出什么责难了。“不在西线发动进攻,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因此,德国领导人必须给德国人民树立一个充满狂热决心的榜样。“如果总指挥官们都象一九一四年的某些将领们那样心灰意冷,神经失常,那对普通的士兵还能提出多高的要求呢?”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将采取强硬措施对付任何试图动摇这种精神的人,并将毫不犹豫地消灭一切反对他的人。  

  希特勒在结束他的演说时,呼吁人们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如果我们经过这场苦战成为胜利者——我们也一定会是胜利者!——那么,这一天和这个时代将会载入我国人民的史册。至于我个人,不成功便成仁,誓与民族共存亡。不许向外国投降!不许在国内发生革命!”  

  希特勒在这篇演说中相当清楚地表明,他已下了最大决心要打赢这场九月三日爆发的对西方各国的战争。他之所以在此时召集德国军事将领,是因为某些军事领导人显得缺乏热情,使他感到烦恼。在进行波兰战争的过程中,他已下决心要同西方列强决一死战,但是当他将这个决定告知三军总司令时,他很快发现他们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一方面,他们认为手头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装备,另一方面,他们仍希望在交战国之间缔结某种政治协定。然而,一九三九年九月底,希特勒终于强迫陆军总司令部放弃其在西线的防御战略,转而为进攻作准备。  

  驻在措森的陆军总司令部的头头们最初反对希特勒的主意,但在希特勒坚持己见的情况下,他们匆忙地拟订了一份作战计划初案,这份计划再清楚不过地暴露出其敷衍塞责的性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陆军总司令部用来对付希特勒的一种灵活机动的手段。而希特勒于十月六日在国会提出的“和平建议”,只不过是为了在德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正确形象而已,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以后对意大利大使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一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他们两位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一九三九年秋季在西线强行寻求决战的可能性。他们很明确地告诉希特勒,德国陆军既未经过充分的训练又没有足够的装备在此时去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自然,这两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因此——不同于希特勒——他们过高估计了盟军、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同时,自十月以来就集中在西线的各集团军群的司令,也认为冬季攻势的前景显然很不妙。他们都很担心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面僵持的局面。但是希特勒仍继续催促进攻,而他的将军们并未能形成坚固的阵线来反对他的计划。  

  当时的C集团军群司令里特尔·冯·李勃将军尤其抱有怀疑态度,他起草的几份备忘录都强调指出,从事这样的军事进攻是不可能迫使英国和法国求和的。十月间,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给勃劳希契,直截了当地说:“全德国人民的命运可能就要由你在数天之内决定,”并指出,人民深深渴望和平,而无打仗的热情。德国人民希望元首现在采取和平政策,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不可能摧毁英国和法国。如果元首在多少可以令人接受的条件下结束目前的困境。不会有人看作是虚弱或投降,而只会认为元首对当前力量对比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元首这样做了,他一定不仅会被全德国人民而且会被全世界人民看作是一位真正的和平王子。  

  但到了一九三九年十月中旬,希特勒就已宣布了他的“不可更改的决定”:在西线发起进攻。进攻日期暂定为十一月十二日。十一月五日是必须下达预令开始进攻前准备的日子,这一天,勃劳希契试图说服希特勒至少推迟进攻,但他的话未能对希特勒产生影响。实际上,希特勒将他的意见看作是对自己作为纳粹党领袖所做的工作的批评。他命令进攻仍将按原定计划进行。然而,恶劣的天气,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计划,当然,还有许多高级军官持不同意见的表示,使作战行动一再推迟〔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冬季,进攻至少推迟了二十九次〕。结果,希特勒最后才命令他的将军们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集中到德国总理府。希特勒急切地想要扑灭这些高级军官中酝酿着的危机,决心尽一切可能改变他们的看法,一劳永逸地除掉某些不满分子,驳倒他们反对在西线发动进攻的论点。希特勒的这次演说无疑表明,他甚至连他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们的意见也没有征询,就采取了一项关系到整个战争命运的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这场德国人称为“静坐战争”、法国人称为“滑稽战争”、英国人称为“假战争”等各种名目的战争,转变为一场名副其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天十八时,希特勒召见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责备他们对他下令实施的进攻采取犹豫态度。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作了如下简短的记载:“陆军总司令和我本人——措森的幽灵〔危机日〕。”勃劳希契当时鉴于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那种令人不能容忍的状态,提出了他的辞呈,但是希特勒告诉他,他必须象其他人一样克尽职责,并继续担任陆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将军在日记中写道:“在元首和勃劳希契之间曾发生过很严重的冲突,但后者仍然是总司令,很显然,他现在愿意为预期的作战行动负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13:38 | 只看该作者
作战计划  

  在希特勒命令勃劳希契制定西线攻势计划之后数周,十月十九日,陆军总部提出了第一份部署计划。由于双方都沿战线南段构筑了坚固的防线——马其诺防线和西壁防线,成功地实施正面突贯的可能性不大。陆军总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下述作战计划:与拥有从梅斯到韦塞尔的强大右翼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不同,现在的计划则只有一个从普吕姆延伸到韦塞尔的较强大的北翼〔B集团军群〕。这表明只准备向西进攻,其翼侧由南翼〔A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掩护。进攻重点放在列日以北地区,大致进攻方向朝着加来海峡的比利时海岸;作战目的是向根特实施包围运动,可能时割断英军与法军的联系,此外,还要夺取空军和海军基地,以便对不列颠群岛作战。  

  当时,柏林的军界认为,这个作战行动最多只能取得最初的成功。从根本上说,这份计划缺乏远大的战略意图。假定它最初的作战目标〔海岸〕能够达到,那么,如何继续进行这场战争、彻底击败英法两国的问题就会完全暴露出来。此外,这份计划还在组织实施方面不够严谨,并且也没有保留足够的预备队。  

  这份部署计划——密码代号为“黄色”——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同各集团军群司令部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争论中,可以越加清楚地看出意见分歧很大。特别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将装甲师和机械化师都集中在B集团军群内的建议是否真有成功的希望。  

  由于最高统帅部已经把作战准备的进度报告了希特勒,他本人也就密切注意这个重大问题。十月二十五日,他命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报告作战准备情况,然后,他又召见了集团军群司令和将担任进攻先头部队的集团军司令。冯·包克将军和第六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将军趁机提醒希特勒注意气候普遍很恶劣。他们建议,无论如何都要稍许推迟进攻,以便陆军有机会加强训练;尔后,预定的作战行动可在来年春季进行。但是这些意见没有为希特勒采纳,他害怕推迟进攻会使敌人有机会加强兵力。  

  在讨论过程中,希特勒突然转向勃劳希契,询问是否没有可能将主攻方向仅放在马斯河以南——也许同时对列日实施一次助攻——并穿过阿登森林,向西尔后向西北进军,以便从南面包围比利时要塞,切断并消灭敌人已投入到那里的全部兵力。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建议,很有讨论的价值。但希特勒本人又立即表示了他自己对这个建议的怀疑,反问道:“我们能成功地穿过阿登森林吗?”接着,他指示陆军总部重新研究这个建议,并向他报告审议的结果。这是第一次提到打一场包围战的可能性,但当时遭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和陆军总部的反对,主要原因是还不清楚敌人的意图。而且陆军情报部〔西线外军处〕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对敌人的意图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是除非有充分的材料能说明,一旦在德国进攻的情况下,盟军会自动攻入比利时,否则这样的作战建议是不值得认真探讨的。反言之,如果敌人仍留在法国与比利时西北边界的阵地内不动,那么,建议中的进攻楔子就会直接插入敌军部署。因此,希特勒十月二十五日的建议被否决了。于是他现在又坐立不安地在考虑一些新建议,而且始终鬼迷心窍地要将主攻方向放在列日以南。十一月初,他命令一支装甲部队〔由两个装甲师和三分之二个机械化师组成〕部署在色当对面A集团军群的地段内。  

  希特勒确实应当受到称赞——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一点——他在指导制定德军作战计划时,确定准备攻击的正是法国筑垒防线最薄弱的一个地段;这一情况对于此后西线攻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不过,他接着又于十一月二十口下令再派遣一些部队去支援这支装甲部队,这完全是浪费兵力,而且纯属权宜之计。因为他本人保留着调动这些部队的权力,并计划将这些部队投入取得最大初战成果的正面地段上。希特勒并没有准备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一张牌上;直至一九四○年二月,“三路作战计划”仍然是受欢迎的。希特勒不敢采取果敢的步骤以寻求军事决战,并在一开始就将作战主力放在迪南特和色当之间向西面进攻。这与他制订外交政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事实清楚表明,在这些日子里,希特勒仍然依赖专家们的协助,即参谋总部和他自己的军事顾问们。只是在后来几周中,由于某些战术上的原因和一九四○年一月十日发生的事件〔两名迷失方向的德国空军军官在梅克林附近迫降,他们携带的重要作战计划落入敌人手中〕,他才越来越想到,也许还是在色当方向上集中较多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更为有利,因为敌人肯定不会料到德军会把进攻主力放在那里。  

  在此期间,当时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冯·曼施泰因中将仔细研究了陆军总部制定的第一份作战部署计划,他同其他许多德军高级军官一样,对建议实施的作战行动很不满意。他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鉴于敌人毫不妥协的态度,希特勒提出的通过进攻寻求军事决战的建议很值得考虑。在他看来,当时的形势要求制定这样一份作战计划,即既能压垮敌人、又能使战争的结局有利于德国。因此,在快到十月底时,他向陆军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连同一份实施西线作战的详细建议。从那时起至一九四○年一月止,曼施泰因至少提交了六份备忘录!在第一份备忘录的结尾,他要求进攻必须寻求迫使敌人在地面决战。这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德国应在那慕尔以南展开主力,以便突破索姆河防线,切断并消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部队。实施这次作战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南翼必须通过进攻得到掩护。第二步,德军应转向南方,并通过包围夺取胜利。曼施泰因设想敌人将认为德军再次采用施利芬计划,因而会尽可能向东集中强大的兵力,以对付德军在那里的进攻,同时力求对德军进攻的南翼发动反攻,以卷击德军的整个正面。因此,他建议从一开始就把攻击的重点放在A集团军群方面,A集团军群的部队应按照如下方式来进行作战〔这在以后被称作曼施泰因计划〕:一个集团军以步兵师在迪南特和富梅之间大致向西进攻,其目标是,在B集团军群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协同下切断并消灭向比利时前进的敌军。同时,另一个集团军则渡过马斯河,尔后在色当两侧转向西南方向,以便击溃敌人很可能部署在那里的进攻部队,从而为最后的决战创造条件。曼施泰因认为,如果要想对正在调往比利时南部的敌军取得初步胜利,只有两个机动军的兵力太少了。他赞成毛奇的观点,即认为作战计划只应考虑到与敌军主力进行第一次战斗为止,所以,他建议将来使用多少机动部队应根据敌人的反应而定。一旦消除了敌军向翼侧进攻的危险,所有可动用的兵力均应转向北方,以协助消灭包围在那里的敌军。但是,曼施泰因计划却规定各装甲师的主力应放在B集团军群之内!第三个集团军则必须在马斯河畔的卡里格南和摩泽尔河畔的梅特拉赫建立一道防线。  

  陆军总部多少有些犹豫不决地讨论了曼施泰因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但并没有真正地交换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干曼施泰因、勃劳希契以及哈尔德之间在个性和专业上有所不同。关于A集团军群在西线实施作战的这些建议只在陆军内部议论过,并没有象曼施泰因所希望的那样呈送希特勒。只是由于一月发生的“梅克林事件”和A集团军群在二月进行的两次图上演练,才使陆军总部稍许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敌人的意图也有了较清楚的了解。现在一切迹象表明,一旦德军进攻,盟军西北翼的机械化部队将会自动进入比利时。  

  希特勒最终还是了解到曼施泰因的那些备忘录,但并非通过正常的渠道。一九四○年一月底,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上校访问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他从高级参谋口中得知,曼施泰因曾经事先向陆军总部提交过一份关于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建议。施蒙特在返回柏林后,似乎将这件事报告了希特勒。事实上,可能正是由于施蒙特的坚决要求,希特勒于二月中旬在柏林召见了曼施泰因——他在这段时间里已提升为军长,也许是对拒不采纳他的计划的一种安抚。在这次会见中,曼施泰因详细阐述了他的建议,希特勒当即感到十分满意,这当然是因为他本人在去年十月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在此期间,陆军总部也最终改变初衷,同意采纳这个雄伟的设想。二月十八日,在希特勒、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之间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最后的决定。但是,使德军能有一个对于取得战役胜利具有决定作用的作战部署,无论如何还要归功于陆军总部。
  
  一九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的新的作战部署计划,就是以曼施泰因卓越的作战建议和希特勒本身的设想为基础重新制定的。但使用德军的战术方案最终还是由陆军总部来完成的,并以“大镰刀”计划载入现代军事史册。德国一九四○年在西线所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份计划。  

图1 敦刻尔克(1940年)_1
  进攻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荷兰,阻止英国利用荷兰的领土。同时,穿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进攻部队也可消灭尽可能多的法国和英国军队,为最后摧毁盟军的军事力量作好准备。在三月十三日举行的司令官会议上,勃劳希契强调,西线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先将英军与法军的联系切断,尔后全歼英军。  

  与一九三九年最初提出的作战建议不同,现在将进攻主力放在各进攻部队的南翼。基本作战思想是通过暴露南翼来摧毁敌人在列日至色当之间的防线。为达此目的,A集团军群〔冯·伦斯德将军〕将使用强大的机械化和装甲部队——首次独立作战。A集团军群的部队从南面进攻,切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兵力,尔后在与向列日北部进攻的B集团军群〔冯·包克〕协同消灭这些部队。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在机降和伞降部队的支持下尽可能迅速地占领荷兰,并尽量牵制在比利时的敌军,越多越好。通过发起猛攻,这支部队应尽可能长时间地使敌人弄不清主攻方向,并阻止敌军攻击实施包围的一翼的内侧。事实上,这份大胆的作战计划取得的全部胜利即有赖于此。与此同时,坚守西壁防线和莱茵河正面的C集团军群,也应用佯攻牵制那里的敌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15:10 | 只看该作者
盟军的计划  

  希特勒在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九年战前几年中推行的政策,逐渐使英国和法国认识到,它们在未来战争中必须再次并肩作战。一九三六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区后不久,两国的总参谋部就开始交换技术情报。不过,直至那时为止,英国官方的“绥靖”政策却一直禁止任何较密切的军事接触。这个最后的障碍直到德军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才清除了。这两个西方国家终于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有力地对抗它们现在所认清的希特勒的无限政治野心。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两国在巴黎召开了首次总参谋部联席会议。讨论中,考虑到在西北欧进行战争的可能性。法国代表明确提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保卫本国的领土。一旦战争爆发,应首先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直到盟军准备就绪能发起进攻为止。两国总参谋部都很明白,在一九四○年底以前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还承认,敌人在地面和空中都拥有优势兵力,只有海上力量比较薄弱,毫无疑问,它会夺取主动权。因此,从一开始,盟军制定的所有计划,都以准备对付德军进攻为目的。  

  在讨论中很快明确的问题是,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法国陆军将要承担防御的主要任务。英国担心它开始派往法国的部队不可能多于两个师。其他部队将尽快派遣,甚至包括一些装甲师,但是这些部队在一九四○年春季以前很难作好战斗准备。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几天之后,英国开始派遣它的第一批部队到法国北部。到九月十七日,根据W-4计划,英国远征军的较大部分已抵达法国。至九日底,在法国的英军已有约十六万人。到一九四○年四月底,英国陆军在法国的全部兵力已增加到十个师〔五个正规师和五个地方师〕,约四十万人。  

  在战前联合制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法国总参谋部最初采纳了“埃计划”。其目标是沿着西北法比边界保卫法国领土。只有在法军左翼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团军,负责抵抗进入比利时领土的敌军,而且也只有有限的作战目标。第一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守从北海至圣康坦-特雷隆全线之间的中间地带。计划要求占领斯凯尔特河——法文称为埃斯科河的中段,因此定名为“埃计划”。然而,在盟军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底保证波兰的安全后,这个计划又被放弃了。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和波兰作战部长克拉斯卜齐沙将军一九三九年四月在讨论中同意,在德军进攻波兰的情况下,法国大多数可以使用的师都应用来进攻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之间的西壁防线,以救援波兰。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四日,甘东林将军签署了一些命令,大意是,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开始实施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以封锁在哈尔特和摩泽尔河之间德军的防御配系。但是,由于只有很不充足的部队可供使用,“并且缺乏炮弹的问题更加严重”,法军最高统帅部只能考虑有限的作战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功地突破西壁防线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法国人希望他们的作战行动足以迫使德军从东线撤回许多师,以对付面临的威胁。  

  实际发生的事情与所计划中的很不相同。九月七日法国军队的确向前推进了,但不久作战行动就在西壁防线居高临下的高地前面中止了。接着,法军最高统帅部马上就将部队撤回到出发地点。因此根本谈不上真正救援东方战线的波兰的问题;当然,也必须指出,德军取得波兰战役的胜利远比盟军最高统帅部所预料的要迅速。不过,一切迹象表明,法国既无决心也无实力对德国发动一次猛烈的进攻,以决一胜负。说到底,还是法国的武装力量——连同其英国盟友的武装力量,对于达到这个目的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很不充足的。英国和法国都曾鼓励波兰抗拒德国的要求,并且都答应在必要时予以军事援助。但当战争真正爆发时,两国都不能实践诺言并有效地帮助自己的东方盟国。实际上,当它们的盟国在数天内被从军事上消灭时,它们都在袖手旁观。  

  德国军队在波兰取得的全胜,迫使西方同盟国——大约从一九三九年九月中开始——重新考虑它们的整个作战计划,并确定不同的作战目标。显然它们现在不得不看到德军即将对西线发动进攻,而一切都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使用当时现有的手段来击败进攻。并且也有理由假设,德国在发起进攻时会再次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很可能也会破坏荷兰的中立。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说服这两个国家立即与同盟国结成军事同盟。然而,尽管同盟国再三请求——最后几乎以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荷兰和比利时却都拒绝更改它们公开宣布过的独立和中立政策。这两个国家都不准备接受同盟国的军事合作,除非德军真的入侵它们的领土。比利时人相信如果他们受到侵犯。他们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守在比利时东部沿马斯河和艾伯特运河构筑的现代防御工事,以便使同盟国还来得及增援。基于上述事实,希特勒宣称他是被迫发起一场对西方的预防性战争,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在宣传上惯用的谎言。  

  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是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最高负责人。他仍摆脱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些旧思想,他认为德军非常可能会再次使用一支强大的右翼部队穿过比利时北部和中部进攻,以便至少能进占在加来海峡沿岸和伊尔松之间的法比领土。看来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并没有认真考虑到,如果德军不照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去做,而相反地突破法军在马斯河上的阵地,并包围已进入比利时的盟军,那时他们该采取何种步骤。  

  这种灾难性的疏忽最为令人吃惊,这是因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英国的一些军事作家〔例如,利德尔·哈特上尉〕早已提请人们注意德军穿过阿登山区进攻的可能性。法军最高统帅部似乎故意夸大了使用大部队在阿登山区实施进攻的困难,而抹杀了这种可能性。现在,盟军最高统帅部讨论了三种防御方案。一种方案是,盟军主力应在斯凯尔特河后面占领阵地、并在那里掘凝固守,持久防御,同时,还可派遣一些部队去增援根特运河一带的比军。第二个方案,也可派遣机动部队〔包括法英两军在内〕到艾伯特运河去增援比军在那里的防御,并防止敌军进一步深入比利时领土。最后一个方案是中央防线的防御,即北起安特卫普、中间经过瓦弗和那慕尔、延伸到纪韦附近的马斯河上。实施第二个方案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利时人本身的态度。如果他们足够地明智,在德军实际进攻之前就要求同盟国的援助,无疑这个方案还有某些成功的希望。然而,考虑到比利时政府的固执态度,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所能认真考虑的只有另外两案。  

  一九三九年十月,德国将立即发起进攻的迹象越加明显,比利时的军事首领开始重新集结部队,这时法国总参谋部再次采纳了“埃计划”。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四日,东北战线总司令乔治将军向下属各集团军颁发了适当的命令〔第七号命令〕。通过占领斯凯尔特河中游地区,盟军可能得到以下一些好处:比军在盟军增援下能将德军牵制在本国领土内;德军将无法接近比利时沿加来海峡的各个港口;英国的防空设施可向纵深延伸;最后,法国北部的法军预备队也能得到充分的掩护。有利于这份计划的另一因素是,该计划可在二十四小时内付诸实施。而主要的不利条件是盟军必须坚守一条很长的战线,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这个第一份防御计划曾受到法军最高统帅部的激烈批评。首先,它要求不经一战就放弃比利时的大片领土,这必然会对比军的士气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其次,要避开德军强大右翼的进攻分明也是很困难的。在后来几周中,出于上述考虑又起草了第二份计划,通常称作“代尔计划”,而比利时人则称作“高-瓦计划”,因为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安特卫普东南面的高宁苏克特至布鲁塞尔东南面的瓦弗。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增援在布鲁塞尔东而代尔河一带的比军防御部队,以便能够坚守那里的既设阵地。作为对这份计划的补充,还作了如下安排:从盟军左翼法国第七集团军抽调几个师去增援位于“荷兰要塞”南面的荷兰陆军。  

  这份“代尔计划”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的冬季详细制定出来,并于一九四○年三月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同盟国的意图仍是让第一集团军群从马斯河上的梅齐埃尔开始,大致从东北方向向右旋转,以抗击敌军对那慕尔-瓦弗一卢万和安特卫普附近一线〔代尔防线〕的攻击。较大部分的比利时军队——正如他们的指挥官们后来所安排的那样——将防卫从卢万北部至荷兰边界的地段。同盟国预计,比利时的前方掩护部队,包括骑兵部队,至少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阻止德军向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前进〔通过炸毁桥梁、设置路障等手段〕,以便盟军部队能够进入代尔防线阵地,并有机会在尽可能靠东的地区接受决战。法国第七〔机械化〕集团军的任务是增援在安特卫普一特恩霍特地区的比军,并在接到特殊指示后应向荷兰运动,以便加强荷兰南部诸岛屿的防御并增援“荷兰要塞”。鉴于敌人在装备和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比军将会被迫逐步将其部队从前方阵地后撤到有坦克障碍物和泛滥地区掩护的预备防御阵地,在那里盟军部队就可和他们会合,共同对付德军的进攻。比利时的整个防御配系,在北方是以安特卫普周围的筑垒阵地和所谓“国家内堡”为基础;接着沿艾伯特运河一直远伸到马斯特里赫特和列日,在那里以埃本-埃马尔现代要塞为防御重点。防线从列日沿马斯河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那慕尔。比军主力就集中在这条防线后面,以击退德军的进攻。另一支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南部,以便尽可能长时间地阻击德军在那里的进攻;并奉命在敌军压力太大时撤退到那慕尔附近的马斯河防线后面。  

  荷兰的防御计划是以从东到西逐步增加兵力的梯次防御阵地为基础。荷军只有较少的边防和海岸部队守卫着伊塞尔-马斯防线直至马斯布拉赫特一线,主力却都部署在所谓“彼尔-拉姆”防线后面和更靠北一些的格雷贝防线后面。第三条防线则由“荷兰要塞”组成,该要塞在南面有许多河口掩护,并驻有一些强大的边防营和一个陆军军。比军是以撤退到“国家内堡”里进行持久防御作为最后手段,而荷军则是将“荷兰要塞”作为决定性基地,希望从这里能阻止德军的进攻,直至同盟国派遣充足的部队来援助他们。荷军尤其依赖将在“要塞”南面制造的洪水泛滥,指望洪水能严重阻碍敌军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18:11 | 只看该作者
德军进攻  

突向加来海峡沿岸港口  

图2 敦刻尔克(1940年)_2
  德军的进攻是在最有利于德军的时机发起的。进攻开始于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凌晨,德国空军对中立国和敌国的机场、交通枢纽、军事设施、行政中心和工业目标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这时德国武装部队不仅充分地进行了训练,充分地装备了装甲车辆和坦克,而且也完成了各项作战准备,包括在荷兰和比利时领土实施空降作战和其他奇袭手段在内。进攻——由五个集团军从北海向摩泽尔河发起——现在可以说成功的希望很大。

  没有正式宣战,德军部队就侵入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目标是消灭同盟国的军事实力。从一开始,一切必要的作战行动都是在士气非常旺盛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很多因素都有利于德军。  

  首先,一九四○年一月所采取的新的动员程序取得了很大成功;德军因完全达成突然性而非常有利。大部分前线师都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好了战斗准备;同时,装甲部队的作战行动与负责对战场提供近距离支援的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相互取得了密切协同。严格的保密规定和巧妙的伪装,掩饰了装甲部队的行动,从而使敌人难以确定德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德国空军在战役的最初几天内就建立了空中优势,继而夺取了制空权,使地面部队、特别是A集团军群作战地段内机动部队的作战行动的实施更为容易。德军部队为完成其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冬季的作战任务曾进行过出色的训练,其杰出的战斗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尽管如此,鉴于盟军可以使用的兵力,其中包括装甲部队,同盟国只要实行集中而坚定的领导,部队有高昂士气,那也应当能够抵抗这个进攻。  

  进攻北翼的第十八集团军〔屈希勒尔将军〕的作战目标是击败荷兰军队和尽快占领荷兰,以便消除来自北翼的威胁,并阻止盟军部队利用该国作为作战基地。五月十日凌晨,德军使用了伞降部队;与此同时机降部队也在莫尔狄克、鹿特丹和海牙等地附近着陆,以支援此次作战行动;给空降部队的命令是完整地夺取马斯河和瓦尔河上最重要的桥梁,并坚守到机动部队从陆路到达。尽管伞降部队对海牙的进攻失败了,但他们还是成功地把莫尔狄克和鹿特丹的桥梁完整地夺到手,并坚守在那里,击退了敌军的各次进攻,直至第九装甲师到达。在这一作战阶段,德军地面部队最艰巨的任务是及时增援这些机降和伞降部队。为此,B集团军群司令和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选定并驱使第九装甲师以最快速度前往支援。可以预料,盟军很可能会派遣部队穿过比利时进入“荷兰要塞”以增援荷兰,而且事实上德军的空中侦察部队也报告说,五月十一日上午,盟军的第一批部队正沿安特卫普——罗森达尔公路运动。这批增援部队隶属于法国第七集团军,由于遭到普特齐尔指挥下一些德国空军中队猛烈的空中攻击而停止前进。接着,第十八集团军的南翼部队又把他们全部逐退。这时,第十八集团军已成功地沿彼尔防线实施了决定性的突贯,使第九装甲师能按计划迅速前进。事实上,第九装甲师只遇到很少的抵抗或者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其先头部队于五月十二日下午在莫尔狄克桥上与机降和伞降部队取得了联系。当天傍晚,第十八集团军迅速推进到贝斯特和默勒,包围了“荷兰要塞”的荷兰部队。然而,直至那时为止,突贯格雷贝坚固筑垒防线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成功。  

  五月十三日,德军从南面和东面对“荷兰要塞”发起了向心攻击。十八时,德军穿过多德雷赫特,并进抵已由空降部队控制的鹿特丹南面。然而德军所作的各种尝试,甚至加上空军的强大支援,都还不能突破格雷贝防线。只是到了五月十四日凌晨,才发现敌人在夜暗和凌晨的浓雾掩蔽下撤走了,只留下组织得十分严密的后卫部队仍坚守着阵地。下午,较强大的德军部队冲了上去,迫使乌得勒支的荷军投了降。  

  与此同时,悲剧性的不幸在鹿特丹发生了。由于情报混乱——其中包括英军在“荷兰要塞”登陆的消息,后来又证实是弄错了——第十八集团军司令下令给通往“荷兰要塞”的必经门户鹿特丹市一份最后通碟,并补充说,该市如不投降就将遭到摧毁。尽管事实上谈判于五月十四日上午开始了,但由于通信联络上的问题,已不可能撤销德国空军为支援地面作战行动原定于十五时对该市实施的攻击。结果,为执行这次任务出动的轰炸机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将炸弹恰好扔在鹿特丹的旧城,几乎将该城全部摧毁。  

  荷兰野战部队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考虑到毫无希望的作战形势、鹿特丹所遭受的轰炸和签署的投降书,认识到盟军不会给予足够的援助,于是通过广播电台提出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的建议。当时是五月十四日二十点三十分,到了次日十一点四十五分,荷兰和德国的代表已经签署了投降议定书。事实证明,仅仅五天苦战就足以结束这次荷兰战役。  

  此时,第六集团军在比利时中部的作战行动和A集团军群在列日至那慕尔的马斯河战线以南的作战行动也都取得了成功。  

  第六集团军能否迅速推进,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及时克服那许多江河障碍,以便机动部队向前推进。尽管许多别动队和空降部队的作战行动取得了成功,荷军和比军还是炸毁了一些桥梁,但这又未能实际阻止德军前进。在这方面,决定性的作战行动是第七空军师和一个步兵团的部队迅速夺取了埃本-埃马尔现代比利时要塞。  

  五月十一日,德军在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斯河上建造了第一座急造桥,使赫普纳将军指挥的第十六装甲军能够攻击格姆布劳克斯附近敌军的翼侧,赶到正在紧急奔赴代尔防线阵地的法军前面,并切断正在从列日撤退的比军后路。这次进攻行动还企图欺骗敌人,使它认为这就是德军的主攻方向。五月十二日,德军同法军第二和第三机械化师的先头部队发生了首次战斗,这些先头部队的任务是争取足够的时间使法军能在代尔防线建立阵地。由于敌人正在进行顽强抵抗,特别是在汉努特-佩韦茨地段内,德军第八空军军必须连续实施攻击,支援第十六装甲军的作战行动。这时,第六集团军各步兵师已到达莫尔-迪斯特-圣特隆德一线。  

  五月十三日,陆军总部综述了如下战况:盟军正在不断地从里尔-莫伯日地区和巴黎东北部通过铁路和公路向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调动。这暗示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正在向比利时运动,自五月十日以来一直在盟军西北翼作战的第七集团军负责掩护其翼侧。总计这批敌军大约有四十至四十五个师,其中二十一个师面对着B集团军群。比利时战役就这样正在接近高潮。敌人已经进入圈套:如德军所希望的,它已经完成了将其西北翼以梅齐埃尔或其附近地区为轴心所进行的向前运动,从而为德军大胆的“大镰刀”计划取得成功提供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然而,直至五月十五日,第六集团军突入代尔防线的一切尝试都未能成功。敌军的抵抗迫使指挥这次作战行动的冯·赖歇瑙将军放弃了进攻,直至五月十七日集中了所有可使用的部队时为止。  

  德军最初几天的进攻迫使盟军统帅们采取了一些十分严重的决定。而他们的算计大部分被证明是错误的。尤其是盟军部队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进人代尔防线阵地。在格姆布劳克斯附近也未能阻止德国装甲部队的推进。比军放弃自己的前方阵地比原先预料的要快得多,并被德军的重点攻击打回到代尔防线。盟军西北战线总司令乔治将军本来已在考虑撤退他的部队,但在最后时刻他又决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前进。这时,盟军最高统帅部还没有弄清德军进攻的真正重点在哪里。直至五月十五日,当德国A集团军群的机动部队在色当和迪南特强行渡河并迅速向索姆河口湾方向运动时,盟军才认识到致命的危险正在开始向马斯河防线西部发展。  

  A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整个战役成败之所在——几乎完全是按计划进行的。五月十三日,第四集团军和冯·克莱斯特集群的装甲部队成功地在乌克斯和色当两处的马斯河上建立了桥头堡,没有遭到任何顽强的抵抗,这个令人吃惊的和出乎意料的成功使冯·包克将军不禁感叹地说:“法国人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否则他们应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德国的将军们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敌人没有迅速用重兵占领那慕尔-色当防线。他们还吃惊地发现敌人的野战工事构筑得极其草率。  

  确实,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并没有看清这种大规模装甲和机械化部队进攻所构成的威胁的充分含义。而且,他们部署在马斯河地段的部队〔法国第二和第九集团军〕主要是些A类和B类师,这些师没有优良装备,许多军官都是预备役人员。因此,马斯河没有得到足够顽强有力的防御。法军未能摧毁德军的桥头堡,甚至未能加以封锁。同时,为支援盟军地面部队而实施的空中攻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没有得到战斗机充分掩护,盟军的飞机损失严重。此外,进攻中的德军使用坦克和飞机发起密切协调的攻击,也使许多盟军部队的士气大为沮丧。盟军调到第九集团军地段上实施反冲击的一个装甲师因准备得太慢,使用得又不恰当,结果在几小时内就无谓地损失掉了。  

  同日,A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在克服了一两个局部困难之后又继续前进。冯·伦斯德将军不断地向他的指挥官强调尽快地向西朝加来海峡沿岸推进的重要性。五月十四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为加强这一目的性又下达了新的指示:各作战目标基本不变,但现在指示,要尽可能迅速地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机动部队加强A集团军群的进攻。

  德军在马斯河战线突贯的战果越大,装甲部队向加来海峡沿岸推进得越远,在A集团军群看来,其日益拉长的南翼也就越加危险。伦斯德担心盟军会对其翼侧发起反冲击。为此,他的司令部也经常注意保障在第十六集团军战线后面的各步兵师从色当不断运动。五月十五日,伦斯德甚至考虑让机械化部队在瓦兹河暂时停止进攻。他十分急切地期望不让敌军在埃纳河上和拉昂地区取得任何胜利,哪怕是局部的胜利。  

  五月十六日,盟军最高统帅部越来越看清楚,德军对比利时中部的第一集团军群、英国远征军和比利时陆军可能实施包围的威胁。盟军第九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的主力部队遭到严重损失,因此,比的特将军决定放弃代尔防线,并将他的部队撤到斯凯尔特河战线。撤退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先撤到塞内河上,再撤到登德河防线。但是,盟军统帅们在这几天采取的一切措施,几乎都表现出犹豫不定。法军最高统帅部根本无意集中任何战略预备队并使用它们发起猛烈的反攻。五月十六日,温斯顿·丘吉尔〔他在几天前刚任英国首相〕到达了巴黎。在那里,他很惊愕地发现,法国不再拥有任何有价值的预备队可能对付德军在马斯河上成功的突贯行动。这样,英国对其法国盟友的信心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在这个最初阶段,丘吉尔已开始考虑到,法国会有被打败并退出战争的可能,从而使他处于十分严重的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他在道义上有责任尽快向受到沉重压力的盟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削弱英国本身的抵抗力量和损害不列颠群岛的防御。  

  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欣喜若狂地写道:“突破正在按照标准的典型方式实施。整个战线在马斯河以西迅速向前推进。敌人的坦克进攻被粉碎了。我们的步兵表现出有杰出的行军能力,”现在,所有可使用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都急调前线,支援进攻中的先头部队。很明显,法国正在从第戎和贝尔福地区抽调预备队来对付德军先头部队的左翼,但是那些来自沙勒罗瓦地区、准备攻击德军右翼的预备队已经遭到惨败。不过,敌人迄今尚未动用主要的预备队,并且也不清楚它将在哪里使用。总之,如果放人准备决战,它也许能集中大约三十个师来对付德军的突破。对此,哈尔德在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的日记中曾写道:“我们可以从C集团军群地段内抽调更多的预备队,在必要时用以加强左翼。总的态势和现有兵力对比都对我们有利。”  

  当敌人因德军装甲部队在马斯河上成功地实施了威胁性的突破而开始全面撤退时,赫普纳将军——他与冯·包克和冯·赖歇瑙的意见一致——就于五月十六日在瓦弗地区跟踪追击敌人。他使用两个装甲师朝西南方向进攻,并一直推进到蒂伊。起初,第六集团军的北翼在前进中有些犹豫,因为在最初几小时,英军在卢万两侧发起的反冲击曾暂时迫使这个军在那里进行防御作战。到了五月十六日傍晚,第六集团军的中路和南翼进抵尼维尔防线。现在面对第六集团军北翼部队的英军正在边打边向布鲁塞尔撤退,但是他们仍然坚守着卢万两侧的代尔防线阵地。在北面,第六集团军抵达安特卫普战线上的布勒克姆和高宁苏克特。敌人的意图仍不清楚。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都试图猜测敌人的意图。也许我的当面之敌将试图坚守安特卫普,在根特和布鲁日附近的‘国家内堡’以及登德河防线。但最新的空中侦察报告却使这个猜测看起来仍有疑问。”  

  A集团军群司令部现在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处于危险中的南翼,不过那里的紧张情况已经缓和。在第十六集团军后面跟进的第一线步兵师已于五月十六日傍晚抵达色当地区,同时冯·克莱斯特集群的装甲部队已夺取了在拉费尔和雷代尔之间的地区。伦斯德决定让冯·克莱斯特集群强大的前方部队向康布雷-圣康坦地段进攻,以便使索姆河和斯凯尔特运河上的重要渡口能在五月十八日通行无阻。但是,冯·克莱斯特集群的主力应在瓦兹河集中,同时第十二集团军的步兵跟进支援。从五月十六日的战况报告上看,现在整个战况还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不过,德军最高统帅部,特别是希特勒本人,对作战过程并非那么充满信心。五月十七日中午在最高统帅部举行的情况分析会议上,希特勒强调主要危险来自南面,并下令应尽可能迅速地派遣一些步兵师去掩护南翼,因为他感到仅依靠机动部队是不足以向西北方向推进的。哈尔德将军在他的笔记中评论道:“真是十分令人不快的一天!元首极度地神经质。他不相信他自己的成功;他害怕冒险;他真希望我们现在就停下来。他的借口是担心左翼。至于凯特尔在他对A集团军群的指示中以及在他本人访问集团军群司令部时所说的话,只不过造成了混乱和怀疑。”五月十七日,希特勒第一次访问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以便亲自全面地了解情况。访问时,冯·伦斯德将军指出南翼是处于十分敏感的状态,接着说明已经采取的加强南翼的措施和那些正要付诸实施的措施。希特勒完全同意伦斯德的看法,并批准那些措施。希特勒在他自己的评论中 特别强调,南翼不仅具有作战上的重要性,而且还具有政治上和心理上的重要意义。现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允许在任何地方遭到任何挫折,因为这不仅会从军事上而且还会从政治上极大地鼓舞敌人。目前,尽快加强埃纳河和拉昂地区的防御,尔后再加强索姆河的防御,这比起迅速地向加来海峡沿岸推进更为重要。  

  五月十八日,希特勒又露出一种“对南翼的莫名其妙的焦虑”。据参谋长所记载,希特勒大发雷霆,并断言“他们简直是在断送整个作战行动,甚至是在冒失败的风险”。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将军,却能在夏尔维尔有把握地安慰希特勒说,陆军总部和A集团军群已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来掩护南翼,并且部分早已付诸实施。此外,在A集团军群司令部举行的一次讨论会再次证明了伦斯德和最高统帅部对情况的判断完全一致。这样,凯特尔就能在返回元首的大本营后回电话给A集团军群说,希特勒现在对南翼感到比较放心了,并且对A集团军群采取的措施相当满意。于是,原先被制止进攻的机动部队现在又得到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并将根据命令消灭索姆河以北地区和比利时境内的敌军。

  伦斯德现在决定将机动部队归第四集团军指挥,以便对西北方向实施一次决定性的进攻。这支部队包括新组建的霍特集群〔第三、第四、第五和第七装甲师,第二十机械化步兵师,党卫军“骷髅”师和第十一“机动”旅〕和冯·克莱斯特集群〔第一、第六、第八和第十装甲师,第二、第十三和第二十九机械化步兵师〕。五月二十日,B集团军群到达根特东北面的地域,其前方部队抵达斯凯尔特河,而这一天最突出的事情是装甲部队的先头部队抵达海滨。二十一时整,第二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进入阿布维尔。午夜,第八装甲师抵达蒙特勒伊近郊。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在日记中写道,元首欣喜若狂,“并盛赞德国陆军及其领导”。他似乎已经在考虑签订和约的问题了。他将提出的主要条款是:“将过去四百年间从德国人民手中窃取的一切领土归还德国。”他决定象在一九一八年时那样在贡比涅进行首次谈判。至于英国,“只要他们归还德国的殖民地”,就可以“在他们愿意的任何时候”得到和平。约德尔五月二十日的日记是这样结束的:“在最高统帅部的档案中,关于元首在接到夺取阿布维尔的消息时所说的动人的话有着专门的记载。”  

  这时,德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昼夜飞行执行任务,而且已经完成了原定任务的较大部分。首先,他们打乱了敌人的地面部署,粉碎了敌人边境筑垒工事的抵抗。其次,他们对陆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直接支援。五月十四日,他们成功地夺取了空中优势,并在几天之后又夺取了绝对制空权。在德军成功地突贯马斯河后,第二航空队掩护向加来海峡沿岸进攻的北翼,同时对敌海运船只进行轰炸。与此同时,第三航空队掩护南翼作战,特别是攻击敌集结地域和运动中的预备队。此外,它还使法国空军实际上不能起飞。 [ 注:供研究德国空军作战的资料仍很贫乏,迄今所发现的那些文件仅能提供一般性的评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19:08 | 只看该作者
阿拉斯危机  

  五月二十一日,在第四集团军地段内出现了一些十分明显的困难情况;尤其是在莫伯日地区和莫马尔森林,而首先是在阿拉斯附近。当天上午,第十六军〔霍特集群〕抵达阿拉斯以南地区,而阿拉斯仍由强大的法军和英军占领着。这个军必须或者向西北面的拍尼斯进攻,或者向北面的贝顿进攻。为此目的,必须夺取斯卡佩河的一些渡口。而进一步向北进攻则是第四集团军的任务。  

  十四时四十五分,军长命令下属各师在阿克和奥比尼一萨维渡过斯卡佩河。第七装甲师和党卫军“骷髅”师必须先绕过阿拉斯向南和向西进攻,尔后再转向北面。不过,此时第三和第五装甲师却未能根据原定计划同时向阿拉斯东部进攻。这样,第七装甲师的右翼就完全暴露在该城镇内强大的敌军面前。当第七装甲师〔隆美尔少将〕的先头部队向北经过博芒特东部时,十五时整,该师的主力意外地遭到来自蒂洛伊公路-阿拉斯-博梅斯地区的强大的英国装甲部队的攻击,并被迫转入防御。来自阿希库尔、向西南方向进攻的另一部分英国坦克部队,从第七装甲师的一个步兵团中突贯而过,并在韦利以西攻击党卫军“骷髅”师。情况很快严重起来,第十六军停止了前进。在刚刚赶到的第十一步兵旅能够抵达受威胁地区之前,英国坦克部队又在阿拉斯东南面的哈宁-布罗伊里附近突破,并攻击正在运动的纵队和党卫军“骷髅”师师部。第七装甲师的一个装甲团本来已经在阿克西南抵达斯卡佩河岸,现在却不得不后撤了。不过,德军从十八时三十分至二十时三十分使用斯图卡式轰炸机连续发起的攻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迫使敌军再次退入阿拉斯。傍晚时分,情况多少有所缓和。同时,第五装甲师已击退英军从阿拉斯发起的数次强攻。  
  隆美尔〔第七装甲师〕的战斗报告说:“在十五时三十分至十九时整这段时间内,我们同数百辆敌军坦克以及不断跟进的步兵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我们的反坦克炮对付英国的重型坦克根本无效,哪怕是在近距离内。敌军突破了反坦克炮组成的防线,这些炮不是被摧毁就是被敌军甩在后而,而炮手则大多数战死。”  

  下午,第四集团军司令向陆军总部作了如下报告:在右翼,莫伯日附近的形势正在明朗化。敌人显然奉命坚守,并正在顽强地战斗。在莫马尔森林中的扫荡战斗进展良好,敌军正在被消灭。第三和第四装甲师仍在战斗,但他们已得到指示,要在第二天清晨到达阿拉斯以西地区。在这个地区的所有装甲师都应于第二天在阿拉斯和海滨之间集中。蒙特勒伊已落入德军手中。计划次日派遣第八军进入瓦朗西安-德南-布钦地区。第二军则将进入康布雷西南面。当天傍晚,第四集团军向集团军群司令部报告说,敌军在阿拉斯附近的突贯已被阻止,莫马尔森林北部的残敌已被肃清。南方战线没有什么消息可供报告。德军仍占领着桥头堡。没有下达任何补充命令让他们越过阿拉斯-圣波尔-埃丹-埃塔普勒一线前进。现在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装甲先头部队去搞清阿拉斯附近的情况。报告在结束时承认,这是“敌军取得真正成功的第一天”。  

  这次盟军的反击比以往的行动都来得更加有力,因此必须从英法领导集团作战计划的总结构中进行通盘考虑。五月十九日,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亲自下达了第十二号秘密指令,旨在发起一次向心进攻,切断德军装甲师与后方的联系。在北面被切断的第一集团军群的任务是打开通往索姆河的道路。但实际上,盟军只完成了一些互不联系的、没有成效的单独的作战行动,因为在这关键的几天内,盟军在作战指挥上存在着缺乏协调的主要弱点。英军第五师师长富兰克林将军以为他的任务是向南支援阿拉斯的守军,并通过封锁阿拉斯南面的公路切断德军的交通线,他既不知道各法军师也将参加向南进军,也不知道他所发起的反攻将是一次大规模南方进攻作战的开端。结果,虽然英军部队奋勇作战,但这些行动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力量。  

  毫无疑问,在阿拉斯出现严重情况的消息曾对德国人产生某种心理影响。五月二十二日凌晨,希特勒要施蒙特上校打电话给A集团军群,询问作战的发展情况。高级作战军官布卢门特里特上校告诉他:尽管五月二十一日实施突贯的敌军曾在一两处地方击退了第七装甲师,但总的形势现在已经恢复。于是,希特勒命令所有可使用的机动部队都投入阿拉斯两侧和通往海滨的西部地区作战,同时各步兵师应投入阿拉斯以东,肃清在莫伯日和瓦朗西安之间的敌军。此外,第十二、第二和第十六集团军的所有步兵师则应西调。  

  五月二十二日,凯特尔将军飞抵A集团军群,以加速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并再次强调其特殊重要性。但他尤其急切的是要形成自己对这条战线的形势的看法。在与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讨论中,他再次强调了希特勒的要求,即在索姆河战线上的机械化师都应尽快由步兵师代替,冯·克莱斯特集群的装甲师应解除掩护翼侧和在亚眠和阿布维尔之间进行防御作战的任务,而应派往前方。在希特勒看来,只有机械化部队才能以必要的速度作为先头部队迅速向北进攻。为此,这些部队一定要解除掩护后方翼侧的任务。它们的任务应是增援和接替前方装甲部队。为使这种调动成为可能,各步兵师,至少是它们的先头单位要以强行军向西运动。上述指示无疑符合集团军群的看法,它便立即下达了必要的命令。凯特尔将军在返回元首的大本营后,当天就打电话给在夏尔维尔的人集团军群参谋部说,希特勒完全同意伦斯德采取的措施,并补充说,元首对A集团军群司令特别信任。  

  五月二十二日,德军的步兵和空中攻击阻止了敌军在康布雷附近的局部突破,接着在第四集团军地段内的整个攻势都按计划推进。当天傍晚,陆军总部便能通知A集团军群司令部,部队正在成功地包围强大的敌军。所有步兵师仍在向西运动。霍特和冯·克莱斯特指挥下的装甲集群正在向加来方向进攻,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布洛涅和圣奥梅尔之间的地区。莱克吕兹-弗希地段已被封锁。虽然敌军仍在继续进攻,但并不能看作是他们有组织地使用大部队向南突围。在索姆河战线没有发现敌军的活动。  

  与此同时,在德军进攻的北翼,B集团军群虽然遇到英军顽强的抵抗,但仍成功地在大约四英里的正面上渡过了斯凯尔特河。现在,第六集团军已在佩特洛姆-吉塞尔布雷赫特格姆公路-克尔克霍芬-阿维尔格姆一线占领了一个桥头堡。同时,第十八集团军进入德甘德运河附近的进攻阵地。这一天在那里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战斗。  

  在此期间,德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攻击了鲁贝-圣波尔-贝顿-康布雷-阿拉斯等地的敌军集结部队,以及停泊在从泽布勒赫到布洛涅沿海一些港口的船只。他们还攻击了阿拉斯以东的一些火车站,如维特里勒弗朗索瓦、费尔、尚普诺伊兹-诺让和特鲁瓦,并轰炸了阿拉斯附近的铁道。但第八空军军却第一次被迫承认,由于意外地出现了大量英国战斗机,他们的斯图卡式轰炸机遭到了严重损失。显然,一直担任保卫联合王国任务的许多皇家空军飞机已从英国东南部的基地起飞,来参加在欧洲大陆的空战。这样,空中形势便突然严重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20:42 | 只看该作者
停止德国装甲部队前进的决定  

  德军在佛兰德一带的作战行动已经按计划实施并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在阿拉斯和康布雷附近遭到的两次暂时挫折已令人满意地得到克服。陆军总部在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夜间下达了指示,阐明了实施今后作战行动的指导原则。要缩小敌军的包围圈,同时必须保持下索姆河各渡口的畅通。B集团军群接到命令,要将其左翼推进到塞克兰附近,尔后转向北进,以从南面卷击法国边界的筑垒工事,将敌军推回到里尔以东和以南地区。其余地方,B集团军群必须实施全线攻击来牵制敌人,同时尽可能节约兵力,并将多余的兵力尽快提供给陆军总部使用在其他地方。德国政治当局并不想看到这些佛兰芒人的大城镇遭到破坏,因此军事行动都尽可能远地避开它们。  

  A集团军群得到的命令是,一旦他们抵达贝顿-圣奥梅尔-加来一线,即应使其机动部队转向进攻阿尔芒蒂埃尔-伊普雷-奥斯坦德战线,同时使用步兵师尽快夺取朗斯-圣奥梅尔高原,尔后派遣这些步兵师跟在机动部队后面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南面,必须保持下索姆河各渡口的畅通,在有足够的部队到达时还要扩大那些桥头堡。在亚眠以东地区,一旦有足够的兵力可供使用,就将索姆河各渡口组成的防线推移到亚眠-尼翁一线。陆军总部的这个指示相当清楚地说明,“大镰刀”计划的思想仍保留不变,并且也相信进攻的最初几个阶段将迅速而圆满地结束。  

  但在五月二十三日,北翼的B集团军群发现它只能缓慢地向前运动。它的一些部队正沿梅嫩公路向鲁贝和里尔以东的法军筑垒线前进。在根特以北,敌军也在坚守中,德军只夺取了一些不重要的桥头堡。这个地段的战斗表明,南北两翼都不可能取得重要进展。只有在中央部分有可能取得优势,因此,冯·包克决定将他的作战重点转向内翼。他可能还想实施一次钳形运动,封住在奥斯坦德一敦刻尔克以南的罗网,从而切断英军的退路。然而,按照陆军总部的指示,他现在也使用左翼兵力,在里尔东南方实施进攻,支援第四集团军。
  
  同时,冯·克莱斯特将军用电话通知第四集团军司令说,他〔冯·克莱斯特〕的集群在装备上损失惨重,他的部队奉命保卫索姆河战线并建立一些强大的桥头堡;此外,他还要夺取布洛涅和加来以及这两地之间的地区;最后,他还必须向东转折,在三十五英里的正面上展开兵力,以便向伊普雷-敦刻尔克方向实施猛烈的进攻。克莱斯特指出,在这次战役的头十四天内,他指挥下的这些师在装备上遭到很大损失,以致有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已不能使用。因此,他的集群不准备在得到增援之前就进攻强大的敌军。克莱斯特还通过他的联络官将他对这方面的忧虑通知陆军总部。然而,参谋总长哈尔德却认为,危机可能在四十八小时内得到解决。必须要求人们作出最大的努力。  

  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将军在下午与冯·伦斯德将军进行电话交谈时总结了作战情况:加来以南地区的战斗仍在进行;在圣奥梅尔以南进攻已有进展;德军几乎完全控制了洛雷托高地,并在阿拉斯以东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至于他们应该向阿拉斯的北面还是东面进攻的问题,必须在第二天即五月二十四日作出决定。在他看来,如果作出停止前进的决定,部队是会很高兴接受的。因此,他建议最后肃清阿拉斯地区的敌人,左翼的机械化部队停止前进,可能时,让索姆河的第二机械化步兵师得到替换。伦斯德将军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下令让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和中路部队向前推进,其他部队则停止前进。  

  在这段时间内有迹象表明,下属指挥官们认为这些指示相当令人费解,其中有些人甚至表示反对。两个装甲军的指挥官古德里安将军和莱茵哈特将军都认为,当务之急显然是迅速前进并与敌军保持密切接触。

  五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面临着另一个重大决定。“大镰刀”计划中实施大包围战的最后阶段,即彻底消灭敌军的阶段,现在似乎到时候了。进攻的最高战略目标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强的领导,特别是A集团军群机动的左翼〔第四集团军〕很快将与B集团军群的左翼进行接触。在组织方面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应事先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是很重要的。陆军总部总司令勃劳希契是完全不能承担消灭敌军的任务呢?还是他出于对不够灵活的伦斯德的某种不满,也许还是因为对较为冲动的包克的同情,他才作出了让B集团军群指挥第四集团军的惊人决定呢?哈尔德将军在日记中写道:“总司令让B集团军群去完成包围战的最后作战行动的决定,将会由于B集团军群司令及其参谋人员的性格而带来很多困难……总司令坚持采取这个决定,在我看来,是一种规避责任的行为。他坚持说,要么他自己从不同侧面去协调向被围敌军进攻的两支部队,要么他就将它们都交给冯·包克指挥。在我看来,前一种方法更为自然也更有魄力,但是他却又充满疑虑。他似乎非常急于推脱责任。当然他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成功的荣誉。”午夜时分,陆军总部的新命令下达到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司令部。参谋总长有意没有照老习惯在命令上签字,以便能使他的反对意见得到证明。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二十时整,从这时起,B集团军群就将负责第四集团军以及在于伊-迪南特-菲利普维尔-阿韦纳-勒卡都-巴包姆-阿尔贝-亚眠一线以北所有部队的战术指挥。应当指出,这是符合五月二十二日的指示精神的。  

  尽管A集团军群司令冯·伦斯德很自然地没有将新命令看作是“这个时候的一种特别幸运”,并且没有忘记让参谋总部的作战部门了解他的看法,而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却很自然地欢迎这个命令,他在日记上写道:“最终还是将结束此一会战的责任交给了一个人手中。遗憾的是没有早些这样做,否则将会节约大量的时间。”  

  在此期间,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已于五月二十日开始了战役〔“红色”方案〕第二阶段的准备工作。而希特勒在接到夺取阿布维尔的报告时表现出的冲动的兴奋,似乎也已转变为对形势有了较清醒的认识。毕竟,敌人在阿拉斯已经证明,如果他们决心有力地采取行动,他们仍能进行抵抗。很凑巧,当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于五月二十一日向希特勒报告战况时,希特勒曾告诉他还得准备打一场长期战争。他表示一旦法国战役成功地结束,武器装备的发展重点应转向建造潜艇和“容”-88型飞机。而一向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作出判断的凯特尔将军,可能还有约德尔,增强了希特勒这样一个观点,即在佛兰德一带的地形确实不适于实施大规模装甲作战。同时,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却抱着个人目的,试图通过延长作战过程来扩大他自己的影响。  

  戈林在波尔赫〔艾弗尔〕附近的铁路上有他的机动的司令部。他显然认为“他的”空军没有在即将来临的伟大胜利中得到足够大的一份荣誉;而这个胜利,终究“将决定日耳曼民族在今后一千年中的命运”。当然,他还对传统而保守的陆军怀着几乎是病态的仇恨。无论如何,他在五月二十三日从明斯特赖费尔他的司令部打电话给元首,试图说服元首相信,现在是德国空军完成它的最高使命的时候了。这个使命就是消灭在法国北部的英国陆军。在空军完成任务后,陆军只要“占领领土”就行了。为了使自己的要求具有说服力,戈林说应当将最后消灭敌军的任务交给“国社党”空军。如果不这样做,那么他,元首希特勒就可能因陆军将领们功劳过大而失去威望。戈林也许就是用这条理由触到了希特勒的最痛处。因此,不难理解希特勒为什么那样热衷于戈林的想法。最高统帅部对此并不十分满意,约德尔怀疑地观望着,并在谈到戈林时说:“他又在信口开河!”  

  五月二十四已上午,哈尔德满意地记录道;“形势正在继续有利地发展,虽然我们的步兵部队要在阿拉斯方向上取得进展仍需要时间。但至少就目前来说,在索姆河以南已不存在危险,因此,我并不认为步兵进展慢会有什么麻烦。除了局部战斗外,我们不必把敌人的抵抗力量估计过高。做什么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必须有耐心,听其自然发展。冯·克莱斯特的集群报告说,敌人第一次取得了空中优势。”哈尔德将军现在让他的副手米特将军去询问第四集团军,陆军总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速包围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他自己的看法是:“一旦我们牢固地占领了高地〔在阿拉斯以北〕,我们就应考虑使用装甲部队越过埃斯泰尔-卡塞尔战线进一步实施进攻,以便与在利斯河向鲁莱尔斯方向进攻的第六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合。”  

  十一时三十分,希特勒来到在夏尔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听取了一次战况报告,并征询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意图。伦斯德强调,步兵应在阿拉斯东部进攻,而机动部队则停留在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以便截住在B集团军群前面撤退的敌军。很显然,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担心冯·克莱斯特战斗力薄弱的装甲集群挡不住正在撤退的英国部队。希特勒高兴地发现无论是伦斯德已经做的还是他建议要做的事都很合乎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表示完全同意集团军群司令的意见。希特勒一再强调他表示同意,并说为了即将采取的作战行动,现在尤有必要节约地使用装甲部队。同时,如果在敦刻尔克周围的包围圈收得太紧,空军的活动反而会受到妨碍。  

  但是,伦斯德正是要在这一天交出第四集团军的指挥权,而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否说出自己的观点或他所知道的元首的观点,这是很值得怀疑的。不过,无论如何,事实上希特勒和伦斯德对形势的断判是一致的,正如他们在前几天中也确实多次取得一致意见那样。  
  在进一步会谈过程中,希特勒因得知从五月二十四日二十时起,第四集团军连同所有机动部队都将由B集团军群指挥而大吃一惊。无论是他还是最高统帅部都不知道有关陆军总部这个命令的任何情况。后来希特勒告诉约德尔说,他认为这个命令在军事上和心理上都是错误的。同时,他对于勃劳希契和哈尔德这样根本改变指挥权却不通知他而感到极为愤慨。他们这样做,也许使他更加怀疑他们对他是否忠诚;所以他立即取消了他们的命令。  

  因此,在五月二十四日,领导集团中出现过一次危机。真正的原因也许是,首先,希特勒同意伦斯德对形势的判断;其次,戈林在前一天允诺德国空军能够完成的任务。这种情况便导致下达了人们乐于接受的十二时三十一分电话指示:“根据元首的指令,第八军和第十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的协同下向阿拉斯东部的进攻应继续向西北发展。另一方面,向阿拉斯西北面进军的部队不应越过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运河防线〕。在西翼,所有的机动部队都停止前进,让敌军去碰撞上述有利的防线。”就这样,希特勒批准了伦斯德的建议,同时显示出他现在已定下决心强行贯彻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使他自己的军事指挥权。希特勒急于在战场上显示自己,以证明他作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决非徒有虚名。  

  陆军总部对元首的新指令吃了一惊,不得不作出新的部署。下午,希特勒还亲自提请陆军总司令注意他的命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都对这种直接干涉作战实施的行为极为愤慨,但他们又能怎么办?五月二十四日傍晚,勃劳希契既不能也不愿意作出新的决定。  

  参谋总长却不这样。意想不到的元首指令对他来说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因为他最终要对作战行动负责,而且他已感到由于希特勒的干涉,能否成功地结束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已有危险,“使用反正面进行歼灭战”的伟大作战思想也受到了危害。他自己反问是否可能通过下达一些补充指示来抵销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同时将勃劳希契和A集团军群拉到他这方面来。哈尔德及其亲信冯·格赖芬贝格上校也许将这看作是他们不顾希特勒的旨意而贯彻他们自己的作战意图的唯一机会。因此,他们在当天夜间用无线电向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下达了如下命令:“补充五月二十四日陆军总部的指示:批准继续进攻到敦刻尔克-卡塞尔-埃斯泰尔-阿尔芒蒂埃尔-伊普雷-奥斯坦德一线为止。因此,保留给德国空军的作战空间也相对缩小。”  

  B集团军群欢迎这个指示,因为它希望这至少能给第四集团军一个向敦刻尔克港口推进的机会,以便阻止盟军仍在那里进行着的海运撤退活动。毫无疑问,它对于没有将最后包围敌军的行动指挥权交给它也深感遗憾。  

  这样,陆军总部并没有明确地下达继续向敦刻尔克进攻的指示。也许它认为,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不需要走那么远,不过它至少又已允许部队采取这一作战行动。无论如何,陆辛总部的指示使A集团军群有机会恢复根据陆军总部的精神来取行动的自由,假使A集团军群并不同意希特勒的决定——爆发战争以来,A集团军群的所有代表都多次强调了这一点。然而,当新的指令于五月二十五日零时四十五分到达夏尔维尔时,高级作战部长立即报告了冯·伦斯德将军和参谋长冯·佐登施特恩中将,他们却一致决定不将这个指令传达给第四集团军,因为希特勒已经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本身。伦斯德认为,现在急需的是首先将机械化集群集中起来,然后才谈得上它是否向前推进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现在根本没有时间来得及与德国空军作出这些新的安排,即使在越过运河防线时可能需要这样做。假如伦斯德在五月二十四日上午的看法代表他自己的意见,那么因为第四集团军无论如何还得交给B集团军群指挥,所以他现在的意图已很明显:由于他同陆军总部对形势的看法有分歧,他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已无视他的直接上级下达的命令。要说伦斯德的态度不同寻常,那只是一种婉转的说法;也许这在德国的现代军事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要理解这一点,可能只有参照当天战争日志中所作的记载:“在法国北部的战斗正接近结束。除了可能会发生纯局部性的问题外,不可能再有任何危机。因此,总的来说,A集团军群的任务可以认为业已完成。”
  
  伦斯德同其他许多人一样显然认为迟早都会由B集团军群肃清佛兰德地区内的残敌。除此而外,他还将他目前日益关切的战役第二阶段的困难看得很大。因此,他似乎认为最好节约装甲部队以待后用。在这个问题上——正如在制定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冬季的作战计划时那样——德国将领们在判断敌情和自己的意图时,他们的思想和感觉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观念和经验束缚之深,是显而易见的。  

  后来人们经常提到,希特勒下达停止部队前进的命令,是“有意给英国提供一条退路”,故意让英国陆军的大部分部队逃走,并且说这是由于相信这样一种“高尚的”行为将使他尔后较容易同英国达成某种和平协议。这种说法只能算作是战后奇谈之一。首先,德国陆军和空军都得到过明确的指示去消灭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 [ 注:请参看《西方战局文献集》第一二一页:“下一个目标是以向心突击来歼灭被围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的军队。” ] 这从希特勒于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傍晚签署的第十三号元首指令中可以得到明证。  

  而且,这种提法也不符合希特勒的一般政治观点。各方面曾正确地指出,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并没有制定一个很明确的战争计划;而且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如此,关于在战争中如何挫败英国的问题,希特勒却已经有了某种相当明确的想法。在他看来,有一件事是相当清楚的:如果战争爆发,德国是不可能“占便宜”的。希特勒也完全明白,恰恰相反,这将是一场生死搏斗,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只有一拼到底。他对敌人并不存在幻想;他知道英国是骄傲、勇敢、坚韧、固执的,并且——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善于随机应变。希特勒不止一次地对他的亲信谈过。他还知道英国人具有“使每一种新情况都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的天才。他从不怀疑英国确有实力,并且他知道这种力量是建立在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有战斗力的空军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认为这支强大的力量也有它唯一致命的弱点——补给。只要切断它的补给来源,就可能迫使它投降。因此,如果德国陆军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为德国海军和空军夺取了较好的作战基地,它也就为最后挫败英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希特勒从一开始就认为粉碎英国的抵抗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封锁,这个看法反映在最高统帅部第九号补充指令中。这个指令规定了如何对敌实施经济战的新方针。德国海军作战局发表评论说,德国的战争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挫败主要敌人——英国。为了取得这个胜利,首先要粉碎其在欧洲大陆上的一把利剑——法国,尔后要不列颠群岛为饥饿所困并使其经济力量从根本上受到破坏。德国只有通过“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战”才有可能挫败英国。  

  根据现有的可靠材料来分析,直至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希特勒仍可使用两种手段迫使英国求和:或者消灭敌方在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力量〔他在一九四○年五月和六月强调了实现这种可能的重要性〕,或者对英国发起致命的经济战。但是,入侵英国的可能性一直到击败法国之后才得到认真的探讨。  

  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勃劳希契再一次试图说服希特勒允许装甲部队前进,但是希特勒拒绝改变他的决心。希特勒指出,他已经将决定权交给A集团军群,而A集团军群司令部也不同意让装甲部队前进,认为装甲部队应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随时投入尔后在南方的作战。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对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见评论道:“今天,在勃劳希契和元首之间就包围战的下一步行动问题又发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争吵。我的计划是让A集团军群对在它前面有步骤地进行退却的敌军发起一次猛烈的正面进攻;这样插入败退之敌的后方就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要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使用机动部队。但现在我们的政治当局认为,最后的决战必须在法国北部而不应在佛兰德一带进行。为了掩饰这个政治目的,却告诉我们说,佛兰德一带的地形由于水道众多,不适于装甲作战。因此,装甲部队在抵达圣奥梅尔-贝顿一线后必须停止前进。我本想让A集团军群当铁锤,B集团军群当铁砧;但现在情况正相反,B集团军群成了铁锤,而A集团军群成了铁砧。B集团军群却面临着敌人有组织的防线,因此,这样做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和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现在寄予很大希望的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却完全要看气象条件如何。由于这种种意见分歧,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结果这比战役的整个组织工作本身还更使人伤脑筋。”  

  一旦德国进攻部队进行内线包围的左翼接到上级命令转入防御,对佛兰德地区的作战行动能否取得成功,就要看北翼的B集团军群各师和第四集团军的右翼能否首先通过向心钳形运动包围并消灭布鲁日以南的敌军,尔后向阿拉斯东部推进。最后,德国空军能否充分有效地使用兵力对付佛兰德地区内的被围敌军,仍是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无论在进攻中的B集团军群的北翼或是南翼,作战行动都没有按计划向前推进;只是在战线的中间地段,德军进攻部队于傍晚穿过鲁莱尔斯-梅嫩公路,并派遣先头部队进入格卢威。此次作战的结果现在使B集团军群司令部认识到,应将进攻重点转到第六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的内翼。  

  但是,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力图切断瓦朗西安-帕吕-杜埃-卡尔万-里尔地区内之敌的作战行动并没有取得特别的成功。在瓦朗西安西南面的德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只能缓慢地前进。事实上,法国第一集团军的部队甚至已经开始在那里反攻了。  

  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在当天傍晚的战况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由于敌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右翼未能越过自布夏安以西沿拉巴塞以东运河至圣韦南特西南面的菲埃里尔一线。冯·克莱斯特集群在菲埃里尔-格拉夫林的运河地段以东各桥头堡停止了前进。第八军的当面之敌在筑垒野战阵地顽强地抵抗着,并且得到强大的炮兵火力的支援。只有第二军的当面之敌在缓慢地退却,但随即又一路战斗着。霍特集群和冯·克莱斯特集群当面的敌人几乎毫无活动。  

  空中侦察报告说,敌军正从库尔特累-里尔地区向北运动。敌军显然并不试图向西突围。第四集团军还认为,在南方战线上,敌军也没有计划实施重要的作战行动来对付德军。  

  五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德国空军使用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兵力对付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以粉碎敌人的最后抵抗,并阻止它们逃往不列颠群岛。所有可使用的德国空军部队都用来一波一波地连续轰炸泽布勒赫、布兰肯伯奇、奥斯坦德、纽波特和敦刻尔克各港口,直接命中港口设施,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在此期间,战况的迅速发展迫使新上任的法军总司令魏刚将军不得不推迟了原计划于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实施的进攻,以便能够在现已分割为南北两面的盟军之间重建联系。无论如何,鉴于缺乏协调和佛兰德地区内的混乱,实施进攻能否取得成功是很可疑的。五月二十四日,新上任的法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布朗夏尔将军〔前任司令比约特将军遭到不测〕会见了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勋爵,讨论了即将采取的攻势中的细节。就在第二天,比利时战线的形势已如此恶化,以致不得不完全放弃进攻计划。德军在库尔特累达成的突贯,迫使戈特勋爵动用了他一直留作预备队的两个师,用来向南面的比英两军阵地的间隙地进攻,以图挽救这条战线。到了五月二十六日,形势已经发展得如此危急,丘吉尔只好被迫同意戈特勋爵立即开始撤回英军的建议。因为敦刻尔克周围的防御阵地已经四面八方受到威胁,继续坚守显然是不可能了。早在五月十九日,就已经为撤退某些个别部队采取了初步预防措施,现在则加快了大规模撤退的准备工作。五月二十六日十八时五十七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代号为“发电机”的作战行动,第二天便完全展开,佛兰德地区内的英军和法军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撤退。撤退于六月四日完成,一共撤走了三十五万盟军部队,可供日后作战之用。盟军部队是逐步退往海滨的,沿途进行着后卫战斗,在东、南、西面保持着掩护战线的完整,稳步退入敦刻尔克地区。盟军拼命地守住周围防线,直至绝大多数部队都已撤走为止——虽然所有物资装备都不得不放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21:28 | 只看该作者
允许装甲部队再次前进的命令  

  五月二十六日上午,哈尔德无可奈何地写道:“我们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都停在贝顿和圣奥梅尔高地上纹丝不动,好象它们已经在地上生了根。根据上头的命令,不允许这些部队实施进攻。按照这样的速度,可能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扫清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而这必将会大大破坏我们的威信和影响我们未来的计划。”哈尔德还在这天上午写道,勃劳希契很显然正在火头上,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在B集团军群进攻的正面上,敌人正在谨慎而有步骤地进行撤退因而能进行顽强的抵抗,而A集团军群本来可以很有效地攻击敌军后方,现在却在原地不动。显然,在这段时间里,伦斯德本人也感到疑虑,他便前往霍特和冯·克莱斯特两个集群视察情况,以便重新考虑是否应当允许机动部队继续前进。  

  同时,A集团军群司令部也开始在作进一步的考虑。无线电监听报告说,在索姆河以南有强大的敌军正在集结;并且,这些部队同在里尔、杜埃和圣阿尔芒附近作战的敌军保持着经常的电信联系。从加来和其他海峡港口还接到了有关敌军企图登陆的报告。这意味着敌军可能作最后的尝试,也许通过向心攻击在南北两支被分割的部队之间重建联系。  

  尽管A集团军群司令部并不把这种情况着得那么严重,但是为了能够在尔后向南方的进攻中取得充分的行动自由,首先在法国北部进行决战以便尽快胜利地结束那里的战斗,似乎是很可取的方案。因此,A集团军群首次认为,根据现在的形势,有必要沿贝顿-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再次使用机动部队。有各种理由可以设想,A集团军群的想法很快地报告了希特勒。他的副官施蒙特上校与A集团军群作战部的冯·特雷斯科夫中校既是亲戚又是密友,彼此经常用电话联系,因而也就缩短了通常通过官方渠道交流情况的过程。还有什么能比通过这种非官方渠道获得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新命令更为简便呢?A集团军群五月二十六日的战争日志有下述重要记载:“这些讨论最终使元首准许冯·克莱斯特集群向东前进。”希特勒的决定也许还得到下述战况报告的加强。报告说,无论在面临着有组织而完整的敌军战线的B集团军群北翼,还是在阿拉斯以东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德军的进攻实际上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还有一份报告说,在此期间有六艘满载着撤退部队的大型运输船离开了敦刻尔克。  

  十三时三十分,勃劳希契将军受到希特勒的召见。一小时后,他兴致勃勃地返回陆军总部说:元首虽然仍有某些保留意见,但他终于下令向敦刻尔克前进,以阻止敌军从那里撤退。最高统帅部已经用电话将这些指示通知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  

  这样,陆军总部就在十五时三十分下令装甲部队再次投入战斗。A集团军群接到命令,要将它的装甲部队推进到离敦刻尔克相当近的地方,以便炮击公路和铁路上的车站,防止敌军运输船在夜暗的掩护下撤走部队。同时,A集团军群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向东推进,以包围敦刻尔克港。步兵部队要向敦刻尔克南面前进,使巴耶尔-卡塞尔-贝尔格公路受到有效的炮火封锁。A集团军群的二至三个装甲师在必要的机械化部队支援下,将在巴耶尔和阿尔芒蒂埃尔之间进攻,以便同从东向伊普雷进攻的B集团军群会合。A集团军群的另外两个装甲师则将从拉巴塞以南地域经过塞克兰向图尔内前进。这支进攻部队将切断仍在里尔以南地区坚持战斗的敌军,并同图尔内以西的B集团军群建立联系。B集团军群则将根据其总的进攻计划继续前进。  

  最后,事情就这样决定了。然而,在机动部队准备好向前推进,进攻敦刻尔克和卡塞尔周围的高地之前,已经又过了十六个小时。一些机动部队正在休息,另一些则在进行修理和保养工作,或者在进行重新编组;而在这些部队准备好开拔之前,还必须起草一些新命令,制定一些新目标。  

  总的来看,德军在五月二十六日的进攻并非很有效。在第四集团军右翼,第八军的部分部队已突入布夏安,在布夏安镇两侧扩大了桥头堡。在B集团军群地段,第十八集团军以及第六集团军的翼侧部队没有取得预期中的很大进展。他们的攻势逐步减弱,而敌人的抵抗仍很顽强。不过,德军最终还是抵达了登特格姆-默尔贝凯-艾斯格姆一线。第四军是唯一真正取得进展的部队,它在傍晚时抵达了齐勒贝克和科明之间的伊泽尔运河,并且已向达迪泽勒一帕申德勒地域赶了一半路程。根据这种情况,第六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将军决定封锁里尔要塞地区的北面和东面,并使英军在克默尔两侧直至雷姆森林陷入钳形攻击,同时使用右翼击败在鲁莱尔斯的敌军。他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制服比军,与正在向克默尔推进的冯·克莱斯特集群取得联系,同时尽快在里尔以北封住包围圈。他还将进攻重点完全放在第十一军和第四军方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22:22 | 只看该作者
夺取敦刻尔克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从格拉夫林至卡尔万的德军部队〔A集团军群〕终于再次进攻,向东北方向运动。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直至中午,这些部队仅在杜埃地区取得了缓慢进展,但在贝顿附近前进得较快。在巴耶尔与海滨之间似乎进展更快。”第六集团军在伊普雷方向上显然也取得了进展。敌军的抵抗正在逐步瓦解,不过这是个缓慢的过程。不应忘记敌军有四个集团军被包围在佛兰德地区内,他们已弹尽粮绝,但除了坚持战斗别无他法,尽管这显然也长久不了。  

  可以肯定,五月二十七日的战斗十分清楚地表明,英军力图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每一处阵地。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其东、西翼侧的完整,以便使部队能大规模地沿里尔-阿尔芒蒂埃尔-巴耶尔-贝尔格公路向加来海峡沿岸港口撤退,并从那里乘船离开。

  第四集团军在当天傍晚向A集团军群所作的战况报告中说,已抵达梅维尔-埃克-卡塞尔-韦斯特莱德林格姆-博勒泽尔-格拉夫林一线的冯·克莱斯特集群,与正在利用德军旧野战工事、并得到配置在阿兹布鲁克和卡塞尔以东山坡上的炮兵支援进行顽强抵抗的优势敌军发生了接触。凑巧,那里的地形条件又不允许充分使用装甲部队。  

  在实施进攻的各军二十七日所作的战争日志中,特别是在装甲军这一天的战争日志中,都记录下由于各装甲师两天内被迫休息,作战行动正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进攻部队试图渡过现在有敌军顽强防守的拉巴塞运河,遭到了严重伤亡。与此同时,敌人正在加紧部队登船工作,将他们运回英国。这天下午晚些时候,第四集团军司令部要求A集团军群派遣第二航空队轰炸奥斯坦德和加来海峡沿岸其他港口,阻止敌军继续撤退。A集团军群的作战处长布卢门特里特上校答复说,戈林元帅已经命令德国空军攻击敦刻尔克,阻止敌军继续撤退。

  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布伦内克将军曾对仍由敌军占领着的加来海峡沿岸港口的情景作了如下描述:“大型舰船迅速驶靠码头,跳板一搭上岸,人们就蜂拥而上。所有的物资和装备都丢光了。”他毫不掩饰地对A集团军群的作战处长说,但愿我们不会再与这些一旦得到休整并再次充分装备的军队交战。几小时后,布伦内克将军又报告说,敌人的撤退仍在加速进行,并再次提议尽一切可能阻止或至少干扰敌人的撤退行动;比如可以使用低弹道武器。午夜过后不久,第四集团军司令向冯·克莱斯特将军报告,用来炮击敦刻尔克的炮兵部队将于二十二时到达。它正在加速前进。在此期间,敌军已在索姆河战线发起了一两次反冲击,以减轻德军对现已进入高潮的“发电机”作战行动的压力。  

  五月二十七日,B集团军群成功地突贯了敌军在蒂尔特以南的防御阵地,从而破坏了在那里作战的比利时部队的完整性。这是对比军的最后一击。它导致比利时陆军投降〔降书于五月二十八日十时签署〕。然而,德军从西面和东面的进攻仍只取得了十分缓慢的进展。对敦刻尔克的包围圈只是在逐步缩小,但还不足以制止敌军继续撤走部队,敌军正在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一后撤行动。事实上,直至六月四日九时四十分,第十八集团军的第十军才报告说,经过九天的艰苦作战已经夺取了这个港口。冯·包克将军和哈尔德将军都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已经夺取了此城和海滨!”——只是还必须遗憾地补充一句:“英国和法国部队都走了。”  

  问题显然是,为什么德军没能更迅速地夺取这个目标?下述种种考虑也许有助于提供一个答案。首先,在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期间,盟军充分利用了这个喘息时机,从中取得了各种可能的好处。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盟军在这段宝贵时间里巩固了他们在西部、特别是在东部的防御阵地。在加来海峡沿岸战线,这段喘息时间足以使盟军重新组织兵力和建立一条有效的防线。顺便提一句,英国人很明白他们在东部的阵地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应付比利时陆军瓦解的情况。可以肯定,当戈特勋爵将他一直留作预备队的两个师〔第五师和第五十师〕投入伊普雷以南作战,以支援他与比军连接的战线时,他确实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样做,他才使盟军的大多数部队有可能通过一条狭窄的走廊撤退到敦刻尔克港。而且,还必须强调,盟军部队作战很英勇,他们确实继承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德军留下深刻印象的传统。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是盟军勇敢地保卫了布洛涅和加来。这迟滞了德国第十九军对敦刻尔克的进攻好几个小时,而这几个小时是很关键的。  

  但归根结蒂,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德军自已犯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造成了最后的结局。首先,德军错误地将佛兰德地区看作是一个次要的战场,过早地转移了进攻重点:事实上,德军很晚才认识到佛兰德地区的战略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几乎到最后德军才弄清这个地区内到底有多少敌军。德军当时估计只有大约十万人。五月二十七日以后,德军较高级的司令部都越来越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步作战计划的各项任务上,因而没有多少时间来考虑敦刻尔克。  

  总之,伦斯德在战后〔谈到敦刻尔克时〕强调的作战原则,“先结束一个作战行动,然后再开始考虑下一作战行动”,在当时未曾得到充分的重视。结果,德军没有以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来实施佛兰德之战。  

  而且,在向加来海峡沿岸实施突贯后,将第四集团军置于B集团军群指挥之下也许更切合实际一些。而这正是勃劳希契所希望、却为希特勒所反对的。如果那样部署,A集团军群就可以守在索姆河一线可攻可退,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向南面,并且有七十一个师显然过于疲劳。如果所有对佛兰德地区作战的部队都由冯·包克将军指挥,那么德军夺取敦刻尔克城和港口也许会更快、更容易。要是真这样做,还可能避免因两个集团军群挤在一个狭窄的通道中前进而造成的某些混乱。而且,德军没有使用上加强的一翼〔冯·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实施外线包围来首先从北面封住包围圈——敦刻尔克就紧挨着这个开着的网口,却逐步从南面〔里尔附近〕调动部队,这肯定也是一个错误。另一方面,德军最初的那股锐气可能已有所减弱。在经过不间断的激烈战斗和强行军之后,他们开始感到有必要进行休整。他们过早地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上,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专心致志实施敦刻尔克的作战行动,各有关单位也不愿将所有兵力兵器都投入战斗。尤其是第十六军和第十九军更是如此。在战斗进入高潮之前,机动部队早已抽调。最后,德国武装部队的统帅们都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空军的能力和效力。德国空军部队威力的限度第一次明显地暴露出来,他们“战无不胜”的神话也破产了。  

  德国空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⑴ 从五月十日起连续不断地执行各种任务;  
  ⑵ 所赋予的任务太突然以致并非所有现有的部队都能迅即投入战斗;  
  ⑶ 战略空军部队轰炸定点目标有困难;  
  ⑷ 战术空军部队的补给提供得不很顺当;  
  ⑸ 尤其是,气象条件妨碍空军作战〔有两天半的时间气象条件不宜于飞机起飞〕;  
  ⑹ 战略空军部队从佛兰德地区撤得太快;  
  ⑺ 英军的顽强抵抗;  
  ⑻ 可能使敌人在物质上蒙受重大损失,但不可能使其在人力上蒙受惨重损失〔对海滩的轰炸战果甚小〕。  

  德国军事统帅们犯下的错误——肯定不止是那著名的“停止前进”的命令——正如我们所概述的,连同盟军所进行的顽强战斗,才是德军“黄色”作战方案为什么没有达到战术目标的真正原因。英国远征军的大多数部队虽然丢弃了装备,但都能安然无恙地返回在不列颠群岛的基地;而德国陆军却由于没能赢得一场歼灭战,只得以一次“平常的胜利”来安慰自已。  

  然而,如果假设德国所取得的胜利是一场“全胜”,则英国可能会准备签署和约,而德国没有取得这样的胜利,因而也就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说这几乎已经到了胜利在握而又丢失的程度,那也未免言过其实。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德国陆军在佛兰德打赢了一场歼灭战,丘吉尔政府仍会全力战斗下去。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敦刻尔克之战过分戏剧化,或者夸大其对尔后战争进程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22:57 | 只看该作者
展望  

  德军各师尽可能迅速地进行了重新编组,并在六月五日作好了实施“红色”作战方案的准备。“红色”作战方案的目标是消灭“在法国残留的所有盟军部队”。作战行动计划分三个阶段连续实施。德军将朝东南方向从兰斯两侧、巴黎与阿尔贡之间实施进攻;消灭在巴黎一贝尔福一梅斯地区的法国军队。并通过结合实施正面进攻与迂回包围进攻,摧毁马其诺防线上的阵地。  

  在即将到来的法国战役的第一阶段,德军将首先通过快速的向心进攻将伤亡惨重并已基本丧失斗志的敌军赶回南方和西南方,尔后再将其推回东面的防线。六月十四日,德军未经战斗占领了巴黎。迄今为止一直在德军南翼待机未动的C集团军群〔冯·李勃将军指挥〕也参加了战斗。在很短时间内,其第一集团军和第七军突破了人们认为是坚不可摧的筑垒线。六月十日,意大利在它的轴心国伙伴所取得的军事成就的鼓舞下站到德国一方参战,并在阿尔卑斯山区发动进攻,但却遭到了失败。  

  然而,由于德军的进攻,法国的形势迅速恶化,在几天之内就显得毫无希望了。六月十七日组成的贝当政府,除了投降以外没有别的选择。降书是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在贡比涅森林签署的。德国就在这样一次史无前例而又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决定性地打败了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顽强抗击它的勇敢的敌人。  

  希特勒现在成了西欧和中欧较大部分的主宰人物。很自然,在这个伟大的胜利时刻,德国人民大大增强了自信心。潜在的危险在于,很少有人此时能合理而清醒地估计各种军事上发展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希特勒如此。总之,帝国的领导集团未能从这次伟大的军事胜利中取得任何真正的政治利益。一切发展太快了,重大错误也就明显暴露出来:英国既没有被打败,它也不准备投降。相反,它似乎比以往更加坚定了竭尽全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由于希特勒不想以政治手段结束这场斗争,他就要寻求以武力来满足他的庞大野心的方法。作出重要的、甚至是命运攸关的决定的时刻迅速到来了。  

  对于德国军事当局来说,敦刻尔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希特勒深信,通过敦刻尔克之战,他已经向全世界显示了他“在军事上战无不胜”。难道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设想已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胜利吗?这次战役还使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纳粹党的宣传机器也在大吹大擂毫无顾忌地竟把这一个别事例夸张为战无不胜的神话。这就是希特勒军事狂妄症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因素对德国的战争指导产生了越来越恶劣的影响。而且,正是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首次强迫陆军总部接受他自己的军事观点,而在关键时刻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权直接交给一个与他意见相同的下属司令部,无论如何,这是导致后来在德国的军事指挥中造成严重混乱的重要一步。传统的指挥体系终于逐渐解体;实际负责指挥作战的军事机构〔陆军总部〕不仅遭到破坏和压制,最后甚至完全被取消——这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十分可怕的后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24:06 | 只看该作者
不列颠之战[注]  
卡尔·克勒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法国沦陷之后,德国的军事力量达到顶峰,在欧洲大陆上已不再有武装的敌人了。然而在丘吉尔有力而坚定的领导之下,英国拒不考虑投降。相反,它还拼命加强其防御力量,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四处奔走努力寻求新盟友。结果,德国领导人也许有过的尽快达成各方均可接受的一个折衷和约的一切希望——尽管此事从未认真考虑过——顿时破灭了。德国只有准备进一步诉诸武力,才能保住它至此所取得的成就。因而,德国领导人认为,德国必须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否则就会丧失政治上的主动性 [ 注:保罗·戴希曼将军主管的德国空军研究组在档案里搜集了一整套最全的空战资料,其中还包括很好的原始资料。该研究组隶属于汉堡一布兰克内塞的国防军指挥学院。这些档案材料由格雷弗拉特中校管理。本文作者对他们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 。  

  这个问题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从速拟制一个在英格兰登陆的计划 [ 注:在这方面,请参见惠特利和克勒编写的几乎同时出版的两本著作。书名已列在书目中。 ] 。希特勒开始有些举棋不定,最后终于同意把海上入侵英国当作一个现实的可能性来考虑。然而,他手下的海、陆、空三军将领随着必要的计划与准备工作的深入进行,却越来越意识到海上入侵之艰巨。鉴于德国海军力量薄弱,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空军首先能在英吉利海峡一带及英格兰南部成功地取得制空权,或至少取得明显的空中优势,海上入侵才可能成功 [ 注:本文中,“制空权”指的是,敌方的空军不是被摧毁、削弱,就是不管什么原因再也不能实施有效而有组织的出击。与此同时,“空中优势”指的是,一方或另一方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集中兵力所赢得的制空权。 ] 。这样,在英国上空的空战就变得直接与海上入侵的计划有关。然而开始时,德国空军将领们却跟整个陆海军以及最高统帅部的将领们不同,他们不全然从准备海上入侵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自己的任务。相反,正象我们以后会看到的那样,他们倾向于把他们对英的空战看成是自己单独筹划与实施的,虽然毫无疑问,他们在选择目标时,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也考虑了海上入侵。  

  在进攻波兰和法国期间,德国空军发起攻击之时也是德国陆军入侵开始之时。德国空军迅猛的攻击很快就摧毁了波兰空军。法国空军从一开始就被削弱以致在整个作战期间,德国空军即使不是享有完全的制空权,也是一直享有空中的优势。也就是说,在敌空军被摧毁或至少被削弱、它的地面部队被打垮之后,德国陆军随即在空军的直接支援下发起攻击,占领敌空军机场。这一套作战程序显然不能用来进攻英国,所以空战——一言以蔽之——就采取了意大利空战理论家杜黑将军所预言过的方式:空军实施攻击而其他兵种则采取防御措施,虽然当时谁也没有杜黑在创建其理论时心目中所设想的那种武器装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企图以空军来削弱敌军,使其尔后再也不能进行任何有力的抵抗——事实上甚至还希望单实施空战就能迫使敌人求和。  

  在德国胜利结束法国之战到其空军开始对英国实施攻击之间,前后有七周时间。这七周时间均被德国空军用来对其地面部队加以必要的扩充,以便能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同时还对空军中队的部署进行变更并向他们介绍有关目标的背景情况等等。可是,奉命进攻英国的那些航空队和空军军的指挥官也要利用这段时间来制定攻击英国的计划,这本身就充分证明法国之战结束以后,德国空军作战局对于如何有效地实施对英国的空战仍无主意。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事态的真相,我们首先必须看一下实际存在的这样一些对英空战计划,并了解一下德国空军总部怎么会如此胸中无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2:25:45 | 只看该作者
德国空军的计划  

  英国早晚有可能成为德国的仇敌,这点早在一九三七年六月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冯·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所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就考虑到了 [ 注:关于此处的资料来源,以及到法国之战结束时对英空战的准备与实施的所有详细资料请参见克勒编写的《1940年德国计划登陆英国的“海狮”行动》一书中的第31至50页。 ] 。因为德国领导人十分清楚,假若英国参加对德作战,德国的军事形势即使不会变得全然不可收拾,也会极大地恶化,所以希特勒准备尽最大努力来确保英国中立。然而,为了以防万一起见,他还命令德国陆、海、空军的领导人制定作战计划,以便在外交途径不能说服英国坚持中立时付诸实施。可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霍斯巴赫备忘录中并没有关于对英作战的细节。希特勒确信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一旦爆发战争,英国也会保持平立。  

  一九三八年五月三十日,德军对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作战总计划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尤其是要尽快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预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以便将一个既成事实摆在其他国家面前,使任何干涉都无济于事。假若在西线发生冲突,则规定采取纯防御性的行动。一九三九年四月三日下达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一九三九——一九四○年的相应指令中,只是规定了在与波兰交战的情况下,西线才采取防御性的空中行动。然而,该指令却有个补充规定,即要求海、空军破坏敌人的经济。空军便奉命作出规划来摧毁敌人的粮食、原料及工业生产(其中包括军工生产)的基地。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向他的军事将领们谈了自己的某些想法,这些想法后来就成了进一步制定作战计划的基础。其要旨是,由于英国完全依赖进口,只要切断它的供应线就能迫使它投降。这表明,不是单靠空军的行动就能迅速取得胜利的,而是还要靠摧毁英国舰队和切断它的海外补给线才行。假若英国干涉德、波之间的战争,那么德国陆军就要占领重要的地区以作为德国海空军袭击英国的基地。通过占领荷兰、比利时,并在战场上打败法国,德国陆军就能为战胜英国创造首要条件。因而,希特勒的这些想法就成了德国发动战争的基本思想,而且一再占有显要地位。这就是说,只要切断英国的海外补给线就能打败它。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大大改善了德国的军事态势。可是即使在这么晚的阶段,德国仍然没有在西线发动攻势的计划,而只有一些单纯防御措施方面的计划,以防英、法干涉德、波战争。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德国的军备仍不充分,无疑远不能满足一场大战的需要。陆军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组建完毕,海、空军的目标则更远。与苏俄签订条约之后,希特勒确信,最坏也无非是在西线对付一个正式的宣战而已。从德国军备不足(这当然对希特勒不是什么秘密)这个角度,也只有从这个角度他进攻波兰的决定才能为人所理解。戈林在一九三九年八月曾企图保持和平;在听到进攻波兰的日期已最后确定以及英、法已对德宣战的消息时,他连续发表了感情冲动的讲话。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对于德国空军在进攻性战争中的弱点他是了如指掌的。作为德国空军总司令,他对其空军能力的估计是以第二航空集群(后来改为第二航空队)和空军参谋总部负责搞的详细研究材料为依据的。  

  一九三八年初,德国空军仍没有对英的空战计划。直到一九三八年二月中旬,它才命令第二航空集群拟定作战计划,以防英国干涉西线的战争。当年秋天,第二航空集群提交了两份备忘录,明确指出对英的空战只能起消极的作用,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战争的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备忘录还指出德国现有轰炸机的航程有限,不能从德国的弗里西安基地起飞对英进行有效的空战。备忘录进一步指出,为此很有必要在荷兰和比利时建立基地。饶有风趣的是,一直到战争爆发,德国空军也没有进行通常的图上战术作业,以检验对英空战的可能性。  

  德国空军作战局撰写的并于一九三八年八月提出的对形势估计的报告,十分清楚地表明空军以后会以什么方式展开对英空战。该报告宣称,在现有的情况下,决不可能指望通过德国空、海军对敌战争经济的破坏来解决战斗。因此,德国空军的根本任务必须是确保地面部队作战的主动权。  

  一九三九年五月德国空军参谋总部第一处(作战处)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某些宝贵的启示。该报告明确地指出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现有的人员数量、装备及训练素养都不可能使其迅速解决对英的空战。同时它还指出不可能通过对英国海外补给线的空袭来解决战斗,因为英国所有西部、西南部的重要港口都是在德国飞机的航程之外。由于英国加强了防空力量,德国空军也不可能指望通过对伦敦的恐怖性空袭来解决战斗。相反,这种空袭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进一步激发英国国民的抵抗意志。该报告认为,为尔后总攻击创造较好条件起见,在与英国战斗机部队的决战中,德国空军获胜的希望不大,因为情况有利于防御一方。进攻一方的损失可能极为惨重。总之,该报告是以怀疑和忧虑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样式的空战的,因为它有利于敌人,并使德国空军对空袭英国真正重要目标的注意力分散了。该报告又说,对英国空袭最有利的目标是它的航空工业。对港口设施及油库的空袭可能也是有利的。一九三九年七月九日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接到了上级根据该研究报告所作的指示,即一旦爆发战争,它应如何对英国展开空战。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均为军事工业区及补给中心。  

  一九三九年七月,德国空军作战局情报处处长施密德中校向戈林递交了一份有关英国空军实力的详细情报资料。该资料指出,假若英国皇家空军得以进一步按步骤向前发展,到一九四○年它就可能跟德国空军一样强大。取得对英空战胜利的首要条件是要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以及向它提供补给的航空工业。只有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才值得对英国的港口、海港、船舶进行空袭。再者,摧毁这样重大的目标将要求德国空军拥有强大的力量。任务如此艰巨以至不可能规定结束战斗的期限。该情报资料最后还指出,由于英国人具有尽人皆知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又普遍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因此单进行空袭不可能使其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从海上入侵并占领不列颠群岛。该情报资料显然很准确地预料到一九四○年的事态发展。战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资料,几乎千篇一律地指责德国空军对自己的任务掉以轻心,夸大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事实上,德国空军对自己能力的看法非常客观,而且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弱点也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  

  以上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空军领导层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对以后不列颠之战中所发生的一切显然有直接关系。  

  从攻打波兰开始到不列颠之战爆发这段时间内,德国以空军攻打英国只是逐渐强化的。在打败波兰之前,德国领导人极力避免在西线作战,所以当时严禁攻打英国。众所周知,对伦敦这个城市的任何攻击完全取决于希特勒一个人。他只允许对英格兰中部及南部地区进行气象侦察。一九三九年九月十日他下令准许德国空军对胆敢进入德国海军基地或布雷区附近水域的英国海军舰队进行空袭。同年十月十八日他又被迫许可对停泊的敌海军舰队进行空袭。可是直到十一月一日德国空军才获准攻击敌海上运输船队。十一月底德国空军作战局讨论了对英国空袭的可能与效果。讨论毫无结果,原因是惧怕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领土进行报复。甚至在英国皇家空军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袭击了威廉港之后,希特勒还下不了对英空战的决心,因为他认为总的形势并不有利。一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采取某些海空措施以配合即将在西线发起的攻势,但同时又谨慎地指出:“为顺利进行这场战争,最好不要对英进行大规模的空战,除非获得合适的基地和拥有遂行此任务的强大力量。”  

  很显然,只要坚持这种观点,就可能一事无成,特别是德国空军若要从德国北部基地出发对英国发起空中攻击还要对付巨大的困难。只有在德国胜利地结束西线攻势之后,形势才会根本改观。  

  希特勒郑重指出德国不利的地理位置,以此来解释进攻荷兰、比利时及法国的必要性。要想有效地开展空战及潜艇战,这些国家的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潜艇和飞机都要经过远征才能进入战斗。一旦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北部沿海部分地区处在德国控制之下,德国在与英国交战时的处境就会大大改善。在关于如何实施作战的第六号指令中有一段重要的话,十一月二十九日希特勒再次强调指出,打败德国主要敌人英国的最好的办法是切断其补给线,破坏其生产。假若德国陆军能夺取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部分地区,那么海、空军就很可能完成这项任务。这段话再次强调了对英作战的根本思想:只要完全切断了英国的补给线就能瓦解其抵抗意志。  

  就德国作战计划及其付诸实施的日期开会进行的讨论,很清楚地反映德国在一九三九年进入战争时对于如何进行这场战争没有明确的设想。当英国一拒绝希特勒于一九三九年秋进攻波兰结束后提出的和平倡议,希特勒就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显示德国的力量,以使英国醒悟过来,促使其签订和约并默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这种力量的显示就是要在军事上打败在欧洲的西方盟军。希特勒认为,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宣告结束。德国又没有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来说明如何进行这种显示。尽管如此,希特勒仍深信只要德国的力量一显示,英国就会醒悟过来。事实证明,他错了。尽管英国在欧洲大陆被打败,它的盟国也被打败,但它仍不准备善罢干休。德国在波兰、挪威及法国的胜利也无济干事,所以最后只能专门对英国本土直接发动进攻。  

  顺便提一句,打垮英帝国不是希特勒总的政治意图的组成部分。他十分清楚地看到,英国的垮台对德国不会有什么好处,而其他国家倒很可能从中渔利。所以,在他转而考虑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时还相当犹豫不决。甚至当他差不多要下决心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时,他仍然忧心忡忡,担心他认为他能看到的来自东方的危险对德国有威胁。一则,德国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再则,俄国人越来越多的要求也使他很不安。他那活跃的想象力无需多少提示就可想象得出,假若德国完全陷入对英国的海上入侵,因而无力阻挡来自东方俄国的进军,那将会出现多么危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又鉴于他十分担心任何军事挫折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他坚持在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之前,一定要消除一切可以避免的冒险。最后,他决定不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因为在他看来,确保登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不可能得到的。  

  甚至在进攻法国胜利结束之后,德国显然还没有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下一步的计划——九四0年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并在它的领土上打败它——不得不匆匆忙忙拟出。希特勒确实是个性急之辈,因为他在心目中早已为一九四一年确定了一个庞大的目标,即摧毁苏联。我们必须记住,不列颠之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这里我们用不着细谈在英国进行登陆的计划与准备,然而我们一定得考虑不列颠之战与“海狮”行动(海上入侵英国之代号)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尤其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即对英国展开空战是作为海上入侵的准备呢,还是单由空军进行空战来解决不列颠之战。所以,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结束西线攻势之后到不列颠之战开始这段期间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  

  一九四○年六月三十日,即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后八天,戈林下达了对英空战的总指令,摘要如下:  
  “在德国空军被用以攻打英国时,要求第二、第三及第五航空队之间在统一步调和目标选择上实行最密切的协作。所以,一般说来,对各航空队下达的指示将包括明确的目标及发动攻击的时间。这样做,除可给敌人造成物资上的损失外,还可望通过让空军同时承担尽可能多的不同任务来突破敌人的防御。

  一旦这些部队在新基地重新进行部署,得到高炮和战斗机的充分掩护并改进不间断补给和命令有效传送的安排,他们就会对德国空军总司令不断确定的目标或目标群开始实施有组织的袭击。在此之前,除了使部队完全作好准备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a)对英国的攻击要局限于比较小的兵力对工业目标和皇家空军目标进行扰乱性的袭击。此类袭击要在能达成突然性的合适气象条件下进行,而且是以单机或双机在昼间进行。要想使此类作战行动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地图上根据目标诸元对所要攻击的目标进行非常认真的研究。暂时要尽可能避免对居民的严重杀伤;

  (b)要向机组人员系统地介绍新作战地域的情况。侦察飞机和出击的小型编队将同时试探敌防御的实力与编成。

  1.目标

  在重新进行部署并作好充分准备后,德国空军将以下列任务为目标:

  (a)通过打败敌之空军,摧毁其地面部队,破坏其航空工业,为成功地打击敌之军事工业及补给线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保卫德国自己的生存空间;

  (b)通过袭击港口与海港设施,以及攻击给英国运送补给品的船只与为其护航的军舰来切断英国的补给。

  这两项任务要协同进行,不能单独处置。只要放空军存在,空战的最高原则必须首先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对其进行攻击,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不管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

  这份总指令明确指出,在打垮英国皇家空军之后,德国空军的目标将是攻击英国的补给机构及军事工业。然而,德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在完成必要的准备之前就开始这种攻击是不明智的。首先必须建立起足够的空军地面部队,然后还必须将该部队重新进行部署。只有彻底作好了这些准备,德国才能取得对英空战的胜利。所以说,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要对付的困难,可是缺乏的是——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方面是屡见不鲜的——对德军与盟军双方的形势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  

  七月十一日,戈林下达了进一步指令。这次指令要求对英国船只进行袭击,广泛地实施扰乱性袭击,以及向机组人员介绍他们新的目标区域。

  七月二十一日,此时已晋升为德国元帅的戈林会晤了第二、第三及第五航空队的司令官。他指示他们,在真正的空战开始之前,德国空军只能派小部队攻打英国。大部队只能用以攻击运输船队及在斯卡帕弗洛的英国海军舰队。首先要攻击的地面目标应是英国的航空工业。颇为有趣的是,戈林明确地禁止他的飞机轰炸英国南部海岸港口与海港设施,因为下一步海上入侵部队登陆时要求这些设施完好无损。这表明不列颠之战与拟订的“海狮”行动之间的联系。在讨论如何使用第九空军师时,他也明确禁止沿英国南部海岸布雷。因此,很显然在这个阶段,德国空军考虑到了在英国实施登陆的可能性,并为此正在选择其目标 [ 注:德国空军作战局1940年7月21日的会议记录。 ] 。  

  德国空军作战局早在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就了解到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在讨论海上入侵的准备事宜。后者的技术参谋弗赖赫尔·冯·法尔肯施泰因少校要求空军作战局仔细研究一下过几天就要提交给希特勒的那些最高统帅部的方案。空军参谋总长汉斯·耶顺内克将军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他认为,希特勒这时并不打算越过英吉利海峡。可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德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指令,这些指令无可置疑地表明,希特勒要求马上就作好海上入侵英国的准备。然而,实施海上入侵的最重要条件仍然是取得在英格兰南部的制空权。  

  如果说德国空军总部所下达的指令最初总是不反映海上入侵的意图的话,那主要是因为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乃德国空军作战首要而重大的任务。这一任务一旦完成,鉴于空战的特性,突然变换攻击的单个目标和改变主攻的方向便成为可能。然而,德国空军还正式自行担负起取得英格兰南部制空权和重创英国舰队的任务,其中包括那些陆、海军强调为海上入侵重要条件的目标。  

  关于后一项目标,七月二十一日戈林添加在七月十一日列出的目标单上,除对英吉利海峡及英国东海岸的运输船只进行攻击外,他规定还要尽可能攻击英国舰队。然而,德国空军的主要攻击目标照旧不变。航空工业只是作为辅助性的攻击目标。初期作战的目的是给英国战斗机部队的士气、物资及人员以沉重打击致使其一蹶不振。一旦达到此目的,轰炸机及俯冲轰炸机就能在有利得多的条件下攻击英国皇家空军的地面部队。  

  不列颠之战拖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开始,原因很多。一则,攻打法国及佛兰德期间,德国空军负担沉重,力量自然受到了削弱。例如,它拥有的前线轰炸机由一九四○年三月三十日的一千一百零二架减少到六月二十九日的八百四十一架,而且还损失了六百三十五架,尽管这个数字包括了损坏程度超过百分之十的所有飞机。到开始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战时,可用以作战的飞机又一次增加到九百四十九架。在四、五、六这三个月中,德国空军共损失了二千七百八十四架飞机,其中包括二百三十一架近程侦察机、一百零六架远程侦察机、五百七十九架战斗机、二百一十六架双引擎战斗机及夜间战斗机(“梅”-110型和“容”-88型)、九百七十六架轰炸机、一百八十七架对地攻击机、二百四十二架运输机、九十架水上飞机以及六十七架通信飞机 [ 注:本文引用的关于实力、部队使用、损失等方面的数字以及其他所有情况,均取自于德国空军研究组(隶属国防军指挥学院)档案里那套完整的原始资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空军参谋总部的一些研究著作以及1940年8月1日到1941年6月30日对英空战的战争日志。 ] 。这时德国空军的初期目标是集结必要的空军地面部队,并对其进行人员和装备的补充。二则,很多部队仍然驻扎在遥远的德国机场上,要等到西线新占领区的机场经过扩建可接受他们时,他们才能调到西线来。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  

  在这紧张的准备阶段,总的来说,德国空军是有节制的,只是对铁路、码头、仓库、飞机制造厂及机场进行了扰乱性袭击,尽管第九空军师也被用来在港口、海港及河口附近水域布雷,并对运输船只实施攻击。一九四○年七月德国空军出动五千三百七十六架次(不包括战斗机出动的架次),只投了一千四百七十三吨炸弹。它损失了一百三十五架飞机,但声称在攻击中击毁敌机二百九十三架。除此之外,它还声称击沉了总注册吨数达二十二万三千吨的敌运输船只,然而现在知道,实际总注册吨数是七万零一百九十三吨。据报告,有三十六万三千总注册吨数的敌运输船只受到了损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00:29 | 只看该作者
<div><strong> 接 触 阶 段  <br /></strong></div>
<div>  从进攻法国结束到大规模空战开始这一阶段,在德国战史上一般称为“接触”阶段。虽然在此期间的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显然一点也不比德国空军战斗机差,但是很明显,他们的战斗机飞行员通常尽量避免战斗。其原因并不难找,这就是英国皇家空军负责人决定将他们的战斗机节省下来以便在德国派遣强大的轰炸机编队进犯或企图进行海上入侵时使用。其结果是,德国空军在那些以强大编队飞入的地区因无英空军抵抗而享有了制空权,但它并不能解决战斗,也不能使这种结局维持长久。这时有关加强空战的讨论表明,德国空军总部并不存在什么幻想。 </div>
<div> <br />  尽管在战前就为第二航空队制定了作战计划,但是对于攻击英国采取什么办法最好,仍没有达成总的一致意见。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因为谁也没有预见到彻底打败欧洲盟军后会出现现在这样有利的形势。 </div>
<div> <br />  一九四○年七月二十一日戈林与他的航空队司令们讨论之后,第二、第三航空队草拟了对英空战的实施方案,这些方案是以他们自己空军军撰写的研究著述为依据的。空军作战局七月二十九日开会研究了这些方案。八月一日这些航空队又呈递了修正方案。戈林考虑了这些方案,并在八月二日下达加强对英国空战的最后指令。  </div>
<div><br />  第一及第八空军军所提出的方案现在还保存着。第八空军军的方案主要限于自己区域里的军事行动。不列颠之战及“海狮”行动之间的进一步联系,现在从第一空军军的方案中看得更清楚了。该方案提到了除赢得制空权这一主要任务外,还有个新任务,即掩护那些坐船过英吉利海峡的部队,并为登陆作战提供直接的空中支援。第二空军军提的对英空战的实施方案最有意思。保罗·戴希曼将军在不列颠之战时是第二空军军的参谋长,他在战后著书时,回忆起他提交给第二航空队(第二空军军隶属于它)的方案包括下列内容:“在敌人战斗机部队受到重大削弱之前,德国轰炸机中队一定不要被用来对付内地的目标。然而,敌人是能够防止其战斗机部队受到重大削弱的。德国战斗机航程短,飞不到伦敦以远的地区。因此,假若伦敦以远的机场有战斗机保护,德国轰炸机就无法进行攻击。然而,有一个把英国战斗机引入空战的办法,那就是攻击伦敦。由于种种原因,伦敦对英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以至为了保卫伦敦,他们甚至会把他们的最后一架战斗机也投进去。所以,通过攻击伦敦,我们可以迫使英国战斗机应战。一旦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因此而受到削弱,我们就能用我们的轰炸机中队攻击其他重要目标而不受惩罚。此后不久,德国空军参谋总长耶顺内克将军告诉我,这一想法被采纳作为不列颠之战第一阶段的基本思想。可是到了紧要关头,希特勒却禁止我们攻击伦敦,我们的计划就此破产。”  </div>
<div><br />  戴希曼的方案是对后来事态发展颇有见识的判断。鉴于英国采用了规避战术,德国空军要想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应战,唯一的办法是攻击英国首都。  <br /></div>
<div>  一九四○年八月一日(这时德国空军已基本上结束了初步讨论),德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关于加强对英海战和空战的总指令:  <br />  “为了创造最后打败英国的必要条件,我打算加强对英国本土的海战和空战。为此,我命令:  <br />  1、德国空军要使用其拥有的所有兵力尽快打垮英国空军。德国空军的攻击首先应针对敌之飞机、空军地面部队以及补给系统,而且还应针对敌之航空工业及生产高射兵器的工厂。  <br />  2、一旦取得局部空中优势,空战应转而对付敌之港口,特别是对付敌之内地的给养机构及给养中心。考虑到我们将来的计划,对英国南部海岸的港口及海港的袭击应保持在必要的最低限度。 <br />  3、为了有利于实施上述指令,对敌之军舰及商船的空袭应保持在最低限度。如果出现极为有利的机会,或者上述第2条规定的作战的胜利能够得以巩固,或者认为这类袭击对训练将来参战的轰炸机机组人员有必要,则另当别论。  <br />  4、在实施这场强化的空战时,空军应始终能为海军攻击临时发现的有利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援。再就是,空军必须全力以赴支援“海狮”行动。 <br />  5、我保留作为报复手段的恐怖性袭击的决定权。  <br />  6、八月五日是这场强化的空战发起的最早日期,但是具体日期留待空军决定,这要依空军完成其准备工作的速度及气象条件而定。  <br />  同时,海军也将获准加强自己的海上行动。  <br />  (签字)阿道夫·希特勒  <br />                凯(特尔)” <br /> <br />  这份加强对英海战和空战的指令表明其目的不再是使英国政府更倾向于谈判,而且还表明单靠海战和空战是不能迫使英国求和的。相反很清楚,其目的是“要创造旨在打败英国的必要条件”。指令中有一段话明确要求德国空军必须时刻准备全力以赴支援“海狮”行动。然而,正象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德国空军总部并没有把这份指令解释为空战的目的必须是为实施登陆创造必要的条件。然而,这是对现有条文所能作的唯一解释。此外,早在六月二十五日德国空军作战局就被告知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考虑海上入侵英国的可能性。特别是第十六号指令明确规定了空军在登陆作战中的任务,即:击退所有干扰的敌机,并同时给登陆作战本身提供直接的空中支援。假如德国空军事先严重地削弱英国皇家空军,则这项制止英国皇家空军干扰登陆作战的任务完成起来自然就会容易得多。假如进一步彻底摧毁英国皇家空军,则就会更顺利得多。因此削弱或摧毁英国皇家空军眼下就成了德国空军的当前任务,为此它全力以赴。可通过空战来解决不列颠之战这点无疑在这最初阶段被认为是可行的,虽然现有的作战经验还回答不了以现有手段能否完成此任务的问题。</div>
<div>  <br />  在第十七号指令下达前两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告诉戈林,为了实施对英国的大规模进攻,他的准备工作应做到在他接到希特勒指令后十二小时内,就能发动进攻。然而,由于有必要协调各航空队提出来的实施对英国空战的方案,空军的作战计划迟迟不能订出。戈林根据希特勒的言谈,原以为在开始空中攻势前,他起码有一周的时间。可是,既然已经作出了决定,他感到他至少还需要五、六天的时间来对编队长机及其机组成员下达简令。  <br /></div>
<div>  八月二日,戈林下达指令。他罗列的目标是:打垮英国皇家空军;取得英格兰南部的制空权;攻击英国舰队。然而,他并未规定开始这场强化的空战的具体日期。 </div>
<div> <br />  法国之战结束后过了五个星期他才能下达这项指令。又过了十一天,才能真正发起攻击。当攻击开始时,德国空军实际上是冒险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土。问题是有没有可能只靠空战就能把一个敌人摧残到不能再把战争打下去的程度。在这个阶段,英国皇家空军的主要力量当然不是放在进攻性的轰炸机部队上。其战斗机部队组织严密,力量强大,足以应付已经面临的任务——保卫英国。它怀着胜利的希望迎接即将来临的战斗。  </div>
<div><br />  此刻,最好还是回顾一下特奥·韦贝尔在卡姆胡贝尔将军所作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列颠之战各阶段的情况:  </div>
<div>
<table style=\"WIDTH: 571pt;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2\">
<colgroup>
<col style=\"WIDTH: 77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3296\" width=\"103\" />
<col style=\"WIDTH: 170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7264\" width=\"227\" />
<col style=\"WIDTH: 324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13824\" width=\"432\" />
<tbody>
<tr style=\"HEIGHT: 13&#46;5pt\" height=\"18\">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571pt; HEIGHT: 13&#46;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3\" height=\"18\" width=\"762\" colspan=\"3\">
<p align=\"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接触阶段</span></strong></p></td></tr>
<tr style=\"HEIGHT: 27pt\" height=\"36\">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7pt; HEIGHT: 2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height=\"36\" width=\"103\">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  </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17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227\">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940年8月7日至进攻法国结束时</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32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432\">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战斗机飞掠英吉利海峡</span></p></td></tr>
<tr style=\"HEIGHT: 13&#46;5pt\" height=\"18\">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571pt; HEIGHT: 13&#46;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3\" height=\"18\" width=\"762\" colspan=\"3\">
<p align=\"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一大阶段 </span></strong></p></td></tr>
<tr style=\"HEIGHT: 27pt\" height=\"36\">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7pt; HEIGHT: 2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height=\"36\" width=\"103\">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1小阶段</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17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227\">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940年8月8日(8月13日)至8月23日</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32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432\">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争夺制空权。攻击英格兰南部及东南部沿海附近的目标。(战斗机作战:攻击空军地面部队及航空工业)</span></p></td></tr>
<tr style=\"HEIGHT: 27pt\" height=\"36\">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7pt; HEIGHT: 2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height=\"36\" width=\"103\">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2小阶段</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17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227\">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940年8月24日至9月6日</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32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432\">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攻击目标扩大到伦敦地区</span></p></td></tr>
<tr style=\"HEIGHT: 13&#46;5pt\" height=\"18\">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571pt; HEIGHT: 13&#46;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3\" height=\"18\" width=\"762\" colspan=\"3\">
<p align=\"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二大阶段</span></strong></p></td></tr>
<tr style=\"HEIGHT: 27pt\" height=\"36\">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7pt; HEIGHT: 2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height=\"36\" width=\"103\">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1小阶段</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17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227\">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940年9月7日至9月19日</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32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432\">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打击英国的经济潜力。轰炸机昼夜轰炸伦敦及伦敦地区的目标。</span></p></td></tr>
<tr style=\"HEIGHT: 27pt\" height=\"36\">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7pt; HEIGHT: 2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height=\"36\" width=\"103\">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2小阶段</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17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227\">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940年9月20日至11月13日</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32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432\">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白昼由战斗轰炸机,夜间由轰炸机进行轰炸。轰炸的主要目标是伦敦。</span></p></td></tr>
<tr style=\"HEIGHT: 27pt\" height=\"36\">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7pt; HEIGHT: 2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height=\"36\" width=\"103\">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第3小阶段</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17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227\">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940年11月14日至进攻俄国开始时</span></p></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32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4\" width=\"432\">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夜间对英国各地包括伦敦在内的目标进行轰炸。</span></p></td></tr></tbody></colgroup></table></div>
<div>  本表是根据德国空军作战意图规定的两个大阶段这点进行制作的。这两个大阶段是;夺取空中优势;打击英国经济潜力。  <br />  每个大阶段还分成若干小阶段,因为每个大战斗阶段中的目标经常改变。同样也很显而易见的是,争夺空中优势贯穿在整个第二大战斗阶段(打击英国经济潜力)。当然,这些阶段的划分都不是很精确的,只不过想提供一种简略性的指导。  <br />  我们已经简要提及过的战斗接触阶段是为尔后大规模攻击作准备的阶段。在这期间,向机组成员介绍他们将去战斗的空域情况,并让他们熟悉(至少达到一定程度)敌战斗机的战术。这一预备阶段在后来的两个大战斗阶段中证明是十分宝贵的。  <br />  这时德国空军的实力如下:九百四十九架轰炸机、三百三十六架俯冲轰炸机、八百六十九架战斗机以及二百六十八架双引擎战斗机 [ 注: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1940年8月8日的战争日志(空军部分)。 ] 。 <br /></div>
<div>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02:04 | 只看该作者
攻击开始  


图3 不列颠之战(1940年)
  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的主要目标是赢得制空权。第一次大规模攻击原定于八月八日,但由于气象条件不利,不得本推迟到八月十三日。即使在这一天,气象条件也并不特别有利。结果第二航空队及第三航空队不能在同时发起攻击。在八月十三日那天及八月十三至十四日的夜间,英国上空出现了四百八十五架轰炸机,及一千架单引擎及双引擎战斗机,九个机场遭到了攻击。八月十四日,气象条件又不利,只能派小型部队(一百架轰炸机及二百架战斗机)出击。可是第二天八月十五日,以及八月十五至十六日的夜间,德国却有一千七百八十六架飞机飞入英国领空,不列颠之战第一次达到高潮。在随后的几天中,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攻击。

  在八月十三日德国开始大规模空中攻击之前,英国战斗机一直尽量回避战斗,而开战后最初几天的实战情况则表明德国空军的预见是正确的;英国皇家空军现在接受了挑战,只要德国轰炸机飞越海岸,它就起飞应战。由于气象条件不利,德国空军到目前为止,只能轰炸英格兰南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机场,伦敦地区的英国皇家空军地面部队尚未受到任何攻击。对伦敦地区机场的攻击要想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为轰炸机提供充分的战斗机护航。可是,由于德国空军主要的战斗机(“梅塞施米特”式109型)航程有限,安排护航并不那么容易,必须周密计划,准确地选择时机。而这些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气象条件。尽管不列颠之战第一阶段大规模的空战确实是在英国上空展开,然而德国空军并没有战胜英国皇家空军。  

  八月十九日,德国空军作战局总结战果,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英国皇家空军强大战斗机部队的存在,德国空军只有打败并摧毁它们,才能成功地扩展空中攻击。然而,除此之外,戈林一九四○年八月二日下达的允许攻击伦敦地区英国皇家空军地面部队的指令仍然有效,但如何展开此类攻击,这要根据当时的气象条件由各航空队自己来定。各航空队已向其所属空军军下达了必要的命令。  

  八月二十四日,第二空军军首先干了起来。在随后几天中,这两个航空队所属的其他空军军也展开了新的攻击。从这时起,德国空军抓住了一切有利的时机,在战斗机能提供护航的范围内,对机场、空军地面部队及航空工业实施攻击。这些攻击及其由此而引起的空战在八月底及九月初达到了高潮。  

  在延续到九月六日的这个第二小阶段,英国战斗机部队再一次集中力量对付德国轰炸机,而决不让自己被诱使去与扫荡的德国战斗机交战。例如,一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气象条件不利于第二航空队进行任何大规模轰炸,所以这天当气象条件暂时好转时,它就出动五百六十四架“梅”-109型战斗机及一百五十九架“梅”-110型战斗机进行了扫荡。直到那些“梅”-110型战斗机真正出现以前,没有一架英国战斗机起飞,即便是后来它们起飞了,也只是因为这些战斗机被误报为轰炸机。这个经验证实了德国空军头目们已意识到的问题:即英国战斗机部队除非对付德国轰炸机,否则就不应战,因此它就故意回避与德国战斗机单独交战。  

  必须再次指出,这些战术在当时情况下是绝对正确的,挫败了德国空军想解决战斗的企图。英国战斗机部队确实损失惨重,但并未被摧毁。然而,局势十分令人鼓舞地表明德国空军的想法,(只要给予时间,它最终能达到目的)是有道理的。显而易见,该目的如能达到的话是可以较快地达到的,只要能诱使英国战斗机部队接受德国战斗机挑战。英国战斗机可以通过转移到遥远的北部机场来避免停放在地面上的损失,在那里这些飞机白昼也不会遭到攻击,因为这些机场超出了德国“梅”-109型战斗机的最大航程。只有一个攻击目标肯定会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出动自己所有的飞机进行捍卫,那就是攻击伦敦。所以,白昼德国空军强大的轰炸机部队的攻击可望导致它所渴望的与英国战斗机的大规模空战。采用这些战术,说明德国空军总部又回到了第二空军军参谋长早先提出的方案。  

  虽然希特勒到目前为止仍严格禁止对伦敦本身进行任何攻击,但是他现在也开始重新考虑他的决定了。这有很多原因。八月份的事态起码证实英国绝不妥协的决心,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态度上它会有希特勒长期以来一直盼望的那种转变。德国空军专门攻击那些主要与英国皇家空军有关的军事目标,但这一切丝毫未能改变英国拒绝求和的态度。如果希特勒真的考虑要在九月份从海上入侵英国,那么就必须尽快重创英国皇家空军。对此所有军事专家都一致赞同;取得英吉利海峡以及英国南部地区的制空权是登陆作战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随后,八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的夜间,英国轰炸机轰炸了柏林,据公认奏效不大。然而,希特勒却不愿白白放过这次挑战而不予以回击。九月一日,对伦敦进行大规模空袭准备就绪 [ 注:德国空军总司令1940年9月1日报告的第6节。 ] 。所以说,到这个时候,希特勒一定是改变了主意。无疑,他先前关于不准轰炸伦敦的决定,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可是现在,除去为了报复之外,对他有影响的因素完全是军事方面的。  

  德国空军急于要获准把伦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它相信它能够沉重地打击伦敦而自己不会受到严重损失;而且它还相信对伦敦的攻击不会影响争夺制空权。相反,它确信,一旦伦敦受到攻击,英国战斗机部队就会倾巢出动来保卫伦敦。  

  伦敦市区在九月六至七日的夜间第一次受到攻击。六十八架轰炸机颇为成功地轰炸了码头及港口设施。很自然,希特勒最初只允许的这类夜间袭击,不大可能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应战;然而。一旦批准伦敦为德国空军的一个攻击目标,这种束缚就没有了。这就完全有希望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为对付德国空军昼间轰炸而应战。  

  对伦敦的猛烈轰炸是九月七日下午晚些时候开始的。在这一天以及随后的夜间,六百二十五架轰炸机在六百四十八架战斗机的护卫下,轰炸了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九月九日德国空军作战局提交了一个报告,内容如下:“白昼将由第二航空队在强大的战斗机护卫下,不间断地攻击伦敦,夜间将由第三航空队进行攻击;它们的攻击将持续到伦敦的码头、补给中心及发电站全被摧毁为止。该目标区一分为二,A目标区包括拥有大批码头设施的伦敦东区;B目标区是有着补给中心和发电站的伦敦西区。除了这种对伦敦的大规模攻击外,仍对英国各地的许多兵工厂、港口及海港猛烈地进行扰乱性袭击。”  

  对伦敦的这些大规模攻击将清楚地表明,德国空军总部以及各航空队和空军军所持有的关于英国战斗机部队战术方面的观点是否正确。  

  随后几天的大规模空战(九月十五日达到高潮)一开始似乎证实了他们的观点。然而,交战的结果却被认为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直到这场空战结束,英国战斗机部队仍然是一支强大而活跃的部队,而德国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却很惨重。如果这场大规模的空战不间断地再持续一段时间,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我们不得而知。从九月十六日起,气象条件连续好几天妨碍了他们的行动。九月十六日只有四十架德国轰炸机实施攻击,九月十七日降到只有十三架。九月十八日数量回升到三十架,可是到九月十九日又降到七架。造成这一不景气情况的唯一原因是气象条件。德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及目标仍然不变。然而,英国皇家空军立即重新采用早先的战术,没有德国轰炸机出现,就拒不应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空军是不可能获得制空权的。  

  到此为止的空战表明英国的战斗机勉强与德国战斗机相媲美。在不列颠之战第二大阶段的第一小阶段期间,德国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护卫他们自己的轰炸机,因为这些轰炸机非常经不起英国战斗机的攻击。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几架战斗机能脱身出来独立地集中攻击英国战斗机,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繁重任务的战斗机当然就更少了。所以,德国空军这时的处境甚至还不如不列颠之战第一大阶段时那样妙,那时可以投入比现在数量多的战斗机进行战斗机扫荡。由于本书篇幅有限,我们无法探讨假如德国空军改变战术,成功的可能性是否大些。这个问题以及出现的其他许多战术问题只好留待那种对不列颠之战研究得更详细并进一步作出结论的著作来探讨。  

  从九月十五日起,不列颠之战的进展缓慢了。德国空军在研究新的战术来迫使英国战斗机即使在气象条件妨碍德国进行大规模轰炸时也起飞应战。最重要的建议又是来自下属的部队。  

  戴希曼将军建议第二航空队派遣第二教练联队第二大队在战斗机的护航下攻击伦敦。(这个“教练”联队不是由飞行学员而是由飞行教官组成的,是德国空军第一流的部队——原英文版注)该联队的“梅”-109型战斗机,每架携带一枚二百五十公斤的炸弹,已被相当成功地用来轰炸过英国南部海岸的目标。所希望的是,这样的攻击会再次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派出飞机应战。九月二十日进行了第一次这样的攻击,结果在敌人阵营里引起了相当大的混乱。因此第二航空队下令继续进行这样的攻击,而戈林决定进一步把战斗机改装成战斗轰炸机。对这种战斗轰炸机攻击的评价当时争论十分激烈,战后更为激烈,但至少这种攻击的结果确实迫使英国战斗机再次起飞应战。不过,这一新战术还不足以解决战斗。与此同时,由于接近年底而恶化的气象条件,德国空军不能再进行强大战斗机护卫下的大规模昼间攻击了。此后,这种战斗轰炸机又再次被用来攻击各种目标(包括机场)。采用的是有变化的战术;有时大批飞机进行攻击,偶尔也辅之以常规轰炸。可是,在十一月初,越来越坏的天气,除了偶然的例外,实际上中止了战斗轰炸机的攻击。在战争初期,这种战斗轰炸机的航行能力仍很有限。现在德国空军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对英国的夜间空袭。  

  从九月六日起,几乎每夜都对伦敦进行空袭。然而这些空袭并没有产生一再盼望的那种军事或政治的效果。空袭目标不久便发生变化,此后主要针对英国各地的工业目标、发电站及军火工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03:06 | 只看该作者
转折点  

  对考文垂的大规模夜间空袭一开始,不列颠之战便进入最后的小阶段。在这个小阶段,德国空军天黑以后在英国上空几乎完全畅行无阻。英国的防空仍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到一九四一年春,英国夜间战斗机才开始取得相当的成就。一九四○年深秋,它们几乎没起任何作用。例如,十一月十四至十五日的夜间德国飞机空袭考文垂时,没有一架被英国夜间战斗机击落,被高射炮火击落的也只有两架,尽管当时的情况对守方有利:那天夜晚极为晴朗,月光很亮,而且针对同一个目标的攻击长达约十个小时。
  
  随后的夜间攻击也相当成功,然而并未完成其主要任务,即削弱英国的士气及战斗力并迫使其求和。到一九四一年五月中旬,德国空军中队开始进行东调。五月二十二日,那些仍留在西线相对说来无足轻重的部队由第三航空队来指挥。不列颠之战之所以最终宣告结束,是因为德国空军受领了在巴尔干、地中海、尤其是在俄国作战的新任务。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日,德国空军实力的百分之六十一在东线;百分之五驻守在德国本土;百分之十一在地中海;百分之二十在西线(第三航空队);百分之三(第五航空队,不包括东线)在挪威。  

  德国空军并没有达成它在不列颠之战中的目标。这场不列颠之战德国输了。  

  打输之后来进行评论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当时作出正确的决定。在不列颠之战开始时,德国空军总部确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是,正象我们早已指出的那样,它并未对形势进行透彻和客观的分析研究。假如进行了此类研究,就会对现有实力和装备是否足以解决对英空战提出疑问。今天,有关的所有因素均已显而易见,我们很容易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些实力和装备是不够的。  

  在不列颠之战的第一大阶段,德国空军谋求获得英吉利海峡及英格兰南部地区的制空权。换句话说,它企图极大地削弱英国战斗机部队,以便将德国轰炸机派进去而不受惩罚。这一企图失败了。回顾起来,不难说明,在那样的条件下,失败是不可避兔的。对英国防空力量的估计是准确的,但对英国战斗机部队力量的估计却不准确。这一点,再加上英国对战斗机部队指挥有方,巧妙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机损失,便使德国空军无法获胜。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第一大阶段的行动,还旨在按照希特勒、德军最高统帅部及海军的要求为在英国登陆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希特勒反复强调——例如,一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再次强调——假如对英空战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海狮”入侵行动就不得不暂时放弃 [ 注:1940年7月31日哈尔德日记。 ] 。但是据认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可通过潜艇和飞机的协同作战来解决不列颠之战。不过这样一来,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且不论在那时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德国空军及海军都没在为成功地完成这个野心勃勃计划所需的军火方面享有优先权。为满足加强进攻俄国的陆军之需就占了已经负担过重的德国军火生产的绝大部分。  

  无论是在海上入侵英国的准备中,还是在对英空战的准备与实施中,希特勒都缺乏他在其他战役里曾很突出的那种一心取胜的决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有多少疑虑,都要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所以会这样犹豫不决,首先是因为他抱有幻想,认为英国政府会最终屈降求和,其次是因为他对俄国采取的行动为时过早。在空战的计划与实施上,他完全信赖戈林。然而,无可置疑的是,早在德国空军开始大规模攻击英国之前,希特勒就已经在制定进攻俄国的计划,这点肯定对不列颠之战的实施及其结果有影响,当然对“海狮”行动的前景也有影响。  
  英国的领导人对这种危在旦夕的情况从不迟疑。他们知道他们在进行生死攸关的、决定着英国命运的斗争。他们大胆地采取了形势所要求的每一个步骤。他们已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沿海岸线建立了一系列雷达站,因为他们预见到没有这些雷达站,要对付敌人的空中袭击是很困难的。英格兰没有一个地方离海边超过七十五英里。因此除非有些什么办法能预先得到袭击的警报,战斗机部队能及时派飞机上天,否则局势若不是变得不可收拾,也会变得很困难。德国空军不多久便明白了这些雷达站意味着什么,但它却没有对这些雷达站进行非常有力的袭击。它的袭击既分散又杂乱。  

  不列颠之战的第二大阶段是以大规模空战来打击英国经济潜力的,这在空战史上第一次包含了战略作战的成分。该阶段也不十分成功。回顾起来不难发现这一阶段也缺乏成功的必要条件。德国轰炸机一点都承受不了英国战斗机的攻击,而且它们执行任务时,也没有足够数量航程很远的战斗机来护卫。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当时那个技术发展阶段没有可靠的导航设备、仪表轰炸瞄准设备以及机载雷达设备。此外,轰炸机机组成员在机群夜间飞行方面的训练也不够。尽管平时与战时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但仍没有一个恰当的详细作战计划。当那些对英格兰南部及东南部沿海附近目标的袭击以及尔后延伸到对伦敦地区目标的袭击都没能产生预期效果时,德国空军就对伦敦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昼间袭击,结果导致了预期的大规模战斗机作战,然而却不得不很快放弃。之所以这样,部分是因为战斗机的航程不够远,部分是因为气象条件恶化。随后进行了临时决定的战斗轰炸机袭击,接着就是对首都本身进行越来越猛烈的夜间袭击,而且还对港口、海港和工业城镇进行袭击。但这一阶段所动用的兵力也不足以获取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事实是,当时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谁也不知道那样规模的夜间袭击是杏就是进行空战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不列颠之战中双方都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可是只有英国,并通过它还有它未来的盟国美国(它拥有大得多的军备力量)才能实际运用这些经验教训,并就重型轰炸机的装备和远程战斗机的配备作出恰当的结论。  

  希特勒、戈林及德国海军总部都指望——特别在德国空军取得了不列颠之战初步胜利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更加指望——单进行空袭就能迫使英国求和。由此便产生了德国空军进行不列颠之战的意图何在的问题;单靠大规模空袭来迫使英国求和呢,还是赢得制空权或至少是暂时的空中优势作为海上入侵必不可少的条件呢?不列颠之战的第一大阶段仍可被看作是直接为最后的登陆作准备的,因为摧毁英国的防空力量被认为是进行海上入侵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这也是尔后进行大规模空战的首要条件。然而,只有设想德国空军相信通过摧毁英国的军事及工业目标就能瓦解它的抵抗意志,才能理解不列颠之战的第二大阶段。在判断这场对英国战争潜力的打击是否有效时,我们必须记住德军最高统帅部再三表明的观点:发动海上入侵的唯一理由只能是给已被空袭摧残的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 注:参见1940年6月30日、1940年7月12日利1940年8月13日的约德尔备忘录。 ] 。  

  从我们所知的戈林对海上入侵计划持怀疑态度这点就可想而知,他是急于想把不列颠之战打成一场大规模的空战,但进行这场空战的首要条件象进行登陆作战一样也是打垮英国战斗机部队。当时可能是,当他意识到连起码的制空权也掌握不了,以致不能为成功的海上入侵创造必要条件时,他才把攻击目标指向敌人的经济战争潜力,希望这样一来至少可以迫使英国求和。  

  至于希特勒,任何有关避开登陆危险的意见他总是欣然欢迎的,尤其是他还意识到一旦拟议的登陆失败,东方就会出现对德国的威胁。  

  围绕海上入侵成功把握性所进行的讨论都谈到影响成功的因素是缺乏海上力量。这尽可能要由空中力量来弥补。然而,空域尽管能暂时被征服,但绝不能永久地被占领。除非敌人所有的机场都能被占领、摧毁或压制,否则制空权就需要不断地争夺,不断地失而复得。打垮敌人空军唯一迅速的办法是,当它的飞机仍停在机场时就实施毁灭性的突然袭击。  

  对英国人来说,在他们头顶上进行的这场空战是一场决战。事实上,这也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决战,它关系到这个海岛帝国能否继续存在。从德国人的立场来看,不列颠之战是企图单靠空中力量来摧毁敌人,使其不再能进行有力的军事抵抗,从而不得不求和;假如它还是不求和,那么这场空战就又被看成是企图为海上入侵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希特勒意识到,他拥有的力量尚不足以在英国达到其政治或军事目标时,他就把注意力转向东方,——结果是永久转向了东方。甚至到一九四一年一月,戈林还极力劝告希特勒在没有解决不列颠之战以前不要进攻俄国。可是希特勒已经下了决心。他深信,他以一场速决战就能打败俄国;尔后假如还有必要的话,他再集中所有的兵力来攻击英国。这样,他在没有打垮英国之前就去进攻俄国了。所以,同样从德国人的立场来看,不列颠之战原来也是一场决战——能否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与征服均取决于不列颠之战的成败。总之,不列颠之战的结局对整个战争尔后的进程及命运都有很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06:55 | 只看该作者
克里特岛之战 (一九四一年)
卡尔·贡德拉赫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一九四○年秋季以来欧洲局势的发展以及进攻克里特岛的决定  

  德国在法、比、荷的胜利,不仅将英国的势力逐出了西欧,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它在东南欧的影响。东南欧诸国在现代军备方面都很落后,因此竭力避免与这个欧洲大陆的头号军事强国发生冲突。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因德意两国(没有苏联参加)于一九四○年八月三十日在维也纳强行裁决而趋于缓和。这个裁决使罗马尼亚损失最大。尽管如此,它却寻求和德国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已不复存在,德国便成了能保卫它的剩余领土和对付苏俄威胁的唯一强国。希特勒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罗马尼亚的愿望,因为首先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感兴趣,德国继续作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赖它。十月,汉森将军率领的德国军事代表团和斯派达尔将军率领的德国空军代表团抵达罗马尼亚。德国也急于探究罗马尼亚有无参加对苏作战的可能性。时下,这场战争已在德国的谋划之中。  

  正值德国在东欧进行活动之际,西欧的对英作战仍在激烈地进行,尽管那里令人沮丧的局势已使“海狮”计划推迟执行。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决定推迟不仅是因为德国空军未能在对英作战中获得制空权,而且还由于德国海军首领们对整个“海狮”计划的实施满腹猜疑,最后一个原因是,希特勒本人内心对执行这项计划能取得什么结果也毫无信心。

  东南欧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与德国自己的军事计划,使德国对保障东南欧的和平安全十分关切。意大利对此应该心有灵犀。尤其是它于九月十三日开始进入埃及以来,现已在西迪巴腊尼陷入困境时更应如此。可是,墨索里尼非但不在地中海全力以赴对付已无力发动有取胜希望的进攻的英国人,反而转向希腊,并在十月二十八日入侵该国。墨索里尼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因德国在罗马尼亚所采取的措施激怒了他;二则是受其外交部长齐亚诺的怂恿,他预计会迅速取胜。现已明了,当时德国对意大利的行径大为震惊,极不愉快。对轴心国各自为政的战争努力早有许多批评,现在再去进行事后批评,实在是多费笔墨。但是有一条似乎可以肯定:即使全然不考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个性与政治上的原因(比如,考虑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地泣),仅就军事上的原因来说,当时也不可能将作战的重心移向地中海,成功地转移作战重心的一切必要条件均不具备。然而必须指出,有人一再劝说希特勒这样做,尤其是海军和陆军的顾问们(例如雷德尔海军元帅)更是如此,尽管德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实力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弱。  

  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即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当天,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十八号指令。指令明显地反映出盛行于一九四○年秋季那种对形势捉摸不定的看法。这是在德国空军对英作战失败,推迟执行“海狮”作战计划,以及巴尔干又出人意外地爆发了一场不受欢迎的战争之后。在这项指令中,希特勒认真考虑了对其主要敌人英国发动战争的每一种可能性,并审度了如下的整个欧洲局势:德法关系,说服法国参加对英作战的可能性,西班牙与葡萄牙对执行“菲利克斯”作战计划(德国提议向直布罗陀、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发动进攻)的态度以及德国对意大利向埃及发动进攻所给与的援助。指令还注意到东南欧与东欧的形势。  

  希特勒预见到意大利和希腊冬季作战将会遇到重重困难,并意识到这将给英国在大陆上重新获得立足点提供机会。于是,他指示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作好准备,“如有必要,便从保加利亚向希腊进攻,占领其爱琴海以北的领土。这样,便可为德国空军提供有效的作战基地,特别是可以对付威胁罗马尼亚油田的那些英国空军基地” [ 注:英军是在1940年10月29日在克里特岛登陆的。 ] 。鉴于希特勒还认识到土耳其的地位十分重要,“上述决定与其军事行动都是以使用约达十个师的兵力为前提的”。为了加速完成必要的部署,驻罗马尼亚的军事机构将尽快地得到加强。戈林也奉命加强驻罗马尼亚的空军机构,准备在巴尔干东南部部署德国空军部队,还将在保加利亚的南部边境建立一个空情报告站。将影响到整个巴尔干作战尤其是克里特岛之战的苏联问题,是个大问题。指令在提及苏联这个问题时指出:“为了搞清苏联近期的态度,已经开始和苏联进行政治协商。无论这些协商的结果如何,有关东线作战准备的一切口头指示依然有效。同时,作战准备仍要继续进行。”  

  到十一月中旬,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已被迫采取守势,而且很难守住阵地。德国的首次援助是提供了一支空运大队。但情况已很明显,还必须提供更多的援助。  

  一九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二十号指令。在指令中,他说明了德国准备进攻希腊(称“马丽他”作战计划)的作战要点。我们在本文提起它,只是因为它所强调的思想后来导致了对克里特岛的进攻。  

  这项指令一开始便指出,阿尔巴尼亚的日趋危险的局势使我们感到采取这一措施加倍重要,即应当阻止英国以巴尔干战线为掩护在那里建立空军基地。因为这些基地一旦建成就会威胁意大利,威胁罗马尼亚油田。德国进攻的首要目标是爱琴海沿岸地区和萨洛尼卡盆地。然而,也可能有必要经由拉里萨与科林思地峡发动进攻,进而占领整个希腊。德国空军的具体任务是,“尽可能使用伞降和机降着陆夺取在希腊沿海诸岛上的英军基地”。  

  在进攻的目的全部达到之后,参战部队将撤退,“另有他用”。这一耐人寻味的措辞表明,这些作战行动与计划中的对苏作战具有直接联系。事实上,五天后,即十二月十八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二十一号指令——“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

  考虑到气候有利,原来计划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进攻希腊。但是,进攻发起时间推迟了,首先是由于正在与保加利亚进行外交谈判,因为要到达希腊必须假道保加利亚;再者是由于南斯拉夫在三月二十六月至二十七月发生了政治动乱;最后是因为德军到四月六日才能开动,而且时间紧迫只能匆忙部署。要做好这些工作,时间又没有。因为对苏作战即将开始,而且作战计划已经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改变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五日进攻苏联的原订日期。新的进攻日期定在四周之后。
  
  直到三月末,以空降作战夺取希腊沿海诸岛(即“马丽他”作战计划的一部分)的建议才进而变成占领利姆诺斯岛的实际措施。攻占基克拉季斯群岛只能在占领雅典周围地区之后。因为那里的地形对实施进攻非常困难。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六日,作为准备的一项内容,德国空军命令聚斯曼特遣队与第七空军师的师部一同开往保加利亚。由聚斯曼中将指挥的特遣队包括第二加强伞兵团以及炮兵、高射炮兵、工兵和通信部队。这两支部队在保加利亚的任务是在第八空军军的指挥下负责执行空降作战。  
  但是,驻保德国空军还需要支援越过希保边境向希腊军队与英国远征军发动强大的进攻的作战行动。这意味着它将无力实施伞降与空降登陆作战。结果这一行动只好推迟实施。
  
  战争的进展使德国伞兵部队不必再去夺取利姆诺斯岛。但在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二伞兵团却携带重装备在科林思地峡空投成功。科林思运河上的桥梁被敌方的一颗炮弹碰巧起爆了炸药而炸毁。但德军很快又架起了一座急造桥。伞兵们俘获了九百名英军和一千四百五十名希军,其中军官二十一名。己方仅死亡六十三人,伤一百五十八人,失踪十六人。  

  这次军事行动打开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门,加速了克里特岛之战的进程,并保卫了康斯坦萨一博斯普鲁斯一科林思这条轴心国重要的海上通道,此外便是引人注目地使用了伞兵部队。这次使用伞兵的经验加上先前在荷兰、比利时的经验,也就指明了如何使用伞兵的指导原则。  
  我们不打算讨论最先提出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的是第四航空队参谋部(虽然其司令勒尔将军在四月十五日曾向戈林提出过这一建议)还是第十一空军军司令施图登特将军这个问题 [ 注:1955年 3月12日与施图登特将军的会晤。 ]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同希腊作战进行之际,施图登特曾于四月二十日亲自向戈林作过报告。还可以肯定的是,就在第二天,进而呈报希特勒后,“水星”作战计划终于决定,即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 [ 注:1941年4月25日第28号指令《“水星”行动计划》。 ] 。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 [ 注:施图登特将军在《世界综览》第14号第6卷中介绍了一次讨论会的情况。会上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都赞同马上占领马耳他岛,而希特勒却认为:“占领克里特岛才会使巴尔干之战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 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在战争的现阶段,鉴于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中央,应在夺取克里特岛之前首先夺取马耳他岛。但那时对苏作战即将开始,希特勒的战略重点日益东移,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巴尔干地区、东地中海、埃及和中东。他在指令中相当明确地指出,夺取克里特岛的目的是要把该岛作为对付东地中海英军的空军基地。  

  尽管第二十八号指令中没有明显地涉及到夺取克里特岛的战略企图,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四月二十一日那次重要的会议上,施图登特将军向希特勒阐明的意见,与他在成功地夺取克里特岛之后作战报告中所强调的想法相同。他写道,必须占领克里特岛,因为夺取它是将英军逐出大陆后保卫轴心国的康斯坦萨一科林思一意大利这条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的唯一手段,也是为了保证希特勒得到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这是希特勒的长期忧虑所在)的唯一手段。克里特岛在德国人手中将有如下作用:(1)实际上等于把英国舰队驱逐出爱琴海;(2)标志着英国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削弱;(3)为德国空军攻击埃及,尤其是苏伊士运河,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基地。  

  希特勒在命令中规定应于五月十五日进攻克里特岛,由戈林负责指挥。空降登陆军担任主攻,由已进驻地中海地区空军基地的德国空军部队和在西线已享盛名的第二十二师实施支援。不过,该师不巧还驻在布加勒斯特地区,而且由于所有可用的运输机急需为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作准备,因此它不可能赶上参战。数日后,由林格尔将军指挥的第五加强山地师代替第二十二师进入希腊。  

  在整个“水星”作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可意识到希特勒对拟定的对苏作战有种焦虑不安和迫不及待的心情。他毫不掩饰地催促加速作战准备。他要求所有参战部队不要希望在现有兵力以外再增加部队。作战部队的“空运行动决不能耽误‘巴巴罗萨’作战部署”。空降登陆军完成任务之后应立即撤出,“另有他用”。  

  由此可见,德军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时间紧的问题,而且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一直如此。这使德军不得不频繁地变更部署,造成了不幸的严重后果。其原因是对于伞降与机降作战来说,精确的选择时间是成功的关键。然而,巴尔干之战大败英军的胜利使德国战争决策者兴奋已极,他们信心十足地认为这次作战已胜利在望 [ 注:维尔纳·皮辛在其详尽无遗的著述《1941年德国伞兵和空降兵占领克里特岛》的第139页上说:第4航空队的看法是“一个步兵团”就绰绰有余了。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07:41 | 只看该作者
克里特岛的军事地理  

  克里特岛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岛屿,是爱琴海的岛屿之冠。它地处中央位置。西边最近的邻岛是马耳他岛与西西里岛。东边是塞浦路斯岛,越过塞浦路斯岛就是叙利亚。在西北面,伯罗奔尼撒半岛近在飓尺。马累亚角与斯帕塔角之间的距离还不到六十英里。向北,岛屿星罗棋布,唯克里特岛是爱琴海的南大门。在东北方,不到一百英里处是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它们背后便是土耳其。向南,约二百英里处是从托卜鲁克至塞卢姆之间的昔兰尼加海岸。该岛距亚历山大港与尼罗河三角洲的三百五十英里,比西西里岛与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还要短。  

  克里特岛的地形决定了英军所采用的防御措施的性质和防御地域的选择,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在该岛作战的条件。因此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了战斗的进程与结局。  

  克里特岛东西长约一百六十英里,平均宽度约二十英里。不过,最窄处在东部的耶腊皮特腊,仅宽约七英里,而最宽处则约三十七英里,四座绵亘的山峦构成该岛的主要地理特征。西部的白山延伸约五十英里,最高峰约达七千英尺;其次是伊达山,高度与白山相近。再向东就是腊西提山,高约六千英尺。最东面是锡提亚山脉,高约四千五百英尺,几乎横贯整个半岛东部。所有这些山脉都光秃陡峭,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海岸线的性质和树木植被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气候的特征。一般地说,山脉的分水岭更靠近南岸,那里的港口很少,且很小。南部沿岸地带狭窄,入海坡度大,也没有良好的舰船锚泊地。克里特岛的大部分河流急湍直下,穿过深谷北流入海。这对部队实施东西横向运动构成了非常严重的障碍。在北部,陆地平缓地绵伸入海。在北部沿岸,尤其是在首府干尼亚的附近有狭长的平原。岛上最好的港口与舰船锚泊地都在北岸,有苏达湾、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但这些港口也不大,而且港口设备只能满足本岛的一般需要。苏达湾的北面有阿克罗蒂里半岛为屏障,可称为克里特岛的最重要的锚泊地。它能容纳重型战舰,同时也是飞船的理想基地。高达一千五百英尺的阿克罗蒂里半岛可用来保卫这个难得的海上据点。阿克罗蒂里一侧陡峭,入海坡度大。  

  除了这些港口与锚泊地以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岸的几个渔村,如斯法基亚、廷巴基翁和耶腊皮特腊。提及这些渔村的目的只是为了强调说明它们不适宜作为港口。这一点对战局是有影响的,而且将在以后的战斗中得到证明。南部沿岸缺少航运设施,这意味着驻克里特岛的英军只有通过北部沿岸的港口与锚泊地提供补给物资,而这些地方却最易遭受空中攻击。同时英国的海军舰艇与补给舰只必须大大延长航行距离,才能抵达这些地方。  

  一九四一年,希腊人与英国人接近建成了北部沿岸港口和锚泊地附近的若干空军基地。但它们充其量也不过是些前方机场而已。  

  在这些机场中,伊腊克林机场条件最好,可以起降各式飞机。马利姆机场位于干尼亚以西约十英里处,尚未竣工,只适于起降战斗机。雷西姆农机场的情况甚至更糟。可是,即便如此,这些机场在尔后的战斗中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德军为夺取这些机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机场数量少、设备差,守军无法建立有效的空中掩护措施;即使那时英军有更多的飞机,情况也只能如此。影响这次作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克里特岛北部的守军处于极易遭受对方攻击的地位。  

  岛上交通不便,通信联络困难。正如机场决定可提供的空中支援的限度以及港口的吞吐量决定能够卸载部队、装备、补给物资的速度一样,交通与通信设施也足以决定当时分发输送上岸的补给物资的速度。这一点对作战的进程具有直接影响。  

  克里特岛上最重要的道路,同其港口与机场一样,全部位于北部。这一事实不仅决定了德军的进攻目标,还决定了英国守军所采取的防卸措施(包括沿北部海岸集结部队)。另外,还可以从空中轻而易举地观察岛上的道路网。  

  由于英军各部队之间缺乏有效的通信联络手段,即使英军判明了敌人的主突方向,也不可能迅速地集结部队还击。另一个不利条件是敌人可以相当容易地孤立英军各个支撑点。全岛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公路沿线散布着一些相互距离很远的薄弱防御点,例如马利姆、苏达湾、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每个防御点必须依赖港口补给才能守得住。尽管这条公路在岛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按欧洲的标准衡量则糟不堪言。路面很窄,重型卡车不能交错通过。急转弯很多,尤其是穿过丘陵地的时候更多。公路上的桥梁没有一座能承受住七吨的载重量。另外,从海上可以观察到公路线的大部分。  

  岛上也没有与这条干线平行的辅助公路网。南部的道路又的确太精,而且数量少,只有四条穿越该岛。其中,靠近斯法基亚村的那条小路也很差,但由于位置重要,将可能对作战的结局带来某些影响。现有的三条窄轨铁路线只对本地有用,而对防御却毫无助益。  

  电话通信不算太差,几乎每村都有电话。这对守军很重要,因为撤离希腊的英军已不得不把大部分装备留在原地。但是,主要的电话线是沿海岸公路敷设的,因而极易遭到破坏。  

  克里特岛的初夏常常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一九四一年的四、五月间亦是如此。这种气候对于享有制空权的德国空军作战非常有利,不过,沿该岛北侧的斜坡上有许多葡萄园、橄榄树或杏树林,这为守军提供了充分的掩蔽与伪装条件,使空中侦察十分困难。最后,在马利姆与干尼亚之间地区,即主要战场,大部分是连绵的丘陵地,一直延伸到海边,其间夹着一些又窄又深的峡谷,只是偶尔有一两处较宽的谷地。这种地形当然可为撤退部队提供有利条件,但它却把反突击部队主要限制在海岸公路上,很容易遭到德军空降登陆部队的迁回。  

  总之,克里特岛是一个不适于在其东、西、南部从海上或空中实施登陆作战的岛屿。只有北部门户洞开,适于登陆。但就是在那里由于沿海公路以及苏达湾良港的位置的原因,只有马利姆一干尼亚一苏达湾地区才真正适于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09:01 | 只看该作者
在撤出希腊之前岛上英军的情况  

  以上所述是英军于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克里特岛登陆时的岛上一般情况。这是自一九一三年该岛归属希腊以来,外国军队首次踏上这块土地。  

  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英国人一向对克里特岛虎视眈眈,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事实负责,即土耳其在一九一三年宁愿把这个岛给予希腊这样一个小中立国。  

  克里特岛因其地理位置,对海军始终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飞机的大发展,这种战略上的重要性有增无已。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岛明显地对邻近地区,特别是对地中海东西之间的海上交通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倘若它被控制在一个拥有十分强大的海空军的强国手中,情况将更是这样。一九三九年四月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之后,英法保证希腊的独立。希腊中立首先符合英国的利益。但是当意大利站在德国一方参战时,这种情况就改变了。英国军事首脑把目光盯在多德卡尼斯群岛中的罗得岛意军基地上,而且想利用苏达湾作为加油站,供以亚历山大港为重要海军基地的盟军远海作战之用。因此,他们在征得法国的同意后,早在一九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便决定:一旦意大利参战,便立即占领克里特岛。寥寥数日之后在五月二十一日,英国获得希腊政府的同意:如果意、希之间爆发战争,盟军即可占领克里特岛。到五月三十日,占领克里特岛的计划拟制工作完成,但是法国出人意外地迅速崩溃使英国丧失了用于实施这项计划的人力物力。英国不愿作第一个破坏希腊中立的国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它于七月二十七日暂时放弃执行这一计划。当然,德国威胁将发动“海狮”作战对英国放弃这项计划也是有影响的。  

  一九四○年九月十三日,意大利的格拉齐亚尼元帅开始发动指向埃及边境的北非攻势。但是很快便在西迪巴腊尼受阻。同时,在阿尔巴尼亚也有征候清楚地表明,意大利正准备进攻希腊。因此,十月四日,希腊与英国又进行了协商。遗憾的是,英国“不能作出任何许诺”。尽管事实上,英国已从中东派去了一个营,后来增至一个旅的兵力。早在九月末,英国的中东部队总司令就主张无论如何决不允许让苏达湾、干尼亚、伊腊克林、米拉贝拉湾和锡提亚半岛从英军手中丢掉。可是对于他自己想作的事情,却只限于空军的支援,也许后来还有海军航空兵的加强。  

  在十月份,格拉齐亚尼显然不可能继续东进。由干英军在地中海的兵力得到了加强,到十月二十一日它就有可能组织一支小型部队,在希腊一旦遭受进攻时予以援助。十月二十八日,当意军从阿尔巴尼亚长驱直入进占希腊时,这种可能性便成为现实。早先英军的任务只是保卫克里特岛,实际上只是苏达湾与一个基地,如今却必须援助整个希腊。这项义务等于给已经感到人力物力到处吃紧,不堪重负的英国又加上了一个更沉重的包袱。英国海军部主要关心的是保卫那里的重要海军基地,而丘吉尔却打算把该岛建成“第二个斯卡帕弗洛” [ 注:1940年11月3日丘吉尔对伊斯梅勋爵说的。 ] 。但是,陆军,尤其是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爵士反对把可能需要用以保卫埃及的任何部队调往希腊,所以暂时只好把这项任务留给海军。海军把机动海军基地防御部队 [ 注:机动海军基地防御部队是一支海军部队.其任务是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并在必要时防卫和坚守这个基地。除了按规定建立的这样一个海军基地外,它还有一支海岸防御大队,其编成内有高炮连、探照灯连以及配有轻型火炮和机枪的步兵分队。 ] 的一部分送上该岛,以便加强已于十月二十九日在那里登陆的两个营。然而,政治局势的发展很快迫使英国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援助希腊。到十一月末,便已有英国三个皇家空军中队和一支小型的地面部队进驻希腊。十二月初,又把第四个中队的装备交给了希腊空军。尤其是丘吉尔,他十分赞成这些做法。他没有忘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巴尔干战线的重要性。他迫切希望在东南欧保留一个军事立足点,于是便把驻埃及的部队派往希腊。  

  这里我们不打算讨论英国部队派往希腊本士问题,也不打算讨论在此之前与希腊政府进行外交谈判的问题。我们所关心的只援助希腊这一决定对保卫克里特岛的直接影响;当然,不了解整个中东政治局势的变化,也无从了解保卫克里特岛的始末。  

  按照把克里特岛变为“第二个斯卡帕弗洛”的原有意图,英军把当时仅有的一支不大的部队集中在苏达湾和干尼亚以及干尼亚的周围地区。其他地区只好留给希腊军队自己负责。  

  但是,后来英军为了让希军腾出部队用于阿尔巴尼亚战线,便全部接管了克里特岛的防务。最初,打算从埃及抽调澳大利亚-新西兰陆军军进驻克里特岛,但由于当时正计划在北非向意军发动一场攻势(十二月九日发起进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此,不可能从中东抽调大批援兵。从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二月中旬运入该岛的部队尚不足一千人,当地英军指挥官已考虑到敌人有可能向苏达湾实施空袭,而且认为马利姆、雷西姆农与伊腊克林等地是敌人最易攻取的登陆地点。  

  二月八日,英军占领了大锡尔特边缘的阿盖拉,从而结束了征服昔兰尼加的作战,俘获意军十三万名。二月十九日,盖洛韦准将作为自一九四○年十一月以来克里特岛的第四任司令官抵达该岛。他的司令部设在苏达湾地区,接管了岛上全部英军,并为计划进攻多德卡尼斯群岛作准备。在希腊局势一旦恶化而需要援兵时他还负责实施向该岛守军增派一个师的计划。但是,三月七日,盖洛韦准将被派往希腊,那里,英军已在比雷埃夫斯与沃洛斯登陆,以阻止利斯特元帅所部可能发起的进攻。这支德军已于三月二日进入保加利亚,所以英国人履行了对希腊人的诺言,提供了它所能提供的援助,甚至于放弃了在北非乘胜追击意军的机会。  

  三月下半月,意大利海军总部根据意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意军最高统帅部则是迫于德国军事当局的压力)向一支由埃及驶往希腊的英国运输船队发起攻击。三月二十六日,意大利海军将六艘爆破艇组成一支新的小型作战艇队在数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向苏达湾实施了一次大胆的袭击,击沉了英国的“约克”号巡洋舰和两艘运输船。  

  翌日,一支由一艘战列舰、六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和十三艘驱逐舰组成的意大利作战舰队,在扬奇诺海军上将的指挥下出海作战,企图向据认为集结在克里特岛以南的英国运输船队发起攻击。德国第十空军军与意大利空军配合,对该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东地中海进行侦察。可是,由于指挥上的差错与技术信号方面的问题,舰艇与飞机协同不力。结果,这支意大利海军舰队的出现很快便被英国的空军侦察部队发现,但扬奇诺海军上将对此却全然无知,也就不可能摆脱英国人的监视。有多种迹象表明,自三月二十五日以来英国人一直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他们改变了运输船队的航线,并派坎宁安海军上将指挥的地中海舰队(其编成内有:三艘战列舰、一艘航母、四艘轻型巡洋舰和十三艘驱逐舰)迎击意大利的舰队。由于英国人巧妙地使用了“可畏”号航母上的舰载飞机和从克里特岛马利姆机场起飞的陆基飞机,用鱼雷首先击中了意大利的“维多利奥·威尼托”号战列舰,接着又击中了“波拉”号巡洋舰。这两艘军舰虽未沉没,但大大地降低了航速。意大利的这艘战列舰摆脱了英舰的追击,但英舰队却追上了“波拉”号巡洋舰。三月二十八日,在伯罗奔尼撤半岛西南部的马塔潘角附近的水域里,“波拉”号巡洋舰与前来救援的“扎拉”号与“阜姆”号巡洋舰及两艘驱逐舰均被英舰击中起火,成为一堆堆冒烟的船体残骸。这是第一次在夜战中使用海军雷达,使英国人得以发现意军舰位。最后,英国驱逐舰在近距离发射鱼雷,全部击沉了这些意舰。这是继一九四○年十一月英海军航空母舰舰载飞机袭击塔兰托之后对意海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因此可以预料在未来的海战中,意大利海军的作用将是微不足道了。  

  在英军占领的第一阶段中,克里特岛是被作为英国皇家海空军的运输基地来使用的。陆军仅是一支守卫部队,负责防空。四月二日,即希腊之战爆发前四天,韦维尔将军决定,鉴于苏达湾向希腊大陆提供地面和空中支援的重要性愈来愈大,需要把它扩建成为一个正式的海军基地。他也许已被说服:由于德国空军进驻保加利亚,所以不可能在更北的地方另建基地。  

  克里特岛的英军指挥官们,对于他们在该岛可能面临敌进攻的样式已有了一个很好的构想,并且从三月二十七日起,开始实施对抗敌军伞兵部队进攻的演习(尤其在马利姆),而且成为惯例。  

  四月十五日,当时任克里特岛第六任英军司令官的韦斯顿少将注意到,由于希腊本土上局势的迅速恶化,迎击敌人保卫该岛的任务很快就要到来,因此他向上司报告,他需要包括步兵、飞机、设备完善的机场在内的作战人员和作战物资。  

  四月二十一日,德军与希军在伊皮鲁斯签署了停战协定。同日,中东联合计划参谋部得出的结论认为:德军只有在得到海上辅助进攻的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从空中入侵克里特岛。可以预计,这要在英军撤离大陆(于四月二十四日开始)后三至四周才能实施。事态发展的进程证明这一估计是正确的。为了保卫克里特岛,必须增派三个各自有炮兵支援的齐装满员的旅。从希腊撤出的部队将撤至埃及。据估计,在撤离时,英国皇家空军必须出动三个战斗机中队进行掩护,至少不能少于两个,现有的高炮部队将得到另外三个重型高炮连的加强。  

  韦维尔将军在中东面临着一连串的难题。自去年三月向阿比西尼亚的意军发动的攻势仍在进行;四月五日,亚的斯亚贝巴失陷,而由奥斯塔公爵指挥的意军主力部队到五月十六日才投降,剩余的二万三千名意军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才停止抵抗。  

  四月三日,以拉希德·阿里·格拉尼为首的亲轴心国政府夺取了伊拉克的政权。伊拉克与英国的关系迅速恶化。四月三十日,伊拉克的部队开始围攻英军在该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哈巴尼亚机场。支援被围部队的唯一途径是空中,而所有的补给物资以及轰炸机、战斗机等增援部队都必须来自埃及。德国空军也参加了这场作战,不过投入的部队非常有限,只有第四轰炸机联队第四中队的九架“亨”一111式飞机和第七十六地面攻击机联队的三架“梅”一 110式飞机。尽管如此,在五月十六日的攻击中三架德国“亨”一111式飞机所造成的破坏比整个伊拉克空军所造成的破坏还要大。结果,英国皇家空军又不得不从埃及投入它宝贵的援兵 [ 注:到5月30日英国人再次成为战局的主宰者。 ] 。  

  英国在埃及的兵力很紧,难以抽出更多的部队增援他处。德国非洲军的先遣部队于二月中旬抵达的黎波里,三月二十四日,成功地实施了一次预备性侦察,随后,于三月三十一日纠集意军便开始了令人生畏的进军。在隆美尔的英明指挥下,它们于四月二日攻克了阿杰达比亚,四月四日占领了班加西。四月七日,在梅基利附近包围并俘获了一支实力雄厚的英军。四月八日,包围了托卜鲁克,自此,那里的英军只能从海上得到补给。四月九日,巴尔迪亚落入隆美尔手中。四月十三日塞卢姆失陷。这次进军终于到此为止。由于英国各个部队分散于各地,自顾不暇,所以唯一可以用来回敬德军进攻的措施就是派出地中海舰队,切断意、德军队通往北非的补给线。驻马耳他的飞行部队与潜艇部队实力薄弱,无法胜任这项任务。于是,坎宁安海军上将便在四月十一日派出四艘驱逐舰。四月十六日,它们在克肯纳岛附近的水域摧毁了意大利一支由三艘驱逐舰护航的五艘船组成的运输队,赢得了首次胜利。本来丘吉尔准备牺牲“巴勒姆”战列舰,把它作为障碍舰。后来在他的坚持下,坎宁安海军上将便于四月二十一日派出数艘战列舰炮击的黎波里,以便使该港暂时陷于瘫痪状态。  

  鉴于各条战线的局势都很困难,韦维尔将军决定,除把一个山炮连派往克里特岛之外,暂时不再增派任何部队,等到英军撤离希腊以后,再研究增援克里特岛的问题。然而,他又下了命令,把岛上的防空部队增加到六个重高炮连、三个轻高炮连,并向岛上输送两个月的补给物资。  

  以上决定是英国当局在部队短缺的情况下作出后通知韦维尔将军的。这意味着在希腊战败的英军(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部队)必须再次投入克里特岛之战。它们抵达该岛后,岛上的形势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致无法再投入更多的部队守卫该岛。英国只好尽人事,听天命,当时的形势确实太糟了。  

  此外,防御部署进行得太慢。由于亚历山大港与苏伊士运河都要设防,情况更加困难。一九四一年二月,在希腊最后一支部队撤出之后,原想在老百姓中征兵的想法已证明不可能了,因为根本没有兵器可供装备和训练之用。  

  这种普遍缺少武器与装备的情况也足以说明,为何直到开始撤离希腊时仍不提供去年十一月曾许诺向克里特岛提供的最低限度的防空装备。例如那时,岛上只有十六门重型高炮,而不是允诺的三十二门。探照灯只有二十四部,而不是七十二部。不过,原要求提供二十四门轻型高炮却增加了十二门。尽管如此,即便考虑到在克里特岛之战打响时又增加了十六门重型高炮,我们还必须看到,该岛的对空防御仍十分薄弱,尤其是由于缺少战斗机因而使德国空军更加具有压倒的空中优势。十一月十三日,当已决定“无论希腊本土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守住克里特岛时,总参谋部已正确地估计到,敌人的进攻很可能来自空中,但恰恰没有战斗机与之对抗。  

  事实上,到三月末,岛上连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都没有,也未讨论海军航空兵(只有由陈旧的飞机 [ 注:“管鼻燕”式、“斗士”式和“布鲁斯特”式飞机。 ] 组成的数个中队)与陆军相互配合的问题。甚至连扩建和修建飞机场这样十分重大的问题也无人问津,其实这对于岛上防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除了停泊在苏达湾的几艘“森德兰”式飞船(其任务主要是协助把部队从希腊撤至克里特岛,尔后撤往埃及)外,第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空军部队直到四月十八日才从希腊飞抵克里特岛。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又有更多的飞机抵达,大概包括十二架“飓风”式战斗机。但是,这些飞机目前很不适用于克里特岛作战的要求,再加上岛上的条件差就更难使之发挥战斗作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飞机都用来护卫运输船队了,因此根本不可能对预料中的敌人的入侵作准备。  

  面对这些严酷的事实,英军中东司令部的决策者在四月二十一日所要求的三个战斗机中队纯系纸上谈兵。迄今,克里特岛已被英军占领达六个月之久,但是现有的六千一百人的驻军根本不足以击退预料中的敌人的进攻。他们没有制订系统的防御计划;负责防空与海岸防御的兵力离需要还差得很远;运输设施很糟;通信联络很差;补给物资供应不足;部队居住条件差;现有机场设备不全,战备不充分,最糟糕的是没有使用这些机场的飞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英军撤离希腊后的计划  

  除了空运撤走的那些部队之外,英国海军从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的夜间到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一日的夜间从希腊本土又运走了五万零七百三十二人。根据上级指示,绝大部分人在克里特岛登陆,以便加快撤退速度。由于英国当局决定把拯救人员置于首位,所以除步枪、机枪外,其他所有武器与装备都丢弃了。撤退部队的小部分直接运往埃及,可惜这次撤退也有新西兰第六步兵旅,该旅对保卫克里特岛是十分有用的。相反,运抵克里特岛的却是大量的丢弃武器装备的炮兵和其他特种部队,它们对保卫克里特岛的作战只不过是个额外的负担。  
  这是一次成功的撤退。它再次证明了英国海军的效能。这次撤退是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军不断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制空权完全掌握在德国空军手中。  

  原来的计划是把这些疲惫不堪的人员转运埃及,但现在不行了。新任司令韦斯顿将军此时不得不尽量使用现有的部队,匆忙地堵塞了克里特岛防御上的最大缺口。目前,局势已变得更加紧迫,因为整个希腊都在德军手中,入侵克里特岛的危险似乎已迫在眉睫。  

  四月二十八日,新西兰部队司令弗赖伯格将军率领部分新西兰远征军抵达克里特岛。弗赖伯格以为对他的部队来说,克里特岛只不过是前往埃及的中转站。但是两天以后,韦维尔将军来到岛上,视察了岛上的防御设施,并任命弗赖伯格为那里的英希部队总司令。现在,弗赖伯格已是自去年十一月以来克里特岛上的第七任、也是最后一任军事指挥官了。显然,他是一位有办法应付危险局面的人。而克里特岛危险局面的形成则是英军一连串的权宜之计、姑息手段、软弱无能和德军强大的结果。弗赖伯格将军的任命以及要求新西兰部队留在岛上而不开往埃及一事,使英国与新西兰政府之间产生了某些龌龊而且新西兰政府很自然地要求,为了完成赋予它的任务,英国应该向新西兰部队提供一切必需物资,否则,就必须重新讨论要其部队坚守该岛的决定。丘吉尔不得不亲自斡旋才使得这个棘手的问题得以解决。  

  四月十七日,韦维尔将军得到伦敦的命令,准备撤离希腊本土,并为保卫克里特岛重新组织他的部队。同时,应尽量多地使用希腊部队执行这项任务。而且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英国还要在克里特岛扶植希腊国王,成立希腊政府 [ 注:5月22日至23日的夜间,国王在南海岸圣鲁梅利登上了一艘英国驱逐舰。 ] 。  

  早在四月二十七日,英军中东部队总司令就获悉了德军在希腊本土备战情况的情报,情报表明德军将同时从海上和空中进攻克里特岛。翌日,在英国战时内阁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丘吉尔宣称,德国人企图把克里特岛与罗得岛作为空军基地把英国人逐出东地中海,并从那里进攻埃及沿岸水域的英国海军舰艇 [ 注:自4月8日起托卜鲁克一直被包围,只能从海上得到补给。 ] 。他继续说,这只是进一步向埃及本土发动进攻的前奏。同时,他对于英军能否顶住德军向克里特岛迟迟不发动的进攻表示怀疑。  
  这种担心只不过反映了军事专家们所普遍持有的怀疑态度。他们认真地权衡了保卫克里特岛的得失利弊,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把保卫该岛的部队用于北非,以期收复班加西。  

  坎宁安海军上将作为地中海部队总司令,于五月一日对整个局势作了估计。可能就是这种估计加强了英军保卫克里特岛的决心。根据他的观点,必须尽量阻止德军占领该岛,阻止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是十分必要的。其原因是,如果德军占领该岛,岛上的机场就会使德国空军轻而易举地对马耳他岛施加压力,并会给英国海军向马耳他岛运送补给物资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且德国空军将能在北非沿海海域投入更大的兵力作战。德军占领克里特岛还将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地用轻型水面舰艇进攻塞浦路斯岛。英国皇家空军在克里特岛上的出现并不会影响在非洲沙漠上的作战,但要守住该岛,这却十分必要。  

  到此为止是否应坚守克里特岛的讨论就结束了。坚守该岛的决定已经作出。然而,英国人迫于形势的压力作出这样决定的说法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当时他们选择的余地确实很小。德军占领了希腊,从而也就在东南欧站稳了脚跟;它们仍在北非作战,并已踏上埃及的领土;在伊拉克,它们着手扶植亲纳粹的格拉尼总理上台;在叙利亚,丹灰将军正在为飞往伊拉克的德国飞机提供方便。最后,自本年年初开始,马耳他岛就不断地遭到德军第十空军军的袭击。德国空军已享有空中优势,英国必须竭尽全力阻止它继续夺取有利的空军基地。因为德军一旦占领这些基地,其空军就能对计划中的向中东的大规模进攻实施更有效的支援。  

  迄今为止,英军在克里特岛已经集结了足够的兵力,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就只是如何运进必需的物资与装备了。弗赖伯格将军在五月五日给丘吉尔的电报中宣称,只要给他足够的火炮、充分的补给物资和一定数量的战斗机,他就有信心用他的部队粉碎敌人的空降突击,守住该岛。但是,由于英国生产的飞机数量有限,再加上克里特岛的机场的设备很差,因此空军参谋长、空军上将查尔斯·波特尔爵士反对调拨飞机常驻克里特岛。只准备批准在那里建立一些供战斗机使用的前进降落场。毫无疑问,他是受了英国皇家空军在希腊所遭受的严重损失的影响,才作出这种决定的。五月九日,残余的英国皇家空军飞机从希腊本土飞入克里特岛,计有:马利姆机场二十四架;伊腊克林机场十二架。这些飞机大部分急需修理,但岛上却没有足够的维修设备。直到五月十三日,弗赖伯格将军手下只有六架“飓风”式飞机可以作战。五月十七日,他又得到十架。但是,此时德国空军对该岛的压力是如此严重,以致为了保存这些飞机免遭摧毁,它们又不得不飞返埃及。五月十九日,在德军开始进攻克里特岛的头一天,岛上仅有的四架“飓风”式飞机和三架“斗士”式战斗机都飞离克里特岛,前往埃及。  

  守军认为简易机场可能以后还会有用,因此没有一并毁掉,只是封锁了它们。后来证明这却为入侵者实施空降登陆作战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当时的情况还证明,运送坦克加强该岛防御也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英军坦克在希腊以及对付隆美尔的非洲军时遭受了严重损失,由于伊拉克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定 [ 注:格拉尼的行动由于德国没有进行有力的合作和提供足够的兵力而失败。希特勒的意图可从其1941年5月23日对中东的指令中看得很清楚。为了增强伊拉克人的自信心和抵抗意志,他打算这样来支援格拉尼:提供武器弹药,派遣一个军事代表团(以费尔松将军为首的F特业参谋团,该将军还是叙利亚联络代表团的负责人),以及派遣一支数量有限的空军部队。在克里特岛和北非发生了决定性事件的时候,伊拉克的动乱确实迫使英国人分散了兵力。 ] ,韦维尔将军仅可提供十六辆轻型坦克和六辆步兵支援坦克。但令人宽慰的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虎”号运输船队历尽了千辛万苦,勇敢顽强地穿越地中海,把二百三十八辆坦克与四十三架“飓风”式战斗机运抵克里特岛 [ 注:由于北非战场急需坦克,因此没有取道环绕非洲需花四十天之久的这一较长的航线。该运输船队用了5月5日到12日这几天时间由直布罗陀出发航行到亚历山大。据第10空军军说,这是自1月以来的首次尝试。结果一艘载有五十七辆坦克和十架“飓风”式战斗机的商船蒙受了损失。 ] 。在这件事情上,丘吉尔对韦维尔逼得很紧,因为丘吉尔本人对“灼热”作战计划兴趣颇大 [ 注:“灼热”行动计划是对克里特岛进行预期入侵的代号。5月13日丘吉尔建议再运送十二辆坦克到克里特岛去。但是韦维尔不同意,因为这十二辆坦克到达那里很可能太晚了。这是一个典型事例,说明政治领导人在危机时期甚至连小事也要插上一手。在德国方面这也是不乏其例的。 ] 。  

  希腊的撤退工作还未结束,出于坚守克里特岛的必要,海军就不得不转而集中力量执行新任务,即主要运送补给物资,同时也运送部队。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二十日期间,它就把一万五千吨的补给物资运送上岸,五月十五日夜,运送了一支部队在伊腊克林登陆,接着在五月十八日夜,又运送另一支部队在克里特岛南岸的延巴基翁登陆。这些行动必须在夜暗的掩护下实施,因为德国空军在昼间的压力日益增强。由于苏达湾基地的设施目前如此有限,以致英国的舰艇在克里特岛周围活动时,还必须以有四日多英里之遥的亚历山大港为基地。  

  一九四一年五月英国地中海舰队实力  

  四艘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巴勒姆”号”*、“厌战”号*、“勇士”号*  

  一艘航母:“可畏”号*  

  八艘巡洋舰:“格洛斯特”号+、“斐济”号+、“奥赖恩”号”*、“阿贾克斯”号”*、“佩思”号*、“狄多”号*、“水中仙女”号*、“月亮女神”号  

  三艘旧巡洋舰:“考文垂”号、“加尔各答”号+、“卡莱尔”号*  

  一艘布雷舰:“艾布迪尔”号  

  三十艘驱逐舰:“纳皮尔”号*、“尼扎姆”号*、“坎大哈”号、“金斯顿”号、“金伯利”号、“凯利”号、“卡西米尔”号+、“基普林”号、“凯尔温”号*、“天后”号+、“贾纳斯”号、“贾维斯”号、“豺”号、“美洲虎”号、“努比亚人”号*、“艾赛斯”号、“帝国”号+、“艾利克斯”号、“英雄”号、“霍特斯珀”号、“赫里沃德”号+、“黑斯蒂”号、“哈沃克”号、“格里芬”号、“快轮”号+、“引诱”号*、“防御者”号、“斯图亚特”号、“航海者”号、“世仇”号  

  二艘小型护航舰:“奥克兰”号、“红鹤”号  

  注:+在战斗中被击沉的舰只  

  *在战斗中被击毁的舰只  

  为预防不测事件的发生,英国地中海舰队的部分舰只经常在海上巡弋;另一部分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旦在海上巡弋的舰只因燃油短缺而活动受阻便立即出航。五月十五日至五月二十日期间,坎宁安海军上将把他现有的部队编为四个分舰队:第一分舰队在克里特岛以西海域活动,其编成内有两艘战列舰和五艘驱逐舰;第二分舰队在该岛的西北海域活动,其编成内有两艘巡洋舰与两艘驱逐舰;第三分舰队在该岛的东部海面活动,其编成内有两艘巡洋舰与四艘驱逐舰;第四分舰队在雷西姆农附近海域活动,以防敌人在那里登陆,其编成内有两艘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  
  除了这些分舰队外,在亚历山大港还留有两艘战列舰、“可畏”号航母(尽管它只有四架飞机可随时起飞)、两艘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此时,实际上只有七艘鱼雷艇在苏达湾海域活动。  

  英国人把五月十七日视为德国人最可能实施登陆的日子。弗赖伯格将军对其应变能力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并对德军可能发起的进攻作了估计之后,确定有四个地点对防御极关重要:三个飞机场和苏达湾周围地区。他对局势的估计并不是灵机一动的猜测,而是以提前获悉的德军的真实作战意图为基础的。四月二十六日情报部门得知德军将实施空降作战。五月六日,又掌握了这次空降作战的主要细节,包括可能发起进攻的日期。这是英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比较幸运地提前获悉了敌人的作战意图。  

  弗赖伯格将军意识到,这四个防御重点之间的距离远、缺少运输工具、通信联络差,因此要加固防御阵地使守卫这四个地区的英军能独立作战。因此,从五月三日起,他把部队作了如下部署:驻伊腊克林八千零二十四人,由查佩尔准将指挥;驻雷西姆农六千七百三十人,由瓦齐准将指挥;驻苏达湾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二人,由韦斯顿少将指挥;驻马利姆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九人,由普蒂克准将指挥。  

  除去这些部队,他自己的参谋部还有四百零五人,另外还有五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二十七日登陆的八百人。这样,弗赖伯格将军指挥的部队共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人,其中包括一万零二百五十八名希腊人。但是,希腊军队的战斗力差,士气沮丧,纪律松弛,装备低劣。  

  弗赖伯格将军最感头痛的事是如何得到装备与补给。因为所有的补给物资必须由海上输入,而港口又不断遭到德国空军的袭击。开始还可以每日向苏达湾运人和卸载七百吨物资,可是后来下降到仅一百吨(根据计算,每月需向克里特岛的驻军提供二万至三万吨物资)。原因是只能使用三十节以上的舰船(巡洋舰与驱逐舰),只有这些舰船才能在夜暗的掩护下出入港口。到五月十九日,在苏达湾港已躺着十三艘被毁弃的舰船。英军的高炮连根本无法驱走德国空军的飞机。  

  可是,尽管遇到了重重困难,防御的准备工作仍在积极地进行:守军建立了防御阵地;伪装了坚固支撑点;设置了用以欺骗敌人的假阵地,并且很好地利用了复杂的地形。正因为如此,当德军最后发动进攻时,确实使其遭到惨重的损失。守军在如下方面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掌握了当前敌人的情况;尽一切努力熟悉了德国机降和伞降部队的情况及其战术;并向部队指明了战斗可能的进程。从五月十七日起,驻军开始处于高度战备状态。敌人的作战意图已路人皆知,所以在战略甚至在战术上根本不存在突然袭击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12:28 | 只看该作者
德军的进攻计划  


图4 克里特岛之战(1941年)
  “水星”作战是首次以德国空军为主,国防军三军相互配合的作战。这次作战的任务交给了勒尔将军指挥的第四航空队,其编成内有:冯·里希特霍芬将军指挥的第八空军军和施图登特将军指挥的第十一空军军。海军支援的作战任务交给了东南舰队司令舒斯特尔海军上将。  
  由里希特霍芬将军指挥的第八空军军在攻占希腊本土的作战中作用显赫,因此它对这次行动的总情况已了如指掌。由施图登特将军指挥的第十一空军军编成内的大部分部队不得不从德国的驻地和训练营地内抽调。在调动过程中,德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技术方面的,例如在巴尔干非常缺乏交通线,而“巴巴罗萨”作战的运输量又很大等。但是尽管如此,到五月十四日,第十一空军军还是成功地在雅典附近集中完毕,并做好了战斗准备。德军还调集了十个“容”-52飞行联队,共五百零二架飞机,准备运送伞降与机降部队。

  但是,空军地面部队却未做好准备,其数量也不足以完成任务。由于少数可以使用的机场必须分给第八空军军的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使用,所以留给第十一空军军使用的机场是在科林思、梅加拉、塔纳格拉、托波利亚、达迪翁、埃莱夫西斯和法利龙。在这些简陋的机场上过多地集中飞机对实施进攻克里特岛的作战妨碍极大。飞机所掀起的大量尘埃几乎使机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起飞。第十一空军军使用了地面消防设备,试图消除尘埃,但作用不大。  

  所有的补给物资必须运往比雷埃夫斯港与科林思港。在装载这些物资时所有可直接利用的船舱都利用了。补给船受到水雷与敌潜艇的袭扰,尽管东海舰队司令官作了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拖到五月十七日以后才赶到。因为码头与港口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当时又没有合适的劳动力,在卸载这些补给物资时又发生了拖延现象。此后,在转运这些物资时又有耽搁。但是,这次作战的关键问题是为空军提供油料。在五月十七日至五月二十日期间必须为第十一空军军提供七十九万二千加仑的油料。这些油料仅够十个“容”-52飞行联队实施三次战斗飞行之用。与此同时还必须给第八空军军的部队提供油料。  

  补给舰船迟迟不到,为机场运送油料又遇到许多困难,这就有必要推迟作战的发起日期,开始推迟到五月十八日,后来又推迟到五月二十日。另外,通信系统也远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把有关的作战参谋机构集中在雅典及其周围证明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使大量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得到迅速解决。同时,由于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在那里坐阵,也能促使空军总司令迅速作出决策。  

  第八空军军的部队一旦改编和准备完毕,便执行了各种重要的战前任务,诸如:为补给舰只提供空中掩护,对付敌潜艇与水面舰只的袭扰,侦察整个作战海域,攻击在克里特岛周围航行的敌运输与战斗舰只和该岛港湾内的舰船(例如停泊在苏达湾内的舰艇),以及突击英国皇家空军地面部队和防空阵地等等。这些战斗行动不仅给敌人造成了伤亡、破坏,还使德军夺取了该岛的制空权,这是后来空降作战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 注:英国皇家空军最后一批性能良好的飞机于5月19日离开该岛。 ] 。  

  作为进攻克里特岛这场总体战的一部分,德国空军在克里特岛周围的许多岛屿上修筑了工事:把基西拉岛与安蒂基西拉岛修建成防空阵地;把梅洛斯岛修建成补给中心和海空救援站;把斯卡潘托岛修建成战斗机与俯冲轰炸机基地。  

  各作战参谋部只得主要依赖德国情报部(卡纳里斯亲自负责)与空中侦察所提供的情报来了解敌人的兵力与阵地情况。事实上,从这些来源汇集起来的情况有许多重要的细节并不真实。例如,英军的兵力约为估计的三倍。那些曾在希腊本上作过战的部队肯定缺额,而且丢弃了所有的重型装备(不过后来又运来了一些坦克)。可是,他们做好了战斗准备,而且勇敢顽强。那些负责指挥克里特岛作战的指挥官们还对岛上居民的态度作了错误的估计,甚至认为,岛上居民可能会出于对和平的要求劝说英军自动撤离克里特岛。但事实上,那里的居民,尤其是该岛西部的居民都积极地支持英军抵抗德国侵略者。  

  凡是敌人能从海空运送部队登陆的地点,守军都用巧妙的技术和大幕的物资器材有计划地进行了设防。在许多重要机场的周围和北部沿岸修筑了许多易守难攻的坚固支撑点。守军充分了解德国伞兵部队的战术,在入侵部队可能用来空降的所有内陆地区都作了认真的设防。这些地区大多平坦、低洼,为此,守军占领了周围的制高点,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了把整个地区都置于自己的火力之下,并尽量使进攻者损失惨重,英军在那些被视为适于机降和伞降登陆的橄榄树林内埋伏了狙击手,对所有防御性坚固支撑点进行了十分巧妙的伪装,致使德军借助于详尽的空中照相和冒险的低空飞行也难于辨别。不幸的是,第十一空军军的侦察机中队在执行低空飞行任务时有三名机组组长丧生。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并且满有把握地认为发现了敌人的一些防空阵地,但后来才弄清楚原来那些阵地都是用木头“炮”设置的假阵地,而真阵地却设在别处,伪装得十分成功。  
  德军参谋总部对敌人实力所作的不准确的估计以及对敌阵地的设置位置所作的错误判断,经常在参战部队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们认为:希腊人“将不愿再继续作战”;英国兵已“士气沮丧”,一旦遭到德军攻击也“不会认真抵抗”。  

  德军这种对敌军战斗力的错误估计给整个作战的胜利造成了威胁,结果是使第十一空军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鉴于英国情报部门的工作卓有成效,加之德国伞兵部队已经在科林思作战,因此德军试图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的希望已成泡影。不仅如此,而且连发动一场进攻性的战术突袭,无论从兵力和时间上来说都是不可能的。由于英国在希腊的间谍活动既活跃又富有成效,它对德国伞兵部队与运输机联队在雅典附近集结、装船和运输的情况了如指掌,结果,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的英国海军部队从五月十五日开始便在克里特岛附近的海面上巡弋。到五月十七日,驻克里特岛的英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准备对付德军的进攻。他们预计德军将在翌日凌晨发起进攻。  

  进攻克里特岛有多种不同的方式;  
  (1)第四航空队全力以赴夺取该岛的西部(从马利姆至干尼亚之间的地区),然后以此为基地夺取该岛的其余部分。这项计划要求:即使面对的敌人比预计的要强大,也要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在关键地点迅速地夺取绝对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可以得到第八空军军全力以赴的支援。但是在山地与敌人进行激烈的、也许是长时间的战斗时,在东部拥有飞机场(还可能在苏达湾)的英军可能增加其防御力量。鉴于德军享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英军在白天一般不大可能实施增援,即便有可能,支援的规模也将非常有限。当然,要阻止敌人在夜间登陆是几乎不可能的。  
  (2)第十一空军军可向岛上大约七个地点同时发起攻击,其中最重要的有马利姆、干尼亚、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这项建议的优点在于能“猝不及防”地占领岛上所有重要地点。如果这个行动成功,将会迅速彻底地占领岛上的其他地区。但是,德军部队的兵力并不足以同时进攻如此多的地点,而且现有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也有限,一次只能运载十二人。尤其是第八空军军不能同时对所有登陆地区同样有效地实施支援。一旦遇到敌人的顽强抵抗,就难于取胜。
  
  (3)戈林下达的最后进攻命令是前两项方案的混合体。入侵部队首先要迅速夺取那四个最关键的地点,以此保证占领全岛。第十一空军军将运载空投伞兵与突击部队的强大先遣队从空中发动突然袭击,占领岛上的飞机场和最重要的城镇。为了得到第八空军军(尤指战斗机)的全面支援,进攻必须分阶段进行。第一波预定于七时一刻在西部登陆,主要目标是马利姆机场与干尼亚城;第二波预定于十五时一刻在东部登陆,其主要目标是雷西姆农与伊腊克林。这两波将得到伞兵部队的加强与机降登陆部队的支援,随后还会得到海上登陆部队的支援,直至全军都登上该岛。  
  如果在进攻的第一天就攻占三个机场和干尼亚城(包括苏达湾),使敌空军无法对付德军的登陆,或使敌人无法在关键的地点之间大规模地调动部队,这项计划就算成功了。第十一空军军实施这次作战的部队编为三个大队 [ 注:我们有意在这里避开不谈战术细节或列举参战的部队。 ] :  

  (1)西部大队:由迈因德尔少将指挥,任务是在首次进攻中迅速突然地夺取马利姆,并扼守该机场,以保证后续空降部队着陆。  

  (2)中部大队:在第一波的编成内行动,由聚斯曼中将指挥。其任务是夺取干尼亚与苏达村,以便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使该岛这个主要港口陷于瘫痪。到十五时一刻,第二波要占领雷西姆农城及其机场 [ 注:看来,中部大队分成两波以及该大队指挥官又随同第一波作战(结果阵亡)都是不幸的安排。 ] 。  

  (3)东部大队:在第二波的编成内行动,由林格尔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使用伞降部队夺取伊腊克林城及其机场,然后扼守机场保证后续山地部队实施机降着陆。  

  在发起进攻之日的凌晨,第八空军军将实施预备性作战,摧毁仍留在岛上的英国空军部队及其地面防御设施。它还负责掩护第十一空军军头两波攻击部队的接近和着陆,并对尔后作战实施支援。最后第八空军军还要负责掩护参加作战的舰只,消灭克里特岛附近的敌海军部队。  

  东南舰队司令官将派出扫雷艇与机帆船,这样第一分舰队就可在进攻的第一天晚上在马利姆以西上岸,而第二分舰队可在第二天晚上在伊腊克林以东上岸。运货的轮船则准备在接到苏达湾的水雷已被排除和敌军已被肃清的报告之后便立即扬帆起航 [ 注:鉴于所掌握的克里特岛海域英国舰队活动的情况,第11空军军同意将马利姆中队的登陆作战推迟到进攻的第二天进行。 ] 。  

  这项拟订得极其详尽的进攻计划为快速攻占克里特岛提供了胜利的希望。入侵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占领三个机场。如果在攻占这三个机场中的任何一个时,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还可以转移到已在德军手中的其他机场去。这样做便有胜利把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13:27 | 只看该作者
克里特岛之战的关键时刻  

  凌晨五时半至六时,第八空军军向马利姆和伊腊克林的机场,以及这些机场周围地区和干尼亚城的防空设施发动了预备性进攻。接着,即在空降着陆开始之前,第八空军军于七时一刻再次发起了攻击,目的是牵制着陆地区的敌人。尽管守军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但参加战斗的总数为四百九十三架德国“容”-52式飞机只损失了七架。  

  第十一空军军发动的第一攻击波是根据作战计划中规定的空降作战时间实施的。但由于敌人防空火力猛烈以及飞行员迷航等多种原因,派出的飞机并不是每次都能到达选定的着陆场。负责夺取马利姆的西部大队和负责夺取苏达村与干尼亚的中部大队以滑翔机各运了半个营(突击团第一营)进行机降着陆。这个营的三个连就在敌防空阵地周围着陆,以便摧毁这些阵地。有两次成功地实施了这项计划。随后参加第一攻击波的伞降部队也纷纷而至。  

  伞降部队遇到了敌步兵部队的猛烈抵抗,而战前的空中侦察并没有发现这些部队。在马利姆机场以南的斜坡上的抵抗尤为顽强,守军在那里构筑了台阶式的防御阵地,火力十分密集,有些伞兵在空中就被击毙,有的刚一着陆便被击毙,许多人虽然着陆时未被打死,但却无法得到他们的兵器囊。突击团的一个营降落得太偏东。中部大队向控制瞰制干尼亚与苏达湾的阿克罗蒂里高地与加拉塔斯村发动的进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 注:关于这次“突入敌人据点的跃进”(结果导致重大损失),第4航空队的战报指出:“将来不可能再采取这种形式的行动,很可能要在没有敌人的地区再使用伞降和机降部队。那些为尔后空降着陆所需的地区必须首先加以抢占。” ] 。  

  西部大队与中部大队的战斗一打响便失去了它们的指挥官,这使局势变得复杂了。指挥中部大队的聚斯曼中将在作战刚开始便因滑翔机在埃吉纳岛坠毁而毙命 [ 注:第11空军军的战报说,聚斯曼将军乘坐的滑翔机在空中被一架“亨克尔”式111型飞机追上时,“机翼掉了下来”——一这显然是由于空气压力的缘故。 ] 。西部大队司令官迈因德尔少将在着陆前不久受重伤。
  
  直到下午,作战室才了解到这些情况。这是因为当运输机安全返回基地(仅损失百分之一点四)和收到第八空军军的报告时给人的印象是“第一波已按计划着陆成功”。当时驻雅典的空降军司令部丝毫没有得到伞降部队的消息。临近中午,中部大队发来了一份电报,电文报告说,向干尼亚发动的进攻因损失惨重而受阻。西部大队也报告,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指挥官已负伤。由于最初抱有的乐观态度,所以第二波仍按计划出发,结果酿成了更大的失误和遭受到更大的挫折。  

  九时至十时,运输机返回希腊的基地。但事实证明在十三时之前,不可能让“容”-52作好飞第二架次的准备。每个“容”-52飞行联队起飞时间耽搁达三个半小时之久,其原因是:(1)加油困难;(2)必须首先把坠毁的飞机从跑道上清除掉;(3)起降过多飞机的机场尘埃密布,即使使用消防器材也无济于事。结果各运输机中队都未按战斗序列起飞,也没有同时到达目的地,只是在十五时至十八时之间才东一架西一架地到达。第十一空军军的战斗报告说明了如下情况:各个机场之间的电话通信常被切断,因此指挥官们不可能就拖延进攻时间问题进行磋商,也不可能重新安排共同发起进攻的时间。负责指挥第二特种任务轰炸机大队(伞兵运输机)的军官报告:在第一波着陆不久,他便意识到这种情况。但由于未能与他的直接上司(隶属于第十一空军军的地区作战指挥官)取得联系,于是他便直接向军司令部通话,要求推迟第二波发起进攻的时间。可是无法确定是否作出了决定,即便作出了,遗憾的是,也没有传达到实施第二波进攻的运输机大队。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未同第八空军军做出进一步安排。  

  轰炸机编队按原计划在十五时飞临雷西姆农与伊腊克林目标的上空,企图摧毁敌人的高炮阵地,或至少要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紧接着,单引擎与双引擎战斗机飞来掩护伞降部队跳伞,压制对方的防御火力。由于这些飞机的航程短,在十六时十五分之后便不能再停留,因此大部分部队是在没有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实施伞降的。  

  中部大队现由施图尔姆上校指挥。其任务是占领雷西姆农飞机场,尔后向苏达湾推进。东部大队由布罗伊尔上校指挥,任务是占领伊腊克林城及其机场,并扼守该机场,保证后续部队空降着陆。  

  这两个大队都遭受了严重损失。原因是同第一波一样,它们都降落在防守坚固、伪装巧妙的敌防御阵地的中心。另外,由于运输机是毫无组织地到达的,这使敌人更易于完成其抵抗任务 [ 注:为了尽力补偿已经丧失的时间,运输机中有一部分是以三到四架飞机编成的小型编队飞向空投地区。施图登特将军在《世界综览》一书的第19页上写到:“第二波对伊腊克林和雷西姆农的攻击从开始在阿蒂卡机场时就失败了。”实际上,这说明有关的作战参谋机关之间的协作不够。 ] 。一些无经验的运输机机组人员犯了错误,把伞兵降落在错误的地点,造成了更大的混乱。由于许多伞兵都不能得到他们的补给囊,所以德军的物资损失也很大。  

  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中部大队未能占领雷西姆农机场。同时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向苏达湾推进的企图也没有实现。由于运输机在运送第一波进攻部队之际或其后不能及时赶来,当东部大队与敌人接触时,其兵力比原计划少了六百人。尤为糟糕的是,进攻的时间耽搁了,这给部队的进攻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以致最后东部大队未能夺取预定的目标是不足为怪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布罗伊尔上校只能在夜暗的掩护下集结失散的人员并于翌日清晨向机场发动进攻。  

  五月二十日夜对作战情况的检查表明,在四个空投伞兵的地点,敌军的防御比预想的要强得多。三个机场无一被攻占,克里特岛的局势十分危急。马利姆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傍晚,甚至有人错报:该机场尽管仍处于敌炮兵火力之下,但已被攻占。现在为了按计划使第五山地师进行空降着陆,十分有必要至少占领三个机场中的一个。在目前的情况下,那只有夺取距德军在希腊的空军基地最近的马利姆机场。虽然它比伊腊克林机场小得多,但看来可为进攻部队的胜利提供最美好的前景。英国皇家空军的历史学家曾写道:“简而言之,克里特岛之战的胜负取决于马利姆。”但是马利姆机场又是怎样陷落的呢?  

  马利姆机场南面的一○七高地是英军防御的要点。不过,开始德军并未从空中照片上看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只派了一个由科赫少校率领的加强连,搭乘滑翔机向一○七高地发起突击。结果伤亡惨重,突击被击退。西部大队指挥官迈因德尔少将着陆后很快认识到敌人防御阵地力量雄厚。该阵地从机场的西部边缘沿塔夫罗尼蒂斯河床通过一○七高地的西坡向南延伸。他立刻增加四个连的兵力向机场方向实施正面进攻,另外派出两个连从南面包围高地。马利姆周围的阵地由新西兰第二十二营扼守,营长是安德鲁中校。在通信与信号系统均遭破坏后,他认为已不再能对其部队实施有效的指挥,于是便在强大的压力下趁夜暗撤离阵地。这次“从马利姆的撤退”导致了整个克里特岛的失陷。

  这一天,英军总司令弗赖伯格将军截获一份德军将把第三伞兵团投入战斗的指令。这项指令提供的情况加上他对整个局势的看法,便使他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比较清楚了。深夜,他向韦维尔将军报告,如果海军能够阻止敌人从海上发动的入侵(他们推测德军主要是从海上入侵),那么他自己的部队是有足够的力量,并且完全能够对付所有可能来自空中的进攻。不过他也指出,敌人猛烈的空中突击,使他的通信与信号系统的效能已经降低。但他向上级报告时还不知道当时情况的严重程度,例如,他不知道新西兰第二十二营已从马利姆撤退,结果已在他防御最薄弱的地段大开了缺口。如果他知道这些情况,毫无疑问,他势必会竭力在夜暗的掩护下派援兵援救马利姆。

   施图登特将军预期在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这个具有决定作用的夜间发动猛烈的进攻。当这一设想未成为现实时,突击团的那些疲惫不堪的残部在五月二十一日清晨却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决定集中全部力量进攻马利姆,从而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军的变化。他之所以能够作出这项决定,原因之一是,当时尽管团通信主任损失了他的大部分器材,他却与驻雅典的空降司令部成功地建立了无线电联系 [ 注:根据第8空军军军长弗赖赫尔·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日记(是在他多年的副官戴希曼中校编辑的),该将军还承认了在马利姆机场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且据说还是出于他提的建议才决定给“马利姆的伞兵以明确优先的支援”。 ] 。  

  五月二十一日上午,一些携带武器、弹药的“容”-52飞机在马利姆滩头降落遭受了一些损失,一架“容”-52飞机在马利姆机场降落。然而,由于机场的跑道仍处于敌步兵与炮兵的密集火力之下,所以虽然为山地营着陆作好了一切准备,还是不得不再次推迟。要增援西部大队并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机场完全置于德军控制之下,唯一的途径是继续空投伞兵,德军这样做了。大约在十七时,德军占领了马利姆,并且牢固地控制了机场。这一战果是在第八空军军的十分有效的支援下取得的。第八空军军享有绝对的制空权,向敌人的防空阵地和坚固支撑点实施了连续的攻击。同时,从十六时起,一个加强山地营的第一批空降组冒着敌人不间断的炮火和机枪火力在机场着陆。许多“容”-52飞机在着陆过程中被摧毁。但是,目前已可以继续着陆,扩张战果,并向前推进,于五月二十二日,与干尼亚和苏达湾附近的中部大队会师。下一个目标是,扩大马利姆这一桥头堡,由此出击,将敌人从苏达湾的海军据点中赶出去。在那里,英军的快速舰艇仍利用夜暗不断地运入补给物资。五月二十一日,德军的运输机给中部大队运来了弹药。但占领加拉塔斯周围高地的企图却失败了。进攻部队遭到损失,受到很大的削弱,只能扼守已攻占的阵地,牵制敌人的部队。  

  留在雷西姆农附近的德军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它们在弹药与其他补给物资的支援下守住了阵地,虽然曾遇到一些困难。  

  在伊腊克林附近,东部大队被切成两段。西段的部队在第八空军军的近距离支援下,试图突入伊腊克林。开始打得还不错,以后却遭到敌人的猛烈抵抗,进攻受挫。结果那些已经突入该城的部队只好撤出。东段的部队由布罗伊尔上校指挥,企图占领机场,但未成功。部队没有重型武器,进攻毫无获胜的希望。由于它的失败,空降军不能按计划将第五山地师的部分部队机降到伊腊克林着陆。  

  但是,由于占领了马利姆,据第十一空军军截止五月二十一日夜的报告说,它已绕过伊腊克林这个重要地点,并受命巩固德军在马利姆的阵地以及向干尼亚发动进攻。第五山地师师长林格尔将军现已升任西部大队指挥官。翌日,该师的三个营在马利姆机场登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14:08 | 只看该作者
与英国舰队作战  

  进攻克里特岛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迅速提供重型武器。完成这项任务的唯一理想途径是用机帆船与商船从海上运进武器。德军企图执行这项任务并同时阻止英国海军把援兵送上克里特岛的军事行动,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海空之战”。很明显,英国人在空中处于劣势,他们希望使用能够在东地中海投入作战的强大的海军部队来弥补这个不足。英军认为,德国人将会发现单靠空军夺取克里特岛是不可能的,所以估计大量德军将试图从海上登陆。  

  正如我们已经述及的,第八空军军已经收到了如下指令:在作战的准备阶段要不断地监视克里特岛周围的海面,并袭击在这一海域中看到的所有运输舰。第八空军军报告称,在执行这项指令中,到五月二十日止,已击沉或重创二十七艘敌舰船。  

  两支由机帆船编成的船队根据计划从比雷埃夫斯与哈尔基斯驶出,由意大利的“狼”号与“人马座”号鱼雷艇护航,载有一支约二千三百人的山地部队和重装备,在进攻克里特岛的当日夜间,抵达了战斗出发地点—梅洛斯岛。第四航空队要求东南舰队司令竭尽全力保证第一支船队于五月二十一日夜幕降临前,在马利姆附近靠岸。德国当局还试图说服意大利舰队出海,以便把参加克里特岛作战的英国海军部队引开,但是罗马拒绝了。  

  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夜,英国海军部队绕越在其东侧的克里特岛,又穿过该岛西侧的基西拉海峡,搜索了克里特岛以北的海域,并沿该岛北部的海岸巡弋。英国海军在搜索过程中,轰击了斯卡潘托机场,但未造成很大的破坏。正在待命出击的攻击力量强大的第八空军军看到时机已到,于是在五月二十一日晨向正在撤离的英国海军舰队发起攻击,击沉“天后”号驱逐舰,重创“阿贾克斯”号巡洋舰。当时仍在该岛以南进行战斗的第八空军军干上午九时报告说,克里特岛以北的海域已没有敌人的海军部队。近午,第一支由机帆船编成的船队继续从梅洛斯岛向马利姆行驶,可是下午被英国皇家空军侦察机发现了。夜间,遭到新抵达的英国海军部队的攻击,这支部队包括“狄多”号、“奥赖恩”号和“阿贾克斯”号巡洋舰以及四艘驱逐舰。多亏意大利“狼”号鱼雷艇(艇长米姆贝利)的英勇奋战(直接中弹十八发)和船队的迅速四下疏散,才只有十艘舰只被击沉。其余的船只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海岸避难。但关于如何将重型武器与援兵运入克里特岛的问题仍未解决。第二支船队在五月二十二日清晨又遭到英国第二支特混舰队(其编成内有“佩思”号、“水中仙女”号、“加尔各答”号、“卡莱尔”号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的攻击而被立即召回。两艘船被击沉。只是由于意大利的“人马座”号鱼雷艇(艇长西加拉)的救援与德国空军立即实施的多次攻击才使损失减少到如此小的程度。为了支援正在发动进攻的海军舰队,坎宁安海军上将派出了第三支特混舰队,其编成内有“厌战”号与“勇士”号战列舰、“格洛斯特”号与“斐济”号巡洋舰以及七艘驱逐舰。五月二十二日一整天,英国特混舰队与由第十空军军的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支援的第八空军军展开了连续的激战。“格洛斯特”号与“斐济”号巡洋舰以及“快轮”号驱逐舰被击沉。“水中仙女”号巡洋舰、“厌战”号战列舰被重创。“卡莱尔”号防空巡洋舰与“勇士”号战列舰受创较轻。英国海军就是这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赢得战胜德国运输船队的胜利。翌日,即五月二十三日,得到加强的第八空军军发动的攻击使英国在克里特岛以南海域又损失了两艘驱逐舰——“卡西米尔”号与“凯利”号。德国空军首脑对于英国人是否会把这场在“狭窄的海域飞机对军舰”的作战的胜利让给他们仍无把握。  

  但是,五月二十四日坎宁安海军上将坦率地向伦敦报告,他的部队迫于德国空军攻击的巨大压力,昼间已不能在爱琴海或克里特岛周围水域作战。任何企图阻止敌人把部队与补给物资从海上输送登陆的做法都必然会使东地中海舰队蒙受惨重的损失。然而,伦敦对于德国人将会发现他们不可能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尤其是他们只占领了一个飞机场—马利姆飞机场)这一点还相当有把握,因此坎宁安在亚历山大港得到的答复是决不妥协,英国海军与皇家空军必须不顾一切风险阻止德国人将更多的援兵送入克里特岛。根据这项指示,英国海军舰队必须在昼间实施消灭该岛以北的德国运输船队的作战,并准备蒙受巨大的损失。现在唯有实践才能证明这场作战到底能持续多久。  

  但是,尽管英国当局发布了这些指示,却不可能把更多的战舰从西地中海调往克里特岛。因为驻守在直布罗陀的“H”舰队、本士舰队的全部舰只以及其他所有可以使用的舰只都被动员用于猎捕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了,该舰正在大西洋中“逍遥法外”。  

  尽管如此,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英军夜间增援克里特岛北部沿海的活动仍在继续进行。五月二十六日,甚至“可畏”号航母也出现在那里,并以十二架舰载飞机袭击了斯卡潘托岛上的机场。当天下午,它遭到德国轰炸机的猛烈轰炸,有两处直接中弹,与此同时“努比亚人”号驱逐舰被炸掉了船尾。次日,隶属另一支特混舰队的“巴勒姆”号战列舰在卡索斯岛东南水域因遭到攻击而受创。  

  所有这些作战行动都十分清楚地表明,在占优势的敌空军飞机的航程内,一个舰队如果没有充分的空中掩护是不能实施海上作战的。否则就要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15:03 | 只看该作者
克里特岛之战的尾声  

  英国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保卫克里特岛,所以此时来自埃及的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再次出现在该岛的上空,重点攻击了马利姆机场。携带副油箱的“飓风”式战斗机甚至在伊腊克林机场降落。但是这些努力成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在同日夜间,德国人早已把战斗机转移到马利姆机场去了。
  
  五月二十二日夜,林格尔将军接管了马利姆地区的指挥权,他重新组织部队,并开始对该岛的西部进行扫荡,以防止来自西部和南部对其基地的威胁。五月二十五日,卡斯特利陷落。  

  在向克里特岛东部的干尼亚与苏达湾开进时,林格尔把部队分为两个大队,一个由他的山地部队组成,任务是向南成扇形展开,在坎坷不平的山地上前进,另一个由伞兵部队组成,任务是沿海岸向前推进。  

  山地部队这次推进的结果是,五月二十三日晚与干尼亚以西的中部大队会合。这样德军首次以在右翼实施的一次大规模合围机动战胜了守军。  

  在五月二十四日后的数天里,德军有秩序地调来更多的援兵编进林格尔将军指挥的大队里,使他得以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他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增援取决于现有的运输机的数量和岛上其他参战大队所需的补给物资的数量。要减轻空运大队的过重负担以及输入坦克等重型武器的唯一途径仍然是海上运输,要求昼间有强大的空中护航机队的掩护,而且对所涉及的整个海域进行彻底的侦察。德军这方面的首次成功,是在加强了对梅洛斯岛和基西拉岛的对空防御之后才取得的。五月二十八日,一艘拖轮把载有四辆坦克的两艘驳船拖入马利姆。总的来说,英国海军在克里特岛之战的关键日子里确实起到了阻止德国人从海上将其援兵与补给物资输入克里特岛的作用。夜间,英国海军完全控制着克里特岛周围的海域。如果德国空军没有在昼间对任何舰只的活动保持严密的监视并一发现情况就迅速作出反应,那么穿越山地前进的林格尔将军的部队就可能使英国人有机会把意义重大的援兵输入苏达湾。当时的情况是,只有航速最快的敌舰才能在夜间到苏达湾作一次往返航行,而且这些舰船也只有部分航程在德国空军的飞行半径之外。英国这样的舰船很少,即便是有也只能运载几百人。
  
  五月二十四日,林格尔大队的进攻在加拉塔斯受阻,敌人在那里构筑了坚固的阵地。在干尼亚以西的高地上,弗赖伯格将军集中了苏达湾地区的所有部队。这是在两个决定性地点前面的最后一道障碍。争夺克里特岛的最后一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五月二十五日,英国皇家空军再次参战,它的轰炸机与远程战斗机从埃及出发向马利姆机场发起攻击。可是,向目前已成为岛上重要的德军基地的地点所发起的空袭势头太弱,成效甚微,而且也为时过晚,无法扭转失败的局面。同样,德军在马利姆的情况也不妙,飞机在狭窄的机场上着陆时不断坠毁,机场跑道上可利用的有限的空地,因飞机残骸的不断堆积变得越来越狭小。但是,装备有缴获到敌人坦克的登陆队十分迅速地清除了障碍物。  

  由于登陆队的努力,为山地师输入所需的援兵成为可能。五月二十六日,第六山地师又有一个团在机场着陆。此后,这场旨在粉碎敌人抵抗的作战按预定计划顺利进行。五月二十六日,第八空军军向干尼亚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攻击之后,德军突破了该城以西的敌阵地。翌日,彻底粉碎了敌人在干尼亚的抵抗,德军占领了该城。五月二十八日德军占领了苏达湾,次日又占领了雷西姆农。并与在伊腊克林周围驻扎的东部大队会合。  

  五月二十二日,意大利人对克里特岛的局势进行了判断,认为局势十分有利于他们参加征服该岛的作战,因此,建议提供一个装甲连。这支相当于一个加强团的远征部队于五月二十八日在锡提亚登陆,尔后向耶腊皮特腊推进,在前进中并未遇到什么抵抗。意军的目的是使英军无法撤至该岛以东,并从那里撤走大批部队。这次登陆对克里特岛之战的结局根本未起到任何作用。  

  到五月二十六日晨,弗赖伯格将军已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克里特岛的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他把他的想法向中东部队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作了报告,并告诉他,在过去几天连续的战斗和集中轰炸攻击中,克里特岛上的英国部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允许立即撤出,还有可能救出一些参战部队。弗赖伯格还说,当然,如果认为在该岛坚持每一个小时对中东的局势都是重要的话,他尽最大的努力指挥作战。  

  韦维尔回答说,情况确实如此。他曾请示过丘吉尔。丘吉尔仍坚持认为,克里特岛之战的胜利是绝对必要的,要求韦维尔向克里特岛提供保证取胜的援助。但是,严酷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传来伦敦对此问题的答复时,韦维尔获悉驶往克里特岛的又一支运输船队在遭到德国空军猛烈的攻击之后,已经被迫掉转航向,返回埃及。  

  在克里特岛上,守军的情况在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急剧恶化了。第二天,弗赖伯格将军下令,准备从该岛南海岸的小港斯法基亚撤退。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的夜间,莱科克上校率领的两个突击营在苏达湾登陆,这支新锐部队在执行后卫任务时打得很顽强,使幸存的守军得以从马利姆与干尼亚撤至克里特岛的南岸。与此同时,德军向东部的推进打消了守军想撤往雷西姆农与伊腊克林的一切念头。  

  五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的夜间,守军从北岸港口撤出约四千人. 为掩护撤退英国海军损失了“赫里沃德”号与“帝国”号驱逐舰, 八百人丧生 [ 注:普莱费尔著作的第137页提到人员的损失达八百人。事实上,后来发现人员的损失要小得多,实际只有二百九十七人。空中与海上的救援部队在营救失事舰艇中起了很大作用。 ] 。这两艘战舰都是在企图通过卡索斯海峡时被击沉的。与此同时,“阿贾克斯”号、“奥赖恩”号与“狄多”号也被击伤。留给守军的唯一出路是设法从克里特岛南岸逃脱。  

  撤退的集结点在斯法基亚一个坐落在一座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脚下的小渔村。这座峭壁高三百多英尺,只有一条险阻的羊肠小径可以通行。昼间,等待撤离的人们必须尽量隐藏好,以免遭到德国空军的袭击,在这同时,在他们背后的山地上,后卫部队与紧追不舍的德国山地部队正在激战,战斗是沿着南部一条穿过一片光秃秃的干旱地上的难于通行的道路进行的。后来,弗赖伯格将军把这条道路称为英军的“悲惨之路”。  

  撤退行动是从五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的夜间开始的。一支由英国巡洋舰,驱逐舰与商船编成的舰队在四个夜晚共撤走一万七千人。在夜间短暂的几小时之内,从开阔的海滩上英国能撤出远征军的二分之一,这确实是一个壮举。对此,第四航空队的指挥官当时并未充分认识到 [ 注:在克里特岛之战的最后阶段第8空军军领受的主要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 ] 。从撤退一开始,英国人便把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一日的夜间定为撤退的最后日期。他们感到任何进一步的损失与受创对地中海舰队来说都将不堪重负。情况果然如此,除“佩思”号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受创之外,“加尔各答”号防空巡洋舰在距亚历山大港一百英里的海面上又被一架“容”一88型轰炸机击沉,这确实更加重了英国海军为保障从斯法基亚村的撤退所受的损失。空军中将特德把留在埃及的三个皇家空军战斗机中队用于在昼间执行护航掩护任务。这总算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  

  人们通常把英军的死、伤、被俘数字估计为一万五千人。但一个更可靠的报告认为是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人。同时,海军还损失二千零十一人。现在,已可以对德军在克里特岛作战中的损失做出可靠的估计。这个数字远低于丘吉尔原先所做出的“击毙五千多名伞兵”,总计打死打伤一万五千名德军的估计。在对所有的官方与非官方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估计在参加这次作战总数为二万二千名德军中,死、伤、失踪人数只有六千五百八十人 [ 注:另外,总的损失达一百五十一架“容克”式52型飞机,这一点对运输机联队和新飞行员的训练都有不利的影响。 ] 。

  尽管我们所说的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丘吉尔所做的估计,但要高于德军在整个巴尔干之战中的全部伤亡数字。在巴尔干之战中,德军死、伤、失踪总数为五千六百五十人。在克里特岛之战中,德军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难得的胜利。这一胜利使德军的登陆作战似乎成为不可战胜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15:50 | 只看该作者
克里特岛的失陷对后来战争进程的影响  

  英国的历史学家说,中东战争变得越来越象一场争夺飞机场的作战,而土地的得失意味着德空军在保卫亚历山大、开罗、苏伊士运河、班加西、的黎波里以及穿越地中海的补给线方面是否处于有利或者不利的地位。如果英国历史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丧失克里特岛就是对英国在中东的地位的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这场败仗正是在英国人迫切需要赢得一场胜利(只是为了自己的威望)的时候打的。在伊拉克,几经周折才推翻了格拉尼叛乱政府;在叙利亚,正准备对效忠维希政府的丹茨将军采取行动;五月十五日,韦维尔将军为解救托卜鲁克开始发动进攻,但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短短的数天中把历尽千辛万苦到手的战利品丧失殆尽;五月二十七日,哈勒法亚落入德军手中 [ 注:因此,占领克里特岛证明是解救北非的最佳方式。 ] 。在克里特岛之战中受重创的地中海舰队现正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局面,其原因是随着北翼的克里特岛与南翼的昔兰尼加都落入德军手中,无论什么原因,任何把舰船派往马耳他岛的企图,或胆敢闯入地中海的行动(不管什么原因),都将有遭受德国空军攻击的危险。此外,在克里特岛的海空战斗中,意大利舰队几乎没有动用,其编成内仍有四艘战列舰和十二艘巡洋舰 [ 注:这种对意大利舰队战斗素质的过高估计并没有考虑到这一事实,即它的作战锐气由于在马塔潘角的失利已大大低落。还有从那时起,意大利海军总部发现英国已拥有一种十分有效的雷达系统。 ] 。英军驻中东司令部把局势估计得如此严重,以至认为德军可能会象进攻克里特岛一样,夺取塞浦路斯岛,并且考虑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把必需的部队和装备运去保卫该岛。不过,人员和物资都不可能在今后两、三个月内运到 [ 注:1941年6月6日布莱梅将军作为韦维尔派驻澳大利亚政府的代表。 ] 。德军夺取塞浦路斯之后便是叙利亚、伊拉克,甚至还有波斯,它们也将暴露在德国空降部队的攻击之下。克里特岛很可能是“第一块跳石”,就象后来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采取的逐岛战术一样。  

  英国的战史学家一致认为,德国伞兵部队在克里特岛遭受的惨重损失已使希特勒在今后的作战中不会再大规模地使用伞兵部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军战术上的失利却可视为战略上的胜利。

  不过,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英军的克里特岛保卫战大大地推迟了德国对苏作战的发起时间,从而影响了德国一九四一年进攻苏联的结局。施图登特将军报告说,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七日,希特勒在为“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举行的招待会上曾对他说:“克里特岛之战证明伞兵时代已经结束。伞兵是一支完全依赖突然性的兵种。现在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复存在。”这种信念很可能对希特勒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他不同意在一九四二年夏实施“赫尔克里士”作战 [ 注: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对意大利军队的战斗素质有怀疑。 ] ,这是一项与占领克里特岛一样,以空中突击夺取马耳他岛的作战计划。他对这一作战能否获胜疑虑重重。如果这是实情,那么,施图登特将军自已的话——克里特岛是“德国伞兵的坟墓”,从双重意义上讲都是真实的。  

  此时应当指出,无论在实施法国之战还是在克里特岛之战期间,德军都有效地、大规模地使用了伞兵部队,但是,盟军只是在地面作战时用它实施近距离战术协同作战,例如在诺曼底和后来在阿纳姆就是这样。  

  克里特岛之战出乎意料揭示了一个问题,即现代海军力量依赖于空军的制空权。此一战役还表明,一支没有强大的空中支援的舰队注定一事无成。这一点坎宁安海军上将在关于这次作战的报告中阐述得十分清楚。报告指出,地中海舰队不得不为它所获取的这种胜利付出高昂的代价。他说,如果该舰队是在一场大规模的海战中遭受到这样的损失与破坏,那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类海战中可以预计,敌舰队所遭受的损失与破坏会比我们更大。但是敌人的舰队没有参加这次作战,战斗是在舰艇与飞机之间进行的。  

  德军在没有强大舰队支援的情况下夺取了克里特岛,这可能使希特勒认为,地中海的局势有利于再战。但是他早已决定对苏作战,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发布的“中东”指令中,他断然把向英军占领的位干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这一地区的决定性攻势(包括进攻苏伊士运河)的时间推迟到“巴巴罗萨”作战(进攻苏联)胜利结束之后 [ 注:德国的军事实力范围扩大到地中海东部,对他来说首先只是意味着东线深远翼侧有了更为可靠的保护。 ] 。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九日(即这两次作战期间)发布的第三十一号指令谈到了东南欧的局势。夺取克里特岛之战的胜利使德军占领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以此为基地,德国空军就可以飞往东地中海进行空战,以支援北非作战。同时,指令中宣布在东南欧地区德军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该基地,巩固该基地,保卫该基地,并向它提供补给物资。六月十一日起草的第三十二号指令极其详尽地阐明了这一思想,并且涉及到完成“巴巴罗萨”作战后挥师在东南欧作战要作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使用这条始于希腊南部的“海上新航线”,“向在地中海与近东的英军发起围攻”。  

  但是,尔后的战争进程使这项有关东南欧的作战计划成为一纸空文。在当时来说,对苏作战要比地中海作战重要得多。德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夺取了克里特岛,并计划以此为跳板进攻其他地方,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从未付诸实施,而且让该岛在以后的日子里陷入了一种沉睡状态。德国空军已不再有足够的部队来利用该岛作为东地中海的基地这种优势了。甚至也不可能象德军原先打算的那样,把克里特岛作为其北非部队的补给基地,因为希腊的铁路只够维持向驻军输送补给。而且无论如何无法为此抽调运输船队。因此,克里特岛在以后战争中的作用便成为如下格言寓意的典型例子:有利的地理位置不见得是一个有利的战略位置,要使之成为一个有利的战略位置,首先必须拥有有效的交通线,并投入充足的人力。然而,占领克里特岛的确把敌人拒之爱琴海大门之外,并保卫了康斯坦萨-博斯普鲁斯-科林思-意大利海上航线,因此该岛对于英国在地中海与近东的地位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最后,英国得以再次加强它在中东的地位。后来,它在友军的协助下占领了北非,击败了德国非洲军,并打得德国的盟友——意大利退出了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21:55 | 只看该作者
<div>
<div><strong>莫斯科战役(一九四一年) <br />鲁道夫·霍夫曼 [德国]  <br /></strong>[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br /> </div>
<div> <br /><strong>预备阶段  </strong></div>
<div><strong><br /></strong>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驱使德军进攻俄国时,他自信能在年底之前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一旦此举成功,他的后方就有了保障,他就可以转而对付英国及其盟国(一九四三年以后也许还包括美国在内),胜利结束这场战争。英国越加紧对欧洲进行封锁,德国的军事工业越需要俄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德国居民也越需要俄国生产的粮食。但是,作为最后一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却使希特勒感到,德苏两国迟早要发生冲突,并促使他在他自己选择的时机进攻俄国。当然,俄国并不怀有马上侵略的意图,它首先得使自己的空军与装甲部队实现现代化。它惯于不费一枪一弹地取得政治成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诱使斯大林放弃他那经过考验证明可靠的政策而贸然对德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特别是现在德国武装部队十分强大的时候。另一方面,德国源源不断地向东调遣部队不是无人觉察,斯大林就在竭力使其国家作好准备以便进行一场卫国战争。因此,主动权无疑掌握在希特勒手里,他认为他可以同时在两条战线上打一阵子,因为他深信,德军拥有以往闪击战的经验和胜利带来的高涨士气这些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在一九四一年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泥足巨人”。他选择春天融雪季节结束,道路不再泥泞之时——也就是五月初左右——作为入侵的最早日期。但是,出乎意料的巴尔干战役使之拖延了五、六个星期,因为要把那里获胜的部队(主要是高度机动部队)调回,并重新部署。  <br /></div>
<div>  现在,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成了希特勒的新盟国。意大利也是德国的盟国,但是不要指望它会积极参加这一战役,至少暂时是这样。它在北非仍忙得不可开交。它在那里遭受了惨重损失,而且只是在德军的援助下才停止败退。  </div>
<div><br />  四月十三日,日本与俄国签订了一项中立条约,这就打破了远东的力量均势,使俄国能将一部分远东部队,调往欧洲。另一方面合希特勒心意的倒是,日本尽快腾出手来去进攻新加坡,从而把英国部队牵制在那里。  </div>
<div><br />  希特勒通过强调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来向德国人民解释他那俄国战役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是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危险的最有利时机。他说,将西方文明从这种威胁中解救出来,乃是德国的历史使命。人们意识到自己将要被迫承担新的巨大牺牲,尽管他们确实不了解这场即将来临的奇灾大难的规模。  </div>
<div><br />  对于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说:“军事行动务必以消灭西部大部分俄军这样的方式进行,为此,要责令装甲先头突击部队迅速向前推进,阻止俄军仍有战斗力的残余部队撤入俄国辽阔的内地。”遵照元首一九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指令,进攻的“最后目标”是在阿尔汉格尔-伏尔加河一线将俄国亚洲部分与欧洲割裂开来。  </div>
<div><br />  据设想,俄国既会利用其旧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又会利用其新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这些工事有些最近已得到加固,同时还会利用不计其数的有利于防御的河流、水道,然后以其部署在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以西地区的主力部队与德军接战。据认为,俄国的军事领导人特别重视扼守波罗的海诸省的海、空军基地,并尽可能长久地把南翼固定在黑海一带。为此,他们很可能准备投入强大部队。一旦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的战局不利,俄国人很可能设法沿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阻止德军前进。  <br /></div>
<div>  俄国人在抵抗企图实施突破的德军时,如果后来又迫不得已要把他们那些陷入困境的部队撤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的话,他们无疑会出动得到装甲部队支援的强大部队。  <br /></div>
<div>  陆军总部在其受领的任务的总范围内制定的首要目标,是以其机动部队迅速向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纵深推进,突破俄国西部防线,然后利用突破扩张战果,消灭因此被分割的敌军。  </div>
<div><br />  普里在亚特沼泽地以南——冯·伦斯德陆军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来自卢布林地区的强大装甲部队将迅速向基辅方向突破,夺取第聂伯河畔的基辅及其以南的其他渡口,切断加里西亚和乌克兰西部的敌交通线;同时,他们将为尔后南方集团军群与正在俄罗斯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或者为俄罗斯南部的新军事行动确保运动的主动权。  </div>
<div><br />  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冯·包克陆军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来自华沙与苏瓦乌基地的机动部队将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迅速推进;并利用随后打开的突破口,责令强大机动部队转而北上与冯·李勃陆军元帅指挥的、自东普鲁士朝列宁格勒总方向挺进的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歼灭正在波罗的海诸省作战的敌军部队;在那里,他们将与芬兰集团军(还可能与从挪威调来的德国部队)会师,粉碎俄罗斯北部敌人的最后抵抗从而确保进一步作战——可能与那些在俄罗斯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协同作战——的行动主动权。如果俄罗斯北部敌军的抵抗骤然彻底垮台,则可以放弃北上行动而直接进攻莫斯科。……  </div>
<div><br />  进攻的两翼可望得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采取的形式以及这些部队在德军指挥下的统一问题将视情况而定。罗马尼亚部队的任务是配合部署在南翼的德国部队作战,牵制敌军并为后方地区提供辅助勤务。芬兰的任务是尽快摧毁汉科基地,掩护德军在芬兰北部的展开;然后,一俟北方集团军群渡过德维纳河,就向芬兰东南部防线的俄国部队发起协同性的进攻,根据陆军总部的要求,重点放在拉加多湖以东或以西。  </div>
<div><br />  “在瑞典方面,积极配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可能会同意德军利用它的铁路在芬兰北部进行展开,并保障补给。”  </div>
<div><br />  边界战斗的胜利使三个集团军群*受到鼓舞。到七月中旬,他们都达到了首要作战目标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甚至在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过。当两个外国集团军群从正面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时,中央集团军群展开了一系列包围战,使俄军蒙受巨大损失。这些军事行动虽然获得成功,但未能粉碎敌人的抵抗。人们很早就发现,俄国指挥官们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新部队投入战斗,“泥足巨人”并不象原先想的那样不堪一击。相反,俄国人殊死抵抗,而其领导人又十分干练。七月十四日,斯大林向俄国人民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呼吁,要他们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游击战),打击侵略者。同时,他也呼吁英国人(现已成为他的盟友)给他以支援。英国虽然不能答应他关于在法国和挪威开辟抗德新战场的要求,但向他保证,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武器和补给品。  </div>
<div><br />  【*原注:德军第一年在东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如下: <br /> <br />  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11、第17、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依赖第4航空队(勒尔将军)的配合。 <br /> <br />  中央集团军群:冯·包克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2、第4、第9集团军)和第2、第3装甲集群,依赖第2航空队(凯塞林陆军元帅)的配合。 <br /> <br />  北方集团军群:冯·李勃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两个集团军(第16、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依赖第1航空队(克勒尔将军)的配合。】 </div>
<div> </div>
<div><strong>表一:一九四一年德国东线德、苏双方陆、空军实力</strong></div>
<div>
<table style=\"WIDTH: 514pt;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84\">
<colgroup>
<col style=\"WIDTH: 122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5184\" width=\"162\" />
<col style=\"WIDTH: 130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5536\" width=\"173\" />
<col style=\"WIDTH: 134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5728\" width=\"179\" />
<col style=\"WIDTH: 128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5440\" width=\"170\" />
<tbody>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00b0f0; WIDTH: 514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19\" width=\"684\" colspan=\"4\">
<p align=\"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陆          军</span></strong></p></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252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9\" height=\"19\" width=\"335\" colspan=\"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26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width=\"349\" colspan=\"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span></strong></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22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9\" height=\"19\" width=\"16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步兵师(个)</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3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8\" width=\"173\"><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18</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3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width=\"179\"><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步兵师(个)</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28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1\" width=\"17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18</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22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9\" height=\"19\" width=\"16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机械化师(个)</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3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8\" width=\"173\"><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5+1/4</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3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width=\"179\"><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骑兵师(个)</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28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1\" width=\"17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20</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22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9\" height=\"19\" width=\"16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装甲师(个)</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3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8\" width=\"173\"><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9</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3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width=\"179\"><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机械化、装甲旅(个)</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28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1\" width=\"17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40</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22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9\" height=\"19\" width=\"16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合计</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0d0d0d; WIDTH: 130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8\" width=\"173\"><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52+1/4</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34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width=\"179\"><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合计</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28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1\" width=\"17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38个师、40个旅</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mso-height-source: userse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514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black 0&#46;5pt solid\" class=\"xl65\" height=\"19\" width=\"684\" colspan=\"4\"><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此外,约有16个芬兰师、15个罗马尼亚师、3-4个匈牙利师、3个意大利师,虽然这些师直到夏天才用上。</span></td></tr></tbody></colgroup></table></div>
<div> </div>
<div>
<table style=\"WIDTH: 566pt;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54\">
<colgroup>
<col style=\"WIDTH: 69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2944\" width=\"92\" />
<col style=\"WIDTH: 71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3040\" width=\"95\" />
<col style=\"WIDTH: 79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3360\" width=\"105\" />
<col style=\"WIDTH: 72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3072\" width=\"96\" />
<col style=\"WIDTH: 87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3712\" width=\"116\" />
<col style=\"WIDTH: 83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3520\" width=\"110\" />
<col style=\"WIDTH: 105pt; mso-width-source: userset; mso-width-alt: 4480\" width=\"140\" />
<tbody>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566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6\" height=\"19\" width=\"754\" colspan=\"7\"><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空          军</span></strong></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291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19\" width=\"388\" colspan=\"4\"><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27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7\" width=\"366\" colspan=\"3\"><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span></strong></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69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19\" width=\"9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  </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1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width=\"95\"><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轰炸机(架)</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9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width=\"105\"><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战斗机(架)</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width=\"96\"><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侦察机(架)</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8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7\" width=\"116\"><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轰炸机(架)</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83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7\" width=\"11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战斗机(架)</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0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7\" width=\"14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侦察机(架)</span></strong></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69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19\" width=\"9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第4航空队 </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1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36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9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10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21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3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87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4\" rowspan=\"4\" width=\"11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800(包括800架现代轰炸机)</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83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4\" rowspan=\"4\" width=\"11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2,000(包括250-300架现代战斗机)</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red; WIDTH: 10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4\" rowspan=\"4\" width=\"14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800(大多过时)</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69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19\" width=\"9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第2航空队</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1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49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9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10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39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30</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69pt; HEIGHT: 14&#46;2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19\" width=\"9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第1航空队</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1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27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9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10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1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50</span></td></tr>
<tr style=\"HEIGHT: 28&#46;5pt\" height=\"38\">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69pt; HEIGHT: 28&#46;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2\" height=\"38\" width=\"9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第5航空队(芬兰)</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1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4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9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10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BACKGROUND-COLOR: #404040; WIDTH: 7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3\" width=\"9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d8d8d8;\">10</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4&#46;25pt; mso-height-source: userset\" height=\"19\">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69pt; HEIGHT: 27&#46;7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6\" height=\"37\" rowspan=\"2\" width=\"92\"><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总计</span></strong></td>
<td style=\"BORDER-BOTTOM: black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1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8\" rowspan=\"2\" width=\"9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16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black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9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rowspan=\"2\" width=\"105\"><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72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black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72pt; BORDER-TOP: windowtext;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70\" rowspan=\"2\" width=\"96\"><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20</span></td>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LEF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ACKGROUND-COLOR: #f0f3fa; WIDTH: 275pt; BORDER-TOP: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BORDER-RIGHT: windowtext 0&#46;5pt solid\" class=\"xl65\" rowspan=\"2\" width=\"366\" colspan=\"3\"><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估计总数为8000架,其中6000架在俄国西部战线。</span></td></tr>
<tr style=\"HEIGHT: 13&#46;5pt\" height=\"18\"></tr></tbody></colgroup></table></div>
<div> </div>
<div><br />  到七月底,德国东线部队稳步向东推进,战斗也随之越打越艰苦。南方集团军群成功地围歼了乌曼盆地的强大敌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对斯摩棱斯克的合围,并开始从前线撤出第二、第三装甲集群的部分部队进行改编与补充。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不断推进,目的在于尽快与芬兰部队建立联系。但是,尽管取得了无容置疑的进展,整个军事态势的对比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在先前的作战中,装甲先头突击部队一深入敌人领土就为迅速取胜创造了初步条件。但是这一战术在东线却不是这样,主要因为在辽阔的俄国草原上,进攻的机械化部队还不够强有力,他们可以形成包围圈,不过无法进行围歼:他们必须等待步兵到来。在这同时,俄军即使被围,仍继续顽强战斗,从而为其上司赢得了从后方调来生力军所需要的时间。在两线进行的这些长期而又艰苦的战斗,渐渐使机动部队的力量消耗殆尽,导致了意想不到的人力、物资上的缺乏。但是战场上的部队对己方的优势仍然怀有信心。不幸的是,这时最高领导层里出现了意见分歧。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在进一步实施作战的问题上持有不同见解,结果最后的决定被耽误了。不久,这一切均为战场上的部队所察觉。  </div>
<div><br />  陆军总部的唯一目标是消灭敌军事力量,而希特勒却首先热中于政治与经济目标。陆军总部和高级野战指挥官们毫不怀疑,仅从敌军主力位于莫斯科方向这一点考虑,就应该向莫斯科发动决定性打击。俄国的整个铁路交通网是以莫斯科为中心,首都失陷将极大地妨碍俄军的运动自由。俄国人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不得不集中尽可能强大的部队保卫首都。但是,希特勒迫不及待地要向南推进,以便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工业发达的顿涅茨盆地和经济繁荣的克里木半岛,而在北部,基于政治原因,他急切地要尽快地与拉多加湖以东的芬兰部队会合。但是如果让这些目标压倒一切,那就必须将已经够分散的德军进一步分散而不是加以集中。这就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只依靠其步兵部队扼守大约四百五十英里宽的正面,而将其整个机动部队交给北方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这种拒不接受合乎逻辑的战略的做法,对陆军总部和野战指挥官是个沉重打击。陆军总部那种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意图(见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八日陆军总部备忘录),由于希特勒八月二十日的决定而被撤到一边去了。希特勒决定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强大部队向南转移,让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设法在基辅战役中包围敌人,切断敌东去的退路。元首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给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指令,是他与陆军总部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的明证,也是他打算越来越无情地把他的意志强加给战斗实施的明证 [ 注: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给陆军总司令的指令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陆军8月18日关于东线作战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兹作如下命令。(1)冬季来临之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和顿涅茨工业、产煤区,切断俄国人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在北部,包围列宁格勒,并进行一次旨在与芬兰人会合的战役。”其后诸段提出了最后导致基辅战役的指示。 ] 。</div>
<div>  <br />  基辅战役的重大战果是:至少消灭了俄国五个集团军(据德军报告,俘虏六十五万人,缴获火炮三千五百门、坦克九百辆),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会合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部队向前推进越过了第聂伯河屏障。损失方面在于战斗所花费的时间,直到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才准备继续进攻莫斯科,几乎丧失了两个月的宝贵时间。  </div>
<div><br />  即使当基辅战役违背陆军总部的意愿进行着的时候,勃劳希契也从未忘记他的真正目标——莫斯科,虽然希特勒一心要夺取他在南部的老目标。争取年底以前解决战斗的最后机会即将到来,放着莫斯科不打必然意味着把战争拖延到下一年。虽然时至深秋,此险还非冒不可,由于整个形势所迫,全部赌注都要押在这场攻势上。铁木辛哥的集团军群必须消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必须打通。这一次,希特勒终于向陆军总部令人信服的观点让了步,他甚至认为这个目标甚为重要,应该把所有部队集中在主攻正面(南方与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两翼)。 </div>
<div> <br />  九月六日,元首发布了第三十五号指令*,指示中央集团军群准备“尽快(九月底)进攻莫斯科”。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战役还未结束之前也接到指示,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向东部与东南部进军。尽管北方集团军群得把第四装甲集群调给中央集团军群,它仍接到指示,要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尔后越过伊尔门湖东南部的瓦尔代丘陵向东北方向推进。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是.这些行动在经过一阵大有希望的开场之后,便由于缺乏预备力量而停顿下来,最后遭到可耻的失败。</div>
<div>  <br />  【*原注:以下是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第35号指令的摘要: <br /> <br />  “1、南方集团军群将……歼灭克列缅楚格-基辅-科诺托普三角地带的敌人。此后,第2、第6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的那些部队由于没有作战任务,将尽快重新部署,以便投入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br /> <br />  “2、中央集团军群将尽快(最迟九月底)发起攻击。目标:以强大装甲部队朝维亚兹马方向实施两翼包围运动,将敌人驱赶到斯摩棱斯克以东。为了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将向东北方向出动其翼侧部队。北方集团军群也将出动部队以掩护自己的北翼。 <br /> <br />  “3、…… <br /> <br />  “4、尽快进入阵地。”】 </div>
<div> </div></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25:41 | 只看该作者
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的亲信对一九四一年九月战略形势的看法,可以从希特勒批准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一项备忘录里反映出来。备忘录的要点如下:一九四一年底以前能否粉碎俄国的抵抗越来越令人怀疑。倘若根本不可能,那么无论如何一九四二年一定要摧毁俄国的作战能力,以作为促使英国求和的初步条件。这一来,打败俄国就成为德国的直接目标;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能集中全部兵力对付英国。日本尽管最近与俄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仍有可能进攻俄国;但是目前要让土耳其和西班牙放弃中立加入德国一边作战,是绝不可能的。不过,一旦土耳其确信俄国将被打败,它的立场就会改变。同样西班牙也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只要它能看到轴心国在地中海的阵地十分稳固。英、俄可通过伊朗进行联系这点引起了某种忧虑,特别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加以制止。土耳其对此也感到忧心忡仲。在这同时,英国正在加紧它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而德、意部队在利比亚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改变这种局势的唯一希望,是从根本上改善地中海补给线。英国将在美国的援助下竭尽全力制止法、德合作,摧毁轴心国在北非的桥头堡,夺取北非整个沿海地区,以便从海上、空中控制地中海。同时,地中海将通过法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与法属西非(达卡尔)向美国人开放。这将大大减少轴心国的战略机会,要是封锁更紧一些,意大利将陷入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英国力求实现两大目标:首先,通过伊朗向俄国运送补给品,以增强俄国抗战的意志与能力,同时挫败德国夺取高加索油井的企图;第二,迟早要夺取整个西非与北非。  

  于是,德国必须有以下作战目标:  
  (1)它首要的、最紧迫的目标应该是打垮俄国,其他战场能够腾出的一切部队都要投入这项任务;  
  (2)只有把俄国击败后才有可能集中全部力量,在大西洋与地中海对抗英国——或许还要使用法国、西班牙的基地;  
  (3)因此,必须改善跟法国与西班牙的政治、军事关系。要鼓励法国加强其西非的地位,以便抵制英、美对那里的干涉;  
  (4)必须加强空军支援下的潜艇战以加紧对英国的封锁。

  即使俄国垮台以后,也只有在其他一切手段不能迫使英国屈服的情况下.才考虑对其进行入侵。
  
  从这些考虑中得出的结论是很合乎逻辑的:当年应力图摧毁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很可能在进攻莫斯科的途中遭遇到。  

  着眼于这一目标,陆军总部计划以钳形突击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俄国的强大部队。沿两翼推进的机动部队将在维亚兹马后方完成包围。只有歼灭被围的部队之后,向莫斯科的进军才能继续进行。中央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密切配合拟定的进攻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那些友邻集团军群投入什么样的部队,特别是投入什么样的机动部队。陆军总部建议南方集团军群投入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北方集团军群投入第四装甲集群(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此外,还有各种统帅部部队,包括重炮与自行火炮部队。要是把正在一百二十五英里外参加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与第二集团军调来,那将意味着时间与精力上的过分消耗,因此决定由得到两个步兵军加强的第二装甲集群在南面建立第二重点。对这些考虑再次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因素,是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进行密切协同作战这个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将装甲集团军隶属于步兵集团军。只有比较遥远的第二装甲集群直属中央集团军群。人们对该装甲集群的军事行动寄予很大期望,因为据认为,它将突入一个比较薄弱的防御地带,能朝着莫斯科方向取得突破。  

  六月二十二日以来几乎不间断的战斗,连同惊人的进军距离,使进攻部队(特别是机动部队)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很大。旱日尘土滚滚,雨天泥泞不堪,造成了不计其数的拖延与故障。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短暂休息期间,曾有时间对车辆进行一番检修,但是提供的备用零件与机械技师仍然不足。希特勒给整个东线只分配了三百个坦克发动机,根本没有新坦克。很显然,许多坦克要经过长途行驶才能进入新的作战阵地,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故障,而这些故障暂时又无法排除。例如,基辅战役之后,虽然第三、第四装甲集群的情况较好,然而第二装甲集群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坦克。人员伤亡,特别是军官与军士的伤亡是惨重的,有些步兵师损失了原兵力的三分之一。因为路途遥远从德国赶来,补充的为数不多的新兵很晚才能到达前线 [ 注:参见哈尔德9月9日战争日志:“我们在东线缺二十万人,除了用康复的伤员来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别无他法。” ] 。士兵们仍然认为他们比敌人强大,准备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他们的高昂士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种种缺陷。  

  补给线越拉越长,而机械化运输能力又大大减弱。铁路是在通行,直通到斯摩棱斯克和托罗佩茨,但是运输量不大,拉得很长的前线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然而,将足够的补给品运至前线附近的补给品堆集所,以满足前线部队基本的需求,却证明是可能的。  

  与中央集团军群相对峙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力是“西方方面军”(从七月二日起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司令部设在维亚兹马)。该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组成,共有四十五个步兵师、六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另有五个集团军留作预备队。面对中央集团军群防线南端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它由三个集团军组成,共有二十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由于缺乏俄国的官方数字,无法断定陆军总部和各有关集团军群根据当时的情报所作的这个估计是否准确。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已经进入战斗,并遭受了沉重打击,因而不再是齐装满员了。不过,俄国人似乎还能够不断投入新部队 [ 注:参见哈尔德8月8日战争日志:“战争初期,我们对付着敌军大约二百个师,现在已达到三百六十个师。当然,这些师不是按我们的标准装备的,而且从战术上来说,他们得到的指挥也往往不当,但问题是——他们摆在那里!我们打掉他们多少个师,他们就补上多少个师。俄国人之所以争取到时间是因为他们能就近解决自己的兵源问题,而我们离开自己的兵源却越来越远。” ] 。虽然这些新部队并不都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但是俄国人还是成功地在莫斯科前方建立了一道十分强大的防线。德国进攻部队要想攻克莫斯科,首先面临着摧毁这道防线的任务。俄军尽管一再失利,在人员、物资上蒙受了重大损失,其战斗力依然很强。特别是俄国的新式T—34型坦克,在战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确实使德国正在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难以对付。俄国人修建了一种纵深配置的防御阵地网,重点摆在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公路沿线,大批居民还被征调来帮助构筑工事。情况已十分明显,尽管有些师已调到南、北两翼,俄国的坚强核心部队仍然在挡住莫斯科的通路(据俄国宣布,俄国西部战线所有部队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集中保卫莫斯科)。

  当部队向前运动占领新阵地时,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上级赋予的任务,并向参战的集团军司令、装甲集群司令下达适当的指令。俄军仍然占据着德第四、第六集团军当面加固了的防御阵地,不时发动局部进攻向德军施加压力,不过显而易见,他们暂时无论如何也发动不了真正大规模的进攻。九月二十六日,中央集团军群发出以下进攻命令(摘要):  
  1.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集团军群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2.第四集团军(第四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主攻罗斯拉夫耳一莫斯科公路的两侧。突破后,将掉转过来以强大部队进攻维亚兹马两侧的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汽车公路,同时保护东部翼侧。
  3.第九集团军(第三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突破汽车公路与别洛耶地区之间的敌军阵地,向维亚兹马一尔热夫铁路线推进。主攻将由机动部队在步兵不间断的强有力的支援下,朝霍尔姆方向进行。然后,准备从第聂伯河下游以东转向维亚兹马及其以西的汽车公路,同时保护其东侧。集团军的北翼也需要保护。要夺取叶特基诺通往别洛耶的公路,用来运送补给品。
  4.在第四、第九集团军的内国,叶利尼亚地区与汽车公路之间,如无进攻这些防线的可能,就发动佯攻;并进行有限目标的集中强攻,以尽可能牵制住敌军。  
  5.第二集团军将保护第四集团军的翼侧。为此目的,它将把主要力量放在北翼,突破杰斯纳阵地,朝苏希尼奇一梅晓夫斯克方向推进。第二集团军要抵御来自布良斯克城与工业区方向的进攻。只要采取突然袭击能夺取布良斯克工业区(特别是它的铁路、桥梁),那就应该不顾与第二装甲集群的分界线而抓紧夺取。  
  6.第二装甲集群在进攻开始前两天展开,它将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向前挺进。其右翼部队将停留在斯科普与奥卡地段。左翼部队将从南面攻占杰斯纳阵地,协同第二集团军吃掉杰斯纳东南弯曲部的敌人。布良斯克城镇与工业区将由机动部队攻占,如有可能要一举成功。否则就将其暂时封锁,待以后由第三十五军协同空军夺取之。
  7.分界线……
  8.南方集团军群将令其北冀(第六集团军)向东推进,抵达哈尔科夫以北。北方集团军群将动用第十六集团军占领舍达尼亚湖以北至伊尔门湖一线。
  9.加强了的第M航空队将摧毁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国空军,全力以赴地支援各集团军和装甲集群的进攻。对莫斯科地区工业目标的袭击要服从这些任务,并且只有在地面部队的总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了阻碍敌补给品与增援部队的运输,要坚持不懈地攻击从布良斯克一维亚兹马一尔热夫一线起通往东部的各条铁路线。  
  10.我将根据我九月二十四日给诸位司令的指令确定展开的日期与时间。  
  冯·包克(签名)

  这就是说,第四集团军将由第四装甲集群协同,突破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的敌人防线,然后转向布良斯克;而第九集团军将由第三装甲集群协同,向霍尔姆方向推进。尔后转向位于第聂伯河上游以东的维亚兹马,在那里同第四装甲集群联系。第九集团军必须保护自己的北翼,因为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没有足够的兵力担负这个任务。第四、第九集团军所属的步兵军要遂行的全部任务暂时是从正面牵制敌人,只有当两个装甲集群向前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从后方封闭包围圈时,它们才能向前移动。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强攻要在更南的地区进行,并且暂时不参加对布良斯克的强攻;第二集团军将突破布良斯克西北的杰斯纳阵地,向苏希尼奇进军,第二装甲集群将从格卢霍夫地区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发起攻击。布良斯克地区的敌人将由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内翼部队进行围歼。此后,德军的目标是长驱直入莫斯科西南地区。第二装甲集群由于展开地点遥远而需要额外时间方能按时赶到主攻前线。因此,它必须在集团军群其他部队发起进攻前两天开始展开。南面的翼侧将得到在奥博扬以远推进的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撤保护。集团军群预备队相对较弱,编成内有一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机械化旅。

  从南北两个方向开进的部队的集中和展开并非一帆风顺。被迫脱离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首先得攻克其展开地域,第二集团军的部分师一度受到牵制。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部队到得很晚,他们的路线是穿过第九、第四集团军那些东西方向的交通线。为了加快速度,陆军总部直接负责这次调遣。由于时不可失,中央集团军群决定在十月二日发起攻击,尽管初步展开还没有完全结束。第二装甲集群定于九月三十日展开。希特勒发布的一道指令强调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大意义,指令最后说到:“今年最后一次大决战将给敌国以及整个战争的煽动者英国以毁灭性打击。我们消灭了这个敌国,就是消灭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一个盟国。同时,我们将替德意志帝国和整个欧洲消除一个危险,这个危险是自匈奴时代和蒙古人入侵以来最可怕的。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德国人民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紧地跟你们站在一起。”第二天,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布:“今天我宣布——因为我第一次有资格宣布:敌人已被打垮,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官兵们都深知这一决定性时刻的意义,他们都准备竭尽全力,决一死战。这次行动的代号是“台风”,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它寄予的期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主题

2111

帖子

5570

积分

LV 11.会员

MS爱好者!!!!

积分
5570

社区居民偶尔光临工蜂最爱沙发在线达人社区平民做个有钱人略有小成常驻会员忠实会员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3:28:26 | 只看该作者

图5 莫斯科战役(1941年)
  莫斯科战役在指定日期—一九四一年十月二日发起。第二装甲集群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南翼。它掩护着自己无保护的南侧,于十月三日逼近奥廖尔,同时其左翼转向布良斯克。其他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向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发动突然袭击,在俄国防线的纵深打开了缺口。很快便形成了两个大包围圈,一个在南部的布良斯克,一个在北部的维亚兹马。但是,俄军随即应战,把所有预备队都派到了前线。俄军拼死作战,不过未能制止担任两路夹击的两个装甲集群于十月七日在维亚兹马周围的合围。因此,俄国三个集团军的大批部队被包围。德国将军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这一次包围圈的东部边缘被有效地封锁住了,因而包围圈中的扫荡行动到十月十三日就完成了。在南部,第二装甲集群(十月六日重新命名为“第二装甲集团军”)从东面攻占了布良斯克市区,但是在这里却尝到了缺乏一支预备的装甲部队的苦头。第二集团军虽然奋勇作战,仍然无济于事。象在维亚兹马一样,这里也有三个俄国集团军被包围,但是德军未能在布良斯克以北地区合围。大批被围部队为了突围不断发起攻击,而且还成功地突围出去。在这同时,第二装甲集团军力图在东北部继续前进,但在十月六日,正被用于进攻图拉这一主要军事行动的第二十四装甲军的先头突击部队遭到了敌军的顽抗,并且碰上了大批 T—34型坦克,德军的前进便暂时受阻。  

  第二、第四集团军的内翼穿过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之间已被打开的缺口,经苏希尼奇向莫斯科方向推进。第九集团军在东北部也取得了缓慢的进展。  

  十月七日,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陆军元帅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商讨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到这时,南方集团军群已在马里乌波尔包围了敌强大部队,并令其左翼部队向哈尔科夫方向前进。从北方集团军群也传来令人满意的战地报告,它的部队已于十月六日占领了萨烈马岛。因此,勃劳希契能够集中考虑中央集团军群的前景。由于准备充分,部队士气高昂,该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让那些未受领牵制被围之敌的所有部队朝莫斯科方向追击敌人。人们希望,这一次能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结束包围圈里的扫荡行动,同时继续向莫斯科进击。  

  因此,根据十月七日的讨论,陆军总部命令德军继续进行对莫斯科方向的军事行动。第二装甲集团军将向图拉挺进;第四集团军(编成内有新组建的第七、第八两个军)将向卡卢加进军,同时利用第四装甲集群能够腾出的部队来摧毁俄军在莫扎伊斯克的防御工事。此外,还必须完成两个包围圈内的扫荡行动:布良斯克包围圈由第二集团军完成,维亚兹马包围圈由第四集团军完成。第九集团军这里,冯·包克的观点与陆军总部的命令不一致——将利用第三装甲集群向瑟切夫卡挺进作为朝东北方向进军的掩护,然后准备倾注全部力量向加里宁和尔热夫方向运动。总之,陆军总部想消灭前进迟缓的北方与中央两个集团军群内翼的当面之敌,而冯·包克却要以全部兵力强攻莫斯科来援救北翼。

  这道命令刚刚发出,天气就突然起了变化,虽然即使这时德国追击部队还进展顺利。士兵们深知利害关系,他们在越来越深的泥淖中挣扎前进。虽然还在取得进展,但是前进速度却越来越慢。特别是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强攻本来大有迅速将莫斯科和南方切断之势,现在却停顿了下来。初雪降落。由于缺乏燃料,部队前进受到延误。燃料得通过奥廖尔至图拉这条遭到轰炸未铺石子的公路运到前方,这条公路布满弹坑,现又泥泞不堪。在布良斯克包围圈内,敌人正在向第二装甲集团军的西侧大施压力,必须调遣大量部队迎击。因此,前方进击点目前还没有超过姆岑斯克。到十月中旬,包围圈里的扫荡行动已经结束,据报道,经布良斯克通往奥廖尔的重要补给公路已清除了敌军。但是,由于包围圈内被包围的俄军炸毁了许多桥梁,严重的破坏了路面,这条公路暂时不能使用。多少个宝贵的日子过去了,第二装甲集团军才得到补给,继续进攻。  

  到十月中旬,第四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十三军)抵达卡卢加以东地区,其左翼逼近莫扎伊斯克。但在这时,第四集团军的当面出现了俄国新部队,他们甚至到处进攻,严重阻滞了德军的行动。到十月十四日,第四集团军的后方部队完成了维亚兹马包围圈内的扫荡行动,开始为东进而调整部署。第九集团军被指令经尔热夫向加里宁进军,其意图很可能是为了向前推进中央、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同时援助那些进攻莫斯科的北翼部队,切断重要的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线。但这又是一次分散而不是集中兵力的行动,要是把第三装甲集群放在克林与伏尔加大坝之间,倒可能更好一些。那样,装甲部队就可以利用那座水库大大逼近莫斯科,而第九集团军的步兵就能跟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建立联系。现在,第三装甲集群卷入了跟加里宁附近敌强大部队的交战,而不是尽可能迅速有力地向莫斯科北郊前进。  

  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十月中旬,官兵们对前景感到乐观。实际上,德军向莫斯科的进军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的路程,钳形突击获得了意外的巨大成功。中央集团军群发布的指令声称,俘虏了六十七万三千人,缴获了各种口径的火炮三千五百门、坦克一千二百辆。据估计,有八个俄国集团军——包括七十三个步兵(骑兵)师、十三个装甲师(旅)——被歼灭。早在十月九日,德国新闻办公室主任曾公开宣布,东线已得到军事解决,俄国被击溃了。对于德国人民来说,这是特大喜讯。他们都欣然接受,信以为真。俄军确实遭到惨重失败,苏联政府将其办公地点迁到莫斯科以东的五百六十英里远的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虽然斯大林与一个小小的参谋机构还留了下来。一百万居民被迁出,工厂里的工人拼命苦干以使首都进入防御状态。  

  大致在这同时,南方集团军群也取得了成功。它在马里乌波尔包围了大批俄国部队,其第十七、第六集团军进展迅速。哈尔德十月八日日记里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它说德军自(六月二十二日)开战以来,在东线的总损失是五十六万四千七百二十七人,相当于参战总兵力三百四十万人的百分之十六点六一。同一天,哈尔德对于德军夺取莫斯科的前景作了以下判断:“敌人还要调来更多部队保卫莫斯科——特别是从北面。但是,从各地匆忙聚 集起来的部队并不足以排除德军攻势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只要指挥与天气没有问题,我们能成功地包围莫斯科。”这种乐观的看法在当时似乎并不过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还是证明过分了。  

  十月十四日,陆军总部发出新指令,命令德军将莫斯科紧紧包围起来。第二装甲集团军将绕过莫斯科,从南面、东南和东面封锁敌人的首都,而第四集团军及第四装甲集群将在西面、西北和北面进行封锁,并为机动部队尔后向莫斯科以北及更远地区的进攻作好准备工作。德军对这些军事行动所抱信心,可以从希特勒关于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的指令中判断出来 [ 注:希特勒拒绝接受莫斯科投降。参见1941年10月12日陆军参谋总部作战部保存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档案第3卷:“元首再次决定,即使莫斯科提出投降也不接受。”当时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莫斯科的居民据料将逃往内地,俄国将陷入更大的混乱。 ] 。  

  集团军群司令部在命令部队按照它的指令包围莫斯科时,对其右翼特别忧虑,因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没有根据安排向奥博扬前进,而是向更南的别尔哥罗德推进。结果,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约五十英里宽的缺口,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敌人会利用这一缺口。因此,中央集团军群决定使用现正在布良斯克脱离战斗的第二集团军来保护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南翼,还派遣该集团军沿叶列茨-斯大林诺哥尔斯克一线向前推进。同时,第二集团军的南翼还受令夺取库尔斯克。这次机动牵涉到部署的调整:隶属第二装甲集团军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军现要转隶给第二集团军;与此同时,第二集团军要把第四十三、第五十三军 转交给第二装甲集团军。陆军总部给北翼部队的指令要求第九集团军将集中的兵力经加里宁向北推进,以便协同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第十六集团军)消灭那里的敌人。但是,俄军在加里宁的部队抵抗顽强,增援的俄军又从四面八方调来保卫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进展缓慢,因为,“第十六集团军中央和左翼当面的敌军仍然坚如磐石” [ 注:冯·包克1941年10月14日的战争日志。这种分兵的主张最早是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还是由陆军总部提出的,现阶段还不得而知。 ] 。  

  陆军总部发出包围莫斯科的野心勃勃的指令时,它大概希望参战部队总能设法克服气候上的困难。如果结冰期比预计来得早,那就更好,也就解决了问题。但是,事实上,天不作美,从十月中旬开始,大规模运动的部队因陷进松软的地面而无法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行动不可能按照最新指示的精神进行。俄国的秋天很不利于军事行动而且这里地形的特殊性质使局势出现灾难,对未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大雨滂沱时,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为粘如胶状的沼泽。所有的公路(只有明斯克—莫斯科公路除外)由于路基不坚实,很快变得跟周围的农田差不多,难以觉察地隐没在其中。即使在平常条件下,这些公路也很糟糕,根本不适于大规模部队运动;可是遇到这种天气,这些公路很快变成了一条条走上去发出吱咯吱咯响的宽阔的烂泥路,如胶似漆地粘到企图通过的车辆上。人马挣扎着前进,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人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马尸遍地。机械化部队的境况也不佳。他们的车辆陷进泥淖,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动弹不得。唯一能动弹的是那些宽履带车,它们缓慢而又吃力地拖着其他车辆或火炮沿途前进,直到燃料耗尽为止。其结果,当然是造成补给奇缺。补给品不能按时运到。只有为数有限的补给品被空运进来。从周围农村搜罗来的大量拖拉机和轻便马车被广泛利用起来,千方百计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补给品运给前线部队。  

  补给分队没有足够的燃料,部队不得不从周围田野里挖掘马铃薯充饥。即使由明斯克通过莫斯科的这条主要公路(有些地方还未竣工,现在又挤满了大批车辆),也很快变成了一条泥泞不堪、水坑遍布的长带。结果,交通运输几乎停顿下来,只得抽出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尽其所能养护这些公路。最后,德军各师被分散在几百英里长的地带上,而数以千计摩托车辆陷入泥坑,焦躁不安地等待冬天的到来—一只有冬天才能把它们从泥淖中解救出来。不用说,德军只习惯于西欧的公路,现在在俄国,它们宛如陷进自然灾难的魔掌;就是以最顽强的意志作出最大的努力,它们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敌军也受到同样困难的阻碍。但是,使德军大失所望的是,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机动性。他们的轻型车辆和卡车离地距离较高,并装有泥链,较能适应这种气候条件,而且他们的士兵对这种气候条件一点也不陌生。此外,敌军还有一大有利条件:除了要调运增援部队以外,他们对机动暂时不感兴趣。即使调运新部队,他们在莫斯科东边和他们的前沿后面,还掌握着完好无损的铁路网。如此严重地阻挡着德军运动的泥淖,却帮了俄军的大忙,为他们向前线调遣援军赢得了时间。  

  然而,攻势还在继续,虽然在同气候与顽敌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战斗中,进展十分缓慢。尽管如此,直至十一月初,德军还在取得进展,因此指挥官们没有绝望,士兵们没有泄气;他们都知道,虽然已经获得了重大战术成功,但还要取得有效的战果,尽管他们认为这些战果已垂手可得。  

  第二装甲集团军只控制着奥廖尔-图拉公路 [ 注:古德里安:《装甲先驱》(伦敦,迈克尔·约瑟夫,1952年版)第242页:“可用于此目的的唯一的一条从奥廖尔至图拉的公路当然不是用来通行重型车辆与坦克的,因而才用了几天就给碾得支离破碎。另外,善于爆破的俄军在撤退途中炸毁了所有桥梁,并在公路两侧所有合适的地点设置了大片的雷区。” ] 。它将其装甲部队的大部连同“大德意志”步兵团一起集中归第二十四装甲军指挥。这些部队得到了充足的燃料补给——为了满足他们甚至不惜扣减其他部队的燃料。十月二十四日,他们从姆岑斯克向图拉推进,十月三十日抵达图拉。但是,面对俄军的顽强防御,进攻部队力量不足,攻不下图拉城,特别是因为从西部赶来的第四十三军在阿列克辛附近受阻。这就意味着,第二装甲集团军的东翼现在极其薄弱。此翼暂时尚未受到攻击,但是人们观察到运兵列车正在由东向它运动。因此,该集团军命令第五十三军进至装甲先头突击部队后方,保护东翼。同时,第二集团军正在沿库尔斯克-诺沃西利一线逐步向纵深推进,于是来自东南方向的危险看来差不多令人满意地解除了。  

  计划从西面向莫斯科进军的第四集团军受到俄国新部队(第四十九、第四十三、第三十三集团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其正面南段,要向前越过谢尔普霍沃—纳拉地区的奥卡河是不可能的。其北翼(第四装甲集群)面对第五、第十六集团军的抵抗,边打边进,直抵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一线。

  在第九集团军前线,第三装甲集群在加里宁遭到第三十、第三十一集团军的阻滞,但是凭借其步兵军,它成功地在北面建立了一道薄弱的防线以抗击第二十九、第二十二集团军,往西可与加里宁地区部队联系,还可与奥斯塔什科夫以西的第十六集团军进行松散的联系。

  到这时,前线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只有旱季来临,公路内外可以运动时,才能继续总攻。无论如何,广为分散的德军师必须加以集中,并把大多陷在后方的炮兵调至前线。也就是说,一切取决于老天爷。眼下只有听“烂泥将军”摆布。  

  在天气强加于德军的这段停战期间,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新指令,要集团军群的两翼部队重新在各自方向上实施进攻。十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命令得到第二装甲集团军机动部队加强的第二集团军向顿河挺进,其右翼进军沃罗涅日,以便先发制人,粉碎俄国新部队可能从该地区发起的进攻,并协同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将其歼灭。十月二十九日,这道指令幸运地被撤销了,但那只是在冯·包克陆军元帅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这将削弱他南翼攻势的力量)之后撤销的。现在,陆军总部转而命令德军尽快重新开始对莫斯科的突然袭击,切断莫斯科通往南方的铁路线。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消除了第一道指令引起的忧虑。但是,十月三十日传来了要消灭伏尔加河与拉多加湖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突然指令。基于这个考虑,中央集团军群将使用第三、第四装甲集群以及尽可能强大的支援步兵来夺取莫斯科以北地区,并从那里派遣装甲部队进逼雷宾斯克,然后进军沃洛格达!同时,将切断并摧毁俄军北方部队的交通线。这些野心勃勃的目标对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来说,类似一个事后的抚慰,尤因这些未来军事行动的首要部分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本身的观点完全吻合。眼前的麻烦是对莫斯科以北的进攻。一旦这场进攻获得成功,下一步就可想而知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一向只有一个目标,它从来没有放弃这个目标——莫斯科。  

  只要读读冯·包克与哈尔德的日记,看看从十月到十一月部队士气如何一落千丈,乐观主义如何消失殆尽,就会令人十分沮丧。他们屈服或认输倒不是因为大自然的威力;说实在的,他们在拼命地想方设法战胜大自然。冯·包克看到在克里木正在取得的进展——这多么晴朗的天气和干燥的大草原,他是多么忌妒不已啊!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亲自向希特勒讲述了天气给运输造成的巨大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希特勒过去只看到书面报告,因而不能完全理解。俄国防线的加强(据报道,十月十日,朱可夫将军担任了莫斯科前线的指挥,索科洛夫斯基将军任参谋长,布尔加宁为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局部攻势的发起,西伯利亚新部队到来的报告,莫斯科产业工人临时部队的组成 [ 注:萨姆索诺夫:《莫斯科近郊大会战(1941年一1942年)》(莫斯科,1958年版)第72页:“战争爆发后不久,仅莫斯科地区‘四天之内’就组建了十一个新师,共十万六千人。” ] ,在首都周围热火朝天筑起的防御阵地 [ 注:据苏方资料(引自萨姆索诺夫上述著作的第97页),约有五十万人被用于此目的。 ] ,这一切都表明,俄军决心誓死保卫他们可爱的莫斯科,他们的抗战决心与顽强精神丝毫未减。

  同时,陆军总部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分理由为他们的处境感到忧虑。由于损失惨重,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二千五百人左右,即相当实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当然,这意味着他们的战斗潜力也相应下降。装甲部队的步兵力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装甲团的战斗潜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因此,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般事态令人灰心丧气,但并不完全令人惊奇,因为在过去四个月中,所有部队都负担过重,消耗过大,而又不能给他们补充足够的人员或物资。士气也受到影响,士兵的失望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吹大擂地宣传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已经打赢了,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却心里明白,俄军的抵抗实际上加强了。不过,德军士兵依然勇气十足,锐气未灭。  

  德军的补给是依靠那些狭窄婉蜒而又极易遭袭击的交通线。不错,在十月份,铁路线又被修复,火车现已向东驶至布良斯克、维亚兹马、尔热夫,但是铁路远远没有达到最高利用率,被破坏或摧毁的设施、桥梁,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修理或重建。因此,总的说来,补给能力大大低于人们所期望的。俄国游击队越来越使人头痛,在巡逻队稀少的后方地区,他们比较容易袭击补给火车,破坏铁路设施。补给机构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运至铁路终点站,然后往往通过残缺不全的公路,经过长途运输送到前线部队。但是,现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部队的冬装还没有运到,机械化运输工具又缺少防冻剂。  

  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二航空队自始至终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在此过程中,它的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凯塞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俄国秋天多雨、浓雾,寒冷的恶劣气候也对德军不利。飞行员(包括近距离支援战斗机飞行员)只有在看得见目标的时候才能进行攻击,而大目标又很罕见。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包围战之后,很少发现大规模部队运动。……敌人的据点都是些孤立的小掩体,遍布乡间,高速飞行的飞机极难发现与击中,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T—34型坦克出现得越来越多,即使在最糟糕的地面、气候条件下机动性也很强。对付这些情况要求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同时,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常奉命去迎击俄国低空飞机的扫射以保护我军部队的完全,不然士气会受到影响。成功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好机会总是瞬间即逝。事实上,防空火力与反坦克火力是一种较好的防御,虽然由于地形不利,缺乏应有的掩护,作用有限。尽管我们的飞行员攻击得很勤很狠,然而条件仍不利,使得他们的努力无足轻重。”  

  不久,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决定,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特别是在情况迅速变得几乎无法对付时,继续进攻莫斯科是否还有意义。但是,只要在年底前还有解决战斗的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马恩河战役的记忆仍然紫绕在德国军事领导人的脑际。他们担心再次让取胜的机会在最后时刻从指缝中滑掉。因此,尽管明知可使用的力量不足,他们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含义,还是冒险继续这场战役。使他们惴惴不安并愿做最后一拼的,还有一个考虑:倘若决定不转入进攻,在冬季的数月里如何据守已经拉得很长的战线呢?战线上不计其数的空隙、弱点,将直接诱使敌人进行突破。德军的侧翼很长,没有预备队来加强。同时,前线已逼近莫斯科,那是个大铁路枢纽,俄军能方便自如地向四面八方调遣部队,而德军却被牵制在旷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有一个决定:利用一切机会继续进攻。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符合前线司令的观点,他一心想充分利用隆冬到来之前预期的霜冻期。实际上,霜冻期是十一月初开始的。  

  这个进攻计划再次要求进行一场包围战,来一个钳形突击。第二装甲集团军夺取图拉这个交叉点之后,将立即向东北方向的科洛姆纳进军。几乎被视为不可避免的是,在进行这些作战期间,第二装甲集团军不得不使用其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保护自己不断拉长的东侧,因为战斗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还掉在很后面,不能承担此任务。第二集团军将向叶列茨和叶夫列莫夫运动,与在别尔哥罗德附近停顿下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取得联系,并在翼侧进行纵深掩护。在北面,第九集团军将协同第三装甲集群往东向伏尔加运河挺进,然后作为钳击的左路转向莫斯科。在这里无疑也要抽调大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第四集团军(其北翼有第四装甲集群)将直接向莫斯科进击。随后跟进的还有两个师,这就是集团军群绝无仅有的预备队。  

  当预期的霜冻于十一月初来临,烂泥变成冻土的时候,冯·包克坚持要尽早地展开部队,以便在可怕的冬雪降落之前能赢得尽可能多的作战时间,但在事实上,补给情况需要推迟发动进攻。最后,北翼与第四装甲集群定于十一月十五日,南翼定于十一月十一七日开始进攻。遗憾的是,第四集团军何时开始新攻势还无法确定。不过据推测,当俄军两翼受到巨大压力,只好往左、右撤兵时,他们将不得不取消他们持续不断的进攻。那时,第四集团军也能向莫斯科进军。  

  中央集团军群按照计划发起了最后攻势。由于天气晴朗而又寒冷,当然也就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进展不象预期的那样迅速。不久,严寒袭来,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二十度。人马损失惨重,发动机停转。到十一月底,形势大致如下: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包围了斯大林诺哥尔斯克的敌军,并继续推进到戈诺沃-米哈伊洛夫。但是,往北挺进的先头突击部队(第十七装甲师)却在卡希拉以南被新抵达的俄国部队阻挡住了。越来越多的俄国新锐部队从西伯利亚抵至前线,俄军攻势日趋猛烈。特别是他们对翼侧的压力,使德军薄弱的装甲防线陷入危急的境地。图拉仍然攻打不下,虽然古德里安将军坚持认为:“除非占领这个交通中心及其枢纽,否则,无论向北还是向东,我们都没有希望继续前进。”  

  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要求第四集团军立即渡过奥卡河向东挺进,以便给予古得里安的攻势以更多的活动余地,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第四集团军抵抗俄军的猛烈攻势已自顾不暇。继续前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而,十一月二十八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第二装甲集团军停止向北前进,转而攻占图拉。在这期间,它曾试图摧毁梁赞与科洛姆纳之间的铁路以便阻挡正向前线运动的俄国增援部队、但是徒劳无益。到十一月底,第二集团军抵至库尔斯克以东地区,不过在这里,敌人的抵抗显然也在加强。  

  北翼部队相当迅速地到达伏尔加河上的大坝与加里宁之间。鉴于指挥上的原因,第三装甲集群直接归集团军群指挥。该装甲集群经过激战,越过克林向伏尔加运河挺进,并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到达那里。它竟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桥头堡,但事过不久,又在敌人势不可挡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要挥戈南下进攻莫斯科在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俄军对伏尔加运河两岸左翼的压力在逐步增长。经过激战,正在实施平行攻击的第四装甲集群设法挺进到了伊斯特拉,从这里,它出其不意地派出了一个师从西北进攻到距离莫斯科北部边缘不到十八英里的地方,但是面对敌人凶猛的反扑,这一进攻很快停顿下来。  

  第四集团军的左翼沿汽车公路进展迟缓。十一月二十九日,敌人似乎从正面撤出去对付北翼,中央集团军群便批准第四集团军于十二月一日发起进攻的建议。但是,已为时过晚了。俄国人充分利用泥泞道路给他们赢得的喘息机会从内地调集新部队以加强抵抗,而且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甚至使他们还可以从远东调用部队。不少于三十四个新师到达东线,其中至少有二十一个师被部署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当面进行作战。除了这些训练有素的新锐部队(其被服与装备都足够一次冬季攻势)以外,敌人还将许多临时拼凑的部队投入作战。其中有一些是由过去战斗中受到重创的部队组成。在这同时,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有的是来自莫斯科的工人)也被征集来弥补缺员。德军在重新进攻莫斯科后不几天,就能感到俄军的抵抗大大加强了。他们的抗战意志也增强了;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不行往往就投降,而是浴血奋战直至被歼灭。严寒使德军大吃苦头,不过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冻伤造成的损失比敌人造成的损失严重。发动机和所有自动武器均上了冻,机车锅炉也上了冻,结果被冻坏。运到前线的补给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特别是燃料补给越来越短缺。十一月二十七日,陆军总部军需局局长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在人力、物力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本来计划打一场战略决战,现在逐渐蜕变成孤立的战术作战。全部预备队均被拉上战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已无能为力。十二月一日,司令冯·包克给陆军总部发报 [ 注:冯·包克1941年12月1日战争日志。陆军总部与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可以说是门挨门,然而却采取通信方式进行联系。这颇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创裂痕有多深! ] ,对整个形势作了以下措词强烈的描述:  

  “不断向陆军总部提出的关于已出现的危险局势的请示与报告,招致了要不惜牺牲继续进攻的决定。当然,正在进行的进攻的每一战术可能性都要加以利用,但是主要搞正面进攻,因为据报道,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大规摹瘘围运动——任何大规模运动都是不可能的。通过进一步的大举进攻,很可能赢得有限的领土,并肯定会消灭敌军,但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成果。过去十四天的战斗已经表明,认为抵抗集团军群的敌军会‘土崩瓦解’的想法纯属幻想。要是部队继续压在莫斯科——几乎整个俄罗斯东部的铁路、公路网都在这里汇合——的大门跟前,那就意味着对数量上占很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一场激烈的防御战。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不足,就连有限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即使发生了不可能的事从而取得了进展,德军现有的兵力仍不足以包围莫斯科,同时抵御来自东南、东部、东北的反攻。

  “因此,很难看出继续进攻有什么意义,能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因为部队力量消耗殆尽已经为期不远了。到那时怎么办,现在就要作出决定。中央集团军群据守着大约六百英里宽的正面,后方只留有一个而且是很弱的一个师作预备队。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军官伤亡惨重,部队战斗力大为减弱,集团军群抵挡不住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由于铁路不能使用,也就不可能使这拉长了的战线准备打一场有效的防御战,也不可能使它在作战中得到足够的补给。

  “我不了解陆军总部的意图,不过,如果要使集团军群度过冬天保全自己,那就要派来尽可能强的预备队,敌人一旦突破,能立即将其封锁住,精疲力竭的作战师能撤离前线,进行休整与补充。另一个绝不可少的条件是,铁路运输要搞得更加可靠,使前线部队能定期得到补给,并建立起储备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不了,那就越早选择一条较短的、容易防守的战线,预先为驻扎、补给、防御作好充分准备,以便时机一到,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其占领。”

  同一天晚上,哈尔德将军证实收到了这一电文。他说,电文的“主要内容”与“一个时期以来几乎天天送来的那些关干部队情况的报告没有什么不同。陆军总部对这些报告是很感激的。今天(冯·包克)的电文是个条理清楚、逻辑很强的总结。陆军总部将毫不耽搁地将其观点以书面形式再次呈报最高统帅部”。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哈尔德与冯·包克讨论之后,他的日记里有以下记载:“从正面突破敌人设防的阵地,对于兵力不足的部队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然而德军现在如此薄弱,要这样使用他们是绝对不行了。他们只能以小型的战术进攻向前推进。一切进攻不得不从正面发起。……我要强调指出,对于兵力上的浪费,我们也是深感不安的。但是,我们必须使出最后一把劲,打败敌人。倘若最终这一切明显地变得不可能的话,我们将只好重新考虑。”在以后的几天里,希特勒发出的不是重新考虑的指令,而是质问,对次要问题横加指责,提出的一些告诫对冯·包克那样富有作战经验的陆军元帅来说是根本不需要的。最后,冯·包克开始担心并怀疑希特勒是否获得了关于形势的准确情报。因此,他采取异常步骤,打电话给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约德尔将军(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把部队的状况向他作了十分暗淡的描绘。但是,他所期望的停止进攻的命令并未下达。不过,他得到一个总的许可:当代价高昂的攻势显然无望取胜的时候,可以中止进攻。这个授权集团军群自己确定的时刻,不久就来到了。  

  第四集团军渡过纳拉河发动的进攻开始是成功的,第四装甲集群利用这一成功也取得了少许进展;但是接着,这些英勇的部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第三装甲集群也精疲力竭:其调头南下的企图在设有雷障的沼泽地区遭到挫败,来自莫斯科运河方向的对其东翼的进攻越来越强有力。十二月三日,第四集团军不得不从纳罗弗明斯克撤到进攻发起地点。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司令命令第三、第四装甲集团军与敌人脱离接触,并于随后几天撤到一条较短的从伊斯特拉至克林以东的防线。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处境也并不有利些。图拉几乎被包围,阿列克辛被攻占,而且敌人对北面与东面防守薄弱、婉蜒曲折的防线施加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显而易见,时刻都可能出现危险局面。因此,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批准了古德里安将军的决定,放弃进攻,从突出部撤走部队,紧缩战线。  

  气温现已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度,第二集团军在此后几天的撤退中,由于发动机在严寒中失灵,损失了大量装备。在南翼,第二集团军抵达提姆后正向叶列茨与叶夫列莫夫推进,但是缺乏协同战线。战斗集群被逐个推向前面去夺取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这在当时被认为更加重要。但是在这些战斗集群之间存在着“开阔地”,不久,敌人就开始突入这些缺口。不过,幸运的是,敌人暂时没有真正强大的力量来利用中央集团军群边缘地区的战略要地。  

  德军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摆在莫斯科前线韦尼奥与德米特罗夫之间一百七十五英里长的地段,另外三分之一则部署在受威胁的翼侧——其中北翼打回东北部。在七百五十英里长的正面,竟然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在第四集团军北翼后面,第二五五师孤立无援,在辽阔的内地还零零散散地摆着四个薄鸩师,打击着日益增多的游击队活动,保卫补给线和交通线。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局势,很可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忧虑。  

  在以后几天里,集团军群最感头痛的是,要在尽可能窄的正面上建立起一道有效的防线。对此,敌人会给以足够的时间吗?直到十二月四日,陆军总部东线外军情报处仍认为,俄国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要发动就得调来大部队。但是,德国人看来又错了,因为俄国选择了良机,发起了反攻。起初,压力主要是对着韦尼奥附近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莫斯科运河沿岸的第三装甲集群以及加里宁附近的第九集团军的右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沪ICP备12034951号 )

GMT+8, 2024-5-3 05:44 , Processed in 0.286321 second(s), 31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